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重新認識列寧主義科學體系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英文標題】RerecoganizingScienticSystemofLeninism
【內容提要】科學的列寧主義體系由基礎性理論、宏觀社會主義理論、微觀社會主義理論構成。它由務虛到務實,由抽象到具體,由宏觀到微觀,一層層、一個個地闡述了蘇俄社會主義建設的諸問題。
【英文摘要】Thescientificsystemofleninismiscomposedofthebasicaltheory,macrosocialismtheoryandmicrosocialism.Thesystemrangesfrompseudotorealisticalpractice,fromabstracttoconcrete,frommacrotomicro,andexpoundsmanymattersconcerningthesocialistconstructionoftheformersovietUnionlayerbylayer,onebyone.
【關鍵詞】列寧主義/科學體系/理論/認識Leninism/scientificsystem/theory/recoganize
【正文】
列寧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同20世紀俄國及東方其他國家的實際相結合的產物,是東方經濟文化比較落后國家人民進行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的理論武器。當前,它對于東方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仍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可是,怎樣認識列寧主義的科學體系,卻是學術理論界長期以來遠遠沒有解決的問題,所以有必要對此作深入的研究。
作為科學理論的列寧主義,被公開確認、被理論界高度重視并予以研究和宣傳,始于20世紀20年代。當時,闡述列寧主義的最高權威是蘇聯黨和國家最高領導人斯大林,而斯大林闡述列寧主義的權威性著作則是《論列寧主義基礎》和《論列寧主義的幾個問題》。斯大林在這兩篇著作中,自覺或不自覺地論述了列寧主義的體系。
從《論列寧主義基礎》看,它在論述列寧主義在歷史根源的基礎上,重點論述了列寧主義的以下內容:1.列寧主義的方法。認為列寧主義的方法,一是恢復被第二國際破壞了的理論與實踐的統一;二是根據第二國際的行動而不是根據它們的口號來檢查第二國際各黨的政策;三是按照革命的方法去改造全部黨的工作;四是以自我批評的方法來培養黨的干部和領導者。2.列寧主義對革命理論作用的認識。認為列寧主義了解革命理論對于革命運動和對于黨的重要意義,它強調設有革命的理論就沒有革命的運動,只有以先進理論為指南的黨才能實現先進戰士的作用。它批判崇拜工人運動自發性的理論,形成和提出了關于無產階級革命的理論。3.列寧主義對無產階級專政的認識。認為列寧主義認識到無產階級專政是無產階級革命的工具,是無產階級對資產階級的統治,蘇維埃是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形式。4.列寧主義對農民問題的認識。認為農民問題是列寧主義“最迫切”的問題之一,是列寧關于無產階級專政總問題的一部分。5.列寧主義對民族問題的認識,認為列寧主義強調當前的世界已被劃分為兩個陣營,即壓迫民族的陣營和被壓迫民族的陣營。列寧主義要求把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無產階級革命運動和被壓迫民族的解放運動結成一條反對帝國主義的共同戰線。6.列寧主義的戰線和策略。認為根據列寧主義理論,戰略是規定無產階級在革命某一階段上主要的打擊方向,確定革命的力量;策略則是規定無產階級在革命的來潮和退潮這個短時間內的行動路線,就是根據形勢的變化以新的斗爭口號代替舊的斗爭口號,以新的斗爭形式代替舊的斗爭形式。7.列寧主義對黨的認識。認為列寧主義強調黨是工人階級的先進部隊,是工人階級的有組織的部隊,是無產階級組織的最高形式,是無產階級專政的工具,是全體黨員意志的統一,是靠清洗黨內的機會主義分子而鞏固起來的。8.列寧主義提倡的工作作風。認為列寧主義強調把“俄國人的革命膽略”和“美國人的求實精神”結合起來。斯大林雖未說列寧主義的上述內容構成了它的體系,可是實際上,他從這些方面歸納列寧主義的內容,而這些內容涵蓋了列寧主義關于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無產階級革命問題、無產階級專政問題、農民問題、黨的問題、戰略和策略問題等等方面,意味著在他的思想上,上述內容構成了列寧主義的體系。
