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正文

辛亥革命城市現代化新紀元和新境界

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辛亥革命城市現代化新紀元和新境界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辛亥革命城市現代化新紀元和新境界

——提供一個反觀辛亥革命自身價值的新視角

【內容提要】本文以中國城市現代化路徑及其變局為視角,考察辛亥革命后新政制生態下扮演推進中國城市現代化角色的兩個新政權(一是以孫中山為代表的南京臨時政府;二是以袁世凱為首的傳承了共和政體的北洋政府)對于中國城市現代化具有正面效應的所為,以及它在經濟和社會整合中所產生出的對于城市現代化頗具變革性的推動作用,以此證明辛亥革命后的中國城市現代化與清末城市現代化是兩種性質不同制度架構下的現代化運動。辛亥革命不僅開創了中國政治變革和社會改造的新時期,而且開辟了中國城市現代化的歷史新紀元新境界,其在該領域內的成就和影響是十分重大的和極為深遠的。

【摘要題】辛亥革命

【關鍵詞】辛亥革命/城市現代化/正面效應/評估

【正文】

長期以來,史學界在辛亥革命的研究中,比較注重辛亥革命對農村影響的分析,忽視辛亥革命對城市現代化應有作用的考察,因而對辛亥革命在中國現代化進程中作用的總體評價就顯得不夠公正。20世紀90年代以來,城市史的成果不斷問世,但是很多論著沒有從整個歷史進程和社會環境來考察城市,忽視了民主革命、尤其是資產階級領導的辛亥革命對城市現代化的貢獻。這樣,不僅妨礙了對辛亥革命作出正確全面的評價,同時也制約了現代城市史研究的深入。

本文擬就辛亥革命對于中國城市現代化的直接影響、持續性影響和在經濟、社會整合中的一些規律性影響,以及在辛亥革命影響下,南京臨時政府、北洋政府和城市各利益集團對于中國現代化道路的認同、經濟和社會整合過程中所產生的城市現代化的正面效應等問題,論述辛亥革命對于中國城市現代化的變革性推動作用。

一、辛亥革命對于中國城市現代化的直接性影響

——革命本身的效應及南京臨時政府對于城市現代化的目的獲求取向

1.辛亥革命本身破除傳統體制的強大變革效應。辛亥革命對兩千余年來的專制制度作了一場總的清算,它終于打破了中國幾千年來改朝換代的歷史循環怪圈,在中國確立了一種全新的社會政治經濟制度。辛亥革命有關經濟和社會改革的影響是深遠的。辛亥革命前,清朝統治者強加在商人頭上的厘金和其他苛稅,嚴重阻礙了商品的流通,從而限制了城市工商業的發展。武昌起義爆發后,宣布獨立的省份,如湖北、湖南、江蘇、浙江、福建、廣東等,都宣布廢除厘金和其他苛稅。雖然有的地方改厘金為附加稅,但是過境稅畢竟取消了,“遇卡抽厘”的現象不復存在。與厘金相比,附加稅的稅率也有所降低,如浙江省軍政府改厘金為統捐,不屬于統捐者如生絲、茶葉、酒等設特別捐,兩者的稅率都較以前為輕。原來運絲80斤需要正附捐稅29元,光復后,運絲100斤只收正附捐稅20.2元。這樣,就降低了工商企業的原料價格及產品成本,有利于城市的工商業發展。在上海,前清時的所謂落地捐、籌防捐是上海商人“獨受之虐政”,所謂捕盜船捐,“捐數較巨,船商苦累不勝,比年以來,曾迭次稟懇裁撤,迄未邀準,怨憤之氣,郁積已久”。上海獨立后,滬軍都督府將上述苛捐通令廢除。以上成果,毫無疑義是辛亥革命本身強大變革效應的直接結果,是城市現代化對于傳統體制的首先突破。

2.南京臨時政府在經濟整合中,對于一系列有利于城市現代化的方針和政策的獲求。南京臨時政府作為資產階級的革命政權,曾力圖保護工商,發展實業,“為新中國開一新局面”。

