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正文

鄧小平變化觀

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鄧小平變化觀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內容提要】鄧小平在長期的實踐探索和理論創新中形成了自己獨具特色的變化觀,這就是識變、應變、求變。鄧小平的變化觀反映了時代主題和國際形勢的深刻變化,體現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精髓,貫穿著實現四化、振興中華的偉大追求。這個變化觀是被鄧小平中國化了的唯物主義辯證法,是統帥鄧小平所有思考的靈魂,是指引鄧小平一生偉大實踐的旗幟。鄧小平的變化觀改變了中國人的思想方法和行為方式,改變了中國的面貌,也改變了中國社會的發展軌跡,使中國走上了發展變化的快車道。

【摘要題】哲學思想

【關鍵詞】識變/應變/求變

【正文】

仔細研究鄧小平的思想和實踐,就會發現,在鄧小平思想觀念的深處,流動著一條變化的大河,這就是他獨具特色的變化觀,這個變化觀概括起來就是識變、應變、求變。鄧小平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開拓創新,從歷史與未來、世界與中國、主體與客體、理論與實踐等不同角度深刻分析了如何觀察、認識和應對國際國內的各種變化;在理論、觀念和方針政策等不同層次上,提出了一系列精辟的見解。這一科學的變化觀貫穿鄧小平領導改革開放的全過程,體現在鄧小平的每一個思想觀點和他做出的每一個重大決策之中,成為鄧小平理論和實踐的一個鮮明特色。

所謂識變就是敏銳觀察并不斷跟蹤時代主題和國際形勢的巨大變化。七十年代中期以來,世界進入了戰后最劇烈的變動時期,新科技革命日新月異,經濟全球化蓬勃發展,兩極格局開始松動,國際形勢趨向緩和,和平問題與發展問題日益受到世界各國關注。可以說,人類社會進入了一個不同于戰爭與革命時代的新的歷史時期。經過深入的觀察和分析,鄧小平提出了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代主題的新結論:“現在世界上真正大的問題,帶全球性的戰略問題,一個是和平問題,一個是經濟問題或者說發展問題。和平問題是東西問題,發展問題是南北問題。概括起來,就是東西南北四個字。南北問題是核心問題。”(《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第105頁)“還有其他許多問題,但都不象這兩個問題關系全局,帶有全局性、戰略性的意義。”(《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第96頁)鄧小平對時代主題變化的認識和把握主要有三個特點。一是敏銳,即能夠發現萌芽中的變化。早在七十年代中后期,當我們還沉浸在“敵人一天天爛下去,我們一天天好起來”的狂熱之中時,當我們還在高喊著“打倒帝修反”的口號時,鄧小平已經敏銳地觀察到世界正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國際形勢變化很大,許多老的概念、老的公式已不能反映現實,過去老的戰略規定也不符合現實了。”(《鄧小平思想年譜》第40頁)在此基礎上他概括出新的時代主題和新的國際戰略格局。二是全面。鄧小平堅持用馬克思主義的寬廣眼界觀察世界,在確定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的基礎上,他對當今時代特征和總體國際形勢進行了科學的分析,提出了當代國際形勢的兩大基本趨勢。經濟上,他分析了世界各國之間聯系日益密切的趨勢,提出了“現在的世界是開放的世界”。(《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第64頁)“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第78頁)的著名診斷,這也就是我們后來說的經濟全球化;政治上,他分析了大國之間關系的深刻變化,指出,世界格局正在從兩極走向多極。因此,鄧小平呼吁,要致力于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和國際政治新秩序。現在,這一結論已經為世界各國所普遍接受。此外,他還對世界上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成敗,發展中國家謀求發展的得失,發達國家發展的態勢和矛盾以及當今世界正在發生著的各種變化進行了全面的分析。三是深刻。鄧小平在分析時代主題和國際形勢的深刻變化時,揭示了這一切變化的根源在于生產力的發展特別是科學技術的進步。在對國際形勢的分析中,鄧小平特別關注科學技術發展的最新趨勢及其對人類社會的影響,這是鄧小平分析國際形勢的一個鮮明特色。1978年春,在全國科學大會開幕詞中,鄧小平詳細分析了科學技術發展的最新趨勢及其對經濟社會發展所產生的深遠影響:“理論研究一旦獲得重大突破,遲早會給生產和技術帶來極其巨大的進步。當代的自然科學正以空前的規模和速度,應用于生產,使社會物質生產的各個領域面貌一新。”(《鄧小平文選》第二卷,第87頁)在七十年代末期,中國領導人如此詳盡深入地分析科學技術發展的最新趨勢,這還是第一次。鄧小平認為這是時代主題和國際形勢變化的根本原因:“世界新科技革命蓬勃發展,經濟、科技在世界競爭中的地位日益突出,這種形勢,無論美國、蘇聯、其他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都不能不認真對待。由此得出結論,在較長時間內不發生大規模的世界戰爭是可能的,維護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第127頁)這就抓住了時代主題和國際形勢變化的深層次原因。

