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結構調整的普遍性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事物是由要素組成的,事物是以結構的形式存在著,事物的結構有自身結構和外聯結構(即環境結構);事物的自身結構又分空間結構和時間結構,而且組成事物的要素也有結構。總之,事事、時時、處處都有結構。認識事物是認識事物的要素和結構,選擇事物就是挑選事物的要素和結構,改造事物就是調整事物的要素和結構。因此,要素、結構和結構調整就具有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普遍性意義。結論是:整個世界就是一個要素多樣、結構復雜的世界。要素和結構的觀點是人們認識事物的基本觀點,結構分析法是人們認識事物的基本方法,結構調整法是人們改造事物的基本方法。人人參與,永無止境,概莫能外,這就是“結構調整”的普遍性意義,亦即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哲學意義。
[主題詞]事物要素結構結構調整
放眼世界,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所有事物都是一種“獨聯體”,一方面,它們都以相對獨立的形式存在著,它們都有自身特有的要素(元素、因素,下同)、結構、性質和功能;同時,它們又以不同的方式與其它事物發生著直接或間接的外部聯系,從而推動事物乃至整個世界不斷地運動、變化和發展。因此,分析事物的要素和結構,選擇和調整事物的要素和結構,對于我們的學習、工作乃至日常生活就顯得十分重要。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黨采取的一系列調整、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為我們認識、選擇和調整事物的要素和結構做出了光輝的范例,使我國駛入了機遇式、跨越式發展的新時代。本文擬就事物的要素、結構和結構調整的普遍性進行探討,請予指正。
一、事物是由要素組成的
“事物”,是指客觀存在的一切物體和現象。“要素”是構成事物的必要因素。所謂“必要因素”,即是不可缺少。可以這樣認為,沒有要素就沒有事物,沒有事物也就無所謂要素。在這里,事物是整體,要素是構成事物的“零件”和“部件”,是內容。結構是事物存在的形式。所以,事物離不開要素,但不等同于要素。事物也離不開結構,但也不等同于結構。事物是內容和形式的統一體,亦即要素與結構的統一體。現在先講要素(要素也有結構,下同。)例如,文字的構成要素是點畫、音、義(缺一不可);語言的構成要素是語音、詞匯和語法;音樂的構成要素是音符、音調、節奏和旋律;我們住的房屋是由墻、頂、門、窗等構成的建筑物;各種生物有機體是由蛋白質和核糖核酸、去氧核糖核酸等組成;人類社會是由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基礎,下同)和上層建筑構成的社會有機體;等等等等,無一例外。
事物是復雜的,事物的復雜性是由要素的復雜性和結構的復雜性決定的。首先,事物的要素有大小、層次和級別的絕對性和相對性的區別。事物是由構成該事物的要素組成的,由于事物范圍大小的有限性和無限性,事物發展階段的有限性和無限性,作為某一種具體事物,既是它自身,有它自身的構成要素,這是絕對的,否則,便無法確定具體事物;同時,它又是它上一級事物的構成要素,還是它上二級事物的構成要素,等等。這就是說,大事物所包含的許許多多的要素本身就是一種小事物,小事物又包含著自身的許許多多的要素,即更小的事物,如此等等,這便是事物要素大小、層次和級別的相對性。任何事物的要素都有其絕對性和相對性,是二者的辨證統一。舉例來說,整個宇宙按其要素的大小、層次和級別,首先分為宇觀世界(包括地球及其它一切天體的無限時空)、微觀世界(包括分子、原子、電子等極微小的基本粒子的無限時空)和宏觀世界(介于宇觀世界與微觀世界之間的物質世界)。在這里,宇觀世界的天體就是整個宇宙的一級要素,宏觀世界的事物就是它的二級要素,微觀世界的基本粒子就是它的三級要素。再如人類社會,它是由生產力、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構成的社會有機體,生產力、生產關系、上層建筑就是人類社會的一級要素。其中生產力包括勞動者和生產資料,勞動者和生產資料就是生產力的一級要素,同時它又是人類社會的二級要素。(按理說,人應該是人類社會的一級首要因素,有待商榷)。