南京臨時政府制定頒布一系列旨在保護和促進實業發展的章程、則例,推動成立“中華民國工業建設會”。對于有利于現代化事業的工礦企業,一經申請,無不批準立案,其中包括煤礦、鐵路、航運、銀行、軍械制造、保險公司、各種類型的工廠如縫工、皮工、鐵工、鞋工、磨面、碾米、榨油、工藝、屯墾、漁業等。臨時政府尤其注重城市的恢復和重建工作,如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后,即著手對武漢進行城市規劃和建設。臨地大總統孫中山飭令實業部通告漢口商民重建市區,并責成內務部籌劃修復漢口事宜,使“首義之區,變成模范之市。”(注:《孫中山全集》第2卷,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69頁。)南京臨時政府還派員參照西方國家城市建設和租界區市政,草擬了規劃,其中包括重建新式商店、人行道及明暗排水溝等公共設施和改造街道和市容。武漢當局的《示諭維持漢口商市文》,強調重建漢口規劃的意義,認為這是“吾國第一次開辟商埠之偉大事業?!鄙院笥謪⒄諅惗亍屠?、柏林、華盛頓城市設計,綜合測量繪圖,馬路分為4丈、8丈、12丈三類,中央敷設電車道,兩旁為馬路人行道,左右植樹。市區中央設大公園,街側房屋以三層為限。計劃筑路費400萬元,建房費2000萬元。(注:皮明庥:《近代武漢城市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版,第295頁。)雖然南京臨時政府很快就結束了,但上述武漢重建的思路被后來的地方當局和有關工程技術人員所參考。

3.南京臨時政府在社會整合中,對于有利于城市現代化的社會改造措施的獲求。在辛亥革命這場以城市為中心的革命中,資產階級革命黨肩負著偉大而艱巨的歷史使命,它既要大力發展資本主義,推進中國現代化、城市化的歷史進程,又要避免資本主義的勞資對立、貧富分化的弊端,使人民能夠從現代化、城市化中受益,故南京臨時政府非常重視社會的改造。為了保障人民的民主權利,臨時政府通令“不論行政司法官署,及何種案件,一概不準刑訊鞠獄,當視證據之充實與否,不當偏重口供。其從前不法刑具,悉令焚毀”,實行司法改革。為賦予人民政治權利,臨時政府宣布“各種人民,對于國家社會之一切權利公權,若選舉參政等私權,若居住、言論、出版、集會、信教之自由等,均許一律享有,毋稍歧異。”臨時政府還通飭外交部、廣東都督嚴行禁止販賣豬仔出口。(注:參見《辛亥革命》資料叢刊,第8冊,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24、27、29頁。)這些都體現了資產階級“主權在民”的原則,是對人民的一次政治解放,從而極大地激發了人民進行現代化建設的信心和熱情,廣大商人們充滿了實業救國的豪情,珍惜革命運動帶來的新機遇,樹立起開放思想和競爭意識。一時間,各種實業團體在各大中城市中涌現,主要有:中華民國實業協會、中華民國工業建設會、中華實業團、中華民國鐵道協會、工商勇進黨、民生團、經濟協會、西北實業協會、中華女子實業進行會等。它們一般以大辦實業、開展競爭、挽回利權、建設城市為宗旨,其倡導人或發起人多為有實績的資本家和有實業知識的知識分子,有些還是資產階級革命黨人。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后的一段時間,上海、武漢、天津、廣州、長沙、南京等城市幾乎天天都有新的企業和公司注冊,在全國各大城市形成了一股經商辦企業的熱潮。

總的說來,南京臨時政府的經濟和社會的政策,在總體上為資本主義發展和城市現代化開拓了道路,其政策措施有利于城市現代化和社會經濟的發展,并對以后北洋政府制定經濟、社會和城市現代化政策產生了某種示范效應和持續性影響。