所謂應變,就是迅速調整自己,應對時代潮流變化提出的挑戰。面對和平與發展的時代潮流,鄧小平提出的最大應變措施就是領導全黨實現了從以階級斗爭為綱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轉變。鄧小平指出:“一個是對國際形勢的判斷,一個是根據這個判斷相應地調整對外政策,這是我們的兩個大變化。現在看來,這兩個變化是正確的,對我們是有益的,我們要堅持下去。只要堅持這樣的判斷和這樣的政策,我們就能放膽地一心一意地好好地搞我們的四個現代化建設。”(《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第128頁)圍繞實現現代化這個中心,從新的國際國內形勢出發,鄧小平作出了全面改革的戰略決策并對內外政策進行了重大調整,從而提出了全面的應變舉措。在經濟上,要打破舊的計劃經濟體制,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政治上,要改變權力過分集中的狀況,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他強調,“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就沒有社會主義現代化。”(《鄧小平文選》第二卷,第168頁)在祖國統一問題上,鄧小平提出了“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在外交政策上,從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出發,改變了“一條線”的外交戰略,提出了獨立自主和和平外交政策。鄧小平的應變思想和應變舉措具有鮮明的特點。一是果斷性。還在黨的三中全會以前鄧小平就意識到,我們同世界的差距正在拉大,他大聲疾呼:“如果現在再不實行改革,我們的現代化事業和社會主義事業就會被葬送。”(《鄧小平文選》第二卷,第150頁)在鄧小平的推動下,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果斷地停止使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提法,把全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并作出了改革開放的戰略決策。在這之后,他仍然多次提醒大家要有時不待我的緊迫感:“現在世界突飛猛進地發展,科技領域更是如此,中國有句老話叫‘日新月異’,真是這種情況。我們要趕上時代,這是改革要達到的目的。”(《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第242頁)鄧小平反復強調再不改革就要亡黨亡國,就是為了喚醒人們的應變意識、改革意識,讓人們認識到,在改革的問題上,決不能有任何的猶豫。他充滿激情地謳歌改革:“我們正處在承前啟后的偉大時代,正在做我們前人所沒有做過的偉大事業。”(《鄧小平文選》第二卷,第206頁)二是徹底性。鄧小平認為,改革不是枝節性的變化,而是根本性的變革,“要從根本上改變束縛生產力發展的經濟體制”。(《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第370頁)在改革經過了五六個年頭之后,他進一步深刻指出:“改革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引起了經濟生活、社會生活、工作方式和精神狀態的一系列深刻變化。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在一定的范圍內也發生了某種程度的革命性變革。”(《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第142頁)他還直截了當地把改革說成“第二次革命”。這就指出了改革的深刻性和徹底性。三是穩定性。為了保持應變的穩定,鄧小平特別注意處理好“變”與“不變”的關系。在反復強調“變”的同時,鄧小平也在闡述“不變”的問題。首先,鄧小平總是強調“變”與“不變”相結合。他每提出一個變,就有一個不變相配合。例如,在提出改革開放時,強調要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在談到引進外資和引進技術時,強調要堅持自力更生。其次,針對國內外的擔心,鄧小平反復強調改革開放的路線不會變:“開放政策和經濟改革是要堅持到底的,不會變化。變,就沒有出路。”(《鄧小平思想年譜》第328頁)1989年5月還在政治風波期間,鄧小平就堅定地指出:“改革開放政策不變,幾十年不變,一直要講到底。”(《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第296頁)這顯然是說,“變”是永遠不變的。再次,主要的不變,次要的變。具體政策可以經常變,但四項基本原則這個立國之本是不變的。在談到香港問題時,他深刻闡述了變與不變的關系:“講不變,應該考慮整個政策的總體、各個方面都不變,其中一個方面變了,都要影響其他方面。……試想,中國要是改變了社會主義制度,改變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制度,香港會是怎樣?香港的繁榮和穩定也會吹的。要真正能做到五十年不變,五十年以后也不變,就要大陸這個社會主義制度不變。”(《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第218頁)可見,變與不變是互相影響的,不變是為了更好地變,通過不變來保證變能夠更順利地進行。鄧小平對變與不變關系的闡述充滿了辯證法思想。20多年來,鄧小平以變應變的思想和舉措對中國社會產生了極為深刻的影響。它不僅推動了中國的發展,更重要的是改變了以往停滯僵化的體制,形成了順變促變的體制,給中國注入了發展變化的動力。