《論列寧主義基礎》之后不久出版的《論列寧主義的幾個問題》,在強調列寧主義的主要問題是無產階級專政的基礎上,論述了列寧關于“不斷革命”的理論、關于無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的理論、關于無產階級專政體系即關于黨和工人階級關系的理論、關于社會主義在一個國家內勝利的理論、關于蘇聯能夠取得社會主義建設勝利的理論等等。從思想內容以及精神實質看,這一著作同《論列寧主義基礎》是基本一致的。它在肯定前一著作思想內容的基礎上,對列寧主義的有關理論作了更深入的闡述。
上述斯大林的兩篇著作,為認識列寧主義的體系和認識作為這一體系構成部分的各個理論定了調子。在以后的幾十年里,蘇聯的有關書籍在反映什么是列寧主義時,在解釋列寧主義的各個理論時,沒有超出上述思維定式。新中國建立以來,我國出版的有關著作在論及列寧主義和列寧主義的各個理論時,也沿襲了上述思維定式。也就是說,長期以來,蘇聯理論界和中國理論界基本上是按照上述斯大林的認識來闡述列寧主義體系和它的各個理論的。而這樣的認識存在著下述缺陷。
第一,沒有突出十月革命后列寧的思想和理論。在列寧思想史上,最重要、最有價值的思想是十月革命后他的思想,或者說是列寧的后期思想。就無產階級革命的全過程及其任務而言,最困難、最重要的任務是如何鞏固政權和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列寧的后期思想,著眼點正在于無產階級怎樣鞏固政權和怎樣建設社會主義。所以,他這方面的思想比十月革命前他關于如何奪取政權的思想更重要、更偉大。上述斯大林對列寧主義內容的歸納,雖然其中包含有列寧后期思想的內容,如關于無產階級專政的理論和關于工農聯盟的理論等等,但是沒有突出地反映這方面的思想。也就是說,他對這方面的思想的反映,從量上看不占優勢,從地位上看不占核心的主導的地位。非常明顯,他過多地反映的是如何同第二國際機會主義作斗爭和如何進行無產階級革命的問題。
第二,沒有反映列寧關于蘇俄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的思想和理論。在十月革命后列寧的思想里,有如何鞏固無產階級專政和如何鞏固工農聯盟的內容,也有關于如何進行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的內容。在無產階級建設社會主義的過程中,相對于鞏固無產階級專政和鞏固工農聯盟而言,進行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是更偉大、更困難的任務。所以,列寧關于蘇俄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的思想,是列寧后期思想里最重要的內容。上述斯大林對列寧主義內容的歸納,恰恰沒有反映列寧關于蘇俄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的思想。這不能不說是一個重大的缺陷。
第三,沒有反映列寧關于從俄國的實際出發建設社會主義的思想和理論。當前,理論界已經達成了一個共識:即實事求是,從本國的實際出發建設社會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的精髓,也是列寧主義的精髓。列寧在十月革命勝利初期,在新經濟政策時期,在他逝世前夕,不斷強調必須重視俄國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現實,從實際出發確定蘇俄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的方針和政策。可是,上述斯大林對列寧主義內容的歸納,完全沒有反映列寧的這一思想,即沒有反映列寧主義的精髓。
由于以前對列寧主義內容或體系的歸納,存在著上述一些缺陷。所以必須重新認識列寧主義的體系,或者說必須從列寧主義內容的實際出發,發現它的真正科學的體系。只有這樣,人們才能夠正確地掌握列寧主義,并用以指導當前的實踐。