二、辛亥革命對于中國城市現代化的持續性影響

——北洋政府這一現代共和政體對于城市現代化的回應

研究民國初年的城市現代化,就不可能繞過袁世凱及其北洋政府。民國初年興辦實業、建設城市的熱潮,當然也包括袁世凱及其北洋政府時期。北洋政權在政治上反動,但是為了強大其統治,它不可能完全不考慮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恩格斯指出:“政治統治到處都是以執行某種社會職能為基礎,而且政治統治只有在它執行了它的這種社會職能時才能持續下去?!保ㄗⅲ骸恶R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版,第523頁。)北洋政權政治上的職能表現為對人民實行專制統治,對資產階級民主派實行鎮壓,以保護大地主大買辦階級的利益。它的社會職能就是組織恢復發展經濟,同時又因為城市現代化是歷史發展潮流,是社會發展的重要內容,因而它就得注意城市的建設和發展。而且,如不認真履行其恢復發展生產的社會職能,便不能有效地執行其統治壓迫人民的政治職能。

1.北洋政府實行了部分有利于城市現代化的經濟政策。北洋政府成立后,實行保護和獎勵城鎮工商業的政策。1913年7月,袁世凱修訂保護實業的經濟法規的命令,聲稱:“舉凡路、礦、林、墾、蠶桑、畜牧,以及工藝場、廠,一切商辦公司,其現辦者,務須加以保護;即已停辦及有應辦而未辦者,亦應設法維持,善為倡導?!彼幻尕煶赊r林部、工商部迅速將各種應該修訂的法律分別擬定草案,提交國會討論通過,頒布施行;一面希望擁有資金者特別是華僑商人踴躍投資,“尤望我流寓異地之素封,共念國計艱難,民生困蹙,投資興利,相率言歸?!保ㄗⅲ骸吨腥A民國史檔案史料匯編》第3輯,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6頁。)1912年12月,工商部頒布《暫行工藝品獎勵章程》,規定“工藝上之物品及方法首先發明及改良者,得呈請專利。”把專利權明確限于工藝品的首先發明和改良者,廢除了晚清的設廠專利壟斷權,使中小資本獲得在各業、各地自由設廠的條件。(注:黃逸平、虞寶棠:《北洋政府時期經濟》,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5年版,第3頁。)為了扶持國內貧弱的工商業,吸引社會資本投資創設公司,北洋政府1914年1月制定和頒布了《公司保息條例》,政府撥出公債票2000萬元作為保息基金,每年以其利息借助有關公司,作為公司的股本而保其利息。棉織業、毛織業、制鐵業為甲種公司,按實收資本金額的6厘而保息;制絲業、制茶業、制糖業按實收資本的5厘而保息。歸還保息金的期限也比較寬松,凡被保息的公司,自領到第一次保息金后第六年起,每年按所領保息金總額1/24攤還。政府不得隨意向被保息公司攤派,被保息公司非實有贏余時,不得于保息定率外分派官利。(注:《中華民國史檔案史料匯編》第3輯,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6-18頁。)為了鼓勵手工藝品的生產和貿易,以利出口創匯,1915年2月規定,凡銷往外國的草帽辮、地席,減半征收出口稅,通花綢布、通花夏布、發織髻網,以及蜜汁、果品等,“無論運銷何處,所有出口及復進口各稅,一律暫行免征各節。”(注:《中華民國史檔案史料匯編》第3輯,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23頁。)

由于北洋政府實行了一些有利于城市工商業發展的政策,從1912年到1920年,現代工業的增長率達到13.8%,(注:費正清等:《劍橋中華民國史(1912—1949)》上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版,第839頁。)成為沿海城市中現代企業增長最為顯著的一個方面。這一發展比率超過了1949年以前舊中國的任何時期。就1912年至1949年整個時期而言,平均年增長率只有5.5%,即使將經濟陷于崩潰邊緣的抗日戰爭時期排除在外,那么1912年至1936年的平均增長率也只有9.2%。(注:參見張約翰《前共產主義中國的工業發展狀況:一種定量分析》(JohnK.Chang,IndustrialDevelopmentinpre-communistChina:aQuantitativeAnalysis,愛丁堡大學出版社1969年版)。)

