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馬克思對我國改革開放的影響分析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論文關鍵詞:鄧小平歷史唯物主義社會主義改革開放
論文摘要:歷史唯物主義是研究人類歷史的科學的現點和方法。鄧小平根據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和實戰的需要,提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理論和改革干放的理論,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
馬克思主義哲學最大的特點是它的實踐性。它在實踐中產生,也隨著實踐的發展而不斷地發展。鄧小平作為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在中國革命和建設中,創造性地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本文著重研究鄧小平及其理論對歷史唯物主義的豐富和發展。
馬克思在他所創立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曾獨創性地論述了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闡明了社會發展的生產力根本動因以及未來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社會的某些現代性特征,但是由于時代和實踐的局限,其對于以亞細亞生產方式為基本特征的經濟不發達國家如何躍遷到以工業化為基礎的現代社會,實現對資本主義“卡夫丁”峽谷的超越等問題,一直存疑于馬克思經典著作之中。列寧是最早在這種“峽谷”中探索的先行者。20世紀20年代前后,他先后提出過“直接過渡”和“遷回過渡”的設想,并創設了“蘇維埃政權+普督士的管理方法+美國的技術和托拉斯+··一社會主義社會”的社會主義發展模式。
但是,由于列寧的早逝,這一設想并未獲得忠實、徹底的貫徹,到最后被逐步演變成一種背離列寧思路的斯大林社會主義發展模式,并影響到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發展棋式的選擇。蘇共二十大后,清醒地認識到了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開始探索了中國社會主義發展模式的轉型問題,他在《論十大關系》、《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問題》的講話中,完整、系統地論述了中國社會主義工業化發展道路和社會主義矛盾學說。但是,由于國際國內環境的急劇變化,在實施這些戰略構想時卻選擇了錯誤的發動機制—“”戰略和運動,實際上又回到了“階級斗爭”的動力論,這最終導致了中國社會主義發展模式轉換探索的嚴重失敗,最后形成了一種中國社會主義發展的“左”傾模式。
鄧小平是建國以后我國重大社會實踐的決策者和領導者之一。
他從自己的親身經歷中深切地感到,長期以來,我們對“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樣重大的問題沒有完全搞清楚,其根本原因就是沒有真正做到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因此,他首先提出要恢復黨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在這一正確的思想路線的指引下,逐步形成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
第一,1979年鄧小平提出社會主義長期性的思想。這個思想是從對中國的具體國悄分析得來的。他認為要把中國建設成為一個社會主義強國,必須看到中國的兩個重要特點:一是底子薄。“現在中國仍然是世界上很貧窮的國家之一。中國的科學技術力量很不足,科學技術水平從總體上看要比世界先進國家落后二三十年。;C}7t}ss)I>二是人口多,拱地少。他指出:“耕地少,人口多特別是農民多,這種情況不是很容易改變的。;C}lcis}&’正是這兩個特點,決定了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必然是個長期的過程。這就為社會主義階段劃分提供了客觀基礎。
第二,鄧小平針對我國具體情況重申歷史發展的客觀階段不能任意跳越。關于社會發展階段不能跳越這個問題,馬克思曾精辟地指出:“一個社會即使探索到了本身運動的自然規律—本書的最終目的就是揭示現代社會的經濟運動規律—它還是不能跳過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發展階段。但是它能縮短和減輕分娩的痛苦。;Cz)長期以來,我們在杜會主義建設中一個屢改屢犯的錯誤就是跳過或用法令取消社會發展的自然階段。鄧小平根據歷史的教訓指出:“不要離開現實和超階段來采取一些‘左’的辦法,這樣是搞不成社會主義的。”尤其可貴的是,他帶領全黨逐步認識到商品經濟是不可逾越的歷史階段.1984年1O月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制訂了‘關于經濟體制改革若干問題的決定),‘決定)指出:“商品經濟的充分發展,是社會經濟發展的不可逾越的階段,是實現我國經濟現代化的必要條件.
