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民主政治文化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政治文化是當代西方政治科學發展的產物。然而,政治文化傳入我國,卻在二十幾年的時間里,不但汲取了西方政治文化研究的科學性成份,而且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政治文化理論體系。政治文化研究在研究對象、方法、范疇、功能、結構等各個方面日益豐滿,生發了人們對民主政治的文化思考。政治文化研究的繁榮體現在研究隊伍的不斷壯大、研究主題的逐漸深入以及研究成果的日益豐富等多個方面,限于篇幅關系,僅作以簡單回顧。
政治文化研究的隊伍不斷壯大。隨著政治學專業的全面復興,一些大學的政治學系配備了專業的政治文化研究與教學人員,一些學校還設立了研究中心、研究所等機構,如南開大學的政治文化研究中心、天津師范大學的政治文化研究所等。另外,圍繞著政治文化的研究,還形成了一些專業學術研究群體,如以劉澤華為代表的中國政治文化研究群體、以徐大同為代表的西方政治文化研究群體等等。
有組織的學術交流活動也推動了政治文化研究的發展。學術界先后于1987年和1994年召開了兩次全國性的政治文化研討會,推動了學術交流,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就。另外,一些專注于政治文化研究的網站,如政治文化研究網()等逐漸發展起來,利用現代網絡技術為我國政治文化研究領域內的交流提供了更多的方便。
在短短二十幾年的發展過程中,政治文化研究可謂碩果累累。據不完全統計,自80年代起,學術界先后出版了政治文化研究方面的專著近70余部,發表專業論文近400多篇[①]。一些刊物,如《政治學研究》等圍繞著政治文化發表了大量論文,推動了政治文化研究的深入;由南開大學政治文化研究中心同《天津社會科學》聯合開辦的“政治文化研究”欄目以及由天津師范大學政治文化研究所主辦的《中西政治文化論叢》亦為我國政治文化研究提供了重要園地。另外,一些期刊如《孝感學院學報》、《中共寧波市委黨校學報》等一些刊物亦為政治文化研究開辟了園地。
對我國政治文化養成的歷史軌跡加以描述,從對歷史的回顧中生發思考成為我國政治文化研究發展的一條主線。在已經出版或發表的大量專著和論文中,對傳統政治文化的反思占據了主要的方面。其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分別于1989年前后和2000年出版的兩套大型政治文化叢書。由吉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第一套中國政治文化叢書即體現了視野廣闊的特點,分別從地域、民俗、權力、禮樂等方面探討了中國政治文化,計8種之多。由劉澤華主編的第二套中國政治文化叢書匯集一些長期研究中國政治文化的優秀作者,在選題和內容上均有所創新。叢書從政治人格、社會人格的分析以及語言、符號的表達等一些重要的范疇入手,對中國傳統政治文化做了深入而新穎的研究,充分體現了我國政治文化傳統研究的最前沿成果,為新世紀中國政治文化的研究奠定了起點。
與中國政治文化研究相比,對外國政治文化的研究顯得薄弱,主要體現在對西方政治文化傳統的研究上。另外,在理清西方政治文化發展的模式、跟蹤西方政治文化理論發展等方面亦形成了一些成果。叢日云所著《西方政治文化傳統》從歷史的角度對古代希臘、古代羅馬以及中世紀西方的政治文化傳統作以探討。高毅所著《法蘭西風格》則是我國史學界以政治文化的分析方法進行世界歷史研究的重要貢獻。該書從大革命的時代背景出發分析了法國政治文化的內涵與特征。另外,還有大量的論文不但涉及到西方政治文化的研究,而且對非西方國家政治文化及政治社會化的經驗做了總結。