事物的要素有天然與人造之分。載入《元素周期表》的112種元素中,就有19種屬于人造元素。隨著科技的進步,人們還會不斷的發現和制造出新的元素。再如,構成人的生理要素是先天的,而人的政治要素則是后天的、人為的。
事物要素的性質有穩定性與非穩定性之分。金元素的化學性質就穩定,不易與其它元素化合;而氧氣的化學性質就很活躍,容易與其它元素化合,組成新的化合物,如氧化鐵、氧化鎂等等。
事物要素的生存時間(即壽命)有長、短之分。宇觀世界的某些天體,其壽命就長達數億年;而微觀世界的基本粒子,有的僅有幾億分之一秒的壽命。
構成事物要素的數量有多、少之別。單質氫、氧、鐵、銅就是由單一種元素組成,而合金鋼至少是兩種元素。文字“一”,只有一筆橫畫,而“麟”字的點畫就多達24種。醫院大夫的處方,有“單方”與“復方”之別。等等。
構成事物要素的數量還有定數與變數之分。組成人體的“五官”、“四肢”等就是一個“定數”,多了少了都不行;而頭發多幾根或少幾根則無關大局。
事物要素的質量有優、劣之分。一般來講,優質產品的元件也是優質的,劣質產品的元件也是劣質的。就人群來說,我國“兩院”(中國工程院、中國科學院)的院士是我國科技界乃至整個社會的精英,而幼兒園的寶寶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他們還是“小科盲”。當然,這群“小科盲”中有的成員將來有可能成長為大科學家,而上例中的劣質產品的劣質元件,則永遠也不會變成優質元件。這是二者的根本區別。
事物的要素有有機與無機之分。其一,有機物是指除碳酸鹽和碳的氧化物外,含碳原子的(化合物);無機物則是指除碳酸鹽和碳的氧化物之外,不含碳原子的(化合物)。其二,有機是指構成事物的各要素或各部分互相關聯協調,而具有不可分的統一性;與此相反,便是無機。例如,一架機器上的“零件”和“部件”,可拆可裝,可單獨存在;而生物有機體的“器官”和“肢體”,一旦離開生物有機體便很快失去活性。
事物的要素可隨著事物的發展可增可減,或變更。人的牙齒可隨著年齡的老化而老化,有的仍然“堅守崗位”,有的則提前“下崗”,由假牙取而代之。老年人佩帶的“老花鏡”,作為生活中的必需品可算是老年人的附加“生理要素”。而有些人身體上的“癌變”則是危害健康和生命的大敵,很難逆轉。
總之,可以從不同的時間、不同的空間、不同的層面、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價值,對事物的要素進行不同的歸類,恕不一一列述。
二、結構是事物的存在形式
結構是事物的存在形式,這就是說,一切事物都有結構,事物不同,其結構也不同。所謂結構,是指事物自身各種要素之間的相互關聯和相互作用的方式,包括構成事物要素的數量比例、排列次序、結合方式和因發展而引起的變化,這是事物的自身結構。環境和機遇也是結構,環境是事物的外聯結構,機遇是事物的時間結構。本文重點論述事物的自身結構。
首先強調,事物的結構是以事物的要素為前提、為基礎的,離開了事物的要素,一切皆無從談起。如前所述,要素是構成事物的內容,結構是事物的存在形式,任何事物都是內容與形式的統一體,亦即要素與結構的統一體。
事物的結構有簡單與復雜之分。事物的復雜程度固然與其要素的多少有關,但要素多不一定結構復雜,要素少也不一定結構簡單,要素的多少與結構的復雜程序不成比例關系。例如20噸的“火腿腸”,不如一只“燒雞”的生理結構復雜。俗說“麻雀雖小,五臟俱全”。而再多的火腿腸只要是同一廠家、同一品牌、同一規格,可說是“千篇一律”;那么,如果與人的“大腦”相比,燒雞又算得了什么呢?據說,目前已發現的物質結構最為復雜的要算人的大腦,可謂“結構復雜之最了”!