二、列寧主義的科學體系及其構成內容
在20世紀初俄國建立新型馬克思主義政黨即布爾什維克黨的斗爭,產生了列寧主義。在俄國1905年資產階級革命過程中,在長期的國際國內無產階級革命斗爭中,特別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背景下歐洲的和俄國的無產階級革命斗爭中,在十月革命過程中,列寧主義得到了發展。此后,在蘇維埃俄國鞏固政權、恢復國民經濟和進行經濟建設、文化建設的過程中,它得到了多方面的和深層次的發展。重新認識和發現列寧主義的科學體系,必須考慮到上述列寧主義發展的各個方面的情況。筆者經研究后認為,列寧主義的科學體系由下述理論內容構成:
1.關于“講求實際”的理論。所謂“講求實際”,意即當前人們通常所說的“實事求是”,從實際出發。十月革命勝利后,特別是在1918年春天俄共(布)和蘇維埃政權把工作重心轉移到管理俄國和發展生產上以后,列寧主張講求實際,從蘇俄當時的條件出發辦好國內的事情。例如,他主張利用舊社會過來的專家甚至利用舊企業主的作用,借鑒美國的泰羅制,促進企業生產的發展。當黨內有的人思想上有顧慮時,他指出:“正是為了執行我們的革命任務,并且使這些任務不致成為空想或天真的愿望,而能真正變成現實(能迅速得以實現),正是為了這個目的,我們現在應當把組織工作中的講求實際和求實精神作為當前首要的、最主要的任務。”(注:列寧全集.中文第2版第34卷.)(PP.145-146)在這一時期,列寧對蘇俄恢復和發展經濟途徑的設想是國家資本主義,即主張由國家機關或工人組織對企業的生產和分配過程實行監督,從而使整個社會生產沿著有利于無產階級利益的軌道有序地發展。但是,在馬克思主義的經典著作中找不到關于這個問題的理論根據,所以黨內有的人對此不理解,他們攻擊列寧關于國家資本主義的主張。針對此,列寧指出:“這些人怎么啦,怎么能夠抓住書本上的只言片語而忘掉現實呢?現實告訴我們,國家資本主義對我們來說是一個進步。如果我們在短期內能夠在俄國實現國家資本主義,那是一個勝利。”(注:列寧全集.中文第2版第34卷.)(P.235)這一論斷所體現的,也是講求實際的思想和理論。
2.關于各國的社會主義道路有其特殊性的理論。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列寧在有關文章中分析革命形勢、革命前景和革命道路時指出:“一切民族都將走向社會主義,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卻不會完全一樣,在民主的這種或那種形式上,在無產階級專政的這種或那種形態上,在社會生活各方面的社會主義改造的速度上,每個民族都會有自己的特點。”(注:列寧全集.中文第2版第28卷.)(P.163)這是列寧在自己的著述活動中最先比較明確地論及各國的社會主義道路有其特殊性。在蘇俄新經濟政策時期,列寧則更具體、更直接地提出蘇俄走向社會主義必須通過特殊的辦法。在俄共(布)十大報告中,他在講到過渡問題時說,根據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只有具備了實力雄厚的大工業基礎,才能保證實現過渡的任務,“而在俄國,第一個特點……就是我國的無產階級不但只占少數,而且是極少數,占有大多數的是農民”。(注:列寧全集.中文第2版第41卷.)(P.21)他認為,由于這種情況,俄國無產階級需要同小生產者打多年的交道,這樣就有必要在經濟生活中實行自由貿易。在這次大會上的報告中,他在講到無產階級同小農的關系時還說:“毫無疑問,在一個小農生產者占人口大多數的國家里,實行社會主義革命必須通過一系列特殊的過渡辦法,這些辦法在工農業雇傭工人占大多數的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里,是完全不需要采用的。”(注:列寧全集.中文第2版第41卷.)(P.50)這里所表述的思想,就是蘇俄的社會主義道路應該有其特殊性。