中外政治文化的比較研究突出了以專題形式展開的比較研究。其中不但廣泛地涉及到政治思維模式,對個人、國家、權力、政治統治的政治認知方式,政治價值、政治心理等等不同的特征,而且追本溯源地分析了中外政治文化不同的原因、走向以及政治文化建設等等內容。徐大同、高建主編的《中西政治文化傳統比較研究》、柏維春所著《政治文化傳統:中國和西方對比分析》、潘一禾所著《觀念與體制政治文化的比較研究》以及一些論文均從比較的視角出發,豐富了我國比較政治文化的研究。
文化形式的廣泛性決定了政治文化研究內容的復雜性。器物之喻、帝王名號、英雄的形象、軍閥現象、詩詞歌賦、小說,甚至網絡均成為人們分析與研究的對象,這為政治文化的研究開闊了視野。一些重大的主題,如法治文的建設、全球化背景下的政治文化建設、宗族對政治文化的影響以及我國村民基層民主建設被提了出來,并形成了初步成果。由于篇幅關系,這里僅就其中部分主題作以簡要介紹。
1.理論架構與學科發展
無論是作為一種分析手段,還是作為一種心理特征,政治文化研究都需要架設從概念、結構到功能、體系的一整套理論維。從政治思想、政治心理兩個方面架構政治文化理論體系的做法得到更多的認可,但政治文化研究寬廣的學術空間仍然給學者們的思索留下了充分的余地。
政治文化理論研究方面的著作較多。早期有高洪濤所著《政治文化論》、孫正甲所著《政治文化:心態·觀念·價值及其演進》、《政治文化學概論》、王卓君所著《文化視野中的政治系統政治文化研究引論》、呂元禮著《政治文化轉型與整合》等等基本上對政治文化的概念、結構、功能、體系、政治文化的變遷以及政治社會化等方面做了介紹和研究,基本上為我國政治文化研究提供了理論體系。
政治文化理論研究的不斷深入為我國學者更科學、更全面地架構政治文化理論的體系提供了基礎。王樂理所著《政治文化導論》在大量國內、外研究資料的基礎上從政治體系、政治發展、政治變化等全局的角度考察了政治文化,突出了對公民文化、現代化人模型、政治文化特征群的研究。
對西方政治文化理論發展的研究亦為我國的政治文化理論提供了增長點。叢日云與王輝先后發表的《西方政治文化理論的復興及其新趨向》、《西方政治文化理論的衰落與復興》以及王樂理的論文《政治態度與意識形態的交融》均本著這一出發點從西方政治文化理論的發展中尋求中國政治文化研究理論體系的完善與發展。
2.政治文化的模式研究
獲取某一民族在某個特定時期的政治文化模式,從而解讀政治體系的文化背景是政治文化研究的初衷。對我國當代政治文化模式的研究是政治文化研究的一個主要內容。李傳柱在《論當代中國公民政治文化的協調性與沖突性》、《論當代中國公民政治文化的一致性與差異性》等論文中從協調與沖突、一致與差異等對立角度分析了我國公民政治文化的特征;文小勇的論文《試析我國政治文化的“二元”結構模式》則從我國政治文化的二元結構模式出發,審視了我國政治文化中傳統性與現代性、主流與非主流、中國與西方等文化樣式二元并存的狀態。
政治文化并不是一個靜態的存在,對它的動態發展模式進行描述亦給政治文化的模式研究帶來新鮮的內容。黃頌的論文《秩序與沖突》以及《西歐中世紀政治文化演進機制的再思考》從西歐中世紀教、俗兩界追求秩序重建過程中出現的沖突出發,探討了中世紀政治文化向近代演進的深層動因。在對美國改革時代的研究中,吳強、王公龍的論文《變動不居的平衡》和佟德志的論文《自由立憲與民主理論的創新—美國改革時代的憲政文化研究》都是從均衡與發展的角度出發對19世紀末20世紀上半葉美國政治文化的特質做了研究。湯敏軒的論文《英國政治發展的漸進模式》則是從選舉權出發歸納了英國政治發展的漸進模式。
3.傳統政治文化及其現代化
對中國傳統政治文化發展歷史進程的研究為尋找傳統政治文化的機理與脈絡提供了基礎,在回顧與反思的基礎上,學術界對傳統政治文化的基本特征,如小農經濟和君主政治,形成了某些共識。然而,在政治文化的具體特征的認識上,學術界卻各有不同的認識。徐大同在論文《試論中國傳統政治文化的基礎與特征》中將中國政治文化的特征歸結為務實、重民和倫常的政治文化;俞可平則在論文《中國傳統政治文化論要》中將中國政治文化傳統歸結為君主民本、安定統一、認同與容忍等特征。其它亦有一些論文對中國傳統政治文化的特征做了論述。
