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共產黨群眾路線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堅持黨的群眾路線的歷史經驗
1.群眾路線是黨取得政權的重要保證群眾路線伴隨黨的創立而產生,伴隨黨的成長逐步演進升華。1921年建黨之初全國只有50多名黨員,新中國成立時全國黨員發展到448萬人。28年的中國革命史可以說是一部共產黨與人民群眾共同奮斗的歷史。這一點在解放戰爭中表現得尤為突出。解放戰爭中國民黨的兵力是共產黨的3倍,控制著全國幾乎所有的大城市和主要交通干線、幾乎全部的現代工業以及全國75%的土地和71%的人口。但最終的勝利者是共產黨。這其中的原因很多,最重要的一點是“得民心者得天下”。共產黨長期以來注重關心人民群眾疾苦,想人民之所想,做人民之所需。中國人數最多的群體是農民,而農民最大的問題是要獲得他們生存所必需的生產資料———土地。三十年代土地革命時期,共產黨在根據地打土豪、分田地。抗戰時期,為了爭取地主、富農一同抗日,黨改變了原來的政策,變成減租減息。不同時期的政策都讓農民由衷地感到共產黨是為他們謀利益,所以他們不但讓子女參加共產黨,還無私地為共產黨提供物質資源。因此,將軍說,淮海戰役的勝利是人民用小車推出來的。得到最大多數人民群眾的支持,黨才最終領導中國人民取得了民族獨立與人民解放。
2.堅持群眾路線是黨長期執政的重要保證密切聯系群眾是黨的最大政治優勢,脫離群眾則是黨的最大危險。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屆領導人都對密切聯系群眾的重要性作過論述。曾把共產黨人比作“種子”,把人民比作“土地”,黨如果失去了這個滋養的沃土,生命力就會枯萎。鄧小平也曾告誡全黨,如果哪個黨組織嚴重脫離群眾而又不能堅決改正,那就喪失了力量的源泉,就一定要失敗。曾指出,敵對勢力從外部搞垮我們黨是不容易的,真正可怕的是脫離群眾,自己毀了自己。反復強調,群眾是真正的英雄,是我們黨的力量源泉和勝利之本。在“七一”講話中,他把“脫離群眾的危險”作為“四大危險”之一具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今天,以為總書記的黨中央要求在全黨開展以“為民、務實、清廉”為主要內容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目的是通過宣傳教育,促使各級黨組織、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牢固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和真心實意對人民群眾負責的精神,做到心里裝著群眾,凡事想著群眾,工作依靠群眾,一切為了群眾。
二、新時期鞏固黨的執政地位要更好地堅持黨的群眾路線
1.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揮群眾首創精神歷史是人民群眾創造的,人民決定自己的命運,同時也決定歷史的命運。作為人民群眾的先鋒隊,共產黨的一切事業,都必然是而且只能是人民群眾的事業。共產黨能夠取得政權靠的是人民群眾的支持,正如同志所說:“真正的銅墻鐵壁是什么?是群眾,是千百萬真心實意地擁護革命的群眾。這是真正的銅墻鐵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在革命政府的周圍團結起千百萬群眾來,發展我們的革命戰爭,我們就能消滅一切反革命,我們就能奪取全中國。”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實踐經驗表明,中國革命的勝利是黨領導人民英勇犧牲換來的,中國社會主義建設成就是黨領導人民用汗水澆出來的,中國改革開放事業是黨領導人民探索創造出來的。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堅期更需要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主體作用。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義;依靠人民改革,改革才有動力。反之,如果忽視了人民群眾的主體作用,定會增加改革的阻力和成本,削弱改革的成績和效能,甚至會動搖黨的執政地位。
2.拓寬聯系群眾渠道,健全服務群眾制度戰爭年代黨員干部與人民群眾朝夕相處,與人民群眾一起生活勞動。革命勝利后,領導干部有了專門的辦公場所,脫離了泥土地,就連最基層的鄉鎮干部在農村工作也基本是“走讀”。因此,在執政條件下,黨要密切聯系群眾,必須拓寬聯系群眾渠道,既要使上情能夠順利地下達,又要使下情能夠順暢上達。一是引入公民參與機制。讓群眾以多種途徑,包括投票、選舉、調查、談話等,參與與他們利益相關的決策過程,提高群眾對決策的參與度。二是發揮群眾自組織機構的利益整合作用,讓群眾的利益訴求在群眾自組織機構中得到整合,增強公民的話語分量,便于公共機構了解采納。由此對黨提出的新問題是能否通過架構新的社會整合機制、制度體系,以容納這些方式的利益表達。支持工會、共青團、婦聯等人民團體充分發揮橋梁紐帶作用,更好反映群眾呼聲,維護群眾合法權益。三是積極運用現代溝通商談機制,如民主懇談、公開聽證等,拓寬黨群關系聯系渠道,改善黨群關系。四是采用新媒體拓寬黨群聯系渠道。新媒體在中國的發展日新月異,博客、播客、IP電視、數字電視、手機等新媒體以多種形式全面進入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這就需要培養一支既熟悉黨的政策主張,又精通新媒體技術的采編業務隊伍,讓他們成為黨的政策主張的重要傳播者和網民大眾樂于接受的政府代言人。
作者:燕華單位:中共聊城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