再如,棉紡織業這個民族工業的先行部門的增長率也表現得尤為顯著。1913年間,民族資本中錠子和織機僅分別為484192枚和216臺,到了1920年間,錠子和織機分別增長達842894枚和4310臺之多。(注:嚴中平:《中國近代經濟史統計資料選輯》,科學出版社1955年版,第134頁。)

2.北洋政府順應了城市現代化發展的部分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北洋政府不僅鼓勵保護私人資本企業,而且還利用政府的力量,創辦大型的現代化企業和股份公司。1915年財政總長周學熙創辦“華興紡織公司”,創辦資本為1600萬元,官股1/4,商股3/4,總廠設在天津,分廠設在德州、石家莊等城市,“以新法從事紡織”,計劃成為華北最大的紡織公司。同時間里,周學熙還創辦“通惠實業公司”,以“振興中國實業為宗旨”,總公司設在北京,分公司設在上海、廣州、漢口。該公司的顯著特點是將中國從南到北幾個最大的城市進一步聯結起來。(注:陳真:《中國近代工業史資料》第3輯,三聯書店1961年版,第663頁。)1913年在陜西西安成立了“陜西制革廠”。該廠的建立,還帶動了陜北、關中的畜牧業的發展,出現了現代牧場公司。(注:陳真:《中國近代工業史資料》第3輯,三聯書店1961年版,第668頁。)這類工廠的設立對西北傳統城市邁上現代化的軌道具有積極作用。(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北洋政府1912年設立湖南第一紡紗廠,該廠逐漸發展,至1920年成為現代化的工廠,廠址位于長沙湘江西岸銀盆嶺,廠基面積200余畝,廠房占地60余畝,機器、廠房和其他不動產價值約310萬元,流動資本35萬元,紗錠5萬,織機248臺,全年棉紗34000件(每件420磅),棉布2800件(每件20匹計42碼)。所產紗、布運銷湖南各縣及江西、貴州、四川等省。這類工廠對于華中地區中等城市的現代化意義尤大。

北洋政府不僅興辦現代化公司,還對前清的一些企業進行改造,更新設備,擴大投資,增加技術含量。這類企業有江南制造局、江南造船所、廣州機器局、武漢紗、布、絲、麻四局、漢冶萍公司等。如江南造船所在前清時,“范圍狹窄,機器制造力亦薄弱”,民國之后,新購各種機床76部,新建合攏廠、壓氣廠、造船鐵工廠及木模廠,擴充了原有的打鐵廠、打銅廠、鑄鐵廠及造船機器廠。

3.新體制構建為城市現代化帶來的活力。一些研究法國大革命的歷史學家在提到“野蠻的資本主義”以及據認為是由它所釋放出來的各種力量的時候,曾經強調指出資本主義的興起是多么遲緩。(注:參見費正清《劍橋中華民國史(1912—1949)》下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版,第836頁。)在中國,情形卻截然相反,革命10年后的20年代,新體制帶來的活力,使得民族資產階級開足了馬力馳騁于市場經濟廣闊天地,新一代的企業家已經出現,他們直接與工業生產和對工資勞動大軍的剝削相聯系。但是,這一城市經濟和社會的巨大進步,更多地產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戰所造成的經濟奇跡。(注:參見費正清《劍橋中華民國史(1912—1949)》下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版,第837頁。)民國初年城市現代化發展確與當時的國際環境有關。1914年至1919年的世界大戰使歐美各國家忙于歐洲戰爭,無暇顧及其在東方的利益,暫時放松了對中國城市和鄉村的剝奪,放松了對中國工商業的排擠,使中國工商業的發展和城市現代化獲得一個好的機會。戰爭顯著地增大了世界對食品和原料的需求,作為初級產品的一個主要供應者的中國,正處于滿足這一需要的有利地位。以面粉業的發展為例,“昔日所產之面粉品質不良,僅能供本地之消費,毫無輸出之價值,故恒輸入超過?!笔澜绱髴鸨l后,“不惟可供國內之消費,且能行銷外國,反由輸入國一躍而為輸出國,則面粉業之方興未艾,竿頭日上。”世界大戰前,全國面粉廠只有38家,到世界大戰爆發后,增加到133家,戰前日生產面粉4000袋,大戰爆發后日生產面粉12000袋。(注:《中華民國史檔案史料匯編》第3輯,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235頁。)應該說,民國初年工商業的發展和城市的現代化,是辛亥革命開辟現代化的前景,是北洋政府履行社會職責以及世界大戰使西方列強無暇東顧等多種因素形成的“一個總的合力”所促成的。正如恩格斯指出的:“這樣就有無數互相交錯的力量,有無數個力的平形四邊形,由此就產生出一個合力,即歷史結果,而這個結果又可以看作一個作為整體的、不自覺地和不自主地起著作用的力量的產物?!保ㄗⅲ骸恶R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版,第478頁。)面粉業的大發展,因國際市場的需要固然是一個重要因素,但是如果沒有人民的熱情、機器的使用、生產技術的改進,面粉業的大發展也是不可能的。從前的面粉業是小規模生產,應用人畜之力,辛亥革命后,面粉業開始使用機器,磨面的技術大為改進,面粉的質量大為提高,不久又趕上了世界大戰,面粉業才得以大發展。(注:《中華民國史檔案史料匯編》第3輯,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235頁。)

