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民主政治發展道路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論文摘要:中國共產黨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道路上進行了長期探索,確立了發展黨內民主、擴大人民民主、推進協商民主、堅持依法治國、加快政府體制改革的發展道路。
堅定不移地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是黨的十七大作出的重要戰略部署。充分認識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必然性和發展道路,對于貫徹黨中央的部署,增強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發展道路的主動性、自覺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中國對民主政治的歷史求索和現實狀況
近代以來,在追求民主的道路上,中國的許多仁人志士做過多種嘗試和努力,其中包括向西方學習,試圖通過走西方資本主義民主的道路來救國救民,但都因為歷史和階級的局限,在各種反動勢力的圍剿中歸于失敗。歷史證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資本主義的或其他改良主義的道路是行不通的。不發動和依靠中國最廣大的人民群眾,不實行人民民主,就不能實現民族獨立、社會解放、國強民富的目標。帶領中國人民實現解放、實現民主的重任,歷史地落到了中國共產黨人的身上。
中國共產黨自成立起就以實現民族解放、發展人民民主為己任。在長期的革命斗爭中,黨相信人民、發動人民、依靠人民,經過艱苦卓絕的奮斗,終于建立了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新中國。1949年9月新中國成立前夕,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會議召開,中國共產黨和各派、人民團體、無黨派民主人士按照民主原則共商建國大計,確立了新中國的國家制度和政權組織形式。建國之初,根據中國革命的歷史經驗和新中國面臨的任務,我國逐步建立起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初步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基本制度框架。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是人類政治發展史上前無古人的偉大創造,發展并非一帆風順。歷時十年的“”,使中國的民主政治走了大彎路。其間實行的所謂“大民主”,實際上是一種街頭民主,說得更重一點是沖動的“多數人暴政”,是無政府狀態,嚴重破壞了社會主義法制,削弱了黨的領導,給黨、國家和人民帶來了災難。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實現了撥亂反正,糾正了“”的錯誤,開啟了改革開放的新時期。鄧小平針對“”的經驗教訓鄭重提出:“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就沒有社會主義的現代化。”這一重要論斷,把社會主義民主建設提到關系社會主義事業成敗興衰的高度來認識,闡明了社會主義民主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鄧小平高度重視民主與法制的關系,他指出:“必須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鄧小平提出要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前提下,通過政治體制改革,完善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增強黨和國家的活力,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在鄧小平的帶領下,中國人民開始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新探索。
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以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以鄧小平理論為指導,在改革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的歷史條件下,繼續探索和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我國社會主義民主的各項基本制度得到進一步完善與發展,城鄉基層民主得到鞏固和充實,執政黨的黨內民主、政府民主和司法民主全面推進,中國民主政治建設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在總結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歷史和現實經驗的基礎上,黨的十六大提出:“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起來。”這一論斷深刻揭示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基本規律,將中國民主政治建設理論提高到了一個新境界。
黨的十六大以來,以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繼續大力推進民主政治建設,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道路上邁出了新的步伐。我國民主政治建設進一步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進一步完善,立法速度加快、質量提高、過程公開,人大代表的作用進一步發揮;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得到加強,促進了我國協商民主的發展;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建設進一步推進,《民族區域自治法》得到進一步落實。黨內民主發展取得了重大進展:黨中央發揮表率作用,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員會匯報工作,中央的重大決策在更大的范圍內征求意見,進行了黨代會常任制等黨內民主的改革試點,這一系列舉措為黨內民主建設積累了新鮮經驗。
加強民主監督成為民主政治建設的一個重點領域,通過深化改革和體制創新,從黨內監督、人大監督、行政監督、司法監督以及輿論監督等多個方面,建立健全了對權力運行的民主監督機制。
黨的十七大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作出了新的規劃,提出“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的生命”,要求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堅持正確政治方向,以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為根本,以增強黨和國家活力、調動人民積極性為目標,深化政治體制改革,擴大社會主義民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發展社會主義政治文明。自此,政治體制改革由“積極穩妥推進”進入“深化”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呈現出蓬勃發展的大好局面。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目標要求
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的生命。社會主義愈發展,民主也愈發展。中國共產黨人把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作為始終不渝的奮斗目標,經過長期的實踐探索,領導中國人民成功地開辟了一條民主政治建設的新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道路。這條道路的根本是保證人民當家作主,基本規律和總的要求是實現共產黨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基本制度框架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層群眾自治制度;具體要求是“四個堅持”,即:“堅持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提高黨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水平,保證黨領導人民有效治理國家;堅持國家一切權力屬于人民,從各個層次、各個領域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最廣泛地動員和組織人民依法管理國家事務和社會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堅持依法治國基本方略,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實現國家各項工作法治化,保障公民合法權益;堅持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特點和優勢,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為黨和國家長治久安提供政治和法律制度保障。”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和核心。