3.關于帝國主義時代的理論。1916年,列寧撰寫名著《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提出帝國主義是壟斷的、腐朽的、垂死的資本主義,它的產生意味著人類社會由資本主義經濟結構向更高級社會結構的“過渡”。同年,列寧撰寫《無產階級革命的軍事綱領》、《論面目全非的馬克思主義和“帝國主義經濟主義”》等著作,提出帝國主義時代世界各國經濟發展不平衡,既有西方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和地區,又有東歐資本主義不夠發達的國家和地區,還有處在資本主義以前發展階段的國家和地區,而且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了落后的國家和地區,對被占領的地區實行壓迫和掠奪的政策。因此,帝國主義時代可能會有各種各樣的戰爭。這就是他所說的:“可能有而且必然會有:第一,革命的民族起義和戰爭;第二,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的戰爭和起義;第三,這兩種革命戰爭的匯合等等。”(注:列寧全集.中文第2版第28卷.)(P.89)這說明,在列寧看來,帝國主義時代是一個充滿各種社會矛盾的時代,是各種社會矛盾日益激化的時代,是各種革命力量聯合起來對帝國主義統治者進行猛烈打擊的時代。
4.關于俄國革命是歐洲革命“序幕”的理論以及一國“建設”社會主義的理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在各國的革命形勢日益成熟的條件下,列寧在思考未來的革命時認為未來的歐洲革命和世界革命將從俄國革命開始,俄國的資產階級革命將成為全歐洲以及全世界社會主義革命的序幕。1917年俄國二月革命后,他繼續堅持這一理論。如他在《給瑞士工人的告別信》中指出,下一階段俄國人民將使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具有更大的規模,如果能夠做到這一步,就能“使我國革命變成全世界社會主義革命的序幕,變成進到全世界社會主義革命的一級階梯”。“俄國無產階級單靠自己的力量是不能勝利地完成社會主義革命的,但它能使俄國革命具有浩大的聲勢,從而為社會主義革命創造極好的條件……這樣,俄國無產階級就會使自己主要的、最忠實的、最可靠的戰友——歐洲和美洲的社會主義無產階級易于進行決戰。”(注:列寧全集.中文第2版第29卷.)(PP.90-91)在十月革命過程中,以及在蘇俄國內戰爭時期,列寧堅持“序幕”的理論,把俄國革命的命運同全歐洲革命的命運聯系在一起。特別是在國內戰爭時期,他認為只有西方各國發生革命并取得勝利,才能有力地支持俄國革命,使其免遭帝國主義的顛覆。1920年底蘇俄國內戰爭勝利后,列寧逐漸形成蘇俄一國“建設”社會主義的理論。這一是因為國內戰爭的勝利使列寧看到,即使西方各國不發生革命或者說西方的革命未取得勝利,蘇俄一國也能夠鞏固政權,而且蘇維埃國家掌握著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經濟條件和生產條件,可以單獨一國進行社會主義建設。
二是因為西方的革命漸漸走向低潮,短時期內無勝利的希望,蘇俄只有一國進行社會主義建設。1921年,列寧在有關會議上的講話中和有關著作中闡述了這一理論。
5.關于經濟文化比較落后國家可以先奪取政權并利用手中政權創造社會主義條件的理論。孟什維克一貫認為,俄國還沒有成長到可以實行社會主義的地步,它的生產力還沒有發展到可以實行社會主義的高度。列寧針對此指出,俄國的生產力水平確實比較低,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條件確實不夠好,但是俄國無產階級可以先奪取政權,利用手中的政權發展生產力,創造實現社會主義的條件,從而走向社會主義的勝利。如同他在回答孟什維克時所說的:“你們說,為了建立社會主義就需要文明。好極了,那么,我們為什么不能首先在我國為這種文明創造前提,如驅逐地主,驅逐俄國資本家,然后開始走向社會主義呢?”(注:列寧全集.中文第2版第43卷.)(P.372)他還說,如果這體現了俄國革命特殊性的話,那么,“在東方那些人口無比眾多、社會情況無比復雜的國家里,今后的革命無疑會比俄國革命帶有更多的特殊性”。(注:列寧全集.中文第2版第43卷.)(P.372)