所謂求變,即觀念創新。鄧小平的求變思想首先表現在用正確的思想觀念和思想方法看待變化。1984年10月在談到香港回歸時他說了一段充滿辯證法的話:“變也并不都是壞事,有的變是好事,問題是變什么。中國收回香港不就是一種變嗎?所以不要籠統地說怕變。如果有什么要變,一定是變得更好,這種變是值得大家歡迎的。我們也在變。……問題是變好還是變壞。不要拒絕變,拒絕變化就不能進步。這是個思想方法問題。”(《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第73頁)針對黨內一些同志的擔心,他又指出:“我們的同志就是怕引來壞的東西,最擔心的是會不會變成資本主義。恐怕我們有些老同志有這個擔心。搞了一輩子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忽然鉆出個資本主義來,這個受不了,怕。影響不了的,影響不了的。肯定會帶來一些消極因素,要意識到這一點,但不難克服,有辦法克服。”(《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第90頁)鄧小平認識變化的思想方法概括起來就是,首先要分析變化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變也并不都是壞事,有的變是好事,問題是變什么”。其次要相信越變越好,“如果有什么要變,一定是變得更好”。再次要拋棄怕變的舊觀念,樹立樂變求變的新觀念,“拒絕變化就不能進步”!鄧小平關于認識變化的思想方法的論述真是振聾發聵,一語中的!其次,鄧小平的求變思想還表現為高度的前瞻性。早在70年代末鄧小平就已經在思考21世紀的中國與世界了。鄧小平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向前看”。在談到培養年輕干部時鄧小平指出:“我們要向前看,我們這個事業是千秋萬代的事業啊!我們現在提出的、面臨的是十年內必然或者可能遇到的一些重大問題。如果再想遠一點,二十年后,還可能遇到什么問題,會不會發生什么事情啊?”(《鄧小平文選》第二卷,第227頁)他多次談到三步走發展戰略的第二步、第三步目標實現時的情景,以此鼓舞人們投身改革。1987年5月鄧小平指出:“我們進一步的目標是下一個世紀的五十年,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到那時,國家總的力量就大了,可以為人類做更多的事情,在解決南北問題方面可以盡更多的力量。我們就是有這么一個雄心壯志。”(《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第233頁)鄧小平這樣講是讓人們期待變化并積極行動起來,改變我們現行的東西。再次,鄧小平求變思想中更重要的是要求主體做到率先變化。鄧小平自己就是一個根據實際不斷變化,永遠向前看的人。他總是著眼于未來,渴望變化,追求變化。1979年1月鄧小平指出:“就拿我個人來說,看法經常改變。、也是這樣。因為世界事務、實踐在變化,問題的性質也在不斷變化。既然事物總是在變化,不斷變化,人們的思想總得要適應這個變化。”(《鄧小平思想年譜》第106頁)1989年他對新的中央領導集體明確提出了具備求變意識的要求:“進入中央最高層的每個成員,都要不再是過去的自己,不再停留在過去的水平上,因為責任不同了。每個人從自身的角度,包括自己的作風等方面,都要有變化,要自覺地變化。”(《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第300頁)“自覺地變化”!這是他對中央領導集體的要求,也是對全黨的要求。他認為,“在不斷出現的新問題面前,我們黨總是要學,我們共產黨人總是要學,我們中國人民總是要學,誰也不能安于落后,落后就不能生存。”(《鄧小平文選》第二卷,第270頁)這些都反映了鄧小平強烈的求變意識。改革開放以前,祖宗之法不可變的觀念還在不同程度上束縛著人們的頭腦,人們對新觀念、新事物總是持一種恐懼、排斥的態度。改革開放以來,鄧小平教育全黨要樹立起用變化的觀點看問題的思想方法,推動了全黨和全國人民思想觀念的轉變,樂變求變的觀念日益普及,中國人開始適應快速變化的時代了。當今世界正處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最劇烈的變動時期,中國正在經歷著有史以來最深刻的社會嬗變,這正是鄧小平變化觀形成的前提。西方工業革命以后,人類社會的發展變化越來越快。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世界進入了最劇烈的變動時期,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由于科學技術進步的巨大推動作用,這種變化的劇烈和深刻更達到了人們難以想象的程度。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后,中國這個古老的封建帝國也開始了自身的蛻變。進入二十世紀以來,中國經歷了三次歷史性的巨大變化。第一次是辛亥革命,推翻了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第二次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第三次是改革開放,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而奮斗。世界和中國發生的如此劇烈和深刻的變化,不能不對執政的中國共產黨產生影響。鄧小平親身經歷了二十世紀世界與中國的變化。1920年到1925年鄧小平在法國生活了五年多,1926年他在蘇聯學習一年,20世紀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他多次赴蘇聯訪問或談判,1974年他赴美國出席聯合國會議,1975年訪問法國,1978至1979年他先后訪問新加坡、緬甸、泰國、朝鮮、日本、美國等發達國家或發展中國家。鄧小平經歷了二十世紀中國的三資歷史性巨變,經歷了中國革命的全過程。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是第三次巨變的發動者和領導者。形勢的發展變化對一個國家、一個政黨、對一個人會產生多么大的影響,沒有誰比鄧小平體會得更深了。1988年在談到各國革命道路的區別時他深刻地指出:“我們怎么搞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呢?現在的情況和過去大不一樣了。我們走的是十月革命的道路,其他國家再走十月革命的道路就難了,因為條件不一樣。沒有執政的共產黨正在尋找其他的新的途徑,但還沒有找到一個成熟的觀點、成功的辦法。”(《鄧小平思想年譜》第24頁)可見,時代主題的轉變,國際國內形勢的深刻變化,是鄧小平變化觀形成的現實基礎,離開了對時代主題和國際國內形勢變化的深刻理解就無法理解鄧小平的變化觀,就無法理解“鄧小平理論是馬克思主義與時代特征和中國國情相結合的產物”這一科學論斷。