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掌握國家政權、行使權力的根本途徑。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黨制度。通過這個制度,執政黨和各級政府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程度得以提高,既實現了廣泛的民主參與,又有利于集中統一,統籌兼顧各方利益。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富有中國特色的實現民族平等、保障少數民族權利的基本政治制度,有利于形成相互支持、相互幫助,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和諧民族關系。農村村民自治、城市社區居民自治、企事業單位職工代表大會制度等基層民主,是廣大人民群眾在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支持下,在城鄉基層單位和組織中依法直接行使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權利的民主制度。它是群眾身邊的民主,能夠最有效地保障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保障人民群眾的主人翁地位,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最直接和最具體的體現。
這些制度內含著“人民的統治”、“主權在民”、“自由公正”等民主政治的一般原則,體現著民主政治的中國特色和社會主義性質,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民主政治制度,是我們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目標。堅定不移地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就是要堅持這些制度,并隨著時代的發展變化,不斷推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
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道路選擇
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找到了一條新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發展道路。經過長期的奮斗,我們已經站在了新的起點之上,必須按照黨中央的部署,堅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擴大社會主義民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發展社會主義政治文明,不斷推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
一要大力發展黨內民主,以擴大黨內民主帶動人民民主。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是執政黨。黨內民主的狀況決定和制約著人民民主的發展程度,人民民主的發展有賴于黨內民主要素的生長及向周邊的拓展。沒有黨內民主的充分發展,人民民主的發展必然受到限制。黨內民主觀念的強弱、黨內民主架構的科學與否,都會直接影響人民民主的建設與發展。正因如此,黨的十三大提出了以黨內民主推動人民民主的思想;黨的十四屆四中全會把發揚黨內民主以推進人民民主確立為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一條重要途徑;黨的十七大更對這一路徑作了詳細而具體的部署,我們必須按照這些要求扎實推進。
二要擴大人民民主,保證人民當家作主。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和核心。要健全人民代表大會、政治協商、民族區域自治和基層自治等民主制度,采取政務公開、決策透明、決策聽證、程序民主等辦法,豐富民主形式、拓寬民主渠道,依法實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推進決策科學化、民主化,完善決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統,增強決策透明度和公眾參與度,完善各類公開辦事制度,確保權力在陽光下運行,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和公信力。采取有效措施,保障人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堅持各民族一律平等,保證民族自治地方依法行使自治權。發展基層民主,逐步擴大自治范圍和直接選舉范圍,以權為民所授來保證政府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
三要推進協商民主,廣泛調動積極性。支持人民政協圍繞團結和民主兩大主題履行職能,加強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制度建設;把政治協商納入決策程序,完善民主監督機制,提高參政議政實效;加強政協自身建設,發揮協調關系、匯聚力量、建言獻策、服務大局的重要作用。支持工會、共青團、婦聯等人民團體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開展工作,參與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維護群眾合法權益。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主題,保障少數民族合法權益,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全面貫徹黨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針,發揮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積極作用。鼓勵新的社會階層人士積極投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認真貫徹黨的僑務政策,支持海外僑胞、歸僑僑眷關心和參與祖國現代化建設與和平統一大業。
四要堅持依法治國,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依法治國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要堅持科學立法、民主立法,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加強憲法和法律實施,堅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尊嚴、權威。各級黨政組織和全體黨員、公務人員要自覺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帶頭維護憲法和法律的權威,推進依法執政、依法決策、依法行政、依法監督。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優化司法職權配置,規范司法行為,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保證審判機關、檢察機關依法獨立公正地行使審判權、檢察權。加強政法隊伍建設,做到嚴格、公正、文明執法。深入開展法制宣傳教育,弘揚法治精神,形成自覺學法守法用法的社會氛圍。尊重和保障人權,依法保證全體社會成員平等參與、平等發展的權利。
五要加快政治體制改革,建設服務型政府。深化政治體制改革,必須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建立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的充滿活力的政治體制,也就是實現十七大所要求的增強黨和國家活力、調動人民積極性的政治體制改革目標。統籌安排、有序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統籌黨委、政府和人大、政協機構設置和職能分工,積極探索建立決策權、執行權、司法權、監督權緊密聯系、相互制約的機制和制度,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規范化、制度化、程序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是深化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環節,其目標是建立服務型政府。要著力轉變政府職能、理順關系、優化結構、提高效能,形成權責一致、分工合理、決策科學、執行順暢、監督有力的行政管理體制。
參考文獻:
[1]王南湜.從領域合一到領域分離[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165.
[2]喬翔.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與和諧社會構建[J].唯實,2008(4):29-32.
[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02.
[4]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126.
[5]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6]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2.
[7]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47.
[8]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