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回答當今時代中國發展提出的問題,是六十年來理論創新的根本動因
新中國成立以后,我們黨一直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解決我國社會面臨的各種問題。然而馬克思主義提供給我們的,是研究問題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而不是解決問題的具體答案和結論;是必須把握的政治方向和基本原則,而不是實際的路線和政策。這就需要我們在用馬克思主義解決中國問題的時候,從實際出發進行理論創新,提出對解決當時當地實際問題具有直接指導意義的理論。這些理論是運用馬克思主義解決當代中國問題的產物,又是馬克思主義在當代中國的發展。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是一個持續不斷的過程,因為時代在不斷地進步,中國在不斷地發展,舊的問題解決了,新的矛盾又會出現,現有的任務完成了,又會出現新的問題,于是又要求創造認識和解決這些矛盾和問題的新的理論,以自覺完成所面臨的新任務。這樣,回答和解決中國社會發展所面臨的實際問題,便成為推動馬克思主義理論不斷向前發展的強大動力。
從馬克思和恩格斯創立了自己的學說以后,馬克思主義主要是在實際運用中,即在回答時代進步和各國革命問題的過程中向前發展的。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同樣也是這樣,是在解決中國革命、建設、改革問題的過程中,通過理論創新而不斷地向前發展的。新中國成立的六十年間,我們的重大理論創新,都是在社會發展需要的推動下,取得了重大的成果。其中最重要的有三次:
第一次是在我國如何展開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的需要,有力地推動了我們黨的理論創新。例如。提出中國的民族資產階級既有剝削工人的一面,又有擁護社會主義的一面,工人階級與民族資產階級的矛盾本來屬于對抗性質的矛盾,但可以作為人民內部矛盾來處理。并且把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于對資產階級實行和平贖買的設想,第一次變成了活生生的現實。創立了經過互助組、初級合作社、高級合作社逐步把農民引向集體化道路的經驗,和通過加工訂貨、統購包銷、公私合營、全行業公私合營,實現資本主義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的經驗。
第二次是在1956年進入社會主義社會以后,如何在我國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需要,有力地推動了我們黨的理論創新。當時我國剛剛從過渡時期跨入社會主義社會,對于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缺乏經驗,而蘇共二十大揭露了蘇聯社會主義建設存在的嚴重問題,又使我們在建設社會主義的時候,不能簡單使用蘇聯的經驗和做法,這就要求中國共產黨從本國實際出發進行新的理論探索。正是在這種歷史背景下,取得了理論創新的重大成果。例如:提出社會主義社會存在著兩類不同性質的社會矛盾,其中大量的是人民內部矛盾。要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依然是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的矛盾,但矛盾的性質和情況與過去根本不同,它們之間是一種既相適應又相矛盾的關系,可以通過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加以解決: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對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是人民對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的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今后的主要任務是發展生產力。要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爭取用一百年左右的時間實現四個現代化,把我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的強大國家;在社會主義建設中要正確處理工業和農業等重大戰略關系,要尊重價值規律、發展社會主義商品生產,實行全國一盤棋和統籌兼顧的方針,工農業同時并舉和按照農、輕、重的順序安排國民經濟的方針,共產黨與各派、無黨派民主人士“長期共存、互相監督”的方針,發展文化事業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對外國的長處和一切真正好的東西都要學的方針。等等。