三、辛亥革命所導致的經濟、社會整合中城市現代化的規律性影響

——城市、人口、城市化率、城市精英、社會階層等的嬗變

1.工業城市普遍崛起,城市現代化的巨變。中國現代城市是因商而興起、因商而發展的,城市現代化主要體現為城市商業革命。其缺陷是商業畸型繁榮,工業不發達。辛亥革命前,較大規模的現代工廠數量較少,大部分新式工業極為幼稚,大抵尚未脫離手工業時代。中國城市現代化這種缺陷在民國初年及北洋政府統治時期有所改變,城市中現代工廠大量出現。城市現代化不僅表現為商業的繁榮,而且表現為現代工業的興盛。如上海,“各類工廠像雨后春筍般開設起來,廠址大多在公共租界西北區,沿蘇州河的兩岸。本省的水路運輸費用最便宜??梢哉f,哪里有寬闊的通往江河的水道,哪里就會有工廠?!保ㄗⅲ骸渡虾=鐣洕l展概況》(1882—1931),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5年版,第208頁。)一批現代工業城市,如上海、無錫、漢口、濟南、天津、哈爾濱等迅速崛起,使中國城市現代化出現了嶄新的面貌。

1912年以來,上海不僅成為中國的第一大城市,而且可以與世界工商業最發達的城市相媲美。全國的新式工業集中于上海,大規模的工廠不下250家,資本總額達3億元,產業工人達30萬人。

江蘇的無錫,民國以來,新式工業突飛猛進。該市紗廠1916年時不過2家,紗錠43832枚,到1928年增至6家,紗錠達150800枚。無錫還是面粉工業中心,1921年有面粉廠6家,資本共200萬元,每年可出面粉700包,有絲廠5家,置繅絲機282臺。另外,無錫還有水泥工業及其它輕工業。

武漢的工業發展也十分迅速,1922年成為僅次于上海的中國第二大棉紡織業中心。另外,武漢的面粉工業,歷史雖短,但在民國初年頗有發展。還有漢陽鐵廠、揚子機器公司,均為中國規模甚大的重工業企業。

山東濟南亦為中國工業大城市之一。濟南工業的發達,完全為民國初年的事情。濟南的新式工業門類較多,有紡織、面粉、造紙、火柴、皮革、肥皂、制糖、水泥等,其中以面粉工業為最發達,在1924年共有面粉廠10家,資本達590萬元。

天津為中國北方的大工業城市和大商埠,是東北貨物的集散地,其進出口貿易,與武漢相伯仲,占全國第二或第三位。紗廠在1916年僅有1家,紗錠1920枚,其后增至6家,紗錠增至226808枚。天津工業的發達,與濟南、無錫相仿,亦為民國年間的事,自1917年至1925年,新設的工廠達41家。(注:祝慈壽:《中國近代工業史》,重慶出版社1989年版,第454~455頁。)

