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慈善資本主義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經濟學人》(TheE-conomist)特意編發了7篇有關慈善投資的文章,其中一篇名為《慈善資本主義的誕生》(Thebirthofphilanthro-pcapitalism),從此將慈善資本主義一詞帶入人們的視線。該文認為慈善資本主義是指新一代慈善家對于自己作為社會投資家的一種認同。換言之,慈善家將資本投入慈善事業,自行監管以求獲得最高的社會投資回報率,就是慈善資本主義。這些慈善家把自己看作當仁不讓的“社會投資家”,他們要率先在慈善領域內有所作為,掃蕩那些充斥于慈善領域的無效慈善項目和無效慈善活動,使得善款能如同企業資本那樣被小心謹慎地真正善用。根據上述定義,不難發現慈善資本主義的誕生遠在此文發表之前。1969年,美國慈善家約翰•洛克菲勒三世在美國國會稅收法案聽證會上首次提出慈善風險投資的概念,將風險投資的方式引入到慈善事業中,目的在于更好地解決社會痼疾,實現效益的最大化。由此可見,慈善風險投資,簡稱公益風險投資是慈善資本主義的基本形式。它是對慈善事業的投資,目的是追求慈善事業效率最大化,投資對象是從事慈善事業的社會組織包括企業組織、非盈利組織等。在公益風險投資的基礎之上,慈善資本主義又發展出三種形式:一是通過建立制度化的中間機構來發展慈善事業。自詡為社會投資家的慈善資本家要實現高效率的慈善投資需要尋找適當的社會組織,為滿足這一需求服務于社會投資家與社會組織的中間機構應運而生。這類機構有管理顧問公司和各大銀行設立的公益創投基金,它們能幫助慈善摒除舊的非專業慈善模式,通過做正確的投資來構建一種現代化的有效率的慈善產業。既然直接捐出資金,由非專業人士來選擇和決定慈善資金的去向不能達至目標,那么,就自己直接來做。慈善資本家完全按照企業的運作模式,尋找合適的專業人士直接擔任這類中間機構的負責人,而且明確規定機構的目標和任務。這樣既能保障慈善捐款有效運作并達到最佳效果,又能幫助社會組織提升慈善工作效率。二是以招標的形式來發展慈善。一種是通過招標來尋找合適的社會組織來完成慈善事業。慈善資本家通過設立公益創投計劃并對外招標,在尋找優秀的社會組織的同時還可以有效地宣傳慈善投資理念。此類計劃的具體主持者為受托的基金會或者銀行;另一種是征集公益項目計劃并為優秀計劃提供資金資助使之得以實施。三是對慈善事業提供針對性的資助和支持服務。慈善事業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要達到效率高的目的需要各個方面的支持。為此,慈善資本家加強了慈善領域問題的深入調研,并制定專門的支持計劃,以保障慈善事業的健康和良性發展。
二、陳嘉庚慈善思想與慈善資本主義的異同
(一)兩者的相似之處
首先,在慈善理念上有一定程度上的相似。陳嘉庚16歲就下南洋,長期生活在當時被英國殖民統治的新加坡,受到西方文化和資本主義的熏陶,其慈善思想自然而然地就有了西方的公益觀念成分。他推崇西方國家人民有治國治教育的權力,認為西方國人踴躍捐資興學,是因為其擁有興辦教育為國民天職的意識,并一再地表示他傾資興辦私立廈門大學等公益事業,不過是如西方國人一樣,聊盡國民天職而已。他說:“嘗觀歐美各國教育之所以發達,國家之所以富強,非由于政府,乃由于全體人民。”“至國民應負私立學校經費之義務,乃民族之天職……其他列強,凡教育或慈善諸費,大半出之國民私財。”“西洋捐資興學已蔚成風氣,是以余雖辦有集美、廈大兩校,不足資宣揚,實聊盡國民之天職而已。”他的這些思想同慈善資本主義者視自己為社會投資家,在慈善事業有所作為是相近的。另外,陳嘉庚的金錢觀與慈善資本家極其相似。“金錢如肥料,撒去方有用”是他平生很喜歡引用的一句西方格言,他也常對家人及友人說:“財由我辛苦得來,亦當由我慷慨捐出。”這與慈善資本家慷慨捐獻自己大部分財富用于做慈善事業是非常相近的。此外,兩者都重視慈善事業的持續發展。陳嘉庚很早就意識到慈善捐款需要“多量及持久”,后來還設立基金會,這正與慈善資本主義設立基金會長期從事慈善活動不謀而合。其次,二者均視私立教育為公益事業。陳嘉庚一生從不認為其傾資興辦的教育事業是私人財產,反之,他視私立學校為公益事業。他說:“敝人之創設廈大,并非欲視該大學如私己之所有……廈大之為公共事業。”而捐資興學亦是西方慈善家從事慈善活動的重要內容。關于私立教育的公益性,當前國內學者對此尚有爭議,主要原因就在于當前國內大部分的私立教育機構的目的是為了賺取利潤,而不是為了滿足教育需求或消除教育不公。大多數民辦教育舉辦者將學校視為自己的私有財產,他們多是將舉辦權進行轉讓,將學校無償贈送給國家的非常少見。再次,慈善事業運行形式的相似性。陳嘉庚為保證集美學校發展所需經費所設立的基金會,其性質與慈善資本家所設立的基金會有很大的相似性。他看到實業發展存在不穩定性,而慈善事業經費需要“多量及持久”,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呢?問題的答案就是設立基金會。為了保證集美學校有持續的經費支持,將其在南洋的所有不動產捐作集美學校發展的永久基金。后來,還設立集友銀行,并規定銀行每年將全部股東紅利股息及銀行盈利的20%作為補助廈門集美學校的經費。陳嘉庚通過設立基金來資助集美學校與慈善資本家設立基金會在慈善領域進行社會投資的運營形式具有很大的相似性。
