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國際化新聞傳播學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新聞傳播學研究國際化的三個環節要實現
1.國際學界最關注的是理論
國際新聞傳播學界關注的是理論問題,社會科學中的理論是指將社會世界的知識加以濃縮和組織起來的由相互關聯的抽象的概念所構成的體系。需要澄清的是,理論不是意識形態,意識形態是一種缺乏科學理論所要求的批判特征的“準理論”,意識形態具有固定的、強烈的、不可置疑的假設,充滿了無可置疑的絕對命題與規范性類別。然而,我國新聞傳播學界研究的話題有的時候與意識形態結合在一起,難以有實際的研究意義。另外,我國的新聞傳播學研究長期滿足于對策研究,缺乏理論關懷。對策研究表面上看有利于企業、有利于政府,但是,缺乏理論基石的對策性研究實際上是沒有根據的,沒有理論基石的對策最終仍然不能很好地指導實踐。為此,學術要回歸學術,學界要為理論做貢獻,這樣貢獻可以是對別的理論的驗證、批評、質疑與整合。當然,我國新聞傳播學應把其研究的最高目標定位為提出或發展原創性理論,這樣的理論不但可以利用本國的經驗材料去證實或證偽,還可以利用別國的經驗材料來證實或證偽。改革開放30多年來,大陸的新聞與傳播研究還未真正提出自己的原創性理論。而香港地區卻做了一個示范,如祝建華在研究中國互聯網的擴散和使用的經驗數據上,提出了“新媒體權衡需求理論”瑏瑢,并可以接受別的國家或地區的經驗材料的證實或證偽。根據筆者向國外的SSCI期刊投稿經驗,國外的匿名審稿人的審稿意見第一個關注就是論文是否有理論性的貢獻,理論性貢獻越高,就越有可能發表。為此,要實現新聞傳播學的國際化,關鍵之一就是發展理論。
2.方法的國際化是關鍵
要發展理論來實現國際化,就離不開方法的國際化。在SSCI的期刊上發文章,其一是定性研究方法,然而,“中國學者目前從事的大部分‘定性研究’基本上沒有系統收集和分析原始資料的要求,具有較大的隨意性、習慣性和自發性,發揮的主要是一種議論和輿論的功能。它更多的是一種研究者個人觀點和感受的闡發,通常結合社會當下的時弊和需要對有關問題進行論說或提供建議”瑏瑣,新聞傳播學很多定性研究也是如此。其二是定量研究方法,我國新聞傳播學的定量研究經過了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1982年—2000年)以受眾調查為主,主要方法是社會調查;第二個階段(2001年至今)運用定量研究的學術論文和學位論文增多,主要方法是內容分析和社會調查。瑏瑤然而這些定量研究與國際頂級研究相比,還相距甚遠,比如在抽樣上,嚴格的隨機抽樣,比如多層分階段的抽樣很少,樣本多選學生,而面向整個人口群體的不多,在傳播學社會調查、內容分析、控制實驗三大主要研究方法中,控制實驗的不多且質量也不高。在數據分析上,結構方程模型、多層線性模型應用等復雜的分析方法很少看得到,即使有,其數據分析也描述得不太清楚。比較研究、長時間的數列分析更是難以看到。研究方法的主要作用在于保證研究的“科學性”,以及由此帶來的對研究的公開性、客觀性、經驗性的要求瑏瑥。研究方法的發展是推動學科發展的關鍵性一步,如伽利略通過實驗法否定了亞里士多德的假說,社會學的奠基性人物迪爾凱姆利用大規模的數據分析寫出經典名著《自殺論》。因此,絕不可認為研究方法是雕蟲小技,無足輕重。祝建華曾經提到四個在SSCI的有效的發表策略瑏瑦,有三個是關于研究方法的,即跨國度、跨文化比較研究,多種研究方法、多種數據來源,長期的跟蹤研究。當然,研究方法并不僅僅是量化研究,還應該包括定性研究、歷史比較研究等在內的經驗研究。經驗研究雖然在實質性的領域、風格以及性質上千差萬別,但都有類似的結構,并且在邏輯上恰好有八個組成部分:問題、文獻、假設、測量、數據、方法、分析、結論,也稱“洋八股”。“洋八股”是組織研究的一種簡約有效方式,將核心觀點和發現置于“八股”的結構之中,研究者才能周密、清晰地思考自己的研究和現有文獻之間的關系、假設和資料之間的關系等。瑏瑧同時,也能幫助讀者一目了然看清楚這些關系。因而,只有以“洋八股”的思維模式去組織研究成果,才能為國際傳播學界所承認和接受。