6.關于經濟文化落后國家通過“中間環節”向社會主義過渡的理論。經過十月革命勝利初期的實踐和國內戰爭時期的實踐以后,到新經濟政策時期,列寧認識到只有在社會化大生產占優勢、現代工業無產階級占人口大多數的國家里,才能“直接”向社會主義過渡。在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國家,例如在俄國,無產階級掌握政權后,必須通過“中間環節”向社會主義過渡。所謂通過“中間環節”,指利用私人資本主義的作用、國家資本主義的作用,以及利用商品和貨幣的作用。所以蘇俄歷史進入新經濟政策時期以后,列寧主張支持農村小農經濟的發展,允許和支持城市私人資本主義企業的發展,發展自由貿易和商業,利用資本主義的有益因素發展蘇俄的社會生產力,發展社會主義事業。如同他所說的:“在最近這幾年,必須善于考慮那些便于從宗法制度、從小生產過渡到社會主義的中間環節。”“既然我們還不能實現從小生產到社會主義的直接過渡,所以作為小生產和交換的自發產物的資本主義,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我們應當利用資本主義(特別要把它納入國家資本主義的軌道)作為小生產和社會主義之間的中間環節,作為提高生產力的手段、途徑、方法和方式。”(注:列寧全集.中文第2版第41卷.)(P.217)
7.關于轉變工作重心的理論。1918年春,蘇俄奪取政權和鞏固政權的斗爭告一段落。于是,列寧和黨中央提出必須轉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把工作重心由對敵人進行政治斗爭和軍事斗爭轉到組織工作和管理工作上,或者說轉到發展經濟和發展生產上。就此,列寧在《蘇維埃政權的當前任務》一文中說:“俄羅斯蘇維埃共和國取得了和平(雖然是條件極為苛刻和極不穩固的和平),因而有可能在一段時間內把自己的力量集中到社會主義革命最重要和最困難的方面,即集中到組織任務上來。”(注:列寧全集.中文第2版第34卷.)(P.150)還說,在過去一段時間里,剝削者還采取公開的內戰形式進行反抗,管理的任務不可能成為主要的中心的任務,“現在它已經成為這樣的任務了”。(注:列寧全集.中文第2版第34卷.)(P.155)就無產階級斗爭的歷史過程而言,同政治斗爭和軍事斗爭相比較,管理國家和發展經濟的任務更重要、更困難。因為在管理國家和發展經濟的過程中,必須造成資產階級既不能存在又不能再產生的條件,必須創造新的社會制度,所以,列寧把政策斗爭和軍事斗爭比作輕騎兵行動,把管理的方法比作重炮兵行動。他說:“我們用輕騎兵獲得了勝利,可是我們也有重炮兵。我們用鎮壓的方法獲得了勝利。我們也能夠用管理的方法獲得勝利。形勢改變了,對敵斗爭的方法也要善于改變。”(注:列寧全集.中文第2版第34卷.)(P.160)
8.關于發展小農經濟和引導農民合作化的理論。國內戰爭時期,國家實行余糧收集制,禁止自由貿易,損害了小農的利益。新經濟政策初期,列寧認識到恢復經濟和醫治戰爭創傷必須從改善小農的生活條件和生產條件開始。他說:“我們應當鼓勵小農業。我們必須盡一切力量來鼓勵小農業。”(注:列寧全集.中文第2版第41卷.)(PP.74-75)“要增加糧食的生產和收成,增加燃料的收購和運輸,非得改善農民的生活狀況,提高他們的生產力不可。應該從農民方面開始。”(注:列寧全集.中文第2版第41卷.)(207)由這一思想出發,他領導蘇維埃政權改余糧收集制為糧食稅制,恢復自由貿易,積極對農村供應工業品以滿足農民商品交換的需要,促進了小農經濟的迅速恢復和發展。列寧逝世前夕,在《論合作社》一文中提出了引導農民合作化的思想。當時他所說的合作社,是合作化程度很低的消費合作社。在這種合作社制度下,農民仍然是以家庭為單位進行生產,僅僅通過合作社進行彼此之間的交換和城鄉之間的交換。但是,通過這種合作社制度,可以培養農民的合作意識,逐漸養成他們集體化的生活習慣,便于時機成熟時向生產合作社發展。他要求大力發展合作社,要求國家從經濟、財政、銀行等方面支持合作社的發展。
9.關于利用私人資本主義并將其納入國家資本主義軌道的理論。蘇俄新經濟政策時期,城鄉資本主義因素增加了。列寧指出,在這個事實面前,無產階級政權可以作兩種選擇:一是禁止、堵塞資本主義發展的一切通道,“一個政黨要是試行這樣的政策,那它就是在干蠢事,就是自殺。說它在干蠢事,是因為這種政策在經濟上行不通;說它在自殺,是因為試行這類政策的政黨,必然會遭到失敗。”(注:列寧全集.中文第2版第41卷.)(P.210)當時,有的共產黨員正是希望作這種選擇。列寧說,我們必須努力糾正這種錯誤,否則后果將不堪設想。另一種選擇是把私人資本主義的發展納入國家資本主義的軌道。他說:“或者是……不去試圖禁止或堵塞資本主義的發展,而努力把這一發展納入國家資本主義的軌道。這在經濟上是可行的,因為凡是有自由貿易成分以至任何資本主義成分的地方,都已經有了——這種或那種形式、這種或那種程度的——國家資本主義。”(注:列寧全集.中文第2版第41卷.)(P.211)這一時期,國家資本主義的形式有租讓制、合作制、代購代銷、租賃制等等。列寧主張在實踐中積極推行這些制度。