事物的結構有優、劣之分,人的大腦不僅是“結構復雜之最”,而且也是“結構優之最”,整個人體的結構也屬結構優之最,相比之下,其他事物的結構真可謂“相形見絀”了。
事物的結構有大、小之別。宇宙的結構可謂“大”矣,而基本粒子的結構又可謂“小”矣,前者大得人眼看不到邊際,后者小的人眼看而不見。首都人民大會堂的結構與我校的“大禮堂”相比,與我住的“公寓”相比,嗨!能比嗎?
事物的結構有天成與人造之分。宇宙的結構,自然界的結構,人的生理結構等,可謂“天造地設”。而我家的家俱則是我親手制作,我穿的毛線衣也是我的妻子用手編織而成。一般來講,“天成”的結構難改,“人造”的結構易調。
事物的結構有同、異之分。同一廠家、同一品牌、同一型號的電視機就屬于同素同構;一套家俱是實木做的,另一套家俱是高密度板做的,而結構相同,它們屬于異素同構;金剛石與石墨都是同一種元素組成的,而結構迥然不同,它們是同素異構;要素不同,結構也不同的異素異構體那就太多太多了。從最嚴格的意義上來說,從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關系原理上來說,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事物,它們各有各的要素與結構,它們都是屬于異素異構體。所謂同素同構、同素異構、異素同構只能具有相對的意義。
事物的結構在事物存在的形態上還有固態、液態、氣態、等離子態和場的不同。同樣是水分子,就有固態的冰、液態的水和氣態的水蒸氣的不同存在形態,物質的基本存在形態還有等離子態和場等。機遇也是一種結構。機遇即機會、時機,就是說事物不僅有空間的結構,同時也有時間結構。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產生、發展和滅亡的先后順序和過程,這是時間的大結構。貧困學生上大學的關鍵時刻,人成長過程中的特殊階段,中國體育健兒的雅典奧運會上摘金奪銀的閃光時刻,中國發展的機遇期等都牽涉到時間結構的問題。“抓住機遇、深化改革、推進發展”,就是指要抓住當今世界正處于“和平與發展”的優良環境及大好機遇,機不可失,時不我待。
事物的時間結構有久存性與暫存性之分。一般來講,宮殿、紀念堂、廟宇、金字塔等大多屬于久存性建筑,而建造它們用的腳手架、工棚則是臨時性、附設性建筑,隨著主體工程的完成而被拆除。
事物的結構還有有機與無機的區別。一般來講,一切生物有機體的結構都是有機結構,而非生物體的結構則為無機結構。無機結構屬于可調結構,有機結構屬于不可調結構。如人的“四肢不全”只可安裝假肢代替,而假肢的功能不可能等同于天生的肢體。而機器人則可隨意裝配,如有需要則可三頭六臂。上面重點講述了事物的自身結構,事物還有外聯結構,即環境結構。近日在中國威海市舉辦的“國際人居環境展”,則是對環境結構最好的說明。
事物的結構還有“主體結構”與“非主體結構”、“基本結構”與“非基本結構”、“正常結構”與“非正常結構”、“合理結構”與“非合理結構”、“科學結構”與“非科學結構”等等。總之,有事物就有結構,有行業就有行業結構,今天有今天的結構,明天有明天的結構,后天有后天的結構,事事、時時、處處有結構,這就是辯證唯物主義的結構觀。
三、結構調整是篇大文章
結構是個廣泛的概念,它包括所有事物及其要素的一切結構。調整也是一個廣泛的概念,諸如混合、組合、化合、綜合、整合、結合、合成、拼湊、排列、搭配、調配、調劑、調換、置換、轉換、重組,調和、調理、調節、調控、有序、協調、平衡,戰爭、革命、改革、開放、發展、穩定、改變、改造、創造、創新、優化,等等等等,都屬于調整的范圍。所謂結構調整,就是人為地(不包括事物的自行調節)改變事物的原有結構,或對調整后的結構進行再調整,使其不斷優化,只有更好,才能最好,從而使事物的性能始終保持在最佳狀態。從廣義上來講,我們認識事物就是認識事物的要素(要素也有結構,下同)及其結構,改造事物就是調整事物的要素及其結構,我們所做的一切工作,就是在利用或選擇或調整事物的原有要素,或制造出新要素,進而選擇或調整、整合、優化結構。說“調整結構”是篇大文章,就是說人人都在“調整結構”,時時、處處都在“調整結構”,工作是在“調整結構”,學習、生活、休息也是在“調整結構”,只是人與人調整結構的對象不同、方法不同、目的不同、能力不同、效果不同而已。
