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對馬克思主義管理二重性理論再認識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管理二重性/自然屬性/社會屬性/共性/個性
【正文】
馬克思主義管理二重性理論,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有中國特色企業管理學的理論基礎。只有正確理解和運用這一原理,才能真正充分地從西方企業管理中分離出它所蘊含的同社會主義管理具有共同屬性、應予吸取的一切有益的內容;才能真正地處理好批判與繼承、學習與獨創、引進與吸收之間的關系。然而,我國管理學界對馬克思管理二重性理論存在一種誤解,這種誤解成為我們引進先進管理的理論障礙。
在我國經濟學界和管理學界,一般把馬克思的管理二重性理論概括為“一方面具有與生產力、社會化大生產相聯系的自然屬性;另一方面又具有與生產關系、社會制度相聯系的社會屬性。”[1]即“任何社會的企業管理都具有二重屬性:管理的自然屬性和管理的社會屬性。管理二重性分別表現為合理組織生產力(指揮勞動)以及維護和發展生產關系(監督勞動)兩種管理職能。‘指揮勞動’……表現了管理的自然屬性。監督勞動’……表現了管理的社會屬性。”[2]這種管理理論簡單地把自然屬性等同于共性、一般屬性,是我們可以向資本主義企業管理學習和借鑒的部分;把社會屬性等同于資本主義管理的特殊性或階級性,是我們應批判和拋棄的。把管理的二重性理解為“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以及把管理的共性局限于管理的自然屬性的觀點,離開了馬克思的本意,是對馬克思管理二重性理論的誤解。它阻礙了我們充分地學習和借鑒西方企業管理中一切有益的東西,尤其是社會屬性中的先進經驗,從而不利于建設有中國特色的企業管理理論體系。
其實,“管理的自然屬性”這一概念在馬克思和列寧關于管理二重性的論述中并沒有出現過,它只是我們的經濟學家和管理學家加進去的。在馬克思看來,管理本質上是對共同勞動的指揮和協調,是對人的(不管是被他人所管還是勞動者自己管理自己)管理。馬克思在分析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時,對管理的二重性是這樣論述的:“凡是直接生產過程具有社會結合過程的形態,而不是表現為獨立生產者的孤立勞動的地方,都必然會產生監督勞動和指揮勞動。不過它具有二重性。”[3]馬克思還指出:不能“把從共同勞動過程的性質產生的管理職能,同從這一過程的資本主義性質因而從對抗性質產生的管理職能混為一談。”他認為,管理既具有一般性質,表現為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產物;又具有特殊性,是受一定社會的經濟關系制約的。資本主義經濟管理的二重性表現為:一方面,它是一般勞動過程本身所必要的條件,是生產活動中不可缺少的條件;另一方面,它又受資本主義攫取剩余價值的生產目的的制約,受資本主義價值增殖過程的性質制約。因此,馬克思所說的管理二重性是特指“管理的一般職能”同“資本的特殊職能”取得的“特殊性質”之間的關系[3](23.367~368),也就是共性與個性之間的關系。結合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實踐,列寧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的這一理論。列寧認為,無論從國民經濟總體來看,還是從企業的局部來看,管理都具有二重性。它是一切較大規模的共同勞動特別是社會化大生產的客觀要求;同時,它又是維護生產資料所有者利益所必需的條件,是一定生產關系的體現。不同社會制度下的企業管理,都包含了管理的一般性和特殊性兩個方面。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資本主義企業管理與社會主義企業管理按其一般性而言,在某些方面有共同之處。因此,社會主義國家可以批判地吸收資本主義企業管理的“最新成就”。列寧認為:“資本主義在這方面的最新成就就是泰羅制,同資本主義其他一切進步的東西一樣,既是資產階級剝削的最巧妙的殘酷手段,又包含了一系列的科學成果,它分析勞動中的機械動作,省去多余的笨拙的動作,制定最適當的工作方法,實行最完善的計算和監督方法等等。蘇維埃共和國無論如何都要采用這方面一切有價值的科學技術成果。社會主義能否實現,就取決于我們把蘇維埃管理組織同資本主義最新的進步的東西結合得好壞。”[4]
至于指揮勞動和監督勞動,馬克思和列寧也有過論述。人所共知,列寧不止一次地論述過社會主義社會勞動監督的重要性。在現實的社會主義生產過程中,質量檢驗、操作程序的控制,都需要監督。這些方面同資本主義管理無疑存在著共性。對于“指揮勞動”在馬克思的論述中不止一次地提到“資本指揮勞動”、經理和監工“以資本的名義進行指揮”[3](23.367~369)。而且認為,指揮和監督勞動既可以是由“一切結合的社會勞動的性質引起的職能”,也可以是由“生產資料所有者和單純的勞動力所有者之間的對立所引起的職能”[3](25.433)。由此可見,指揮勞動的職能不是什么“管理的自然屬性”,同樣可以具有強烈的階級性;而“監督勞動”即“管理的社會屬性”中也有其共性。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因此,本文認為,對馬克思的管理二重性理論應明確以下幾點:
第一,所謂的“自然屬性”或叫組織技術屬性更為確切,是解決企業經營過程中的組織與分工協作關系,主要是發展生產力。不同社會制度下的企業管理在組織技術屬性方面沒有區別。與生產力相聯系的決不限于其自然屬性或其技術方面,合理組織生產力本身就是一種社會性的職能。
第二,管理的社會屬性除了包括有與社會制度、生產資料所有制等相聯系的階級性之外,也包含著共同性。其共同性表現在:(1)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同屬于市場經濟,而且都是現代市場經濟,以現代市場經濟為基礎的現代企業管理理論必然有其共性。(2)企業管理本質上是對人的管理,而人的本質則是社會性的,其社會性包括兩部分:一是對抗的階級在物質生產過程中體現出來的利益關系,具有鮮明的階級性;二是反映著人的一般社會性,如社會交往、友誼、自我價值觀、歸屬感等。這正是近年來西方企業管理的重點,我們應加以借鑒、吸收。如果把管理的共同性僅僅局限于管理的自然屬性,認為這才是可以借鑒和吸取的東西,那就會阻礙我們從管理的社會屬性中吸取有益的東西。
總之,如果我們把企業管理的共同性等同于管理的自然屬性,把生產勞動過程看成是單純的技術過程而忽略其社會性方面。這樣一來,就不僅否認了生產力的組織與調整方面的共性,也同時否定了生產關系與企業文化、上層建筑的調整方面的共性。而正是在這三個方面,現代西方企業界都在不斷地進行著重大的調整與改革,甚至從社會主義企業管理中吸取許多重要經驗而在管理現代化方面走在我們前面。如果我們不能引進現代管理,我們就會犯極大的錯誤。我們在徹底拋棄那種認為只有管理的自然屬性中才具有共性的觀念的時候,更應該在管理的社會屬性中去研究管理的共性。現在我們管理落后,主要還表現在管理的社會性方面,而且,只有在管理的社會性方面把握現代先進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論,才會在管理技術方面達到先進的水平。
【參考文獻】
[1]社會科學大詞典.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89.633.馬克思主義百科要覽上卷.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1992.700.
[2]中國企業管理大百科全書,北京:企業管理出版社,1990.156.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431.
[4]列寧全集第3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7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