3.流利、地道的英語是前提
在現今學界,英語已成為發表國際論文的語言。瑏瑨盡管祝建華以以色列人、日本人、德國人、荷蘭人為例認為,新聞傳播學者的國際化是由英語以外的其他因素造成的,但是,無可否認的是,英語能力仍然是目前我國新聞傳播學研究國際化的一個瓶頸。如在國內學者發表的英文論文里,可以看到很多“中國式英語”或“翻譯腔”。根據筆者的經驗,如果沒有良好的語言表達,在投稿的時候就會直接被審稿人退稿,甚至連參與匿名評審的機會都沒有。因此,流利、地道的英語是國際化的前提,其他相關研究也顯示如此。如Salager-Meryer發現資歷深淺、網絡渠道多寡等因素對于論文成功發表的關鍵因素正在降低瑏瑩,但是研究者的語言能力仍應得到重視,對于非本族語研究者來說,語言能力和與語言以外的因素(即研究能力)裹挾在一起阻礙研究成果的發表。Flowerdew對香港地區學者的調查瑐瑠和St.Joah對西班牙學者用英語的分析瑡瑐發現,用英語精確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已經成為英語非母語的學者們進行國際化的一個重要障礙。語言表達存在以下幾方面問題,如詞匯量不足,缺乏精確表達自己觀點的手段,局限于用簡單的英語,文字不夠簡潔、精煉等。
二、新聞傳播學研究國際化的突破
祝建華指出,個人學術訓練和機構獎懲體制均對一個國家和地區的傳播國際化有影響瑐瑢,但比較而言,機構層面獎懲體制的影響更為顯著。為此,筆者將從機構層面獎懲體制和個人的學術訓練兩方面分析如何實現新聞傳播學研究國際化的突破。
1.機構層面獎懲體制的設置提高
新聞傳播學的國際化水平,需要對機構層面獎懲體制進行設置,實行制度激勵。
(1)職稱評定采取SSCI或英文要求制度
教師和研究人員最關心的問題可以說是職稱問題,利用職稱評定進行激勵會有很大的動力。如中山大學人類與社會學院規定副教授申請教授,至少要發表1篇SSCI論文。現在各大高校都將SSCI作為重要期刊。由于SSCI的論文基本都采用匿名的同行評議審查制度,因此可以以此作為職稱評定一個重要標準。當然,除了SSCI的論文,還可以采用“在同行匿名評審的新聞傳播學重要國際會議或者在國內外發表英文稿件的期刊上發表的研究論文”作為代表作參與職稱評定。
(2)學術期刊應實行嚴格的雙向匿名審核
我國新聞傳播學術期刊作為知識生產的載體,其審稿程序還存在很大問題。根據筆者的經驗,向國外的SSCI期刊投稿,第一時間就能收到收稿回執,在規定的時間內無論是退稿還是送審都有明確回復,而且送出去匿名評審后的退稿肯定會有審稿意見。為此,我國的一些新聞傳播學優秀期刊應該按國外SSCI期刊采用的方法招募審稿人,無論是中文和英文一律按照類似的標準來審閱稿件,并且及時給作者提供反饋意見,體現匿名評審機制,形成有國際影響力期刊。目前,我國一些期刊已經有了一定的嘗試,如高校文科科學前沿系列期刊等的審稿流程基本跟國外SSCI相仿,但是,要建立的不僅是英文的雙向匿名的審核學術期刊,還應將其推廣到中文的新聞傳播學術期刊上來。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推動我國新聞傳播研究的發展。
(3)采取SSCI論文或英文單獨評獎制度