就拿寫字來說,平常人寫字,只是隨便的把點畫“拼湊”在一起,像個字就行了,事后有時連寫字人自己也不認得自己當時寫的是個什么字。而書法家的寫字是“創作”,需要精心設計每個字的點畫形態及其結體,從而寫出真、草、隸、篆等不同書體、不同字體的書法作品,使其更美、更具藝術性。在這里,平常人的“拼湊”和書法家的“創作”,都是在調整點畫的形態和結構。所不同的是他們調整的目的不同、技法不同、效果不同而已。
作家“調整”的不再是字的點畫及其結構,而是在調整字、詞、句的組合和搭配,使其成為或詩歌、或散文、或小說、或劇本、或短篇、或宏篇巨著、或過目而忘、或千古流傳。寫作的過程就是“結構調整”的過程,作品問世,標志著結構調整結束。
作曲家“調整”的不再是字、詞、句的結構,而是音符、音調、節奏和旋律,使其成為民間小調、高山流水,還是氣勢磅礴的交響曲,或千古絕唱。
醫生“調整”的已不是音符、單調、節奏和旋律的結構,而是從幾千中(不止幾千種)藥物中精選出最少的、最有效的一種或幾種藥物進行組方、調方,對癥下藥,達到“治病救人”的目的。
廚師又不同了,他們是對山珍海味、雞魚肉蛋和各種蔬菜進行切割加工,再加上蔥、姜、蒜、油、鹽、醬、醋、糖等佐料,進行煎、炒、烹、飪,從而做出色、香、味俱佳的美味佳肴。這里需要強調的是加工的時間順序問題,即按流程去做,這便是“時間結構”。廚師不愧是調配大師、調味大師、美食專家,當然也是“結構調整”的大師。
軍事家調配的不再是山珍海味,雞魚肉蛋,他們調配的是活生生的人和作戰裝備,他們通過“調兵遣將”,運用游擊戰、陣地戰、運動戰、海戰、空戰或混合戰等形式,達到“克敵制勝”的目的。田忌與齊威王賽馬的故事之所以為世人皆知,就是因為田忌在不改換賽馬的情況下,僅僅調整了與齊威王賽馬的對應關系而取勝的大智慧。
科學家也在做調整結構的工作。1937年,美國的西格里和皮里爾用加速器在氘核轟擊鉬核的實驗中,發現了第一個人造元素锝。1941年,美國哈佛大學的學者們,則在加速器中把中子打進汞核而釋放出一個質子來,使汞變成了黃金——即人造黃金。1965年9月,我國生物學家在世界上首次用人工的方法合成一種有生命活力的蛋白質——牛胰島素。科學家們發現,普通金屬是多晶體結構,而且每個晶體內部還常常出現空位、間隙原子和位錯等不完整結構,這些就是影響金屬材料硬度的缺陷。而理想晶體,原子是按一定的幾何規律在空間作周期重復排列。研究發現,理想晶體的強度比普通金屬大100多倍。現在,人們根據研究理想晶體提出的預見,用技術手段減少金屬材料的缺陷,已研制成若干極細的金屬絲,其強度接近理想晶體的強度,稱之為“金胡須”。超級秘書網
為什么“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科學家們首先把動、植物分解為最小單位——細胞,考察細胞在遺傳過程中的作用。細胞雖小,但仍有復雜的結構和功能,進一步“解剖”細胞,把它分成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并分別地研究它們各自對遺傳的作用與影響。這時他們了解到影響遺傳過程的主要部分在細胞核。接著,科學家們又把細胞核分解為脫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深入考察它們的功能和特點,結果發現,生物遺傳的主要物質是DNA,DNA是遺傳信息的承擔者。那么,DNA為什么具有這種功能?科學家們更深入地分析后知道,這是由它內部的特殊結構造成的。DNA是由四種不同的核苷酸,通過不同的空間排列,形成所謂雙螺旋結構,遺傳信息就貯存在核苷酸的排列次序中。