哈爾濱為中國東北的第一工業大城市,各類工廠無不具備,尤以面粉、榨油、釀酒、毛紡、制材等行業最為著名。成發祥面粉廠、東興火磨面粉廠、安裕面粉公司,資本都在20萬元以上。裕慶德毛織工廠資本多達65萬元。中東制材公司資本50萬日元。(注:《中華民國史檔案史料匯編》第3輯,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363、369、415頁。)

根據北洋政府統計,在722家(包括外國資本、中外合資)較大規模的工廠中,上海、無錫、武漢、天津、濟南、哈爾濱有347家,幾乎占全國的一半。此外,工業較集中的城市有青島、北京、南通、廣州、長沙、奉天、重慶、成都等。(注:《中華民國史檔案史料匯編》第3輯,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348-421頁。)

至民國初期的1919年,全國100萬人口以上的超特大城市已有上海(240萬人)、廣州(160萬人);100萬以下50萬以上人口的特大城市有天津(90萬人)、北京(85萬人)、杭州(65萬人)、福州(62.5萬人)、蘇州(60萬人)、重慶(52.5萬人)、香港(52.5萬人)、成都(50萬人);50萬以下10萬以上人口的大城市有漢口、南京、濟南、揚州、武昌、漢陽、長沙、哈爾濱、無錫等60個。(注:《中國基督教事業統計(1901—1920)》下冊(內部稿)。)

2.農村人口流向城市,城市化率急劇提升。由于辛亥革命使得舊的體制解體,經濟奇跡為城市化提供了難以阻擋的新的推動力。伴隨而來的是加速的都市化,工業中心城市普遍崛起,吸引了大批農村人口涌向城市,從而引起了城市化率的提升。城市人口的年增長率遠遠超過了全國人口的增長率。城市的迅猛擴展既不是因為饑荒,也不是由于社會動蕩特別惡化,而是貧苦農民、農業社會中的閑雜人員都到市內的作坊和新建的工廠里找工作。許多鄉村的名流也被吸引到省城或者本地區的大城市里居住,他們部分是想在當地的政府或者各種自治組織里混個差事,部分是急于為自己的子女獲取都市居民的特權以接受新式教育。這些都反映了發展中的城市對農業社會的吸引力。城市范圍擴大了,城郊形成了。為了促成新城區與老城核心區之間的聯系,舊城墻也被拆除了。

內地的城市化也經歷了迅速的發展。如山東濟南,1914年至1919年市區人口的年增長率為3%,而全省人口的增長率只有1%。(注:《上海錢莊史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202頁。)天津城市人口在1920年時為320000人,但至1921年卻為837000人,一年內增長了2.6倍。沿海大城市的擴展,主要是大量移民持續涌入的結果,現代經濟部門的發展吸引了大量的農業人口。青島城市人口在1911年為54459人,到1921年人口已聚至837000人,10年中增長了53%。

城市人口的年增長在上海最為明顯。若將各個區的人口加在一起計算,那么它在1910年有約130萬人口,至1927年則翻了一番,達到260萬。(注:羅志如:《統計表中之上海》,南京國立中央研究院社會科學研究所季刊,1932年第4期,第21頁。)其中移民占了72~83%。(注:鄒依仁:《舊上海人口變遷的發展》,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1頁。)上海行政區內的商業區和工業區也在擴大,它北向閘北發展,東越過黃浦江向浦東擴展,南穿過古城墻向南市發展。外國租界區的人口大為增加,在法租界,1910年估計有居民11.5946萬人,1925年則達到29.7072萬人,人口密度達到每平方公里2.9076萬人。公共租界占地面積約為法租界的2倍(約22.6平方公里),但人口也顯得更多:1910年有居民50.1541萬人,至1925年達到84.0226萬人,人口密度自然也遠遠地超過了法租界,它在1910年的密度為每平方公里2.2191萬人,而到1925年則達到3.7178萬人。(注:羅志如:《統計表中之上?!罚暇﹪⒅醒胙芯吭荷鐣茖W研究所季刊,1932年第4期,第15頁。)

