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海報設計傳播媒介思考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海報作為傳播媒介的一種形態,常常采用最具吸引力、號召力的文化符號來作為海報的信息傳播載體,因此海報可以說是某個歷史時空中文化精神的集中顯現。現代海報設計的進程中,很多設計師已經意識到要創造出富有民族氣息的視覺設計,于是越來越多的傳統文化被吸收并運用。本文僅從傳統美學觀對海報的影響這一角度進行了一些杭理和探討。
關鍵詞:傳統本土化設計文化審美
海報作為傳播媒介的一種形態,常常采用最具吸引力、號召力的文化符號來作為海報的信息傳播載體,因此海報可以說是某個歷史時空中文化精神的集中顯現。現代海報設計的進程中,很多設計師己經意識到要創造出富有民族氣息的視覺設計,于是越來越多的傳統文化被吸收并運用。當然這種傳統文化并不是單純地照搬傳統圖形或符號,而是將文化內涵與現代設計理念有機融合。靳棣強先生主張把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融入西方現代設計中去,這種相融并不是簡單相加,而是在對中國文化深刻理解上的融合。就圖形來說,吸收傳統圖形并不是一種“拿來主義”,簡單的拿來,只會適得其反,傳統圖形的運用,應考慮其本身的特性,選擇適當的內容,以創新的角度、變通的思維將傳統文化再造,從而賦予其新的生命力。在中國古代畫論里就有許多美學觀點值得我們在現代設計中去探索,而且己得到了很好的運用,本文僅從這一角度進行一些梳理和探討。
一、虛實相生
在《老子·四十章》里,老子云:“天地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老子認為天地萬物都是“無”和“有”的統一,“虛”和“實”的統一,有了這種統一天地萬物才能流動、運化。在中國古代哲學、美學、書畫學中,“無”比“有”更重要,也即是“虛”實更重要。在文人畫家夏圭、馬遠的畫中,總是畫山水的一部分。即實景只占畫面一角,大量空白,以有無相生的方式傳達出無限的深意。齊白石畫蝦,匠心獨運地處理畫面的虛實、照應關系,留下大量空白,空白即水,給人以無限想象空間。蘇軾說“欲令詩語妙,無厭空與靜,空故了群動,靜故納萬境。”(《送參廖師》)雖是講詩,但蘇軾認為“詩畫本一律”,也通于畫。按照格式塔心理學,審美心理本有完美機能,對于畫的空白,觀者自會按一種最美的方式去填補。這樣,畫的空白不僅帶來一般的余味,而且產生使各種類型的觀者都滿意的余味。
這種傳統藝術中空白、虛形的表現方式不自覺地體現在許多現代設計師的作品當中。如設計中的正負形象,形象與空白背景的關系,都在視覺上造成虛實的空間效果。在現代視覺傳達設計中,這樣的表達方式可以避免直白性,使之更含蓄更符合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人文精神。如靳棣強先生為紀念日本設計巨匠田中一光先生逝世的一幅海報,與馬遠的《江獨釣圖》有異曲同工之妙。為表現對田中先生的哀悼之情,選擇了田中先生名字中的“一”字來做視覺符號。純凈虛無的畫面中一條瘦勁的橫線反向地靜置于半空中,一滴淚水的滑落顯得無力又脆弱,仿佛述說著對這位設計巨匠的不舍與沉痛。畫面大量虛無蒼白的空間讓人莫名中感染到那種哀悼的氛圍,給人一不護此時無聲勝有聲”的審美意境。
二、自然為上品之上
較早提出“自然”概念的是老子的《道德經》:“人法地,地法天,道法自然”。這里“自然”一方面指無為,另一方面指整個宇宙的普遍規律。“道法自然”就是指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必須遵循這一法則才能達到和諧。從道的角度看什么是最美的呢?老子說大音希聲,大象無形。說的是最美的音樂是聽不到音樂,最美的形象是沒有形象。一旦有音有形,就肯定是現世的、具體的、有限的,受一定時空中的美丑系統所規定的。因此什么是真正的美呢?其必曰:“大美無美”。從宇宙角度看,社會之美不是真美,超社會的天地之美才是真美。“樸素則天下莫能與之爭美”(《天道》),“淡然無極而眾美從之”《核意》)。中國古典最高品格就是自然,所以有“自然者,為上品之上”,自然含有素樸、本性、本質之意。