解放思想、實事求是、開拓創新是鄧小平變化觀的靈魂。首先,解放思想、實事求是、開拓創新是識變、應變、求變的前提。“”結束后,為了沖破“兩個凡是”的束縛,鄧小平響亮地提出了解放思想的口號,發動和領導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大討論,實現了全黨思想的大解放。鄧小平指出:“什么叫解放思想?我們講解放思想,是指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打破習慣勢力和主觀偏見的束縛,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鄧小平文選》第二卷,第279頁)正是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開拓創新精神指導下,我們才做到了承認、尊重現實生活的變化,用新的方法解決新的問題,并且調整自己以適應變化了的現實生活。沒有“解放思想、實事求是、開拓創新”作基礎,就做不到“識變、應變、求變”。其次,識變、應變、求變同解放思想、實事求是、開拓創新在精神實質上是完全一致的。鄧小平在闡述識變、應變、求變問題的時候,常用的另一個詞就是“新”。在講到“識變”的問題時,鄧小平常說“新情況”、“新問題”;在談到“應變”的問題時,鄧小平常說“新思路”、“新辦法”;在談到求變時鄧小平常說“新觀念”、“說新話”等等。1984年9月在談到“一國兩制”問題時鄧小平指出:“這是個新的問題,也是新的方法,馬克思沒有說過,列寧也沒有說過。這是我們這一代和下一代面臨的必須解決的新問題。從本質上講,就是實事求是,這是合乎馬克思主義原則的。”(《鄧小平思想年譜》第291頁)在談到理論創新時鄧小平指出:“馬克思去世以后一百多年究竟發生了什么變化,在變化的條件下,如何認識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沒有搞清楚。絕不能要求馬克思為解決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幾百年所產生的問題提供現成答案。列寧同樣也不能承擔為他去世以后五十年、一百年所產生的問題提供現成答案的任務。真正的馬克思列寧主義者必須根據現在的情況,認識、繼承和發展馬克思列寧主義。”(《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第291-292頁)這也證明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識變、應變、求變”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識變、應變、求變”從深層次看,就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開拓創新。它是唯物主義辯證法在當今時代的具體體現,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在現實政治中的具體體現。

