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改革開放黨建的歷史經驗研究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論文關鍵詞:中國共產黨改革開放執政規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
論文摘要:改革開放的每一重大戰略部署和偉大實踐,都包含著黨的建設的新舉措和黨的建設理論的新探索。黨的建設的實踐和理論的每一創新發展,也反過來推進和保證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和各個領域的改革。中國共產黨對歷史方位轉變和執政黨建設理論的認識,已經達到了新的高度,提出要“深化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的認識”這一命題,本身就是中國共產黨在30年黨的建設理論創新過程中,獲得的一個重要成果。我們研究具有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建設理論。從根本上說,就是要認識執政規律,尊重執政規律,努力按照執政規律加強執政黨建設,加強和改善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完成黨肩負的偉大歷史使命。
今年是我國改革開放30年,中國共產黨是這場偉大革命的領導核心。與此同時,中國共產黨自己也在這場嶄新的革命中經受了考驗,并在改革創新中不斷完善自己。在總結改革開放30年經驗的同時,總結一下黨的建設的經驗,應該講,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
改革開放30年,也是黨的建設的實踐和理論創新發展的30年。改革開放的每一重大戰略部署,每一偉大實踐,都包含著黨的建設的新舉措和黨的建設理論的新探索。黨的建設的實踐和理論的每一創新發展,也反過來推進和保證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和各個領域的改革。
回顧總結黨的建設的實踐和理論在改革開放30年中所走過的軌跡和所積累的經驗,對于從新的歷史起點出發的中國有意義,對于從新的歷史起點出發的中國共產黨進一步加強自身建設,更有重大的意義。總結改革開放30年黨的建設的實踐和理論的創新發展歷程及其經驗,必須把黨的建設放到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大環境及其發展全局中去考察和研究。
“黨的建設”這個范疇,包括廣義和狹義兩個層面的建設。狹義的黨的建設,主要指的是黨的思想、組織、作風、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設。廣義的黨的建設,包括狹義的黨的建設的全部內容,還包括黨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組織路線和黨的綱領的制定,包括黨在各個階段的中心任務的確立,等等。但是,這僅僅是邏輯上的劃分,在實踐中這兩個層面的黨的建設是相互聯系、有機統一的。因為,黨的思想、組織、作風、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設,只有圍繞著黨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組織路線和黨的綱領及其規定的各個階段的中心任務去推進,才能既保持正確的方向,又具有明顯的成效。這兩個層面黨的建設,實際上是黨的建設與黨的工作全局之間的關系。這兩者之間的關系告訴我們,總結改革開放30年黨的建設的經驗,必須從黨領導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全局出發,從這一全局與黨的建設互動的特點出發,去考察,去總結。我以為,這是總結30年黨的建設的經驗,必須遵循的重要方法。
放到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全局,來回顧總結30年黨的建設的經驗,最重要的是,我們黨認識到了黨所處的歷史方位的轉變,開始了從“革命黨”向執政黨的歷史性轉變。
黨的思想路線要求我們,一切要從實際出發。黨的建設也只有從黨的實際出發,才能適應時代的變化和實踐的發展。黨的實際,最大的實際就是黨所處的歷史方位的轉變。這就是,中國共產黨自從1949年在全國范圍執政以來,特別是從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已經從一個領導人民為奪取全國政權而奮斗的黨,轉變為一個領導人民掌握全國政權并長期執政的黨;從一個受到外部封鎖和實行計劃經濟條件下領導國家建設的黨,轉變為一個在對外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領導國家建設的黨。這個轉變,是帶有根本性的轉變,是中國共產黨t921年成立以來最重要、最深刻的轉變。認識這一轉變,揭示這一轉變的意義,并按照這一轉變來建設一個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可以說是我們黨30年黨的建設的最大進步、最重要經驗。
四認識黨所處的歷史方位的轉變,自覺地把中國共產黨從一個“革命黨”轉型為執政黨,是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的。
應該講,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提出的一系列重要思想和黨中央作出的一系列重大決策,包括奪取全國政權后,黨在城市工作中要以發展生產為中心。要牢記“兩個務必”等思想,是一種執政黨意識,即黨已經在考慮從執政的角度來加強自身建設。
但是,從1957年反右斗爭擴大化和黨的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兩個階級、兩條道路的矛盾是社會主義社會的主要矛盾以后,特別是1962年黨的八屆十中全會對我國階級狀況和階級斗爭形勢作出錯誤估計,并在1963年重提“以階級斗爭為綱”以后,黨盡管強化了“鞏固政權”的執政意識,但是這種“強化”是“以階級斗爭為綱”的指導思想下強化的,不僅不能建設一個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反而以加強執政黨建設的名義強化了“革命黨”意識。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果斷摒棄“以階級斗爭為綱”,不僅僅是黨的工作重點的轉變,而且是黨的歷史方位的轉變。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正是黨對歷史方位轉變自覺認識的歷史起點。由此而決定了30年前的拔亂反正,最大的變化,就是推動中國共產黨從一個“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黨轉變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黨。30年改革開放的歷程,最大的進展,就是中國共產黨開始從一個“革命黨”轉變為執政黨。五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黨對自身所處歷史方位的轉變,對如何從“革命黨”轉變為執政黨,經歷了一個復雜的認識過程。
黨的十二大召開前,鄧小平提出了一個對黨的建設全局帶有根本性的問題:“執政黨應該是一個什么樣的黨,執政黨的黨員應該怎樣才算合格,黨怎樣才叫善于領導?”根據這樣的思考,黨的十二大在確定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同時,制定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為目標的政治路線。特別是,鮮明地提出了黨要在憲法和法律的范圍內活動。1983年,鄧小平還提出了與“五十字”建黨綱領完全不同的黨建目標一“把我們黨建設成為有戰斗力的馬克思主義政黨,成為領導全國人民進行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堅強核心。”可以說,十二大前后黨中央的這些認識,表明我們黨已經開始從黨所處的歷史方位轉變這一實際情況出發,把執政黨建設問題提上了議事日程。