DNA通過自我復制,把遺傳信息一代一代傳下去,又通過堿基配對決定RNA分子中的核苷酸順序,這叫轉錄。進而,RNA分子又以一定順序相連的三個核苷酸決定著一個氨基酸的排列,也就是說,遺傳信息是DNA流向RNA,再從RNA流向蛋白質,從而使生物體得以世代相傳,瓜生出來的是瓜而不是豆。這就是分子生物學中所謂“中心法則”的主要內容。然而,70年代初,梯明和巴爾的摩分別在兩種RNA腫瘤病毒中發現一種酶,它能以RNA為模板來合成DNA,稱為逆轉錄酶,這樣RNA中的遺傳信息可以流向DNA了。這說明,在某種情況下,RNA也可以是遺傳信息攜帶者,遺傳信息也可以由RNA傳遞給DNA。這就修正和發展了“中心法則”。
逆轉錄酶的發現解決了RNA腫瘤病毒的遺傳物質整合于寄主細胞染色體的問題,同時也為重組DNA,即基因工程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工具酶,有很大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至此,生物遺傳的物質基礎及其機理總算基本上弄清楚了。梯明和巴爾的摩也因此獲得了諾貝爾獎。
在分子遺傳學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遺傳工程,就是用人工方法把一個生物體內載有遺傳信息的DNA分子分離出來,在體外進行切割、重組和轉移等步驟,然后再把它引入另一種生物體內,從而使后一種生物體獲得前者所特有的某些遺傳特性。目前,運用遺傳工程技術,采用大腸桿菌作載體,已能生產出人胰島素和生長激素,從而獲得這些廉價而高效的藥物,現已可克隆出牛、羊以及人的器官。
科學家們通過對人腦神經細胞、神經網絡及其結構和反應特性的研究,通過對人腦從外界獲取信息、加工信息和傳遞信息過程的研究,用仿生的方法研制成電腦。這些研究成果表明,人腦與電腦之間有許多對應的關系。例如,人的大腦皮質由100多億個神經細胞組成,電腦則由許多人造神經元(元件)組成:人腦細胞按一定規則組成神經網絡,電腦元件則按照一定的邏輯關系組成電子線路網絡;人腦細胞可以處于興奮和抑制兩種狀態,電腦則有接通和斷開兩種狀態;人腦的工作特性是利用神經脈沖,電腦則可以利用電脈沖,等等。由于精確的研究出電腦與人腦的這種一一對應的關系,因此,電腦和人腦都具有從外界獲取信息,加工處理信息,進而傳遞信息的功能,這就為機器——電腦模擬和代替人腦的部分功能提供了可靠的科學依據。由于人腦的極端復雜性,現代科學技術暫時還做不到從結構上模擬人腦,因而只能進行功能模擬,盡管如此,電腦的問世,仍然屬于人們對事物元素、結構及其優化組合的最為光輝的典范。一旦人們能夠做到從結構上模擬人腦的話,那將標志著人類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
政治家們也在調整結構,他們調整的是社會的政治結構、經濟結構、社會結構和國際結構(即國家的環境結構)等大結構。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為了實現香港、澳門收復、回歸祖國的宿愿,鄧小平同志提出了通過“一國兩制”實現祖國和平統一的偉大構想。實踐證明,這是解決大陸與港、澳、臺關系的最佳政治結構方案。
“以階級斗爭為綱”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轉移,標志著我國從政治社會向經濟社會的根本性結構調整。
社會主義是否發展了?如何衡量發展的效果?鄧小平同志為我們概括了判斷發展得失的“三個有利于”標準(是否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這是一個以人為本的、以生產力為基礎的、以綜合國力為目標的全面性、綜合性標準。由單一的生產力標準向“三個有利于”標準的轉換,是對發展標準的結構性調整。