第三,明確提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1987年8月,中國共產黨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前夕,鄧小平明確指出:“我們黨的十三大要闡述中國社會主義是處在一個什么階段,就是處在初級階段,是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社會主義本身是共產主義的初級階段,而我們中國又處在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就是不發達的階段.一切都要從這個實際出發,根據這個實際來制訂規劃.”經過近十年的實踐,到了1997年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制訂了比較系統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經濟、政治、文化建設任務,進一步完善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提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在馬克思主義的歷史上是第一次,是鄧小平的首創,是鄧小平對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階段劃分理論的新貢獻。
在馬克思、恩格斯和列寧那里,無產階級奪取政權以后要盡快地發展社會生產力這個思想是非常明確的。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恩格斯寫道:“無產階級將利用自己的政治統治,一步一步地奪取資產階級的全部資本,把一切生產工具集中在國家即組成為統治階級的無產階級手里,并且盡可能快地增加生產力的總量.3]”十月革命勝利以后,列寧指出:“無產階級取得國家政權以后,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需要是增加產品數量,大大提高社會生產力。”C(J“哪“在建國初期,也是注重發展社會生產力的,可惜這個思想未能長期的堅持。后來,他的注意力轉移到階級斗爭方面,提出“以階級斗爭為綱”,忽視了發展生產力,到了更是走到了極端。鄧小平的貢獻不僅在于恢復了經典理論家關于重視發展生產力的思想,指出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則就是要發展生產力,而且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發展了這個理論,具體表現在以下幾點:
第一,鄧小平將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納入到社會主義本質體系中,并把生產力標準作為判斷各方面工作得失的根本標準.2O世紀8O年代以后,隨著對“什么是社會主義”這一歷史課題認識的不斷深化,鄧小平恢復并堅持了生產力決定論的觀點,開始將解放生產力納入到社會主義本質范疇中去思考。他指出,講社會主義首先就要使生產力發展,這是主要的。后來,鄧小平進一步用生產力標準從宏觀上、整體上來考察社會主義。他在一次談話中說:“社會主義的優越性歸根到底要體現在它的生產力比資本主義發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社會主義要消滅貧窮,貧窮不是社會主義,更不是共產主義。”[5】l“~“1992年的南巡講話,是鄧小平把解放生產力作為社會主義本質來認識的最集中的論述。在這里,鄧小平提到的“三個有利于”標準也是對生產力標準的具體闡發和擴展。
第二,鄧小平解決了“如何發展生產力”這一難題,找到了生產力自身發展的動力.馬克思主義認為,生產力發展的動力是人和自然的矛盾運動.科學技術及其發展對于這一矛盾的解決起著關鍵的作用,在生產力諸要素中,無不滲透著科學技術這一因素。鄧小平提出的“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是對馬克思主義上述理論的深化、豐富和發展,這一新論斷揭示了科學技術對當代生產力發展的巨大作用,更明確地指出了科學技術是促進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因素.生產力發展的外部機制是一個協調、合適的生產關系體系,為了保證這個良好的外部環境,必須進行改革。鄧小平指出,改革是解放生產力,也是發展生產力鄧小平不僅認識到改革的極其重要的作用,而且還把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確立為改革的首要目標,使改革真正有效地發揮杠桿作用.
