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大眾文化批判真理評論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法蘭克福學派是20世紀西方馬克思主義的代表學派,其批判理論在西方思想界引起了巨大的反響,具有深遠的理論意義。大眾文化批判理論是法蘭克福學派批判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西方大眾文化批判理論中最為激進與嚴厲的一種。對法蘭克福學派的大眾文化批判理論需要作辯證分析,從我國的實際國情出發,吸取其合理成分為我國文化藝術事業的發展提供理論借鑒。
關鍵詞:法蘭克福學派大眾文化批判理論西方馬克思主義
法蘭克福學派是20世紀西方馬克思主義的代表學派,曾對資本主義社會進行過全面而深刻的理論批判,內容涉及多方面內容,在西方思想界引起了巨大的反響,具有深遠的理論意義。其中,大眾文化批判理論是其批判理論中最富特色的主題之一,也是其影響最為深廣的內容之一。
一、法蘭克福學派大眾文化批判理論產生的理論背景
法蘭克福學派大眾文化批判理論誕生于法西斯德國。當時,法蘭克福學派對法西斯利用大眾文化操縱民眾意識有痛切的感受與極端的反感。他們發現,納粹主義利用的是經過藝術和審美化的文化包裝后的東西來控制和操縱人們的思想,而并不是一種赤裸裸的意識形態。隨著德國工人階級運動的失敗以及納粹地位的提升,法蘭克福學派對民眾的信任度逐漸降低。馬爾庫塞描述道:“該時代是一個充滿集權恐怖的時代:納粹統治的力量登峰造極,德軍的鐵蹄踐踏著法蘭西,西方文明的價值和標準,不是與法西斯制度的現實同流合污,就是被法西斯制度的現實取而代之。”
二戰期間,法蘭克福研究所遷往紐約,在這很長時間內,法蘭克福學派對美國式的大眾文化展開了激烈的批判。這主要是因為,法蘭克福學派深受歐洲古典文化的影響,本能的反感美國的大眾文化;同時,美國大眾文化的危機與人的生存困境客觀存在。大眾文化淪為賺錢的手段和工具,其本身也不再服從于自由的創造本性和審美的精神需求,而走向迎合民眾的需要和口味,走向平庸和媚俗。由于科學的實用價值被推至極端,物質需要的滿足成為最重要的價值尺度,人的精神家園日益被人們所淡忘,人成為消費社會、大眾文化的被控制物。
法蘭克福學派大眾文化批判理論就是形成于法西斯德國和消費主義的美國這兩種典型的社會環境之中。但是它又遵循著一種歷史的社會的邏輯,繼承并發揚了西方早期人文主義對理性主義的文化精神和工業文明理念的批判,也對近代文化啟蒙精神的反思。
二、法蘭克福學派大眾文化批判理論的主要特征
馬爾庫塞和霍克海默把大眾文化概括為“肯定的文化”即“這種文化的特征是通過為人們提供一個不同于現實世界的幻想的精神世界而平息社會的內在反對性和反叛欲望,通過使人們在幻想中得到滿足而美化和證明現存秩序,為現存辯護。”阿多爾諾和霍克海默把大眾文化概括為“文化工業”,他們在《文化工業:作為大眾欺騙的啟蒙》中提出了文化工業的概念,用于指憑借現代科技手段大規模地復制、傳播商品化了的、非創造性的文化產品的娛樂工業體系,在推銷文化商品的同時操縱了大眾意識。憑借現代技術和大眾傳媒,以獨特的大眾傳播媒介,如電影、電視、廣播、報刊、雜志等操縱了非自發性的、物化的、虛假的文化,成為束縛大眾意識的工具,并通過娛樂來欺騙大眾,行使統治功能。
法蘭克福學派大眾文化批評理論對西方文化價值危機進行了深刻的反思,體現了一種對晚期資本主義文明的強烈批判精神,但是總體上說,他們對大眾文化持有的還是否定的、消極的批判態度。其主要特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商業性。法蘭克福學派大多主張大眾文化的商業性質是其眾多屬性中最為顯著的特征。在工業社會中,一切以經濟為基礎,以效益為目標,因此大眾文化的過程更本質地表現為一種經濟過程,一種商業行為,大眾文化的生產徹底貫徹了商業性原則。也正是大眾文化的商業化特征,導致了大眾文化生產的批量性、復制性和標準化。霍克海默和阿多爾諾指出:“在壟斷下的所有的群眾文化都是一致的,它們的結構都是由工廠生產出來的框架結構,這一點已開始明顯表現出來”。大眾文化的這種工業化生產性質,可以同時把同一文化產品投人到市場,給每一個人受眾以相同的感觀享受。文化工業按照一定的標準和程序,大量復制具有較強商業價值的各種產品,利用傳媒使這些產品在文化市場上周而復始地出現。
2.標準化。文化生產和文化產品越來越趨于一律。法蘭克福學派認為,大眾文化的制造者更多的是為了消費而進行生產,從而使這種生產完全是標準化的類似于工廠生產出來,被大眾購買。這就使得文化的生產和消費呈現出非個性化的傾向。阿多爾諾認為,流行音樂結構簡單、旋律反復、機械敲打,像刻板的教條一樣,使聽眾不由自主地產生機械反應。這樣下來藝術的個性、自主性與創造性被扼殺了,藝術欣賞的自主性也被瓦解了。
