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馬克思總體工人和第三產業價值創造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關鍵詞】總體工人論/第三產業/價值創造
【正文】
[中圖分類號]A1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6285(2000)12-0013-03
正確認識第三產業,是我國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中的一個重要問題。近幾年來,我國學術界對第三產業是否創造價值曾進行過廣泛討論。這對促進第三產業的發展無疑具有積極的意義。當前,第三產業創造價值的觀點似乎已成定論,其實不然。其中有的同志根據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對總體工人的論述,得出了第三產業創造價值的結論,我認為這是不妥的,因“總體工人論”并不能說明整個第三產業都創造價值。本文想就“總體工人論”與第三產業創造價值的關系作幾點分析。
一
有的同志斷言,馬克思關于總體工人的論述,“正是第三產業的價值創造的馬克思主義勞動價值論的理論根據。”這種把第三產業的勞動者完全納入總體工人范圍從而論證其創造價值的觀點,是對馬克思總體工人論的曲解。
關于總體工人,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第四篇第十二、十三章中闡述相對剩余價值理論時曾幾次作過分析,而第五篇第十四章只是對第四篇的小結。總體工人是相對個體生產者提出的一個概念,分析的目的主要是為了說明,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剝削范圍擴大了,剝削程度提高了,從而使雇傭工人更加隸屬于資本(這同整個相對剩余價值理論的分析是一致的);同時也說明個體生產者轉化為總體工人,總體工人中的直接生產者、科技人員和管理人員共同生產商品,共同創造價值,這是社會化商品生產發展的一般規律。
在簡單協作中,個體工人正在向總體工人轉化,產品成為許多人協同勞動的結果,而資本的確占有了由此產生的新的社會生產力,撈到了不少的好處。通過對工場手工業的考察,馬克思指出:“工場手工業把工人變成了畸形物,”“成為某種局部勞動的自動工具。”“在工場手工業中總體工人從而資本在社會生產力上的富有,是以工人在個人生產力上的貧乏為條件的。”也就是說,工場手工業由于企業內部專業化分工而使社會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是以工人終身成為局部工人畸形發展,從而大大壓抑工人全面發展的積極性為代價的。顯然,馬克思在這里所指的總體工人,就是手工業工場內部局部工人的總和,它沒有超出一個企業的范圍。
在工場手工業中,雖然局部工人畸形發展,但作為總體工人一部分的局部工人,還有一定專門技術特長,熟練勞動力還不容易被排擠。然而在機器大工業中,機器代替了許多局部工人的局部勞動過程和熟練技術,把工人則變成了局部“機器”。因此,總體工人即結合工人的構成也發生了根本的變革。同工場手工業時期相反,現在,只要可行,分工的計劃總是把基點放在使用婦女勞動,各種年齡的兒童勞動和非熟練工人勞動上,總之,就是放在使用英國人所謂“廉價勞動”上。這一情況不僅適應于使用機器或者不使用機器的一切大規模結合的生產,而且也適應于在工人的私人住宅或者在小工場中進行生產的所謂家庭工業。資本除了把工廠工人、手工工場工人和手工業工人大規模地集中在一起,并直接指揮他們,它還通過許多無形的線調動著另一支散居在大城市和農村的家庭工人大軍。”而且,“現代工場手工業中對廉價勞動力和成熟勞動力的剝削,比在真正的工場中還要無恥,……在所謂的家庭勞動中,又比在工場手工業中更加無恥。”在這里,馬克思對總體工人的分析又深刻了一層。第一,總體工人是指不同性別、年齡和技術水平的生產工人的總和;第二,總體工人既包括機器大工業工廠的工人,也包括配合大工業加工零部件的手工工場工人、手工業工人以及家庭工場的工人;第三,從總體工人看,資本在機器大工業條件下的剝削范圍更大,剝削程度更高。這樣,就有力地駁斥了資本主義機器大工業的發展會給工人階級帶來幸福的資產階級理論,證明機器的資本主義應用會給工人階級帶來災難。從這里我們還可以看出,由于社會分工協作和機器大工業的迅速發展,總體工人的范圍已經超出了本企業,進一步擴展到與大工業企業密切相關的其它中小企業和家庭生產者,這是機器大工業本身發展的客觀要求。機器大工業不僅使那些廠外直接生產工人納入總體工人,而且使一大批不直接參加生產的科技要員和管理工員加入總體工人隊伍。這是由于,大工業的發展不僅為科學技術的發展提供了客觀物質基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也為科技成果的大力推廣應用開辟了廣闊的場所,科學越來越多地滲透到了生產力當中去。