第三次是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需要,推動了我們黨持續不斷地自覺進行重大理論創新。十一屆三中全會是我國的重大歷史轉折,當時既要徹底糾正“”的錯誤。把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引向正確的道路,又要突破蘇聯社會主義模式的束縛,走出一條符合中國實際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這就把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任務尖銳地擺在了我們的面前,極大地推動了理論創新的發展。經過三十年持續不斷的理論創新,我們實現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第二次歷史性飛躍,先后形成了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創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這個理論體系貫穿著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思想路線,圍繞什么是社會主義和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么樣的黨和怎樣建設黨、實現什么樣的發展和怎樣發展三大基本問題展開,內容十分豐富,其中包括時代主題理論,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社會主義本質理論,改革開放理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理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理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論、社會主義社會的民族宗教理論、新時期國防和軍隊建設理論、“一國兩制”與爭取祖國和平統一理論、和平發展道路與對外關系理論、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建設理論等。
回顧六十年的理論創新,我們深深地體會到社會發展的需要對理論創新的巨大推動作用。過去人們常講時勢造英雄,同樣時勢也催生新的理論。理論是對時代和社會發展提出的問題的回答,只有順應時代和社會發展要求。才能作出正確的理論判斷,形成科學的理論觀點,對實踐產生指導或先導的作用。我們看到,馬克思和恩格斯盡管處在資本主義時代,但由于準確地把握了歷史發展的趨勢。他們提出的社會主義必然代替資本主義的理論。以及關于未來社會的基本原則,具有頑強的生命力,不斷地被實踐證明是正確的。在此把握時代的前進方向和社會發展的要求是十分重要的。如果對時代和社會要求判斷發生失誤,理論創新就會根本走偏方向,得出與歷史前進背離的結論,就不但不會推動歷史的前進。反而會阻礙歷史前進的步伐。例如在1956年進入社會主義社會以后,我國社會發展的主要要求是發展生產力和進行現代化建設,黨的八大對此也做出了準確的判斷,但在1957年整風反右以后。我們改變了這個正確的判斷,提出我國今后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是防止資本主義復辟和防止出修正主義。于是根據這種錯誤的判斷,圍繞如何進行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進行理論探索,雖然提出了許多新的理論觀點,但由于對時代和社會發展方向判斷的根本失誤,這些所謂的創新理論被歷史證明是完全錯誤的。
二、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經驗和群眾創造,是六十年來理論創新的不竭源泉
理論源于生活,源于實踐,離開了生活和實踐,理論創新就失去現實的基礎和根本依據,變為無源之水和無本之木。建國六十年來,我們黨十分重視實踐對理論創新的決定作用,創造了許多立足實際生活進行理論創新的經驗。歸結起來主要有兩種:
第一種是同志所倡導的調查研究創新方法。這種理論創新有兩種形式:一種是通過對來自實際生活的大量的文獻資料的研究進行理論創新。同志認為馬克思和列寧的許多著作就是通過這種方式進行理論創新的,而且把這種理論創新方式也稱為調查研究的創新方法。他說:“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那些原理原則是經過調查得出的結論。如果沒有倫敦圖書館,馬克思寫不出《資本論》。列寧的《帝國主義論》,現在印出來的是一本薄薄的本子,他研究的原始材料,比這本書不知厚多少倍。”(《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56頁)另一種是直接到實際生活中做調查研究。我們黨繼承和發揚了同志在民主革命時期就一直倡導的這種調查研究的理論創新方法,從周密的系統的調查研究中得出理論上的結論。例如,被稱為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開山之作《論十大關系》,就是在系統的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形成的。從1956年2月14日開始,到4月24日結束,同志共聽取了國務院34個部門的工作匯報,還有國家計委關于第二個五年計劃的匯報,邊調查邊研究思考,提出了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必須正確處理的十個關系問題。后來同志回憶說:“那十大關系怎么出來的呢?我在北京經過一個半月,每天談一個部,找了三十四個部的同志談話,逐步形成了那個十條。如果沒有那些人談話,那個十大關系怎么會形成呢?不可能形成。”(轉引自《傳(1949—1976)》(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年版,第471頁)后來在探索解決我國三年困難的政策和辦法時,同志同樣用的是調查研究的方法。他曾建議把1961年作為調查研究年,號召全黨大興調查研究之風。他把調查研究視為馬克思主義理論創作的根本方法。
