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公共政策失靈及原因研討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本文通過介紹公共政策的相關內容,簡述公共政策失靈的種種表現,深入分析其原因,提出相應的意見和建議,提高公共政策的有效性。
【關鍵詞】公共政策失靈原因
現代社會,公共政策失靈現象非常普遍,給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帶來了極大的困擾,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公共政策是政府干預市場的一個重要手段,用來彌補市場調節的缺陷,但是有時受益的群眾覺得政策取得了成功,受損害的群眾覺得政策失敗,出現相左的結果,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公共政策失靈,不利于經濟的發展和國家的穩定。
一、公共政策的相關內容
1.1公共政策
公共政策是指社會公共權威在特定的情境下,為解決社會問題或者實現社會目標制定的行為準則和行動方案,是連接政府和社會的樞紐,政府通過一系列的公共政策實現對社會各行各業的管理,保證社會經濟、政治有序進行,公共政策常見的表現形式包括黨的政策、人大立法和國家行政機關相應的法律法規。
1.2公共政策失靈
對于公共政策評估大概有四種標準:第一,針對政策方案進行評估,評估政策預期結果,這是公共政策預評估;第二,對公共政策內容進行階段性分析,這是階段性評估;第三,對公共政策全過程的評估,這是政策過程評估;第四,對公共政策執行結果進行評估,這是結果評估,一般來說,以結果為導向的公共政策評估計較常見。公共政策失靈是指某一項公共政策在運行過程中,因為利益博弈而出現非連續性的對政策適用群體造成始料未及的負面困擾的,偏離了政策制定者預想的目標,出現與公共利益相背離的現象。公共政策失靈強調兩點:第一,實際預想是公共政策制定者在決策的真正想法,不一定是國家對外宣稱的目標,需要結合實際情況和政策背景進行推測;第二,始料未及是負面影響在預料之外的,如果負面影響是預測之中的,并且采取了必要的防范措施,這就不是公共政策失靈,而是政策的外部性。
二、公共政策失靈的表現及原因
美國學者威廉•N•鄧恩將政策過程從時間上劃分為一系列獨立的階段,議程的建議、政策的形成、政策的采納、政策的執行和政策的評估,根據這一劃分,可以簡單分析公共政策失靈的表現。
2.1公共政策制定過程中的失靈
公共政策的制定是不同的利益階層代表者根據各自階層的利益需求,對公共利益相互追逐,實現階層利益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各階層利益代表者不同,面對利益分配的過程容易出現公共利益私欲化、部門化的現象,無法通過公共政策的制定促進公共利益的實現,公共政策制定過程失靈包括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問題界定不清晰,要想成功解決社會問題,即必須針對問題找出真正的解決方案,信息收集的不全面以及各個政策的復雜關聯性使得問題的界定異常困難;其次,多個利益階層之間相互博弈造成政策資源的浪費,公共政策是對各部門價值的權威分配,無論是政府部門的利益需求還是政府工作人員的利益最大化,分配方案如果公私不分,造成資源浪費不可避免;再次,對政策預測能力不足,公共政策的制定過程包括對政策執行過程中所面臨的問題的預測,以便降低政策執行的不確定性,保證政策有效執行,但對政策預測能力不足,導致政策前瞻性欠缺;最后,對于民族地區的公共政策,因為宗教問題和民族問題的沖突性,導致公共政策很難及時應對,政策決策機制運作緩慢。
2.2公共政策執行過程中的失靈
即使制定的公共政策合理,但得不到有效執行,同樣會出現與政策目標偏離的結果,造成公共政策失靈,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兩個政策的沖突。中央和地方放權與收權,地方政策存在地方保護主義,本身具有不完整性;第二,兩個利益的沖突。地方政府有選擇地執行中央政策,符合地方利益的政策進行執行,反之,則采取消極態度,造成國家利益和地方利益的沖突,表現為曲解政策,尋找符合自身利益的觀點,與上級討價還價,不惜一切代價獲取優惠政策,中央政策能量逐漸耗散;第三,兩個目標的沖突。公共政策是長遠戰略和近期效益的結合體,然而在政策執行時,執行者輕視戰略,缺乏遠見卓識,將精力放在短期目標上,不能深層次的研究問題,再加上缺乏創新精神和實事求是的精神,公共政策難達預期目標;第四,兩種認識論的沖突,即系統知識論和片面知識論的沖突,表現為兩種,一是一葉障目不見泰山,一些領導不明白自身工作的重要性,不同部門對政策執行態度不盡相同,二是抓緊一點,片面強調經濟建設,忽視精神文明建設,或是追求經濟增長,忽視環境保護可持續發展,每解決一個社會問題,就會帶來其他問題;第五,兩種效果的沖突,兩種效果是指公共政策偏差效果和應然效果,表現為三種,一是機械式偏差,忽略客觀條件和環境,生搬硬套其他地方的公共政策,二是代替式偏差,政策執行者利用政策某些抽象性概念進行曲解,使其失真,三是附加式偏差,在公共政策執行時搭便車,改變政策調整的對象、范圍或者力度等;第六,兩種公民的沖突,期望參與和實際參與的民眾沖突,由于利益關系影響下調動參與公共政策的積極性,但是我國政策參與方式不完善、政治文化程度不高,導致參與公共政策時發生沖突。