馬克思指出:“大工業則把科學作為獨立的生產能力與勞動分離開來,并迫使它為資本服務。”“大工業把巨大的自然力和自然科學并入生產過程,必然大大提高勞動生產率,這一點是一目了然的。”所以,從事科學技術工作的勞動者必然成為總體工人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他們同直接的生產工人一樣也創造價值。無論他們是在企業內部,還是在企業外部已經成為獨立的科技部門,其實質都不會改變。不過在后一種情況下,他們實際上既是間接生產者,成為總體工人的一個器官,同時又成為獨立的技術商品的直接生產者,因而同樣創造價值。與此同時,機器大工業是社會化大生產,客觀上需要管理。因為“一切規模較大的直接社會勞動或共同勞動,都或多或少地需要指揮,以協調個人的活動,……一個單獨的提琴手是自己指揮自己,一個樂隊就需要一個樂隊指揮。”因此,被資本所雇傭的管理者也是非常重要的,因而也成為總體工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總體工人中包括科技人員和管理人員這一點,馬克思曾講的十分明白,他說:制造社會產品的總體工人中,“有的人做管理工作者、工程師、工藝師等等工作,有的人做監督者的工作,有的人做直接手工勞動者的工作或做十分簡單的粗工,于是勞動能力愈來愈多的職能被列在生產勞動的直接概念之下,這種能力的承擔者也被列在生產勞動概念之下。”
由上可見,馬克思講的總體工人,無論是直接生產者還是科技工員和管理人員,都是指參與社會化商品生產的雇傭勞動者,并沒有超出這個范圍。正是基于這種分析,才在第五篇第十四章分析生產勞動時對總體工人作了如下小結:“產品從個體生產者的直接產品轉化為社會產品,轉化為總體工人即結合勞動工員的共同產品。總體工人的各個成員直接地或較間接地作用于勞動對象。因此,隨著勞動過程本身的協作性質的發展,生產勞動和它的承擔者即生產工人的概念也就必然擴大了。為了從事生產勞動,現在肯定要親自動手,只要成為總體工人的一個器官,完成它所屬的某一種職能就夠了。上面從物質生產性質本身中得出的關于生產勞動的最初定義,對于作為整體來看待的總體工人始終是正確的。但是,對于總體工人中的每一單個成員來說,就不再適應了。”怎樣理解馬克思這段論述呢?如果把它和上述關于總體工人的分析聯系起來,我們就不難看出:第一,總體工人是商品生產社會化發展的必然產物,由此使一般性的生產勞動和生產工人概念必然擴大,這就為分析資本主義生產勞動和生產工人的特殊性打下了理論基礎;第二,總體工人包括直接參加生產的工人和間接參加生產的科技人員和管理人員,他們共同生產商品,創造價值;第三,單個工人如果離開總體工人,就無法生存,因此,雇傭工人更加隸屬于資本。但資本對總體工人的剝削加深了。這就是機器大工業的資本主義發展和社會化商品生產作為資本生產力表現的必然結果。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從上述馬克思的整個分析來看,總體工人是指直接從事社會化商品生產的生產工人和間接參與社會化商品生產的科技人員和管理人員,它并不包括其它領域的職工。馬克思根據社會化商品生產一般規律得出的這個結論無疑是正確的,對于指導我們當前的理論探討和社會主義建設實踐有著重要意義。
二
馬克思在十九世紀中期對總體工人的分析,難免受到當時歷史條件的局限。一百多年來,世界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而馬克思未曾設想的社會主義商品經濟也有較快的發展,出現了許多新情況和新問題。然而,馬克思這一理論的基本點并未過時,無論社會化生產程度如何提高,總體工人三個部分的比重如何變化,第三產業如何發展,但只有生產商品的抽象勞動才會創造價值,總體工人始終和社會化商品生產相聯系,它并沒有也不可能超出這個范圍而擴大到其它領域以至于整個第三產業。事實情況也正是如此。在現代以自動化生產為基礎的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中,主要從事體力勞動的直接生產工人的比重大大減少,而主要從事腦力勞動的科技人員管理人員的比重大大提高,同時,不僅需要企業內部的直接生產工人和管理人員、科技人員,而且需要大量的協作廠家和某些專門機構的直接生產工人和管理人員、科技人員,所有這些人都是從事商品生產的生產工人,他們分別成為總體工人的組成部分,執行不同職能,共同生產商品和創造價值。例如,所謂現代資本主義的“無人工廠”中并非無人,無論自動化程度有多高,機器人的作用有多大,自動化設備和機器人本身既不會生產商品,也不會創造價值。“無人工廠”里不僅有一定數量的工人操縱機器人等自動化設備,而且有更多的人從事機器人和自動化設備的設計、研制、安裝、維修、調節、控制和對生產的監督管理等等。總體工人范圍的確擴大了,但它的擴大不可能離開自動化、社會化的商品生產,其實,在現代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中,雖然第三產業無所不包,但也并沒有把第三產業中的職工都看作總體工人,或說他們都創造價值。