人口的激增導致了地價的猛漲,而且后者常常超過人口增長的速度。在公共租界,1911年每畝土地為8281兩,但25年后競達到每畝1.6207萬兩。在主要的商業區,地價以十倍的速度猛漲。例如公共租界中心區域(中區)南京路和四川路的交叉路口,1929年每畝達到35萬兩,但在1915年的要價僅3萬兩。比較起來,公共租界北區和西區也保持著相應的上漲比率。在河南北路,每畝價格從1921年的1500兩上漲到1929年的1萬兩,而在靜安寺路則從3千兩漲到2.5萬兩。(注:羅志如:《統計表中之上海》,南京國立中央研究院社會科學研究所季刊,1932年第4期,第16頁。)

公共租界工部局曾在1910至1925年頒發過8.1903萬件建筑許可證,這與前此15年的情況相比,顯然增加了47.2%。(注:《理查德·菲瑟姆的報告: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RichardFeetham,ReportofthdHonRichardFeetham:TheShanghaiMunicipalCouncil)上海,《字林報及北華捷報》(NorthChinaDailyNewsandHerald),1931年,共2卷,第1卷,第347頁。)新建的建筑大多是居民住房,但工業用房也大為增加。據估計,在1910年至1925年期間,整個上海興建了大小工廠816家,而在前此15年中,僅創辦了77家。新建的建筑以商業大廈最為雄偉壯觀。先施和永安公司的商業大廈于1919年在上海開業。大約在同一時期,公共租界工部局的新建大樓也告竣工,它矗立在著名的外灘林蔭大道上,位于匯豐銀行和怡和洋行現代化建筑的旁邊。

市區向外擴展,城郊困難地通過古老城墻的牌樓式城門而與市中心區溝通。但是在許多城市里例如長沙、梧州和廣州城墻被拆毀以修建新區。漢口的新世界商場大樓可與1919年在上海開幕的先施公司和永安公司的百貨大樓媲美。在廣州,大信商場的9家商店自1918年起雄踞在珠江岸上。上海工部局在1915年批準了41項建筑工程(西式建筑),1920年批準109項。工部局在這段時期內批準的建筑工程費用從500萬兩上升至1100萬兩。(注:《費唐給上海工部局的報告》兩卷,1,第347頁。轉引自費正清等《劍橋中華民國史(1912-1949)》上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版,第843~844頁。)

重要通商口岸的多重結構(既有華界,又有外國租界)導致該城市各不同區域之間發展差異的存在。但在辛亥革命后,華界人口的發展,即人口凈增長率要比公共租界高。1910年至1927年間,上海城市總人口由1910年的1289353人,增長至1927年的2641220人,人口增長率高達104.8%,其中華界由1910年的671866人,增長至1503922人,人口增長率高達123.8%;公共租界則由201541人,增長至840226人,人口增長率高達67.5%;法租界則由115946人,增長至297072人,人口增長率最高達156.2%。(注:鄒依仁:《舊上海人口變遷的發展》,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90頁。)(據1925年的數據)

3.城市新精英隊伍出現及各社會集團的分化重組。在這些迅速發展的城市里,各個社會集團變得更加復雜,相互間的分化也更加明顯,出現了工業無產階級、從城市精英(紳商)中誕生的現代知識階層和現代資產階級。

城市精英中的大多數主要以他們的政治傾向和社會影響著稱,而不是由于對現代企業的參與。辛亥革命后,城市精英們的權力增長了,他們對官僚機構的影響較革命以前大多了。城市精英們或者通過地方代表機構這樣的中介直接表達意見,或者間接地向官僚們施加壓力。(注:參見費正清《劍橋中華民國史(1912—1949)》上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版,第937、846頁。)城市精英的發展加重了其與士紳的分裂,同時也擴大了城市和鄉村之間的鴻溝,迫使農村為城市的各種事業提供資金。