鄧小平深化和拓展了馬克思恩格斯關于歷史是世界史的思想。
第一,鄧小平在深刻把握世界歷史發展新趨勢的基礎上提出的對外開放思想,指出了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在世界歷史背景下實現現代化所依據的外在條件,把對馬克思恩格斯世界歷史思想的認識發展到新水平.19世紀4O年代,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共產黨宣言》等著作中十分清楚地闡明了他們的世界歷史思想。他們指出,世界歷史不是從來就有的,而是生產力和世界交往普遍發展的結果。在前資本主義時期,由于生產力水平、地理條件、交通工具等方面的限制,各個民族之間的交往是非常稀少的,各個民族處于自給自足和閉關自守狀態,從而形成了各有特色的民族發展圖景。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和交往范圍的擴大,才最終突破了國家、民族的地域局限性,使民族歷史開始逐步轉變為世界歷史。
他們還指出:隨著世界交往的擴大,“各個相互影響的活動范圍在這個發展進程中越是擴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閉狀態由于日益完善的生產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間的分工而消滅得越是徹底,歷史也就越是成為世界弱史”Is]c蚰I)。如果說在資本主義早期歷史向世界歷史轉變的進程才初顯端倪,那么在當今時代,世界各國之間相互聯系和交往則更是突飛猛進地向前發展,越來越多的國家、地區、企業甚至個人的活動,以國際市場和信息技術進步為紐帶,越來越連接成一個相互依賴、相互開放、相互合作、相互競爭的世界整體,世界歷史進入了它發展的新階段,即全球化階段。在全球化背景下,任何一個國家,都與世界上其他國家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系。鄧小平在深刻把握世界歷史的這種新趨勢的基礎上指出:“現在的世界是開放的世界。..Cs)<s}7}’他更主要從中國的實際出發指出:“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Cs)c}e}’即中國要快速發展和繁榮穩定,必須實行對外開放政策,對外開放是強國之路,是推進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外在條件。
第二,鄧小平關午各民族國家經濟發展必須積極融人世界市場的思想,指出了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在世界歷史背景下實現經濟“臺階式”發展的核心機制,把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市場思想發展到新階段。在世界歷史條件下,世界市場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必要條件。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帶來了生產力的巨大發展;資本主義經濟關系,造成了不斷搜取剎余價值的無窮貪欲;而它的市場經濟的交往形態,則賦予商品輸出、資本輸出的擴張力量。這樣,資本必定會創造出世界市場,換句話說,創造世界市場的趨勢已經包含在資本的概念之中.而世界市場的建立必然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推動力量,進而推動世界歷史的發展.因為通過融人和參與世界市場,人們擺脫了各種不同的民族局限和地域局限,通過全球的全面生產為人們創造盡可能多的財富。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紀7。年代以后分析俄國有可能不通過資本主義制度的卡夫丁峽谷而直接走上社會主義道路的過程中,指出俄國可以不通過資本主義制度的卡夫丁峽谷的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俄國恰好又生存在現代的歷史環垅中,處在文化較高的時代,和資本主義生產所統治的世界市場聯系在一起。從而使它可以通過世界市場吸取資本主義一切肯定的東西而避免資本主義制度帶來的波折和痛苦。這為東方經濟文化落后國家建設社會主義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論原則。超級秘書網
二戰以后.隨著世界市場的發展.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開始向國際壟斷資本主義發展,而且這種發展越來越呈現出由中心國家向外圍國家發展的趨勢。鄧小平根據這種趨勢,一方面指出,當前世界經濟的整體繁榮依賴于世界市場的發展。因為國際間的商品、資金、技術、人才等資源隨著“世界市場的擴大,如果只在發達國家中間兜圈子,那是很有限度的”Cs)<}sW.因此,不斷開發發展中國家的新市場,幫助發展中國家發展經濟,才能促進世界市場的繁榮和發展。另一方面鄧小平又指出中國要趕超世界水平,必須實施“臺階式”發展戰略。而要真正過幾年上一個新臺階,必須立足于世界市場。鄧小平在總結歷史經驗的基礎上深刻指出:“我們最大的經驗就是不要脫離世界.}[s]czso}’而要立足世界市場,還必須通過改革以適應世界市場.把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確立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實際上是通過改革適應世界市場的一個重大舉措。
由此可見,鄧小平的世界市場思想,充分說明了各個民族國家,尤其是初級階段的%L會主義在世界歷史背景下實現經濟“臺階式”發展的核心機制,把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市場思想發展到新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