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理論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早在19世紀末期資產階級維新派提倡西學,向西方尋求真理,并譯介西方社會學著作的同時,有關馬克思主義創始人的生平與救國救民思想的介紹和討論也開始出現于中國思想界。1899年,《萬國公報》4月號發表了李提摩太(TimothyRichard,1845—1919)節譯的蔡爾康的《大同學》一文,提到近世學派中“有講求安民新學之一派,如德國之馬客思”。這里的“馬客思”即是Marx在我國的最早譯名。[1]隨后,有關馬克思和馬克思社會學說的介紹陸續出現在報章雜志和各類書刊。但這段時期思想界對馬克思主義的介紹和討論還是零碎的。在中國早期社會學的發展過程中,、瞿秋白、李達等人做出了重要貢獻。他們從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出發,對以孔德為代表的資產階級社會學的理論缺陷進行批判,開始了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的中國化的歷程。
在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理論的發展過程中,我國第一代領導人也作出了重要貢獻。對舊中國社會結構的準確分析,是對馬克思主義社會學創造性運用的重大成果。在1957年寫了《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一文,系統分析了人民內部矛盾的各個方面及其性質、特點、矛盾轉化的可能性,以及處理這些矛盾的方針和方法,幫助人們認識和了解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問題,對馬克思主義社會學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進行了創造性運用與發展,為新中國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的建設奠定基礎。鄧小平社會學思想的理論核心是對“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探索。他是在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的維護建設形態方面,從宏觀社會發展的角度對社會學進行研究和論述的集大成者。他不僅提出了中國社會學的“補課”論,為我國社會學的恢復和重建鋪平了道路,而且還對我國改革開放、如何實現人民共同富裕及我國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如何發展等重大問題進行了深入系統和全面的思考,從而進一步推進了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的中國化。費孝通是中國社會學最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早在新中國成立以前就在社會學研究中取得了輝煌成就。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費孝通帶領社會學學者開始了中國社會學的重建工作,從而把中國的社會學研究推向新高潮。他主要從小城鎮研究、家庭社會學研究、少數民族發展研究等幾個方面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社會學,推動了中國特色社會學研究的進程。
2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理論的展望
20世紀的最后30年間,全球政治格局進入了空前變動時期,現代世界體系面臨著各種反體系力量的挑戰。在當前社會實踐發生結構性巨變的時期,理解并跟上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的當展。當前世界和中國具有這樣一些社會趨勢:第一,當代科學技術的創新和應用引領著社會的信息化、符碼化、數字化和網絡化,提供了使失諧因素被激活的結構性條件,更易形成社會矛盾,引發社會動蕩;第二,當代社會“去集體化”和“去組織化”趨勢的進一步發展,對社會分化過程形成了更強的催化作用;第三,勞動與資本的傳統關系的破裂進一步推動了社會的兩極化趨勢,導致了新的二元化現象;第四,有形勞動的社會地位急劇下滑,失去了傳統上的軸心地位,形成了社會分層的消極動力;第五,經濟活動性質的轉變使社會風險不斷擴大和加深,對經濟與社會的安全基礎都形成了極大的銷蝕;第六,財富分配和風險分配所帶來的雙重社會壓力,使得社會矛盾的根源更為深刻,表現更為復雜;第七,生活世界與系統世界的不平衡關系為世俗事物的神圣化添加了助力,對社會信念和價值觀造成了深度腐蝕;第八,社會中的傳統性與現代性、古典現代性與現時現代性、西方舊式現代性與新型現代性,以及全球變遷與本土社會轉型,各種因素和傳統之間的關系更加盤根錯節,這種影響仍在不斷助推社會生活中的一些復雜癥候。這些趨勢表明,我們時代的社會實踐結構正在或已經超越古典現代時期。當代中國構建和諧社會的工程正是在這種極為特殊的宏觀背景下展開的。[2]
這一時代性背景對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理論的發展提出了新的考量。這類重大現象幾乎都聚焦到一個問題上,即如何理解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的實質和當代形式。在這個極為特殊的歷史時期,甚至可以視為許多復雜問題上不同立場的基本分野。但是無論如何,馬克思主義關于對立與統一、沖突與整合的辯證思想,至今仍然是社會學理論中最為精華的一部分。對于社會學來說,對立與協調、沖突與整合的研究是一個經久不衰的主題:從對立和沖突之中尋求協調和整合,在協調和整合之中洞察對立和沖突;研究對立和沖突是為了促進協調和整合,反過來,探討協調和整合是為了解決對立和沖突。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的基本方法論對于把握社會學的研究主題有著根本性意義,這本身也說明了維護建設性形態是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理論發展的主要形態和形式。
在當代中國社會轉型和新型社會主義實踐的關鍵階段,理念和思想是最為強大的利器。真正理解維護建設性形態是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的主要形態甚至是其本來意義,意味著把握了理解歷史性轉換的一個思維構架,使遠大志向在實踐向度上深入拓展。
參考文獻
[1]鄭杭生李迎生.中國社會學史新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62-63
[2]鄭杭生楊敏.社會實踐結構性巨變的新趨勢——一種社會學分析的新視角[J].社會科學2006,(1)
【論文關鍵詞】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發展;展望
【論文摘要】馬克思主義社會學是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以歷史唯物論為理論基礎和指導思想的社會學學說,包括馬克思、恩格斯及其后繼者的社會學思想、社會學說,以及當代學者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所闡述的社會學理論和學說。本文梳理了馬克思社會學理論在中國的發展歷程,并對其未來發展進行了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