2.3公共政策監督過程中的失靈
公共政策執行過程彈性較大,需要在每一環節設立相應的監督人員,保障公共政策的有效執行,我國公共政策監督過程中的失靈主要表現在以下兩點,首先是內部監督形式化,再加上監督內部人員都是從政府人員選擇出來的,監督不嚴格;其次,缺乏有效的外部監督,在偏遠地區,由于交通不便、氣候惡劣、設備落后,使得許多公共政策不能被媒體及時跟進,造成失靈。
三、公共政策失靈的原因
3.1公共政策制定失靈的原因
政策問題是指社會上客觀存在的,被社會所察覺,并由社會團體和個人表達出來的,通過公共活動得以實現的未實現的需要改進的地方,政策問題越復雜,涉及范圍越廣,政策制定的難度就越大。社會生活中,即使人們對公共利益達成一致,但是也因現有的決策體制而難以實現。政策的制定需要信息的收集,而信息收集是不完全的,導致許多公共政策在信息不完全的情況下制定出來,導致決策失誤,公共政策的目的是社會福利最大化和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地方官員為爭取自身利益,偏離公共利益,比如,投票選舉期間,地方官員為了選票,迎合公眾意見,做出忽視長遠利益的政策,為了獲取經濟支持,傾向于實力雄厚的大集團,迎合集團利益需要,忽視全局利益。
3.2公共政策執行失靈的原因
公共政策執行失靈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幾點:第一,物質基礎不完善。各級地方政府行政管理部門現代化程度不同,運用計算機等先進技術手段進行信息傳遞、分析決策有待提高;第二,政府權威性危機。我國處于新舊改革制度的轉換時期,政府行為能否滿足人民的需要,這是政策能否得到良好執行的關鍵。一旦遭遇政府權威性危機,公共政策不能被廣大群眾所接受,自然失靈;第三,認識的偏差,人難免維護自身利益,地方領導本位主義嚴重,重視地方利益,部門利益,不能將國家利益和全局利益放在首位。比如,污染嚴重的企業,從中央要求來說,需要盡快治理、改進,而地方政府為了經濟效益,仍繼續準許其經營,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第四,政策執行的主體法制觀念淡薄,綜合素質不高。我國政府機構工作人員素質不高,缺乏高學歷、高知識水平的復合型人才,不能把握公共政策的實質,沒有考慮到各項政策間的關聯,導致決策水平較低,職業道德滑坡,相互推諉責任,沒有具備科學行政具備的系統觀念、迎接挑戰、遠見卓識和接受監督的意識。再加上政府機構規范化程度不高,隨意性較大,政策在運行過程中不能完全按照規章制度辦事,受規則約束,而是人治色彩濃厚,不依法行事是造成公共政策執行失靈的主要原因。
3.3公共政策監督失靈的原因
監督機制要求政府工作人員行為必須受到立法者、公民的監督,但監督機制是不健全的,雖然監督種類不少,實際效果不大。監督分為人大監督、群眾監督、輿論監督、法律監督等,但都是事后監督,由于利益分配的問題,各監督部門相互聯合,在威脅到自身利益時,相互推諉,責任不明,導致監督可背后操縱,制定出一些有益于自身利益損害公共利益的政策。監督信息是不對稱、不完全的,立法者和選民都缺乏足夠的信息監督政府工作人員的活動,政府工作人員擁有更多關于公共機構服務的信息,再加上監督機關人員是從其他政府部門選舉推出的,面對上級領導,無法行使監督權,造成監督失效。
四、結束語:
總的來說,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公共政策的作用越來越重要,政府應該深入總結,找尋公共政策失靈的原因,采取針對性措施,避免帶來不必要的損失,保證公共政策順利進行。
參考文獻
[1]朱永坤.國外政策分析模型對提升教育政策公平性的意義[J].全球教育展望.2009(09)
[2]童星,高釧翔.公共政策的公共性衰減:風險分析及其治理[J].社會科學.2009(05)
[3]王良偉.政策執行主體的自利性與公共政策失靈——從水污染治理政策失效說開去[J].中共南京市委黨校學報.2008(01)
[4]徐敏寧.從博弈論視角探析公共政策執行失靈及規制[J].黨政干部學刊.2008(01)
[5]寧國良,周東升,陸小成.基于公共治理范式的地方政府政策執行力研究[J].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04)
作者:姚丹丹 單位: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公共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