10.關于開展文化革命的理論。十月革命勝利時的蘇俄,文盲占人口的大多數,不利于生產的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所以,列寧逝世前夕鄭重地提出了開展文化革命的任務。他說:為了向社會主義過渡,“就需要一場變革,需要有全體人民群眾在文化上提高的一整個階段”。(注:列寧全集.中文第2版第43卷.)(P.364)“現在,只要實現了這個文化革命,我們的國家就能成為完全社會主義的國家了。”(注:列寧全集.中文第2版第43卷.)(P.368)同時他認識到,開展這個文化革命,從物質方面的條件和文化基礎上看,是非常困難的任務。為了克服困難,推進文化革命,他提出了許多措施。如建議修改國家的預算、削減有關方面的開支、增加教育經費;提高國民教師的地位、改善教師的物質生活條件,從而發揮他們在文化教育工作中的作用;發展城鄉間的交往,使城市黨支部同農村黨支部建立聯系,由城市黨支部對農村黨支部提供援助,促進農村文化革命的開展。
11.關于建立和發展蘇維埃民主制的理論。1918年春,列寧在有關文章中闡述了蘇維埃民主制的特點。他說:“蘇維埃民主制即目前具體實施的無產階級民主制的社會主義性質就在于:第一,選舉人是被剝削勞動群眾,排除了資產階級;第二,廢除了選舉上一切官僚主義的手續和限制,群眾自己決定選舉的程序和日期,并且有罷免當選人的完全自由;第三,建立了勞動者先鋒隊即大工業無產階級的最優良的群眾組織,這種組織使勞動者先鋒隊能夠領導最廣大的被剝削群眾,……從而第一次著手使真正全體人民都學習管理,并且開始管理。”(注:列寧全集.中文第2版第34卷.)(P.183)這里所強調的,一是勞動群眾可以選舉自己信任的人擔任公職,并且可以監督和罷免擔任公職的人,二是全體勞動者都集合在有關的群眾組織下,可以有組織地學習管理,可以以一定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參與管理。這說明,無產階級民主制確實比資產階級民主制更民主。在此后的實踐中,列寧不斷要求發展蘇維埃民主制。在國內戰爭期間,由于嚴峻而激烈的階級斗爭形勢,蘇維埃政權利用“肅反委員會”組織,采取非常手段打擊了敵人的破壞活動。當國內戰爭結束時,列寧立即提出縮小“肅反委員會”的權限,加強蘇維埃法制建設,促進社會生活和政治生活的民主化。新經濟政策時期,鑒于國家機關中官僚主義日益嚴重的事實,列寧在有關文章中提出,必須根據“寧肯少些,但要好些”的原則,對國家機關進行改革,使國家機關及其領導人便于接近群眾、了解群眾和聽取群眾的意見。
12.關于鞏固工農聯盟的理論。十月革命勝利后的幾年里,蘇俄的工農聯盟是不斷變化的。從1917年至1920年底,在嚴酷的戰爭環境下,無產階級同農民之間建立了軍事聯盟,即這兩個階級聯合起來,共同對白衛分子和其他各種反革命分子作軍事斗爭,鞏固新生的蘇維埃政權。軍事聯盟是工農聯盟的最初步的形式,而且它需要以一定的經濟聯盟為基礎。這時的經濟聯盟也只是具有最初步的形式,即農民從工人國家那里得到了全部土地和免遭地主富農蹂躪的保障,而工人則從農民那里得到了糧食。列寧認識到,這種最初形式的聯盟是粗陋的。國內戰爭結束以后,形勢和任務改變了,工農聯盟的形式也必須改變。列寧在有關會議上的報告中鑒于當時農民的處境十分困難而提出:“我們的任務是要趕快幫助農民。工人階級的處境非常艱難,他們非常痛苦。然而,有高度政治覺悟的人都懂得,為了工人階級專政,我們應當作出最大的努力,不惜任何代價來幫助農民。”“我們幫助農民,是因為不和他們結成聯盟就不可能有無產階級專政,就談不上保持政權。”“我們幫助農民,因為這是我們保住政權所絕對必要的。專政的最高原則就是維護無產階級同農民的聯盟,使無產階級能夠保持領導作用和國家政權。”(注:列寧全集.中文第2版第42卷.)(PP.49.50)從這一理論出發,列寧領導國家改過去的余糧收集制為糧食稅制,允許自由貿易,對農村供應農民所需的工業品,改善了無產階級同農民的關系,建立和鞏固了新的工農聯盟。