例如說,總統、警察、教師、演員等都是總體工人,都在創造價值,顯然是不符合客觀實際的。那末,在社會主義商品經濟條件下,總體工人是否已經擴大到整個第三產業呢?也沒有。因為在社會主義商品經濟中,除了從事商品生產的總體工人外,客觀上存在著大量從事商品的交換、分配和生活消費以及其它為發展商品經濟服務而屬于第三產業的廣大職工。只有前者創造價值,而后者一般地說不屬于總體工人,也不創造價值。總體工人是就商品生產而言的,它并不等于全體職工、全體人員等等,比如,專門從事商品流通的商業職工(商業運輸、包裝、保管、儲藏等生產過程在流通領域里繼續勞動的除外)、專門從事貨幣流通及證券交易的銀行職工和證券交易所職工、社會科技工作者、教育、文化藝術、體育部門的工作者等,盡管把他們都可看作第三產業的勞動者,但卻不可能都納入總體工人范圍。在我國,知識分子已經成為工人階級的一部分,這是就其政治地位和階級屬性而言的,決不是說所有知識分子都是生產工人,都創造價值,至于把國家黨政機關,不從事生產和經營的軍隊、警察等看作第三產業,這本身就是欠妥當的,對于他們來說,根本就不存在是否是總體工人的問題。在第三產業中,的確有不少部門、行業、企業或其中某些勞動是創造價值的,然而這并非因為它們被納入總體工人才創造價值,而是因為它們本身就是作為商品生產者的總體工人的一部分。所以,這里的關鍵問題在于如何理解現代商品生產這個概念,如果把它僅僅限于傳統的物質商品生產范圍當然是不正確的。在現代商品經濟中,商品生產概念的外延擴大了,不能作過于狹隘的理解。比如除了最基本的物質商品生產外,還有大量的非物質商品生產,主要指交通運輸業的生產(它生產的結果是客貨場所的變動)和服務商品的生產(即理發、洗澡、照相、旅館和醫療等行業通過勞務性服務活動,為人民生活消費提供各種服務);兼有生活和服務二重性質的郵電、飲食、修理、城市公共交通等行業的商品生產;技術商品的生產(這是由于科技成果商品化的結果)。總之,現代化商品生產不是單一化的,而是綜合多樣化和相互交叉的。只要我們把握住這個關鍵,就比較容易理解第三產業中的不少勞動創造價值的,進而探討這些不同形式的商品其價值量決定的特點。
然而,如果我們不做具體分析,人為地把第三產業統統納入總體工人范圍,而籠統地論證其創造價值,這不僅會造成許多理論上的混亂和矛盾,而且對于指導實踐也是非常有害的。從理論上講,它不僅把勞動價值論從生產領域轉移到了幾乎一切領域,把商品生產和產業混為一談,似乎任何勞動都創造價值,從而使其逐漸脫離商品生產而失去科學性,而且混淆了生產力與上層建筑的嚴格區別,違背了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還抹煞了工商、農商矛盾,降低了國民收入再分配的意義等等。從實踐上看,它也為當前市場上的第三產業亂漲價、亂收費提供了理論依據,使人們認為只要從事第三產業,就都會創造價值,由此形成全民經商熱潮。企圖都靠流通領域來發財致富。教育部門片面追求創收撈錢,少招計劃內學生,多招委托培養和自費走讀生,嚴重影響教育質量的提高和教育事業的發展。文化藝術部門脫離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服務、為廣大勞動群眾服務的方向,追求金錢,劣質作品市場泛濫,門票價格成倍上漲,給人們的精神世界帶來嚴重損害。諸如此類,枚不勝舉。當然,第三產業創造價值論就目前看,在客觀上對于推動第三產業的發展也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作為科學探討,不應含混不清,追求形式,而應該實事求是地揭示其本來面目,作出具體科學的分析。由上可見,第三產業并非都創造價值,馬克思的總體工人論也并不能說明第三產業都創造價值,把第三產業統統納入總體工人從而論證其創造價值是缺乏科學根據和實踐基礎的。
第三產業是否創造價值本身是一個不科學的、含混不清的概念,統統把以產業或部門來劃分是否創造價值很不準確,這種方法是不可取的。要從創造價值的角度去認識第三產業,就不能一概而論,必須進行具體分析。要充分認識第三產業中不同部門、不同行業、不同企事業單位的特點;把第三產業中從事商品生產、創造價值的勞動和其他方面的活動、不創造價值的勞動嚴格區別開來;把第三產業的收入與其本身創造的價值嚴格區別開來。這樣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一概肯定或否定第三產業創造價值的觀點都是錯誤的。
[收稿日期]2000-06-20
【參考文獻】
[1]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2]第三產業的價值測算.學術月刊,1986(6).
[3]馬克思.直接生產過程的結果.人民出版社,1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