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我國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分析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論文關鍵詞:中國、發展、機遇與挑戰、和平、合作
論文摘要:中國持續而穩定發展。國際地位凸顯。中國面對的國際環境機遇與挑戰并存,盡管機遇是主要的。但伴隨發展而起的新挑戰也是嚴峻的。只有及時抓好機遇。認真應對挑戰,堅定地走和平發展之路。才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并為建立和諧世界、促進人類共同繁榮做出積極貢獻。
改革開放以來,國際上對中國的發展一直評論未斷,有過各種各樣的悲觀或樂觀預測。中國持續而穩定發展的成就,一次次證實了中國人民發展的能力,也否定了一些人散布的奇談怪論。時至今日,中國將發展成為一個世界大國,已是國際社會的普遍結論,鮮有人對此再加懷疑。中國因素在世界上的影響日益增大,引起了各國的重視和關注。國際社會對中國發展壯大的反響,無論從廣度還是烈度看,都是前所罕見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世界上不乏快速發展起來的先例。歐洲有德國,亞洲有日本,后來又有亞洲地區的“四小龍”。他們都曾成為世界上一個時期輿論的中心,卻沒有一個國家或地區像中國這樣受到國際社會如此廣泛的重視和深切的關注。以日本為例,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期問,日本收購了美國幾座知名建筑,有人又寫了本“日本可以說不”的書,加上在大米進口問題上的強硬態度,曾引起了美國相當強烈的反應。但那也只是美國一家,其他國家只是在旁邊做些評論,而且隨著日本經濟陷入蕭條,美國的激烈情緒像過眼云煙一樣很快消失。
中國卻不同,原因有三:第一,中國人口多,塊頭大,發展起來,將會改變整個國際政治格局,影響是世界性的。這顯然是日、德等國無法比擬的。其二,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在西方世界眼里是屬于“異類”。出于意識形態上根深蒂固的偏見,他們多對中國的壯大懷有一種恐懼心理,且又片面地認為中國決策“不民_乇”,缺乏“透明度”,因而對中國的發展前景和意圖感到捉摸不定而更加疑慮重重。其三,日、德兩國發展是在兩極對抗的冷戰時期,兩國都屬美國的盟國,又基本受美國控制,本身國際影響力也有限,美國不甚擔心他們會對美國際戰略地位構成嚴峻挑戰。中國綜合國力的明顯增大則是在冷戰結束以后。隨著兩超之一和長期與美國激烈競爭的蘇聯解體,成為界惟一超級大國的美國即把中國視為可能挑戰其獨超地位的主要潛在對手,中國對美國的地位因而更突出,國際的注意力自然也更多投向中國。
中國因素的凸顯,基礎無疑是不斷加強的綜合國力。但實事求是地看,與美同等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的實力尚有較大差距。影響之所以如此深廣,是因為中國因素不純粹取決于經濟力量,而是由四大支柱烘托起來的。具體就是:持續增長的經濟實力,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中國特色的和平發展模式。四個方面相輔相成,是日益充實的“硬實力”與不斷擴展的“軟實力”的有機結合。
中國因素在世界的影響加大,為中國的進步發展提供了良好機遇。國際地位的提高,國際活動空間更加廣闊,有利f中國發揮維護和甲和促進共同發展的積極作用,也更增強維護本國合法權益的能力和條件。各國更加重視中_國,同中國加強合作的愿望更趨強烈,為中國與各國發展互利合作創造了更大機會。但機遇與挑戰是一對孿生兄弟,特別在國際形勢處于錯綜復雜的變化時期,中國國際處境也有改變,新的國際環境必然帶來諸多新的挑戰。盡管機遇是主要的,但挑戰也足嚴峻的。概括而言,伴隨中國發展而起的新挑戰主要有以下兒個方面:
第一,西方世界尤其是美國對中國發展的警戒心增大,防范和遏制的意識加強。近幾年在美困,形形色色的所謂“中國威脅論”甚囂塵上,決不是偶然的。新中國建立后長達二十年時間里,美國一直是把中國視為“敵對”國家,后來出::對付蘇聯的戰略需要,美國開始把中國看作“友好非盟國”,但企圖演變中國的目標并未改變。冷戰結束以后,美國在尋找新國際“敵人”過程中,不少人把矛頭指向了中國。由于當時中國力量不夠強大,美國多數人覺得還不致嚴重沖擊美國的霸權地位,經數次大辯論,最終把中國界定為“非敵非友”。2001年布什政府上臺伊始,就把中國視作“戰略競爭對手”,并推出了許多針對性的嚴厲措施。
“9·11”事件后,美國認定恐怖主義和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足對美安全的主要威脅,調整國際戰略,與中國合作的+面有所增強,中美關系得到相對穩定的發展。但美國反華勢力和新保守主義勢力卻未根本改變對中國的敵意,隨著中國的持續發展,這些人對中國的戒心更是有增無減。美國在中國周圍的一系列戰略部署,清楚表明了其對華的心態。美吲雖然逐步意識到難以阻擋中國的發展,但總要千方百計干擾和延緩中國的發展壯大。美國對華既合作又防范的政策取向,將會貫穿今后相當長時期內的中美關系,而且隨著中國的進一步發展,遏制和防范一面也將會進而加強。
日本近些年來對華敵意增強,主要原因固然是日本社會右傾所致,但中國的發展確實引起日本右翼勢力的心理嫉妒和內心恐懼,認為中國沖擊了日本“亞洲老人”的地位,是日本謀求政治大國地位的主要障礙。倚美抗華將是日本右翼今后的主要戰略籌劃。
歐洲與中國結成全面合作戰略伙伴關系,從戰略角度深化同中國的互利合作是主流意識,但對中國發展的前景并不是毫無擔憂。在歐洲,“中國威脅論”雖不如美國和日本那樣強烈,卻也有一定市場。歐洲不少輿論,如今年出版的《擁抱中國龍》一書,就流露出他們的憂慮。應當清醒地看到,歐洲在意識形態上與美國是相同的。歐美之間實際共同利益遠大于中歐共同利益,歐美問有摩擦和矛盾,也存在長期形成的千絲萬縷的利益聯系。不能漠視歐美矛盾,也不能夸大歐美矛盾。歐盟推進一體化進程,獨立自主傾向發展,客觀上對美國霸權主義會有牽制。中歐加強互利合作對雙方都有利,都有必要。但應牢記一點,歐美是盟國關系,歐中只是“戰略伙伴”。歐盟在取消對華軍售禁令上的表現,就是一個鮮明事例。一旦中美發生重大沖突,很難期待歐洲會站到中國一邊。切不可在這一方面存有不切實際的主觀臆想。
第二,發展中國家是中國的戰略依托,在許多國際問題上中國一直得到廣大發展中國家的有力支持。但國際形勢的變化確也導致發展中國家的分化,中國仍是發展中國家,卻已具有發達國家的某些屬性,雙方國際境遇不盡相同,利益與看法的差異,必然也影響到中國與發展中國家的關系。
中國與發展中國家依然存在基本的共同利益訴求,合作仍是關系的主流,這種大局長期內不會發生根本改變。但在全球化深入發展和多極化曲折進展的大背景下,發展中國家業已發生分化,利益更趨多元化。中國的快速發展也難免與發展中國家的利益發生局部碰撞或沖突。事實已顯露,中國與它們的傳統友好政治基礎已不如以前那樣牢固,在不少國際問題上立場也出現差異,經濟摩擦增多。利益是所有國家政策的出發點和歸宿。在這種情況下,中國與發展中國家志同道合雖仍屬絕大多數,但在一些具體問題上,“志同道難合”或者是“志異道不合”的現象也屢有發生。
當前,西方對中國與發展中國家關系的重視程度加大,一方面,不斷挑撥離間中國與發展中國家的關系,另一方面,正增加對發展中國家的工作力度,擴大影響力,企圖抵消中國的影響和作用。美國還以自己對一些國家的態度做標準,無理指責中國與“對美不友好”國家發展合作。
另外,中國為實力所限,難以完全滿足發展中國家的期待,也會引起一些國家的不滿,以至造成關系的松弛。
第三,全球化強化了國際互動,使得各國利益更加相互牽連,一國得益,往往會影響他國的利益。中國十分強調合作中互利共贏,但在具體落實中情況要復雜得多,處理不當就會引發矛盾甚至沖突。
