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社會實踐推進素質教育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認真貫徹黨的教育方針,重視受教育者素質的提高,培養德智體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在新形勢下,怎樣有效地加強素質教育,全面提高高中學生的素質?筆者認為,組織高中學生以深入社會實際,了解社會生活,參與社會實踐鍛煉為主要內容,以參觀訪問、社會調查、社會服務、社會公益勞動、專業生產實踐為主要形式的社會實踐活動,的確是進行素質教育的一條有效途徑,具有課堂教學所不可替代的教育作用。
1.社會實踐是堅定信念的“催化劑”
《課程標準》規定:“思想政治課是對中學生系統進行公民品德教育和馬克思主義常識教育的必修課程,是中學德育工程的主要途徑。它對幫助學生確立正確的政治方向,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起著重要的導向作用。”而要提高學生覺悟、規范和訓練其行為,做到“知行合一”,“信”無疑是首要前提。所謂“信”,是指信念,它是人們對某種政治主張、思想觀念、道德規范的由衷信仰和強烈的責任感。課堂教學中傳授的知識,能否內化為學生覺悟、外化為學生行為,關鍵是讓學生深入實際,在社會實踐中去比較、去檢驗,并強烈地感受到“內化’與“外化”的必要性。社會實踐是促使學生形成堅定信念的“催化劑”,“知行合一”的中介和關鍵。在高中《理想與奮斗》教學時,部分學生對現階段還要提倡艱苦奮斗表示不以為然。針對學生的這種思想,組織學生訪問了市級明星企業——寧波興業集團。該企業原只是5名工人,12000元資產的村辦小廠,20多年的艱苦創業,使企業成為有6.26億元資產,年產值6.01億元,利稅3193萬元的國家大型企業集團,他們至今保持著創業者們當年“只值幾分錢的舊掃帚柄也加以再利用”的優良傳統,規定“上至廠長,下至各級管理人員,不得私用、挪用企業的信封、信箋”。通過調查訪問,使學生懂得“經濟發展了,但艱苦奮斗絕不能丟”,“艱苦奮斗不僅僅是一種經濟行為,更重要的是一種精神狀態”。小結會上,一位家境較為富裕的男生說:“過去我一直大手大腳化錢,月生活費支出五百元以上,從未考慮過節約,有時隨便丟棄半成新的鞋、襪等,通過這次活動,我深為過去的行為而慚愧。”
2.社會實踐是鄉土教育的“好教材”。
高中學生能從實踐中深化和拓展知識,挖掘“鄉土”典型,加強鄉情教育,使學生倍感親近、親切,原來書本中的知識就在自己的身邊。這既增強了思想政治課的說服力,又培養了學生熱愛自己家鄉的思想情感。高中學生對“市場經濟條件下發揚集體主義精神”感到很迷惘,有學生說:“市場經濟講究物質利益,個人是物質利益的主體,追求個人利益把個人放在首位是無可厚非的。”針對這一思想,組織學生社會調查。其中一組調查、訪問了市先進黨組織——龍山西門外村黨支部,該支部在“鴨司令”陸永康的帶頭下,從不計較個人得失,一心撲在公益事業上。幾年來,他們從未向村里領過一分津貼,相反從自己的“私企”中拿出四十多萬元用于村集體建設。這一真實的典型事例深深地激蕩在學生心中,使學生心悅誠服,并深深地感受到“旗紅、村強、民富”。
3.社會實踐是培育興趣、發揮特長的“沃土”
培養學生正當的愛好和志趣,豐富、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是一個積極能動的過程,是當前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由于時代特征和年齡特點,為引導、培養學生的興趣和愛好,組織了以社會調查為主要形式的“社會調研”興趣小組等。結合社會熱點,廣泛接觸社會,如針對國企下崗工人再就業問題,走訪了本市最大的國企——慈二棉;針對企業轉軌問題,走訪了國家優秀企業——中國金輪集團;針對富起來的農民如何消費問題,對市文明村——宗漢廟山村和中國周巷食品城的農民公園進行了調查。通過參觀訪問,調查研究,激發和培養了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興趣和愛好,同時在活動中加深對教材的理解,提高了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學生在社會調查基礎上撰寫的調查報告、小論文,分析入理,見解深刻,為有關部門高度肯定,并在各級競賽中獲獎。其中《金輪的秘訣》榮獲第四屆全國中學生思想政治課小論文競賽浙江賽區一等獎,全國三等獎。
4.社會實踐是學生能力的“培育場”
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觀察、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是要在實踐中培育的。在高中進行“共同富裕”教學時,為把先富與共富關系講深講透,嘗試了社會實踐教學法,把一個班級同學分成若干小組,分別參觀工廠,訪問先富的私營企業主,調查農村走向共富的現狀,然后各小組撰寫參觀訪問記、調查報告,互相交流,共同探討,既鞏固深化了知識,又提高了學生能力,達到了預期目的。
誠然,作為推進素質教育的途徑的社會實踐,其效果就是指由實施這一活動所引起
的學生的認識、能力和覺悟水平等發展變化的社會效應。為更好地發揮其作用,社會實踐中,必須正確認識和處理以下幾對關系:
1.“顯效果”和“隱效果”的關系
所謂社會實踐的“顯效果”,是指學生參加社會實踐后在行為表現上所發生的種種有形變化。所謂社會實踐的“隱效果”,是指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后在思想認識,道德情感、意志信念等心理上的無形變化。事實上,高中學生參加了社會實踐活動后在信念、興趣、能力等方面的提高和發展,歸根到底是學生身上所體現的這種“有形變化”和“無形變化”的矛盾運動,“無形變化”是“有形變化”的必要前提,而“有形變化”則是“無形變化”的必然結果,兩者完整地體現了社會實踐的辯證效果。為此在實施社會實踐的過程中,要堅持兩分法,反對只把“顯效益”作為唯一效果的一點論觀點。
2.主體和主導的關系
社會實踐所產生的社會效應如何,關鍵是要正確處理好“主導”與“主體”關系。教師是主導,如活動內容、形式的選擇、活動中的組織工作和思想工作,活動后的總結交流,鞏固提高,均是教師主導作用的體現。學生則是主體,是社會實踐的具體參與者,二者相互聯系,不可分割,更不能顛倒關系。
3.手段和目的的關系
社會實踐是手段,是途徑,目的是提高學生的素質,手段時時要為目的服務,目的處處體現著手段的作用。切忌為社會實踐而實踐的形式主義,以杜絕負效應。
總之,社會實踐活動是思想政治課推進素質的有效手段,其效果是客觀的,貴在持之以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