隨著城市精英隊伍的擴大,他們在地方性議會中的席位逐漸居于優勢,并取支配地位。辛亥革命后,城市名流這一上層社會中出現了一個狹小的社會圈子,他們獻身于振興實業、自由企業和經濟合理化的思想體系,其中最著名的有穆湘姅(穆藕初)、陳光甫、江順德、丁文江、簡照南、簡玉階、馬玉山、聶云臺等。此外一個新的知識分子階層也在這一同時形成,其代表人物有蔡元培、胡適、蔣夢麟、郭秉文等。由于紳士階級的衰落,資產階級成為城市精英中占主導地位的部分,它團結“舊制度”的大部分名流和少數新生的現代企業家,組成了一個朝氣勃勃的聯盟,并從前者繼承了他們的社會穩定性,從后者繼承了他們的改革與創新精神。這些城市精英無疑是辛亥革命后,中國城市現代化的重要產物,是“創建了自己的新組織或在傳統舊組織的框架內活動的一代新人?!保ㄗⅲ嘿M正清等:《劍橋中華民國史(1912—1949)》上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版,第854頁。)

結論

辛亥革命建立共和民國,這不但是中國政治變革和社會改造的新紀元,亦是中國城市現代化的新紀元和新境界。以此為標志,中國城市現代化進程被提升到一個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并為其發展開辟了廣闊的路徑。辛亥革命排除了中國城市現代化進程中的嚴重障礙,僅就這一點而言,就是對中國社會生產力的極大解放,就是對中國現代化事業的巨大貢獻。辛亥革命的建設性作用不只是體現在城市化的理論構思上,更重要的是體現在革命之后(民國初年)的城市現代化發展上。上述城市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成果無疑是辛亥革命所帶來的一個極具革命性的巨變,其功不可沒。任何貶低辛亥革命對于中國城市現代化的歷史功績的觀點都是不正確的。

然而在著重強調其正面效應的同時,要注意的是,辛亥革命的這一貢獻表現是不平衡的。辛亥革命的社會基礎是市民社會和市民階級,因此這場革命是一場發生在城市的革命,對城市中舊的制度、舊的勢力、舊的文化沖擊較大,從而對城市工商業的推動作用較大,對城市現代化的促進作用較大。相反,這場革命對農村觸動較小,沒有一個大的農村變動,農村中舊的制度、舊的勢力、舊的文化基本上還是原封不動,因而革命對農業生產推動作用較小,對中國農村現代化的貢獻較小。隨著城市現代化發展,其缺陷和不平衡性日益顯現,對此,美國著名漢學家費正清曾深刻地指出:“城市自身卻越來越孤立于中國這個國家之外了。它們的進步和西方化——這必然和它們的現代化聯系在一起——擴大了它們與農業社會的鴻溝。作為一個龐大的農民帝國的中國,怎么能夠從少數幾個沿海的大城市來加以治理呢?”(注:費正清等:《劍橋中華民國史(1912—1949)》上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版,第854頁。)費氏的確看到了一個辛亥革命后發人深省的問題,即中國農村的現代化問題。但是在中國這片小生產的之中,資產階級已難以擔當大任,真正能夠實踐這條道路的只能是代表更先進生產力的領導力量中國共產黨。然而這一問題已超出了本文所要討論的范圍。

(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主站蜘蛛池模板: 绩溪县| 喀喇沁旗| 灵石县| 色达县| 嵊州市| 都兰县| 津南区| 横峰县| 台东县| 寿光市| 高碑店市| 工布江达县| 永丰县| 库车县| 孟津县| 通海县| 新和县| 香河县| 高碑店市| 华容县| 乐山市| 瓦房店市| 洛川县| 辽中县| 武强县| 南和县| 商城县| 同江市| 买车| 新干县| 龙门县| 邹城市| 平凉市| 宿州市| 杭州市| 兴城市| 浮山县| 伊宁县| 镇平县| 八宿县| 屏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