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唯物史觀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歷史唯物主義的創立是馬克思對人類的最偉大貢獻,為人類提供了正確認識人類社會歷史的理論武器。在接受馬克思主義之初,就指出:唯物史觀是吾黨哲學的根據,全面繼承了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思想。以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作指導,結合中國國情,分析中國社會的歷史,根據中國社會的歷史和現狀,制定出一系列指導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正確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的唯物史觀。
一、闡述了完整的新民主主義理論
基于對中國近代社會特點的認識和分析,運用馬克思關于革命發展階段論和不斷革命的理論,提出了中國近代民主革命的階段性和一套完整的新民主主義理論。
(1)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分為舊新兩階段運用唯物史觀,分析了中國近代社會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革命的任務是反帝反封建。和中國共產黨成立以后,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是由無產階級領導的民主革命,屬于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的一部分,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新民主主義革命與舊民主主義革命的根本區別,是無產階級掌握了對民主革命的領導權。新民主主義革命,是無產階級領導之下的人民大眾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去完成資產階級舊民主主義革命所未完成的任務。
(2)提出了完整的新民主主義理論新民主主義理論是在唯物史觀的指導下,在革命實踐中逐步形成的。在《新民主義論》、《中國革命與中國共產黨》等論著中較系統和完整地表述了新民主主義的基本理論。
(3)新民主主義革命向社會主義革命的轉變根據中國近代社會的特點,指出中國革命的歷史進程必須分兩步:第一步是民主主義革命,第二步是社會主義革命,這是性質不同的兩個革命過程。只有完成了前一個革命過程才有可能去完成后一個革命過程。民主主義革命是社會主義革命的必要準備,社會主義革命是民主主義革命的必然趨勢,只有認清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區別,同時又認清二者的聯系,才能正確地領導中國革命。要在民主革命勝利后,在適當的時機轉變為社會主義革命,這種轉變不是武裝的流血革命,而是和平的不流血的改造,使中國社會順利地走上社會主義道路,不僅不使生產力遭到破壞,而是為生產力的發展開辟廣闊的前景。這是對馬克思唯物史觀的革命階段論和不斷革命論在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的運用及發展。
二、階級斗爭觀點和階級分析方法
階級斗爭觀點是唯物史觀的一個基本觀點,用這個觀點觀察和分析社會,則是唯物史觀的基本方法。用馬克思的階級觀來研究中國社會,形成了的階級斗爭觀點和階級分析方法。
(1)將是否用階級斗爭觀點分析歷史,作為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分水嶺認為,在階級社會中,每一個人都在一定的階級地位中生活。有了階級,就存在階級矛盾和階級斗爭。階級斗爭,一些階級勝利了,一些階級消滅了,這就是歷史,這就是幾千年的文明史。拿這個觀點解釋歷史的就叫做歷史的唯物主義,站在這個觀點的反面的是歷史的唯心主義。
(2)階級斗爭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指出,在階級社會里,存在著階級的對抗,無論是奴隸社會、封建社會,還是資本主義社會,都存在著相互矛盾的兩個基本階級,他們長期并存于一個社會中,互相斗爭著,待兩個階級的矛盾發展到一定階段的時候,雙方才取外部對抗的形式,發展為革命,革命是一個階級推翻另一個階級的暴烈的行動。因此,階級斗爭、社會革命是解決對抗階級之間矛盾的根本手段,是推動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通過對中國封建社會的研究,得出在中國封建社會里,只有這種農民的階級斗爭,農民的起義和農民的戰爭,才是歷史發展的真正動力的結論。
(3)民族斗爭與階級斗爭的一致性在抗日戰爭時期,提出了民族斗爭與階級斗爭一致的觀點。他指出:在民族斗爭中,階級斗爭是以民族斗爭的形式出現的,這種形式表現了兩者的一致性。在抗日戰爭的民族統一戰線中,我黨既要處理好國共合作的統一性,又要保持我黨和階級的獨立性,一切階級斗爭的要求都應以民族斗爭的需要(為著抗日)為出發點,這樣便把統一戰線中的統一性和獨立性、民族斗爭和階級斗爭,一致起來了。這是我黨在民族統一戰線中正確處理國共兩黨合作關系的基本準則。
(4)用階級分析的方法觀察和研究中國社會研究中國社會的根本方法就是階級分析方法。他在作了大量社會調查的基礎上,對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各個階級進行了分析,得出了這樣的結論:一切勾結帝國主義的軍閥、官僚、買辦階級、大地主階級以及附屬于他們的一部分反動知識界,是我們的敵人。工業無產階級是我們的革命領導力量。一切半無產階級、小資產階級,是我們最接近的朋友。那動搖不定的中產階級,其右翼可能是我們的敵人,其左翼可能是我們的朋友。這樣,就為我黨解決了依靠誰、團結誰、打擊誰這個革命的首要問題。正是在對中國社會各階級分析的基礎上,制定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總路線和總政策。特別是對中國資產階級和農民階級的透徹分析和科學把握,構成了新民主主義理論的基點,形成了統一戰線和武裝斗爭的理論和策略,找到了一條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后奪取城市的中國革命道路。
對社會主義社會的階級斗爭,作出了革命時期大規模的急風暴雨式的群眾階級斗爭基本結束,但階級斗爭還沒有完全結束的正確判斷。但從50年代中后期開始,將階級斗爭超范圍的運用,搞“以階級斗爭為綱”、“無產階級專政下的繼續革命”,走入了“階級斗爭一抓就靈”的思想誤區,給黨的事業造成嚴重挫折,給社會主義經濟建設造成巨大損失。
三、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觀點
馬克思第一次闡明了人民群眾在歷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以唯物史觀為指導,認真總結歷史,提出了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創造性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群眾觀。
(1)科學地認識人民的概念認為,人民是一個社會歷史的范疇。人民這個概念在不同的國家和各個不同的歷史時期,有著不同的內容。在中國,在建設社會主義時期,一切贊成、擁護和參加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階級、階層和社會集團,都屬于人民的范圍。也不全部否定剝削階級在歷史上曾起過的進步作用:歷史上的奴隸主階級、封建地主階級和資產階級,在他們取得統治權力以前和取得統治權力以后的一段時間內,它們是生氣勃勃的,是革命者,是先進者,是真老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