設計中將眾多的視覺元素化繁為簡,變零為整,形成視覺集中而又內容豐富的簡潔圖形的方式。如以城市印象為主題的系列招貼中蘇州印象的幾幅作品(圖2),用了幾塊相同的幾何圖形組合而成,圖形的形狀象蘇州傳統的小拱橋,但己經圖形化,簡略化了。提到蘇州總是會令人想到小巧玲瓏、古典雅致的園林,清幽古樸的小巷,一片黑瓦白墻的水墨畫意境。而那些青苔斑斑的小橋,或圓或方或單或雙的橋洞可能是最能代表蘇州特色的。作品中的圖形既體現了“橋”這一江南特有的文化,同時又有圖形特有的抽象感,在似與不似之間。在圖形中還融入了帶有歷史痕跡的書法字體,班駁的字體仿佛在述說著古老的歷史。整幅作品全用黑白色調表達,畫面除了那幾塊狀似橋的幾何圖形,大量的留白。在這個抽象圖形中,空間、環境、建筑、色彩、形體等都被濃縮在了這個極度簡練的象符號內,就內涵和神韻的表現來說,具象的表現是很難進入這種境界的。
三、意境
縱觀中國畫史,有意無意運用含蓄表達意境的畫作不勝枚舉。意境,是中國傳統美學的核心范疇。什么是意境?唐代大畫家張躁論畫有兩句話:“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在平面設計中,不僅指設計者所描繪的寄寓著各人思想的畫面,而是含有言外之意,“畫”外之音。要使作品更具生命力,就要進刀‘象”外之“境”,使境生象外。設計作品的形式是物質的、有限的、短暫的,而它的意境美才是精神的、無限的、永恒的。只有當這種物質的感性形式生出了美的本質一精神境界,設計作品才得以美的升華。藝術創作往往來自于一種情緒,表現為一種虛幻的模糊的興奮和躁動,要想把這種情感表現出來,就要把情感化為一種意象。
看看日本設計師原研哉的作品,他給無印良品做的《地平線》系列海報(圖3)盡顯大氣寧靜之感四組來自世界不同地區的超寬場景,利用地平線的透視對視覺產生強烈的沖擊力,加上“無印良品”文字LOGO,再沒有其他多余的元素。高角度的拍攝手法突出了人物的渺小,天地之悠悠,平靜的構圖,畫面給人一種“大漠孤煙直,黃河落日圓”的意境之美,一種大氣下的細膩。
比如:ItwasatthatsametablethatIhadeatenmyheartybreakfastandmyfrugaldinner,readmymedicalbooksandwrittenmyfirstnovel.Itwasinthatsamearm-chairthatIhadreadforthefirsttimeWordsworthandStendhal.(C
akeandAle)
我就是在這張桌子上吃過多少頓豐富的早餐和節約的晚餐,我也是在這張桌子上共度了醫科書籍,寫出了我的第一部小說。我就是坐在這張椅子里第一次讀了華茲華斯和司湯達的作品。(《尋歡作樂》)
這里主角回到35年前的小屋,這里發生的一切從真實的時間距離來講應該都是過去,照例應該用“那”。可是在漢語里都用了“這”,似乎這一切都是眼前發生的事情,拉進了說話人和這間小屋的關系。所以當表達時間距離的時候,漢語中用“這’,還是“那”,也不是根據實際時間的距離,而是根據心理距離,人們往往傾向于使用“這’,來拉進實際的距離,仿佛就在眼前發生。
3.篇章距離(TextualDistance)
Halliday指出在英語中“this”往往指說話人自己說過的,而"that份旨別人說過的話。但是在漢語中,“這”既可以指自己說過的也可指別人說過的。(許余龍)
四、總結
中國的文化比較注重親密和諧的人際關系,比較關注自身周圍的事物,較為主觀,所以在使用指示代詞“這”和“那”的時候容易受到心理距離的影響,往往化遠為近,拉進人際關系,所以“這”的使用頻率要高于“那”。
西方的文化比較注重事實和獨立,較為客觀,所以在使用指示詞“這”和“那”的時候比較注重實際距離,"that”的使用頻率要高于。
因此,在使用語言的過程中,我們要注意文化差異對語言的影響,這樣才能避免文化沖突造成的語言障礙,更準確地使用語言,加強跨文化交際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