3.強制性。在法蘭克福學派看來,文化工業的真正意義在于為現實進行辯護。大眾文化推銷顧客必須消費的產品,從而維持現存的生產制度和體制,這就要求文化工業改變和控制大眾心理。文化工業的典型做法是“不斷重復”、“整齊劃一”,也就使顧客的文化需要本身是受生產者制約的,其消費帶有一種強迫的性質。在廣告工業和文化工業的廣告效應下,人們在心理上逐漸形成一種趨同傾向,流行成了大多數人認可的唯一道德標準與審美標準。這種支配性的力量使“閑暇的人不得不接受文化制作人提供給他的東西”。在現代社會正是通過不計其數的生產大眾文化產品的機構,把因襲守舊的行為模式當作自然、合理的模式強加給個人,履行著操縱意識的職能“文化工業”決定著娛樂商品的生產,控制和規范著文化消費者一的需求,成了一種支配人的閑暇時間與幸福的力量。
4.欺騙性。法蘭克福學派認為大眾文化具有很大的欺騙性。霍克海默和阿多爾諾用了許多篇幅來描述大眾文化的欺騙性,他們認為大眾文化的欺騙性表現在各種藝術活動中。大眾文化通過提供娛樂消遣、生產娛樂產品等方式迎合著機械勞動中的人們的文化需要,使工作一天后身心疲憊的人們在娛樂和享樂中得到放松和安慰。霍克海默和阿多爾諾就曾指出“享樂意味著全身心的放松,頭腦中什么也不思念,忘記了一切痛苦和優傷。這種享樂是以無能為力為基礎的。實際上,享樂是一種逃避,但是不像人們所主張的逃避惡劣的現實,而是逃避對現實的惡劣思想進行反抗。娛樂消遣作品所許諾的解放,是擺脫思想的解放,而不是擺脫消極東西的解放。”因此,法蘭克福學派認為在大眾文化壟斷下,人們往往表現出逃避現實的特征,并且慢慢失去思想。他們認識到,在發達工業社會中,無論是大眾文化的制作者,還是大眾文化的欣賞者和消費者,都表現出“逃避現實”的特征。
三、法蘭克福學派大眾文化批判理論的現實意義
法蘭克福學派大眾文化批判理論以文化批判為手段,對晚期資本主義進行了綜合的分析,奠定了大眾文化研究的理論基礎。但是由于它對大眾文化的全盤否定,相繼受到了一些大眾文化理論研究者的批判,但其對大眾文化理論研究所產生的深遠影響是不可泯滅的。至今,法蘭克福學派的大眾文化理論仍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阿多爾諾等人對大眾文化的批判,許多問題至今仍是一個活生生的現實。20世紀的大眾媒體如好萊塢電影、流行音樂、廣告業及電視業等,仍然在無止盡地復制著商品世界。正如詹姆遜所說,“從阿多爾諾和法蘭克福學派到所有現代批評家都在強烈譴責這類整個墮落下去的文化產業,包括廉價低劣的文藝作品、肥皂劇、廣告、好萊塢影片以及一切所謂的亞文學等,昔日的大眾社會的種種弊端,現在可以說不但是原封不動,而且是變本加厲地長人了今天的消費社會、媒介社會、信息社會和電子社會。”
如今,大眾文化的中心,大眾傳媒己與意識權力互相滲透,大眾傳媒具有了新的意識形態屬性。文化媒體正在制造當今世界新的話語—全球化話語。資本主義的全球文化擴張己成為一種蔓延之勢,形成了全球資本主義文化意識形態的擴張。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國家制造了“霸權文化”向第三世界國家進行文化輸出,如美國的好萊塢電影。大眾文化日益深人日常生活,它通過電腦、電視、報刊、雜志等途徑將成千上萬信息強加人大眾的大腦。根據大眾需要調制出來的娛樂性、實用性的大眾文化快餐,使大眾在不費腦筋的樂與笑中,放棄了理性批判和重建世界的態度,也放逐了大眾對生活世界的反省。
法蘭克福學派大眾文化批判理論來源于他們對西方發達國家的現實社會的觀察,因此,不能簡單的將其批判理論移植到中國。我們必須根據我國的國情辯證的看待大眾文化,吸取其中正確的合理的研究成果,使之服務于中國的大眾文化建設。雖然法蘭克福學派的一些觀點是正確的,但是隨著現代化進程的發展,利益、效率等商業概念必然要滲透到文化領域。這種現象幾乎是與現代化進程相伴隨的全球性普遍情況,只要現代化進程不發生逆轉,在相當一個時期里大眾文化的主流地位也是不會動搖的。
中國的大眾文化進人20世紀90年代以后,以高歌猛進、不可遏制的勢頭迅速發展壯大起來,并且己經漸居于中國的主流文化。它不僅深人中國大眾的日常生活,而且成為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是,中國大眾文化的發展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還很不成熟,需要不斷發展。要推進中國大眾文化的發展,就要提高大眾文化產品的質量,充分利用市場機制所提供的技術、資金和人力資源,豐富中國的大眾文化產品,滿足大眾的文化消費需要,使中國由一個大眾文化產品的輸人國向輸出國轉變。同時大眾文化是商業文化,其唯利是圖的本性抹殺了文化的水準,使商品的利益代替一切,成為大眾文化的絕對標準。所似對法蘭克福學派的大眾文化批判理論,我們還是需要從我國的實際國情出發,吸取其合理成分為我國文化藝術事業的發展提供理論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