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政治文明和民主政治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內容提要】民主政治是政治文明的核心內容。十六大報告關于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把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起來的重要論述,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基本特點和根本要求。
【關鍵詞】政治文明/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黨的領導
黨的十六大明確指出,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目標。這樣的認識定位是科學的正確的,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與實踐意義。
政治文明的新提法,是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認識的進一步深化
在我們黨的歷史上,有過民主是手段還是目的的長期爭論。民主作為上層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無疑是為經濟基礎服務的,從這個相關意義上講它是為經濟基礎服務的手段。但從民主的自身獨立意義而言,民主應該被看作是目的,而且應該首先被看作是目的,因為它是進步社會的重要標志和文明社會的重要內容。正由于如此,黨的十六大明確指出,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是我們的重要目標。政治文明是十六大報告的一個新的提法。這樣的認識定位是科學的正確的。我們上個世紀80年代初提出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個文明兩手抓,這次十六大報告鮮明地提出了政治文明,它意味著我國將加快政治建設和政治體制改革的步伐,使其與經濟體制改革相適應,促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由兩個文明到三個文明,這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認識的進一步深化。
小康社會決不只是我們一般所說的“錢包更鼓了,日子過得更富了”的現代化社會?,F代化是發展中國家向發達國家轉變的過程,這個過程也就是經濟發展過程。而經濟發展又是一個國家從農業社會和貧困狀態向發達狀態轉變的過程。其包括三個層次:結構轉換,空間上人口城市化,產業上工業化,社會方面從傳統的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變;社會經濟生活的質量提高,如科學技術進步,人口素質、城鄉居民生活、醫療保障等水平提高,社會公平和安定,較為充分的就業,文盲率下降,生活環境質量改善等等;財富量的增加,即經濟增長。經濟增長是經濟發展的一個基礎,但不能用增長來代替發展。
在1949年的七屆二中全會上,我們黨就提出了把中國從農業國變為工業國的現代化任務。但是,由于種種原因,直到1979年,我們黨的中心工作才開始臻力于中國的現代化事業。鄧小平同志20世紀80年代提出中國經濟發展三步走的戰略,到2000年末,我們實際已經完成了小平同志部署的第一、二步經濟發展戰略目標。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五”計劃提出,再過10年,國民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給在21世紀中葉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發展水平打一個堅實的物質基礎??倳?000年在廣東、浙江等地考察時,對這些地區提出了在下個10年中率先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要求。預測未來10年到20年,我國將有許多地區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的現代化,本世紀中葉中國將進入中等發達的現代化國家行列,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十六大報告講的小康,不僅僅是指經濟發展指標,而是整個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的協調發展,是人口、資源、環境相互協調和可持續發展,是社會的全面發展。報告最后有一個很好的概括: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就是要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不斷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推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p>
在沒有提出政治文明的情況下不等于沒有政治文明建設。認識這一點非常重要。在以往20多年中,我們黨雖然沒有提出“政治文明”,但在提出建設高度的物質文明和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時,已經提出要“發展高度的社會主義民主和完備的社會主義法制?!笔聦嵣希母镩_放以來我們黨也一直在進行著政治文明建設。應該說,在新時期里,黨的十六大報告把政治文明建設與物質文明建設、精神文明建設并列為三大文明建設,作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體構想,并強調,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這是對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認識的又一次深化。
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集中體現于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
十六大報告關于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最根本是要把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起來的重要論述,生動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基本特點和根本要求,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重要優勢,也是我們黨在新的歷史條件和實踐中不斷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的重要成果。
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主要特點就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司法機關互相配合的制度。由此可見,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必然成為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基本特征和本質要求。政治是治國平天下的偉大事業,不僅包括政治主權、政治領導,還有政治方法,即“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法治作為一種治國方略,是民主政治的一個必要條件。因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就不僅需要人民當家作主和黨的領導,而且需要依法治國。三者兼備,缺一不可。
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與依法治國的一致性,是三者有機統一的基礎和前提。根本一致,就是指行動方向上的一致性,終極目標上的一致性。三者都是為了國家的興旺發達、人民的安居樂業、社會的穩定進步。在根本目標上,三者是完全一致的,共同統一于社會主義的民主政治之中。只有堅持三者有機統一,才能發揮各自的優勢,互相促進,最大程度地發揮作用,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臻于完善。