我國現在人文社會科學評獎很少以論文單獨設立獎勵,更不要說采取SSCI論文或英文單獨評獎制度,這一方面可能是我國的SSCI論文發文數量少,另一方面可能是因為管理者并沒有真正重視SSCI論文。事實上,在國外SSCI發表文章或發表高質量的英文論文才是真正體現科學研究的高水準。要促進我國的新聞傳播研究的發展,就要建立這種評獎制度,這種獎勵僅僅針對頒發在SSCI發表的論文或發表高質量的英文論文,通過評獎制度來加大我國新聞傳播學研究者的動力。
(4)撥出專項經費鼓勵研究者參加高水平的國際研討會
新聞傳播學有三大最重要的國際會議:ICA(國際傳播學協會年會)、NCA(美國全國傳播學協會年會)、AEJMC(美國新聞與大眾傳播教育協會年會),這三大會議的共同特點是:收取全文而不是摘要投稿,格式要求跟在SSCI發文一樣,采取同行雙向匿名評審,接受率一般都低于50%。在這些會議上,不能憑借關系和金錢,完全憑借文章的國際學術水平。因此文章如果被接受,意味著其具備在較好的英文期刊如SSCI上的潛力。但是,這些會議規定,一旦接收了論文,該論文至少派出一名作者出席會議并發言。筆者曾于2011年投稿到AEJMC第94屆會議并被接受,2011年8月到美國密蘇里州的圣路易斯市出席會議,前前后后雖然花了一大筆經費,但在與國外學者溝通交流、了解國際研究規則上都大有長進;2012年雖然投稿后也接到AEJMC和NCA的邀請,卻由于經費的限制未能成行。因此,要提高研究者的國際化水平,鼓勵其在SSCI上發表文章,就需要設立專項經費,鼓勵研究者參加高水平的新聞傳播學國際研討會。
2.個人的學術訓練機構層面獎懲體制的設置
是國際化的一個重要策略,而個人的學術訓練對國際化也很重要。
(1)要多與國外學者合作交流
Flowerdew對香港地區學者的調查表明瑐瑣,他們在核心期刊上發表的論文67%是和他人合作發表的,而這其中又有46%的是同英語為母語的學者合作發表的。相關研究表明,對英語非母語的學者來說,與英語為母語的學者合作是他們國際化的寶貴經驗。瑐瑤我國新聞傳播學研究要與世界學術對話,需要派研究者到海外長期進修,資助研究者參加國際會議,長期、有系統地購置國際傳播書刊等。
(2)要改革當前的博士生招生制度
可由目前的考核制改為考核制和申請制相結合,最終變為申請制。中國人民大學近年已經開始進行一些改革,如2013年部分專業的博士考生托福、雅思、GRE等英語成績達到一定標準后,可申請免外語初試。這樣的改革還可以走得更遠,香港的博士生招生采取申請制,除了英語成績外,科研成果尤其是在SSCI發表的文章是申請成功與否的關鍵。鑒于SSCI發表的文章的公信力,國內大學也可以拿出一些博士生指標來實行申請制,吸引具有國際化能力的科研人才直接就讀博士生。
(3)要開設系列的研究方法必修課
在傳播學SSCI期刊上,美國博士生成為重要的作者群,如《新聞與大眾傳播》《傳播研究》《傳播理論》等。這主要得益于美國的博士生教育非常注重基礎性理論和方法訓練,無論何種專業方向,無論博士的個人興趣所在,“傳播理論與歷史”“質化研究方法”“量化研究方法”都是必修、必考的;而博士一旦專業方向確定,就具有極大的專業性,是按照理論+方法+專題研究這樣的課程結構來設置。瑐瑥而中國的新聞傳播博士生課程中,“質化研究方法”“量化研究方法”很少成為博士的必修課。國外SSCI的新聞傳播學期刊中的文章,方法的要求都是目前國內新聞傳播院校的課程未能提供的,如結構方程模型、時間序列分析、分層線性模型等。
(4)要抓好學術英語的教育
在中國高校的課程設置尤其是研究生課程設置中,應該將學術英語寫作課程列為必修課程,使學術新生力量接受規范、系統的訓練,以便將來更好地融入國際學術交流圈。漢語的思維習慣、語法習慣與英語有很大區別,而我國研究者的英語學習又往往局限于應試教育或簡單的日常交流,這樣的英語知識結構是極不利于在國際期刊上發表文章的,如果翻譯或者表達不好,甚至連送審的機會都沒有。這就導致了很多優秀的文章由于沒有很好的英語翻譯,失去了發表機會。
作者:曾凡斌單位: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