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踐行群眾路線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1.執行能力落后于理論水平基于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理論的不斷突破,黨中央十分注重輿論宣傳方面的輻射效應,不斷強化對各級領導干部進行群眾路線的教育,號召廣大黨員干部以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為出發點,時時處處堅持以群眾路線為做事的準則。遺憾的是,理論認識水平的提高,并不意味著有效約束力的增強。務虛與務實之間的巨大反差,致使相當一部分黨員干部在具體工作中無法避免難以切實遵循的缺陷,成為踐行群眾路線所面臨的主要困境。在社會發展的新時期,一些反復出現的負面現象表明:群眾路線往往成為了口頭上的信條,一些領導干部“光說不做”成為常態;另一些干部將群眾視為體現領導群眾路線的活道具,為應付政績考核請群眾到場“做做樣達成宏偉目標的坦蕩之途踐行群眾路線的若干問題與策略而已。指出:“大量事實證明,一個地方的工作,成在干部作風,敗也在干部作風;一個地方的事業,興在干部作風,衰也在干部作風。”這也昭示我們,踐行群眾路線不能單純滴滿足于“坐而論道”,僅僅依靠宣傳教育或流于一般的紀律要求,重要的是切實保證操作運行的實效,輔以嚴格的的考核制度、驗收標準,將一系列軟約束逐步轉化為規范的硬約束。非如此,則難以克服與矯正在踐行群眾路線進程中執行力弱于理論水平的弊端。
2.傳統考核制度未能體現群眾意志一般的考核評比,只能憑借臨時性的印象(其中不乏人情關系)打分,缺失日常程序化的實績考核與綜合評比的真實依據,導致對干部綜合素質評價的不全面不準確抑或空話連篇。無論在企事業單位,還是在各級政府機關職能部門中,一般存在兩種類型的人。一種人在工作中勤奮扎實,他們能夠“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堅持把人民群眾的利益放在首位,被稱之為執政為民、立黨為公的好干部;另一種人消極被動,忘記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表現為懶散拖拉、敷衍塞責、無所事事等不良狀態。這種現象的存在,一定程度上是因為缺乏最原始的實績記載,缺乏優劣好差之間的鮮明對比,缺乏上級領導特別是廣大人民群眾的隨時監督。因此,所謂考核,未必就能真實地體現群眾的意志。制約踐行群眾路線的因素形成原因歷史上的中國是一個政治上的“官本位”國家,“個人主義”、“官僚主義”等封建作風,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一部分領導干部的思想,導致干群溝通不暢、群眾政治參與度不高等后果的產生。對于部分領導干部而言,如果說和平年代的舒適安逸成為他們滋生貪腐的溫床,那么手中的權利則成為他們“官本位”思想天然屏障。部分官員之所以成為萬民唾罵的“爛肚寶”,皆因為他們平時只注重面子工程,從來不問百姓疾苦,不顧民心向背。一旦“人民公仆”墮落成高高在上的“救世主”,損害的只能是群眾對于黨員干部的信任,只能是干群之間的魚水關系,更何談群眾路線的踐行呢?其實飽受封建歷史觀念荼毒戕害的,不僅僅是那些官欲膨脹的官員,還包括那些目光短淺尤其是文化素質低下的百姓。一小部分群眾把領導干部看作社會的骨干,“政策由官出、制度由官定、事情由官管”天然合理。這種的思想深深植入頭腦中,大大泯滅了群眾參與民主政治的熱情和能力。領導干部作為踐行群眾路線的主體,但歸根結底離不開人民群眾的支持、配合與監督。如果缺乏作為新時期民主政治參與者應有的素質,不能破除“官尊民卑”傳統思想舊觀念,則無法改變廣大人民群眾冷淡參與民主政治和社會變革的僵化局面。
二、構建和諧社會中踐行群眾路線的基本策略
1.培育公民的主體意識在和諧社會的建構中,能否營造出濃郁的民主政治氛圍,也可視為能否建成貫徹群眾路線最佳環境的因素之一。究其原因,一是缺乏對公民民主主體地位的自覺。許多人心目中國家的主人絕非自己,官員的權力乃“君權神授”而非人民賦予。二是是缺乏當家自主的觀念。當自身政治訴求經受壓抑或個人利益遭逢損害時,鮮見有人求助法律行政機構,不是跑去“拉關系走后門”,便是期望“包青天”為民做主。三是缺乏平等意識。很多人尚未意識到自己作為公民有著不可剝奪的自由平等權利,還在“官貴民賤”的傳統理念中滯留。因此說,只有努力提高公民的主體意識,摒棄單一的被動、服從,才能增強對政治的信任感和社會的責任感。另外,國家大力倡導“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關注意識和參與熱情,更利于形成民主政治氛圍。
2.提升廣大群眾的法律素質作為民主政治的本質要求與不可或缺的有機構成,如果群眾法治觀念淡薄、法律素質不高、法律知識缺乏,那么就是群眾路線難以踐行的又一原因。在新形勢下貫徹群眾路線,必須切實增強廣大群眾的法治意識,教育和引導群眾正確行使自己的民主權利。讓他們知道自己享有哪些法定權利,就能正確判斷政府及其工作人員的行為是否違法。當他們自身的權利或利益一旦受到非法侵害時,則知道應該如何依法維護自身權益,有效避免頭腦發熱、簡單行事,甚至用非法手段對付非法侵害,導致矛盾擴大化等不良后果。完善鼓勵群眾參與國家和社會管理的制度目前,我國關于民主參與制度方面的不足,突出表現在對廣大群眾政治參與的熱情,鼓勵不足而限制有余。因此,讓群眾性的政治參活動逐步規范化、制度化、普遍化,不斷完善和拓寬群眾參與國家和社會管理的渠道,不僅是民主政治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貫徹執行黨的群眾路線的重要客觀保障。除了那些與廣大人民群眾利益存在根本沖突,同時也與黨的服務宗旨背道而馳的個別分子以外,絕大多數黨員干部始終牢記率領人民大眾實現“中國夢”的歷史使命。以中國共產黨為代表的民族脊梁,也正是在億萬大眾的熱情支持與衷心擁戴下,才能與時俱進,行進在民族復興的歷史行程中,創造一個又一個舉世震驚、環球矚目的輝煌.
作者:張萌吳濤單位:遼寧錦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