(二)兩者的差異兩者最大的差異是慈善動機不同
慈善資本家為何捐資、從事慈善事業?馬修•比索普和邁克爾•格林認為,慈善家的捐贈動機非常多,每個慈善家的捐贈理由都有很多,很難加以概括。大致可以羅列出以下動機:他們認為自己有能力、有義務這樣做;他們有資源;有需要解決的問題;他們知道如何解決問題;宗教信仰的緣故;沒有配偶或者子女;虛榮心;滿足自我;稅收優惠;向社會感恩等等。“然而,慈善資本主義精神的要素似乎有兩個:一是認為捐贈是一種責任;二是認為自己是問題解決者,企業家或許確實能改善世界。”陳嘉庚慈善捐贈的主要動機可概括為愛國。他的愛國興國思想是始終一貫的。他曾堅定地宣稱:“鄙人久客南洋,志懷祖國,希圖報效,已非一日。”“方余之歸祖國也,擬獻身社會,從事教育,以了余生,聊盡一分子之義務。”其對祖國的忠誠,十分鮮明。在討論興學與興國的關系時,陳嘉庚說:“且興學即所以興國,興國即所以興家。世之積金錢以遺子孫者,莫非為興家計,既要興家則對于興國之教育不可不加注意焉。”他認為興國、興家和興學是一致的,強調興學乃興國之根本,認為大辦教育是振興中華的根本道路。他說,“教育為立國之本,興學乃國民之天職”,“不為教育奮斗非國民”,呼吁人人為興國而興學。而他自己則以身作責,帶頭捐資興學,創辦了集美學校和廈門大學等多所學校。可以說,傳統的慈善活動,如修橋、鋪路、捐款、捐物等為許多慈善家所共有,但能為國家利益而散盡家財興學者,非陳嘉庚莫屬。他說:“凡事只要以國家利益、人們利益為依歸,個人成敗應不在計。”正是這種強烈的愛國精神成為他不斷前行的動力,被譽為“華僑旗幟,民族光輝”。此外,兩者在以下方面也存在一些差異。陳嘉庚是傾資辦學,辦慈善,正如黃炎培所評價的:“發了財的人,而肯全拿出來的,只有陳一人。”慈善資本家并未將自己的所有財產拿來辦慈善,他們捐出的是個人財產的一部分,極少有人能全部拿出來,即使有慈善家宣稱要裸捐,即捐出所有資產,但尚未真正實現。由此可見,兩者在辦慈善的力度上存在較大差異,陳嘉庚是一心一意,全力以赴,毫無保留;慈善資本家是量力而為,有所保留。另外,二者解決慈善問題的側重點不同。慈善所解決的問題可概括為教和養兩大問題,陳嘉庚做慈善以解決教的問題為主,以解決養的問題為輔,而慈善資本家是二者并重,二者兼顧。
三、陳嘉庚慈善思想與慈善資本主義的啟示
陳嘉庚慈善思想是中國傳統慈善思想同西方慈善思想相融合的產物,代表了當時中國慈善思想的較高境界,弘揚陳嘉庚慈善思想將有助于解決社會慈善意識薄弱的問題。當前我國慈善事業發展停滯不前,落后于西方發達國家的首要原因就在于社會慈善意識太薄弱。在西方發達國家,慈善是一種全民自覺意識,民眾積極主動參與,而在國內,只有極少數人主動做慈善,大多數人是被動參與到慈善事業中。因此,如何提高廣大民眾的慈善意識,特別是增強先富起來的人,比如企業家的慈善觀念,是我國慈善事業首先要解21決的問題。“對這一問題的解決,榜樣與典范的力量顯得無比珍貴與強大,然而這方面傳統社會可資利用的精神資源與榜樣資源并不豐富。由此,陳嘉庚的慈善活動及慈善精神就顯得極為重要,是中國發展慈善事業的重要精神資源”。慈善資本主義是西方慈善發展的新趨勢,其創新性和重要性獲得了較為廣泛的社會認可,慈善資本主義的引入將可解決國內慈善效率低的問題。毋庸諱言,當前國內慈善事業效率低下是不爭的事實,而慈善資本主義“高效慈善”的本質為這一問題的解決提供了現成的答案。在西方資本主義社會,慈善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階級矛盾,為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做出了貢獻,而在建設社會主義社會的過程中,也存在著諸多不可避免的社會矛盾。在當前國內慈善組織公信力急劇下滑的情況下,中國慈善事業依舊任重而道遠。因此,深入研究、挖掘并宣傳陳嘉庚等慈善家的慈善精神與慈善理念,并將西方的慈善理念同中國實際相結合,使之“中國化”,將能有力地推動中國慈善事業的發展。
作者:李愛國李騰達單位:集美大學廈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