實現黨的主張與人民意志的統一,保證黨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人民當家作主必須依靠黨的領導。民主的實現不是自發的,需要有正確的領導,去帶領人民實現民主。民主的領導者是在追求民主的實踐中得到人民的公認,受到人民擁戴的。正是在長期偉大、正確的領導實踐中,中國共產黨在人民心中形成了崇高的威望。黨的領導是人民的選擇、歷史的選擇、實踐的選擇。歷史昭示這樣一個真理:沒有黨的正確領導,就不可能建立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而不建立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人民當家作主就沒有實現的基礎。黨領導人民建立政權以后,通過制定憲法確立人民當家作主的地位,并且建立符合中國國情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為人民行使當家作主權力提供了有效的政治途徑。人民代表大會既反映人民的意志,又反映黨的意志,人民意志與黨的意志交匯融合并最終實現高度的統一。
依法治國不能離開黨的領導而存在。沒有黨的正確領導,也就沒有依法治國方略的提出和實踐。法治是在黨的領導下的法治。黨對法治工作的領導具體體現在兩方面:一是“黨領導人民制定憲法和法律”;二是“黨領導人民遵守憲法和法律?!?/p>
維護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實現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要求。同志早在1944年就寫下了膾炙人口的名篇《為人民服務》;鄧小平同志提出“三個有利于”標準;同志在進入新世紀的歷史關頭提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無論是促進生產力發展,增強綜合國力,還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也無論是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歸根到底,就是必須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只有始終心系人民群眾,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來制定政策,提出主張,黨的領導才能得到人民的擁護,才能始終走在正確的軌道上。
依法治國的根本目的也就是保障人民當家作主。為此,必須加強立法的民主性,使法律真正反映人民的普遍意志,保護人民的整體利益。對于涉及全體人民利益的法律,要在全社會廣泛征求人民群眾的意見。此外,黨還要求正確處理執法機關維護社會秩序與保護公民權利的關系,強調要保證政府機關堅持依法行政,保障公民權利;要求在立法、執法、司法等各個領域始終把維護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使我國真正成為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就是要建立權力配置科學合理、運行規范有效的民主法制型政治體制
我們的民主政治建設的站立點:一方面根本制度、基本制度是好的,積極的因素正在大面積生長;另一方面,政治體制不完善,負面的因素依然存在,有的還比較嚴重。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必須繼續堅定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政治體制改革、民主政治建設的初步經驗可以概括為:第一,明確而且一貫地強調,政治體制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堅持改革的社會主義方向和性質。第二,堅持政治體制改革與經濟體制改革,相互配合、同步發展,統一于為發展社會主義生產力服務。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體布局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定不移地進行經濟體制改革,堅定不移地進行政治體制改革,堅定不移地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并且使這幾個方面互相配合,互相促進。在這個總體布局中,政治體制改革本身不是目的,它是為經濟基礎服務的,歸根到底是為發展生產力服務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沒有片面地孤立地強調政治體制改革,而是把它作為整個改革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在這樣的認識指導下,我國的政治體制改革,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的全局之中,始終具有正確的重要的位置,得到健康的發展。第三,強調在保持政治穩定的前提下,漸進式地發展民主政治。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基本途徑,是進行扎扎實實的制度建設和法制建設。
同改革開放前相比,我國的政治生活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和進步,在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道路上邁出了堅實的步伐。這些變化和進步,既得力于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促進,同時反過來也保障了經濟體制改革的健康發展,成為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明協調發展、社會全面進步的一個顯著標志。人類的政治文明是一個漸進的積累過程。資本主義的民主政治發展到今天這樣已有二三百年的歷史,比較而言,我們五十多年特別是近二十多年的政治發展并不遜色。把我們今天的政治生活同十一屆三中全會前的政治生活作一比較,就能體驗到此中的深刻變化。
政治體制是實現社會根本政治制度的具體組織形式和運行機制。原有的政治體制與政治制度之間還存在著諸多不相協調、不相適應的方面。在鄧小平曾經指出過的原有政治體制的諸種弊端中,有的得到了初步克服,有的是有所緩解,有的不但沒有克服反而更加發展。
按照社會主義民主和法治國家的要求,應該建立權力配置科學合理、運行規范有效的民主法治型政治體制。在這樣的體制下,各種權力民主產生、各司其職、依法運行,既有適當的分工和很高的辦事效率,同時又有合理的制約和監督。要在保持政治穩定的前提下,有重點有步驟地推進改革,漸進式地達到這樣的目標模式?,F代化對政治文明發展的內在要求是政治的民主化,政治體制改革必須順應這一要求,切實處理好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民主要求和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發展步伐的關系。一是深化領導體制改革,主要解決黨的領導和科學定位,充分發揮人大、政府、政協以及人民團體的獨立行使職權的作用。二是深化決策體制的改革,著力于完善重大決策的規則和程序,防止決策的隨意性。三是深化行政體制改革,著力于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改進管理方式。四是深化司法體制改革,著力于司法獨立公正,懲治司法腐敗,保障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權益。五是深化干部管理制度改革,著力于廣泛吸收人民群眾參與人事任免工作的全過程。六是深化監督體制的改革,強化對權力的監督,尤其對領導干部的監督。
從我國體制改革的大局來看,政治體制的改革滯后于經濟體制和文化體制改革。在某些地區和單位,政治體制改革已經形成影響社會發展的“瓶頸”。鄧小平曾經指出,政治體制改革是“改革向前推進的一個標志”,“我們所有改革最終能不能成功,還是取決于政治體制改革。”隨著改革的深入進行,需要加大政治體制改革的力度,把政治體制改革置于更加突出的地位。根據全國改革大局,黨的十六大對政治體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設更加重視,提出了一系列改革的重大舉措。同時,也要注意吸取前蘇聯政治體制改革失敗的沉痛教訓。其主要教訓有二:一是脫離黨的領導,背離了改革的社會主義方向。二是超前的跨越式推行,無限制地搞公開性、民主化、意識形態多樣化。這些改革都是帶有摧毀性的,使蘇聯失控到解體。我們的政治體制改革必須堅持在黨的領導下,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前提下進行。只有在黨的領導下采取積極穩妥的方針,才能保證我國的政治體制改革健康地卓有成效地向前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