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民族志公共政策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民族志方法是一種最為典型的解釋性研究方法。民族志方法就其名稱的含義來說,意味著是一種“人類圖像”。是一種人群或族群的生活畫像。也就是說,民族志研究的是一個種族或一種特定文化圈內的人群的生活方式和思維習慣,并解釋文化中的人、物、事件等各個構件因素的交互影響過程。作為一種研究方法而言,民族志研究方法要求研究者長時期地深入現場,采取切入情景的參與式觀察和實踐,并采用一對一訪談的方式來體悟和感受真實場景和文化內涵。然后如實將他們的信念、價值、觀點、動機等敘述出來,來了解這些構念是如何在本土發展和更新的。民族志方法最終的研究結果通常是講故事。即體現特定環境的現場感和真實感。對于公共政策過程研究而言,政策問題的形成是至關重要的一環。真實的政策問題需要政策制定者具有良好的問題感知能力。而且政策問題必須是真問題,問題定位的失準也會浪費大量的公共資源。很多情況下,并不是政策制定者不具備尋找問題的專業素質,而是由于政策制定者對于特定的政策作用環境缺乏足夠的了解,對于真實世界的現實接觸極度缺乏,從而導致政策問題的錯誤導向的產生。雖然他們很多時候通過調研、聽證等手段對問題的了解不斷深入,但是,更為細致的,深描的民族志研究無疑是更為合理的選擇。從理論建構角度而言。公共政策理論的本土化建構必須要從歸納的理論建構方式出發,通過大量的田野調查,用不加理論前提的思維方式來發展和把握新的公共政策理論,這樣一來才能夠發展出具有本土特色的公共政策理論模型。深入現場,細致考量目標群體的真實行為動機和真實需要,理解經濟與社會發展所遇到的真實桎梏,才能夠是政策制定者發展出一套可行的政策制定技術和方式,而且,政策制定者同樣會對整個公共政策價值觀念產生變化,不會僅僅從利益角度出發來滿足特定利益集團的利益,而是建立在理解文化背景和文化中人們行為動機和真實需求的角度思索新的價值視角。公共決策會認識到,由于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公共決策者所做的決策不一定完全正確,即使在當時是合理的,時過境遷后也將有可能存在不合理之處。為情勢變遷所迫,決策者可能要對不合理的決策部分進行必要的調整與修正,這種調整和修正既可能通過公共決策者自身的經驗和反省,也是出于文化認同和對社會發展的責任,這樣,政策制定不再是一種過程和手段,其本身就意味著是一種目的,一種出于責任的目的。
二、民族志方法運用下的公共政策實踐
進路傳統的對公共政策過程的界定是所謂公共政策過程,實際上是指各種利益集團把自己的利益要求輸入到公共政策制定系統中,由公共政策主體依據自身的利益需求和價值判斷形成合法化的政策方案,通過政策的執行、評估和終結等手段對復雜的利益關系不斷進行調整,最終實現公共利益的過程。公共政策過程主要包括政策問題發現與認定、政策制定、政策執行、政策評估、政策終結等階段,政府的公共行政活動的過程實際上主要是政府發現、制定、執行、評估和終結公共政策的過程。公共政策過程是一個完整的體系,由問題、制定、執行、評估和終結組成的線性結構無疑是合理的。但是,林德布羅姆告訴我們,漸進式的政策過程往往是公共政策現實中的真實體現。而且是比較合理的選擇。但是,民族志方法僅是方法論上的革新,具體的影響還是需要在整個公共政策過程中得到具體顯現。
1.政策問題發現階段