傳統政治文化的存在是連續的,其一貫發展的脈絡體現了對現代化的價值。從近代開始直到的歷史表明,實現傳統政治文化的現代化離不開傳統政治文化的自我轉換,從某種意義上說,傳統政治文化的創新和政治文化的現代化則具有相同的語義。朱日耀、曹德本、孫曉春合著的《中國傳統政治文化的現代思考》較早地對傳統政治文化的現代化做出了思考,為傳統政治文化的現代化研究打下了基礎。曹德本所著《中國傳統文化與中國現代化》則從更為寬廣的視野對中國傳統文化與中國現代化做了審視。
4.政治文化與政治穩定
從某種程度上說,政治穩定取決于人們由政治文化決定的訴求得到滿足的程度與狀態。因此,政治文化與政治穩定密切相關,對政治現代化的建設具有極端重要的作用。曹德本與宋少鵬合著的《中國傳統政治文化與社會穩定》在作者此前所著的《中國傳統政治文化與社會穩定》等一系列論文的基礎上寫就,對修身與人際和諧、治國與群體和諧、平天下與天人和諧等做了系統而又獨到的分析,對中國傳統政治文化與社會穩定做了重要的解讀。
高建的論文《穩定民主的必要條件》就西方政治社會學的一個重要主題作以考察,從政治社會學的角度理清了西方社會公民文化在權力與責任、一致與歧義、功利與感情之間的平衡與穩定作用,為我國政治文化與政治穩定的研究提供了借鑒。王運生的論文《中國轉型時期政治文化對政治穩定的二重作用》則以社會轉型為背景,突出了政治文化作為一把“雙刃劍”二重作用。另外的一些論文,如劉偉的《影響我國政治穩定的政治文化因素及對策》、經緯的《政治文化與政治穩定的價值論》等等,大多以政治文化與政治穩定的關系出發,探討我國社會政治穩定的文化心理因素。
5.政治人格研究
政治文化現代化的關鍵視為現代人人格的現代化。事實上,透視中國公民政治文化的素質,推動政治文化培養是我國政治文化研究的主旨所在。學術界對這方面的研究主要從兩個方面展開,即當代中國公民政治文化的調查研究和傳統政治群體的人格剖析。
嘗試以政治文化分析方法分析中國公民政治文化素質的作品大多借鑒了西方政治文化的分析方法,從調查、統計等實證角度出發,注重結論的科學性。如程志方、閔琦所著《中國政治文化民主政治難產的社會心理因素》、張明澍所著《中國“政治人”中國公民政治素質調查報告》、蔣云根所著《政治人的心理世界》等書均遵循了這樣一種政治分析的方法,為中國政治文化發展的主體性研究打下了基礎。
剖析政治人格,研究政治心態亦是中國政治人研究的一個重要內容,兩套中國政治文化叢書中對這方面的內容均有所涉及。如君主與中國政治、宦官與中國政治、士人政治精神的典型分析、官僚的社會人格等成為人們透視傳統政治群體的政治人格和政治精神的突破口。
在對政治人格剖析中,知識分子階層的政治人格與政治心態成為一個熱點,如對葛荃《晚明東林黨人政治悲劇的心態之源》以晚明東林黨人的道德理想與“慎獨”的境界、“戒懼”的心態為典型進行剖析,為深入了解中國古代士大夫階層的精神世界提供了一種模式。趙泉民的論文《清末新知識階層政治文化心態探析》則以新知識分子群體為對象,分析了這一群體對西方民主政治學說的體認和對中國傳統政治文化之載體的離異的政治心態及其后果。而王樂理的論文《當代中國政治文化中的個體意識流變》則更多地從小說、詩歌、回憶錄等更為廣闊的視野出發揭示了我國公民個體意識流變的條理,剖析了特殊年代知識分子的心態。
除以上幾點外,一些既有特色,又突出務實精神的研究視點為政治文化研究帶來了學術增長點。例如,以云南地區少數民族眾多的社會結構為背景,我國政治文化研究的學者對民族地區的民主政治建設、政治穩定、多元文化、政治一體化以及基層建設提供的理論貢獻;在全球化背景下,研究政治文化與國際關系,外交政策,為跨文化的交流提供共識的基礎;新形勢下的政治文化與政治社會化研究等等主題不一而足,均在不同程度上豐富了我國的政治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