13.關于蘇俄對外關系的理論。蘇維埃國家建立后,特別是進入新經濟政策時期后,它同資本主義國家之間已經有了經濟聯系,并且這種聯系在不斷加強,特別是俄國的對外貿易事業有了很大的發展。根據當時的事實,列寧在黨的十一大報告中說:“資本主義列強近年來最迫切、最實際和表現得最突出的利益,是要求發展、調整和擴大對俄國的貿易。既然存在這種利益,那么,盡管會有辯論、會有爭執、分歧各方會有不同的組合——甚至很可能鬧到決裂的地步,但這個基本的經濟需要最終還是會發生作用的……蘇維埃共和國同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正常貿易往來一定會得到進一步的發展。”(注:列寧全集.中文第2版第43卷.)(P.71)這說明,列寧肯定蘇俄能夠同資本主義國家建立正常的經濟聯系。由這一思想出發,列寧要求國家工作人員善于同外國資本家做生意。1922年4-5月間,歐洲20多個國家在意大利的熱那亞舉行國際經濟和財政會議,蘇俄派代表出席了會議。列寧對蘇俄的代表們說:“我們要做生意,他們也要做生意。我們希望做有利于我們的生意,而他們希望做有利于他們的生意,至于斗爭將怎樣展開,這要看我們外交家的藝術了。”(注:列寧全集.中文第2版第43卷.)(P.70)從政治上看,蘇俄處在資本主義國家的包圍中,存在著被侵略和被顛覆的危險。列寧要求蘇俄利用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贏得有利的國際環境,并且抓緊時機把國內的建設搞好,增強國力,以應付突發事件。
14.關于新型馬克思主義政黨建設的理論。列寧領導俄國革命,是由在俄國建立新型馬克思主政黨開始的。20世紀初,他在《怎么辦?》、《進一步,退兩步》等文章中提出了建黨的一系列理論觀點。如必須建立新型馬克思主義政黨和必須由黨領導工人革命運動的觀點、黨必須堅持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和必須把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灌輸到群眾運動中去的觀點、黨必須是秘密的黨和黨必須有嚴格的組織的觀點、黨內必須實行民主集中制和嚴格的紀律的觀點。正因為列寧按這樣的理論建立了布爾什維克黨,黨領導人民經過長期艱苦的斗爭,才有十月革命的勝利。十月革命勝利后,黨領導無產階級和人民群眾努力建立新政權和鞏固新政權,特別是領導人民群眾和紅軍進行國內革命戰爭,同發動反革命暴亂的階級敵人,同帝國主義武裝干涉者,進行了英勇的斗爭。鑒于此,列寧在《共產主義運動中的“左派”幼維病》中指出:“沒有鐵一般的在斗爭中鍛煉出來的黨,沒有為本階級一切正直的人所信賴的黨,沒有善于考察群眾情緒和影響群眾情緒的黨,要順利地進行這種斗爭是不可能的。”(注:列寧全集.中文第2版第39卷.)(P.24)在建設蘇維埃國家的過程中,列寧領導黨反對內部的“左”的機會主義和右的機會主義,同組織的行為進行了斗爭。1921年3月,他為黨的十大起草《關于黨的統一的決議草案初稿》,其中提出:“為了在黨內和整個蘇維埃工作中執行嚴格的紀律,并取締一切派別活動以求得到最大程度的統一,代表大會授權中央委員會,在遇到違反紀律、恢復或進行派別活動的情況時,可以采取黨內一切處分辦法,直到開除出黨;而對中央委員則可把他降為候補中央委員,甚至采取極端措施,把他開除出黨。”(注:列寧全集.中文第2版第41卷.)(P.83)
三、對列寧主義科學體系的論析
作為科學的學說體系,內部各個理論之間的邏輯聯系必然十分嚴謹。列寧主義的科學體系,具備了這一特點。上述14個理論中,序號為1、2、3、的理論,即關于“講求實際”的理論、關于各國的社會主義道路有特殊性的理論、關于帝國主義時代的理論,屬于基礎性理論。它反映了列寧主義的方法論,說明列寧主義看事物時,從事物的本來面目出發,列寧主義分析問題時,注重把握矛盾的特殊性。它反映了列寧主義體系中一系列理論借以展開的出發點,或者說它揭示了列寧主義對時代性質和矛盾的正確分析,指明了列寧主義解決時代矛盾的途徑和辦法,在這樣的基礎上才有列寧主義其他各個理論的產生和發展。
上述14個理論中,序號為4、5、6的理論,即關于俄國革命是歐洲革命“序幕”的理論,以及一國“建設”社會主義的理論、關于經濟文化比較落后國家可以先奪取政權并利用手中政權創造社會主義條件的理論、關于經濟文化落后國家通過“中間環節”向社會主義過渡的理論,為宏觀社會主義理論,或者說就大的方面說明社會主義問題的理論。