世界的資源、能源、資金、市場是有限度的,各國在發展中的需求日益增大,對這些方面的競爭進一步加劇。發達國家占據優勢地位,并竭盡全力維護他們的既得利益,這都給中國推行“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政策增添困難。法國最近發生的騷亂,表明在全球化發展的情況下,發達國家也在經歷著調整的痛苦,受害階層難以忍受就會采取暴力行動。經濟的調整帶來更多失業,失業人員不僅把矛頭指向自己的政府,也會把怨氣發泄到中國等有關國家頭上。一些國家發生燒毀中國產品和搗毀中國商店的現象,今后恐怕也難完全避免。
從一定意義說,中國是國際上的“后來者”。從國際力量對比來說,中國還沒有能力改變現存的國際秩序,而只能努力去適應。中國對“國際游戲”規則尚乏全面深刻了解和把握,一是容易被判“越規”而遭到發達國家懲罰和制裁,二是還不能熟練運用國際規則來維護自己的利益。三是發達國家苛刻要求中國遵守“國際游戲規則”,卻經常采取雙重標準,為了本國利益或者采取保護主義措施,或者借技術標準設置貿易堡壘。這都是中國不得不面對的現實。隨著中國加大“走出去”的力度,這類挑戰也會越來越嚴峻。真正實現通常所說的“與國際接軌”,仍需要一個漫長而痛苦的過程。
第四,中國日益成為具有世界影響的大國,但整體的國際意識與所處的國際地位仍存在較大差距。所謂國際意識,就是做事情、想問題都要自覺地與國際大環境聯系起來。中國越來越被國際社會看作是世界大國,一舉一動都受到世界廣泛的關注。中國利益國際化,要求中國不僅要看到國際對自己的影響,也要看到自己發展對世界產生的影響,認真看待和妥善處理國際對中國的反應。目前值得特別重視的方面主要有三:其一,采取重大行動和決策時,缺乏充分考慮國際因素的自覺意識,有時帶有一些主觀意愿的色彩,而對可能產生的國際反應預測性以及應對國際反應的方案準備不足,被動應付多,主動預防少。
其二,欠缺理性地分析對待國際反應的思維習慣。毫無疑問,許多國際反應是出于某些國家的政治意圖或對中國的歧視和偏見,但也有些反應基本上是合理的,或含有合理的成分,或是正常的,需要辯證地、實事求是地具體分析,區別對待,而不能一聽到負面反應就本能地完全歸咎于政治原因,用一個固定套式去對付和處置。
其三,如何處理好自己利益與別國利益的關系問題。鄧小平同志對此有一段精辟的論述:“考慮國與國之間的關系主要應該從國家自身的戰略利益出發。著眼于自身長遠的戰略利益,同時也尊重對方的利益,而不去計較歷史的恩怨,不去計較社會制度和意識彤態的差別,并且國家不分大小強弱都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中國有過長期被世界強國蔑視和遭受不公正待遇的經歷,迄今仍有些國家對中國仍然不很平等。中國現在發展起來,能否牢記“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古訓,在要求別國平等待我的同時,也能始終平等待人,特別是對那些發展程度較自己落后的國家,這是對自己的一種新考驗。
第五,中國公民的普遍道德素質、言行規范和文明修養與中國卜升的國際地位不盡相符。國外觀察巾圍,不僅只看國家的發展程度等外觀“硬件”,還要通過每個中國人的言行來判斷其內涵“軟件”。現代化不只是經濟發展水平,也包括全體公民的文明程度。中國與世界的各種交往日益頻繁,越來越多的人走出國門,把自己袒呈在世界人民眼前。應當承認,其中不少人缺乏基本的文明素質,甚至把一些陋俗劣行帶到國外,嚴重損害了中國在世界人民心目中的形象。這些問題應引起足夠重視。
當前,外國特別是一些四方大國口口聲聲要中國做所謂對世界“負責任”的大國,其中自然別有含意,無非要中國按照他們的意愿去表現。但從另一角度講,中國作為一個社會主義的發展中國家,一個具有悠久文明的泱泱大國,樹立國際責任感也是責無旁貸的。
“發展是硬道理”。抓好機遇,堅定地走和平發展之路,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振興,是我們的歷史使命。同時,我們也要認真應對發展起來的新挑戰,高舉和平、發展、合作的旗幟,為建和諧世界、促進人類共同繁榮做出應有的積極貢獻。超級秘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