對于“發展問題”,我們當年曾經采取了以犧牲環境、破壞環境、破壞資源為代價的粗放型增長方式,以局部發展損害全局利益,以眼前發展損害長遠利益。現在看來,人類對于自然的每一次不合理使用,都導致了自然界作出報復性反應,人類只能自食其果(苦果)。有資料顯示,我國水資源嚴重不足,而污染又在毒化著大量寶貴的水資源。目前,我國尚有3.6億農村人口喝不上符合標準的引用水源。我國約1/3的國土面積正在受到酸雨的威脅,農田超過50萬畝。目前,我國工業固體廢棄物堆放量超過了60億噸,若將其壘成高3米、寬2米的高墻,其長度可繞地球2.5圈了。我國受工業“三廢”污染的耕地面積達400萬公頃,占全國耕地面積的1/20,受鎘、砷、鉻、鉛等重金屬污染的污灌土地占總污灌面積的1/5。等等等等,這是何等的觸目驚心啊!試問,這還是適宜人類居住的地球嗎?從上例不難看出,在發展問題上最能體現時間結構調整的前瞻性、時效性和緊迫性,“早知如此,又何必當初”啊!
以總書記為核心的新的黨中央,在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上,明確提出了“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的發展觀,強調“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要求”,推進改革和發展。非常明顯,這是一個具有宏觀性、戰略性、跨時空性、綜合性、整體性、全面性、協調性、動態性、能動性、改革性、開放性、創造性的調整觀即科學的發展觀,這是我們用沉重的代價換來的寶貴的認識成果和寶貴的精神財富。
調整結構是事業、是職業、是使命、是任務、是工作,各個領域、各行各業都在調整結構,如工業結構、農業結構、商業流通結構、金融結構、教育結構、科研結構等等。然而,對有些人來講,調整結構是休息、是娛樂,是玩。例如打撲克牌,雖然玩法很多,但本質上是幾個人湊在一起,對54張牌(或它的倍數)進行組合再組合,以爭取多分而取勝。圍棋是雙方用黑、白棋子互相圍攻,企圖吃掉對方的棋子,占據更多的位置,成為贏家。象棋是兩人對下,各按規則移動棋子,誰先將死對方的將(帥),誰為贏家。因此給玩家帶來無限的樂趣和興趣。被譽為棋圣的人可謂是“調整結構”的大師。
四、“結構調整”具有普遍性意義
“結構調整”的普遍性意義即是“結構調整”的哲學意義。
綜上所述,事物是由要素組成的,事物是以結構的形式存在著,事物的結構有自身結構和外聯結構(即環境結構);事物的自身結構又分空間結構和時間結構,而且組成事物的要素也有結構。總之,事事、時時、處處都有結構。認識事物是認識事物的要素和結構,選擇事物就是挑選事物的要素和結構,改造事物就是調整事物的要素和結構。同時,事物的復雜性說明了事物的要素和結構的復雜性。凡此種種,都說明事物結構存在的客觀性、普遍性、多樣性,也說明具體事物結構的特殊性、具體性、相對性、等等。這樣就勢必賦予了要素、結構和結構調整以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普遍性意義。
結論是:整個世界就是一個要素多樣、結構復雜的世界。要素和結構的觀點是人們認識事物的基本觀點;結構分析法是人們認識事物的基本方法,結構調整法是人們改造事物的基本方法。一部人類社會的文明史,就是一部人類不斷地認識事物的要素和結構的歷史,一部人類不斷地選擇、調整事物的要素和結構的歷史。人人參與,永無止境,概莫能外,這就是“結構調整”的普遍性意義,亦即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哲學意義。
參閱書目:
1.《科學發現與科學方法》。
作者:黃金南楊長桂彭紀南
華中工學院出版社1983年第一版
2.《光明日報》2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