第二種是鄧小平同志所倡導的在試驗基礎上的創新方法。科學試驗長期被認為是自然科學領域理論創新的一種主要方法,鄧小平同志把它成功地應用于我國的改革開放實踐,用于解決如何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問題。他說“改革開放是很大的試驗”,“我們最大的試驗是經濟體制的改革”(《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30頁)。我國在改革開放中的理論和體制創新,尤其是改革開放初期的創新,基本上是用試驗的方法取得的。這種方法在民主革命時期鄧小平同志把它稱為“摸著石頭過河”,在改革開放中對它進一步加以發展,稱之為試驗的方法。這是一種通過試驗性的實踐來進行理論創新的方法。中國的改革開放是前無古人的偉大事業,沒有任何現成的經驗可供借鑒,只能邊實踐邊探索,從而在理論上得出結論。或者說是通過試驗摸索前進,鄧小平同志形象地把它稱為摸著石頭過河。摸著石頭過河的前提,是鄧小平同志提出的“貓論”,即不管白貓黑貓,只要能抓住耗子就是好貓。具體來說,我們的探索目的是十分明確的,究竟哪一種理論和方法能夠更好地實現我們的目的,完全靠實踐來解決。摸著石頭過河的要求是,“膽子要大、步子要穩”。所謂膽子要大。是指思想要解放,敢于去冒、敢于去闖,敢于提出別人不敢提的想法,敢于做別人沒有做過的事情,用深圳人的說法,就是敢為天下先,這樣才能打破舊傳統舊習慣的束縛,進行理論創新和體制創新。所謂步子要穩,就是“每走一步,都兢兢業業,大膽細心,及時總結經驗,發現問題就做些調整,使之符合實際情況”(《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63頁)。也就是說,在探索中要注意總結經驗,穩步向前推進,經常回過頭看一看,發現錯誤就及時改正,這樣就可以避免在探索中出現長期性的和全局性的錯誤。他特別強調,對于一時看不準的事情,一定要先進行試驗,如果成功,就加以推廣,行不通的就及時改正。對于看準確了的事情,要堅決地干,但要允許看,即允許思想不通的人觀望,等他們想通了自然就會跟上來。在探索中鄧小平同志提出不爭論,強調在實踐的基礎上統一認識。應當說摸著石頭過河的方法,或者說通過試驗摸索前進的方法,是鄧小平同志在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所使用的主要創新方法,具有重要的中國特色和歷史特點。正是運用這樣的方法,我們開拓出了一條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成功道路,創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這兩種理論創新方法的共同之處在于,都是根據實踐經驗進行理論創新,是對實踐經驗的總結和升華,完全符合于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但這兩種方法運用唯物主義認識論的側重點有所不同。調查研究的方法側重于認識論的第一階段,即通過系統而周密的調查,掌握客觀實際和反映客觀實際的材料,進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研究思考,認識事物的內在聯系和發展規律,進行理論上的創新,提出解決問題的思路和辦法。而在試驗中探索的方法側重于認識論的第二個階段,通過對提出的理論和方案的實際試驗,用實踐來檢驗它是否正確,是否符合客觀實際,能不能達到我們的目的,能不能解決我們的問題,從而更直接地依靠實踐來創新理論和完善理論。
在六十年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中,我們黨十分重視群眾的實踐經驗。人民群眾是實踐的主體,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大量的新鮮事物都是群眾在實踐中首先創造出來的,所以我們黨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必須建立在人民實踐的基礎上,高度重視群眾的創造,并把它上升到理論的高度。例如,我國農村的包產到戶,就是我國農民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的經濟困難時期創造出來的,雖然在“左”的思潮下被壓制下去了,但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春風吹又生”,鄧小平和黨中央堅決支持了農民的創新,并在此基礎上把它上升為黨的理論和政策,經過三年左右的時間就推廣到了全國,開創了我國農業和農村發展的新篇章。鄉鎮企業是我國農民的又一大創造,它的大發展和對我國社會發展所起的巨大作用,是我們黨所沒有想到的。鄧小平同志曾經用“異軍突起”來形容這種突如其來的感覺。他說:“農村改革中,我們完全沒有料到的最大收獲,就是鄉鎮企業發展起來了,突然冒出搞多種行業。搞商品經濟,搞各種小型企業,異軍突起。”(《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38頁)
三、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當代中國實際相結合,是六十年來理論創新的基本經驗馬克思主義與當代中國實際和時代特點相結合,是建國六十年來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的基本經驗。它的要點主要有:
第一,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是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的首要前提,這是因為,我們進行的創新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而不是別的什么理論創新,創新的目的是為了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而不是要否定和拋棄馬克思主義。有人問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有沒有底線?我們認為是有底線的,這個底線就是堅持被實踐證明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如果否定或拋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這種理論創新就會變為對馬克思主義的根本否定,就不是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創新了。當然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也不是固定不變的,它要在實踐中通過理論創新不斷豐富和發展,但這是在根本上堅持的基礎上的豐富和發展,與以創新為名來否定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是根本不同的。還有人會提出,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會不會妨礙理論創新?實踐證明,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不但不會妨礙理論創新,反而更加有利于理論創新。這是因為,任何科學的發展都是以已有的科學知識為基礎和條件的。人們必須借助于已有的科學真理才能去探索新的科學真理,正像我們需要借助原來的數學原理去推導出新的數學公式一樣,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同樣離不開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同樣是在已有的科學真理的基礎上把馬克思主義向前推進。正如同志說的,馬克思主義并沒有結束真理,而是在實踐中不斷開辟認識真理的道路。也正因為如此,我們把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作為理論創新的基本前提。
第二,一切從當代中國的客觀實際出發。我國六十年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實際上就是把馬克思主義一般原理應用于當代中國的實際,解決當代中國所面臨的問題。在這個問題上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提出的根本要求,是科學社會主義一般原理的實際運用,“隨時隨地都要以當時的歷史條件為轉移”(《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8頁)。也就是說我們把馬克思主義用于解決實際問題的時候,必須一切從當時當地的實際情況出發。能否按照這個要求去做,是關系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成敗的一個關鍵問題。回顧六十年的歷程我們清楚地看到,每當我們從中國實際出發,理論上就會取得重大的進展;而當我們對中國實際作出錯誤判斷,理論創新就遭受嚴重挫折。眾所周知,我們黨在1956年以蘇為鑒,從中國實際出發,探索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曾經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但在1957年整風反右以后,對國情的認識越來越脫離實際,導致了理論探索的嚴重失誤。1978年我們通過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討論,糾正了“兩個凡是”的錯誤,一切從中國實際出發,在理論創新上取得了新的更大的成就。為什么一切從當代中國實際出發對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如此重要?這是因為,實踐與理論相比是第一性的,實踐是本源是根基,理論源于實踐、隨著實踐而發展,并接受實踐的檢驗。我們在用馬克思主義解決中國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必須堅持唯物主義的這個基本觀點,處處立足中國基本國情,完全從中國的實際出發,而不能從理論出發、從原則出發,顛倒了理論與實踐之間的基本關系。然而理論也有其重要的作用,它是為解決實踐的任務服務的。我們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是為了更好地認識實際、把握國情,真正做到從實際出發。馬克思主義提供給我們的是研究問題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已有的對自然、社會和人類思維發展規律的認識,是過去人類解決各種重大問題的歷史經驗,也就是說,它為我們提供的是解決問題的理論武器和歷史借鑒,而決不是解決中國問題的具體的答案和結論,這些答案和結論要靠我們運用馬克思主義,從分析研究中國的實際情況,也就是具體的國情中產生出來。教條主義恰恰是顛倒了理論和實踐的關系,他們從理論和原則出發,用理論和原則去剪裁現實生活,這必然會導致僵化保守和脫離實際,是不能達到理論創新目的的。照搬外國的經驗和模式,同樣是與一切從本國實際出發相違背的,它不過是教條主義的另一種表現而已。
[摘要]回答當今時代中國發展提出的問題,是六十年來理論創新的根本動因;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經驗和群眾創造,是六十年來理論創新的不竭源泉;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當代中國實際相結合,是六十年來理論創新的基本經驗。
[關鍵詞]新中國;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