但是。要把中國共產黨建設成為一個馬克思主義的執政黨,絕非易事。我們既要遵循世界上執政黨建設的普適性原則,又要充分考慮中國共產黨的執政特點。黨的十三大制定的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既強調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而不是以階級斗爭為綱,又強調要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和改革開放兩個基本點,而不是一個基本點。制定這樣的基本路線,反映了我們黨在執政黨建設問題上的認識又提高了一步。
但是,我們也不能否認,當時在執政黨建設問題上,也出現了一些問題。最大的問題是,中國共產黨是執政黨,同時依然是中國各族人民的領導核心,那么,中國共產黨掌握政權以后,要不要在政權機構內部,在經濟組織和文化組織內部建立黨組織并繼續發揮領導核心作用?這個問題的實質,是中國共產黨在加強執政黨建設時,能不能簡單地照搬西方的執政黨理論,退出政權機關和經濟、文化組織?我們推進經濟體制改革,既借鑒世界上市場經濟的成功經驗,更強調要從中國實際出發,把社會主義基本制度與市場經濟結合起來,我們加強執政黨建設也要把世界上的執政黨理論與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實際結合起來。這一問題,歷史地擺到了十三屆四中全會形成的以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面前。
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銘記小平關于“常委會的同志要聚精會神地抓黨的建設”的政治交代,在抓黨的建設的同時,認真研究具有中國特色的執政黨理論。1989年12月,就強調“我們黨是執政的黨,黨的領導要通過執政來體現。我們必須強化執政意識,提高執政本領。”也就是說,黨組織不能退出政權機構,要在政權機構內部來進行領導,但又不能取代政權機關的職能。在黨的十四大明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后,黨中央為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加強執政黨建設,1994年提出要實施新時期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特別是2000年2月,同志提出“三個代表”要求后,黨中央明確提出了黨的歷史方位已經發生根本性轉變,在執政黨的性質、綱領、任務和黨的階級基礎、群眾基礎等問題上,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創新性的重大理論觀點。“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強調要把尊重社會發展規律與尊重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統一起來,解決執政黨如何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夠緊跟時展的進步潮流,永遠保持黨的先進性這一核心問題。可以這樣說,“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標志著我們黨已經形成了科學的執政黨建設理論。
黨的十六大以來,以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提出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進一步探索和完善執政黨建設理論。尤其是黨的十七大,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提出要以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為主線,加強黨的思想、組織、作風、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設,使黨始終成為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求真務實、改革創新,艱苦奮斗、清正廉潔,富有活力、團結和諧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強調要以改革創新的精神,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這表明,中國共產黨對歷史方位轉變和執政黨建設理論的認識,已經達到了新的高度。
綜上所述,在黨由“革命黨”向執政黨轉變過程中,黨的建設理論也在改革創新中不斷完善和發展,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建設理論。可以說,這是黨的建設30年來最大的理論成果。具有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建設理論,圍繞著“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這個根本問題,形成了一個具有豐富內容的科學理論。
首先,在這3O年黨的建設過程中提出的,關于黨所處的歷史方位的論斷;關于黨面臨的挑戰和歷史性課題的論斷;關于黨的性質、指導思想和根本宗旨的論斷;關于黨的最高綱領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綱領的論斷;關于黨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的論斷,闡明了執政的中國共產黨是一個什么樣的黨。這些重大論斷,是具有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建設理論的基礎性理論。
其次,在這30年黨的建設過程中提出的,關于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的要求;關于增強黨的執政意識,改革黨的執政方式,提高黨的執政能力的要求;關于要堅持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的要求;關于要正確處理黨與政權機構之間關系的要求;關于要正確處理執政黨與參政黨之間關系的要求;關于要正確處理黨與社會之間關系,包括鞏固黨的階級基礎、擴大黨的群眾基礎的要求;關于要正確處理黨內關系,包括發展黨內民主、促進黨內和諧的要求;關于黨要在憲法和法律的范圍內活動的要求,闡明了執政的中國共產黨應該在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中,建設一個什么樣的黨。這些黨的建設的新要求,構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建設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超級秘書網
再次,在這30年黨的建設過程中提出的,關于黨的建設的主線和總體布局的理論;關于黨的思想建設的理論;關于黨的組織建設的理論;關于黨的制度建設的理論;關于黨的作風建設的理論;關于反腐倡廉建設的理論;關于依黨章從嚴治黨的理論,闡明了在今天新的歷史條件下怎樣建設黨的一系列基本思路。這些黨的建設的重要思路,提出的是具有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建設理論的基本方法。
當然,我們說在改革開放30年中,已經形成了這一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建設理論,并不是說我們已經建構了這一理論體系。我們應該以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為契機,開展這一重大理論課題的研究。我們黨建理論工作者,應該為此作出義不容辭的新貢獻。
我在這里提出的這三個方面20個重大理論觀點,涉及到執政黨建設的方方面面,都是我們在改革開放30年中形成和提出的。這些理論觀點的提出、完善和發展,表明我們黨對執政規律的認識在不斷深化。
事實上,提出要“深化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的認識”這一命題,本身就是我們黨在30年黨的建設理論創新過程中,獲得的一個重要成果。我們研究具有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建設理論,從根本上說,就是要認識執政規律,尊重執政規律,努力按照執政規律加強執政黨建設,加強和改善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完成黨肩負的偉大歷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