它說明了列寧關于俄國革命與歐洲革命關系的思想,肯定地回答了蘇俄能不能一國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問題;說明了列寧關于蘇俄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現實與社會主義目標之間關系的思想,以及列寧關于選擇社會主義途徑的思想,指出俄國可以先奪取政權,利用手中的政權創造必要的條件,進而達到社會主義目標,指出蘇俄可以而且必須通過“中間環節”向社會主義過渡,從而肯定地回答了經濟文化落后的國家能不能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無疑,這些問題是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的重大問題。能否正確地認識它,關系到執政黨能否制定正確的路線和方針,關系到人民群眾能否正確地樹立社會主義的理想和信念。列寧主義科學地回答了這些問題,為蘇俄的社會主義實踐指明了方向。
上述14個理論中,序號為7、8、9、10、11的理論,即關于轉變工作重心的理論、關于發展小農經濟和引導農民合作化的理論、關于利用私人資本主義并將其納入國家資本主義軌道的理論、關于開展文化革命的理論、關于建立和發展蘇維埃民主制的理論,為微觀社會主義理論,或者說建設社會主義的具體措施的理論。這些理論說明,為了順利地開展社會主義建設,爭取實現社會主義的目標,執政黨和國家政權必須把工作重心轉移到管理國家和發展生產上;鑒于蘇俄生產力水平低和農民占人口大多數的事實,必須支持小農經濟的發展,并采取適當的方式引導農民走向合作化;必須允許城市私人資本主義企業發展,并將其納入國家資本主義的軌道,以便消除資本主義發展過程中的弊端;必須開展文化革命,提高全體人民的文化科學水平;必須建立和發展蘇維埃民主制,保證人民群眾有充分的權利和有效的方法參與管理國家事務。列寧主義體系中的這些理論,回答了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蘇俄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規劃了人民實踐的道路。
上述14個理論中,序號為12、13、14的理論,即關于鞏固工農聯盟的理論、關于蘇俄對外關系的理論、關于新型馬克思主義政黨建設的理論,也屬于微觀社會主義理論,但這幾個理論說明的是蘇俄建設社會主義的條件,所以也可以說是關于建設社會主義條件的理論。這幾個理論說明,建設社會主義需要足夠的力量,鞏固工農聯盟,就可以獲得這種力量;建設社會主義需要好的外部環境,蘇維埃國家只要善于同外國人做生意,善于處理對外關系,就可以達到利用外部條件建設社會主義的目的;建設社會主義需要堅持工人階級執政黨的領導,必須加強黨的建設,黨如果能夠堅持既反對“左”的傾向,又反對右的錯誤,反對派別活動,堅持黨的思想統一和組織統一,一定能夠制定正確的路線、方針和政策,把社會主義事業引向勝利。列寧主義對這些問題的闡述,將使實踐中的人民看清建設社會主義的條件,增強事業成功的信心。
綜上所述,列寧主義科學體系的內部結構十分嚴密。它由基礎性理論開始,繼而是宏觀社會主義理論,接著是微觀社會主義理論。微觀社會主義理論中,處于前列的是建設社會主義具體措施的理論,接下來是建設社會主義條件的理論。這個理論體系,由務虛到務實,由抽象到具體,由宏觀到微觀,一層層、一個個地回答了蘇俄建設社會主義的諸問題。可見,它是一個科學的學說體系,是真正科學的列寧主義體系。
作為科學的學說體系,必然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列寧主義的科學體系,具有這一特點。在20世紀蘇俄以及蘇聯的社會主義實踐中,它發揮了重要的理論指導作用。蘇俄人民在它的指引下,建立了工農當家作主的國家政權,并且以英勇的斗爭捍衛了這個政權。從1921年3月開始,蘇俄人民在它的指導下展開新經濟政策的實踐,利用資本主義的作用,發展社會主義事業,開辟了經濟文化落后國家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在20世紀80年代以來一些社會主義國家改革的實踐中,它體現出重要的現實借鑒意義。在改革中,必須正確處理利用資本主義作用和堅持社會主義制度的關系,正確處理堅持黨的領導和加強黨的建設的關系,正確處理調動地方的積極性和加強中央集中統一領導的關系,正確處理發展多種所有制經濟和堅持公有制為主體的關系,正確處理對外開放和堅持獨立自主的關系等等。列寧主義的科學體系及其有關的理論,為人們正確處理上述關系提供了正確思維的力量。這說明,列寧主義科學體系至今仍有強大的生命力,它確確實實是一個科學的學說體系。(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