所謂政策問題,是指當公共權力主體意識到公共問題已經妨礙社會發展,并已經體會到公眾的公益性訴求且趨同于這種公眾訴求,政府通過公共活動加以干預和實現的問題。在此階段,公共政策制定者必須深入政策標的“田野”中去,去體會真實的問題來源和問題關聯者對于問題的真實看法,需要是公共政策過程的真正起點。理解需要比利益分析更為重要。因為需要會建構人對于利益的認識和對于利益的選擇。由此,真實的需要的抑制或缺位是問題產生的真正來源。如果要尋找到真實的問題,則必須從需要的角度出發。在公共政策問題發現和認定階段,政策的公正性表現為政府能否及時有效地發現與人民群眾切實利益相關的公共問題,并及時地將其確定為政策問題而進入政策議程,政府對公共政策問題的認定,一是必須從社會整體公共利益出發,實現社會整體價值的增長,二是所認定的政策問題必須能夠滿足社會公眾個體的大多數的需求。
2.政策制定階段
所謂公共政策制定,是指公共政策主體為了實現公共政策目標,對公共政策進行方案規劃、擇優選擇,最終采納并使之規范化的過程。在政策制定階段,與本土化公共政策理論要求最為一致的就是要保證政策制定的公平性。公平一方面體現著對于人們平均思想的體現,而且體現了社會的人文關懷和基本福利。另一方面,公平意味著正義,體現出一個社會體系發展的方向和基本的價值取向。公共政策的公正性包括如下內涵:一是政策的價值公正,即公共政策切實以滿足最大多數人的需求和實現公共利益為目的;二是政策的實體公正,即作為政策實施載體的政府權力運行規則體系的設置必須具有公正性,不能偏袒和傾向于任何一方利益,必須以政府政策問題認定和制定階段確立的價值原則為唯一標準;三是政策的程序公正,即政策的制定必須經過嚴格科學的程序,必須建立在充分信息、嚴格評價、廣泛參與的基礎之上。
3.政策執行階段
所謂公共政策執行,是指政策執行者通過充分運用人力物力財力等相關政策資源,充分發揮各方面的積極性,將已經合法化的政策付諸實踐的現實過程。本土化公共政策理論對政策執行過程的關切是最為重要的。因為,民族志研究方法強調的是觀察,與傳統的線性方式發展政策理論的角度不同,新的理論建構方式是螺旋狀的,即在政策執行階段的具體情境中,政策相關者必須深入體驗政策在執行過程之中對真實環境的改變,以及相關受眾的真實認知和真實想法。用自己的視野來觀察政策在執行過程中動態情景,用以內化為自身對政策修正和評估的主要指標。
4.政策終結階段
所謂公共政策終結,是指政策決策者或執行者基于政策執行過程中的信息反饋或者是本身對政策績效的科學評估,采取有效方式方法,終結一些過時的、多余的、不必要的或無效的政策、計劃、功能或組織并孕育新政策的一個過程。政策終結的方式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一是政策替代,是指用新的政策替代舊的政策,即政策要實現的目標功能不變,在舊政策不能滿足其確立的功能目標的情況下,用新的政策取而代之。二是政策分解,即將舊政策的內容分為幾個部分,每個部分各自形成一個新的政策。三是政策修正,是指在原政策目標沒有錯的前提下,為了更好地實現政策效果,而對原政策中一些已經過時或者錯誤的政策進行修改,或者對尚不完善的政策條款進行補充完善。四是政策廢止,對于政策目標本身就錯誤的或者已經嚴重不合時宜的政策,要及時加以廢除。在民族志研究方法的視角下,政策替代是不現實的。因為現實政策的執行對社會和個人已經產生了影響,它的影響是生成性的,更改一個政策會使得新政策與舊政策之間產生強烈的激蕩,不利于政策環境的穩定。對于政策分解方式而言,政策的分解并不僅僅是分解,而是分解的部分生長在現實情景之上,隨著現實情景的變化而發展。政策的修正在新視角下的公共政策模式下是常態化的行為,修正是為了更好地契合,同時修正也意味著公共政策對真實世界需求和情景的敏感。政策的廢止對于整個公共政策而言影響是不大的。因為在民族志方法的哲學基礎中,對世界的觀點存在著一定的解構性和相對主義的觀念。在公共政策體系中,也不存在整個公共政策的體系化努力。不存在最好的公共政策模式,只存在合適的公共政策模式和扎根于實際的、原子式的公共政策。這樣的觀點是民族志方法所帶來的對傳統公共政策理論的解構性觀念。
作者:周瓊單位:湖南農業大學作物種質創新與資源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