鄧小平變化觀的根本是以變化求發展。鄧小平一生都在追求一個偉大的變,那就是,改變中國貧窮落后的面貌,建設一個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進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鄧小平指出:“什么是我國今天最重要的新情況,最重要的新問題呢?當然就是實現四個現代化。”(《鄧小平文選》第二卷,第179頁)他還大聲疾呼:“發展才是硬道理”。(《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第377頁)“中國解決所有問題的關鍵是要靠自己的發展。”(《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第265頁。)怎樣才能實現發展呢?鄧小平指出:“要發展就要變,不變就不會發展。”(《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第283頁)鄧小平對識變、應變、求變的分析,都是圍繞發展這個中心展開的,都是為發展這個宏偉目標服務的。首先,分析中國面臨的機遇和挑戰。鄧小平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抓住時機,發展自己,關鍵是發展經濟”。(《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第375頁。)這個時機就是指時代主題和國際形勢的深刻變化,這種變化,為所有國家提供了發展的機遇,也向所有國家提出了挑戰。鄧小平是這樣分析中國面臨的機遇的:“現在世界發生了大轉折,就是個機遇。人們都在說‘亞洲太平洋世紀’,我們站的是什么位置?過去我們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現在比下也有問題了。東南亞一些國家興致很高,有可能走到我們前面。我們也在發展,但與他們比較起來,我們人口多,世界市場被別的國家占去了,我們面臨著這么一個壓力,算做友好的壓力吧。我們不抓住機會使經濟上一個臺階,別人會跳得比我們快,我們就落在后面了”。(《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第369頁)它的挑戰性表現在,世界各國都在回憶發展以跟上劇烈變化的世界,力爭在二十一世紀占領有利位置。如同鄧小平所說,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其次,國際國內形勢變化為我國的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條件。包括相對和平的周邊環境、新科學技術革命的巨大推動作用、經濟全球化的浪潮等,這些對我國加快現代化建設都是極為有利的。一方面我國可以通過改革為生產力的發展掃除障礙,開辟道路,另一方面可以通過發展科學技術推動生產力加速發展。鄧小平講“變”最多的領域就是科學技術。他多次用“日新月異”、“一日千里”這樣的詞語來形容科學技術的發展變化及其對經濟發展的巨大推動作用。他說,“經濟發展得快一點,必須依靠科技和教育”。(《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第377頁)他提出了“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的主張,他親自推動了“863”計劃的通過和實踐。再次,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實現跨越式發展。圍繞實現現代化這個中心,鄧小平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想和主張。如,允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的主張;“臺階式”發展的戰略思想;通過對外開放,引進發達國家的資金和先進技術的主張等。這些觀點極大地解放了人們的思想,推動了經濟的發展。可見,講變化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發展,講變化就是為了促發展。

鄧小平的變化觀告訴我們,當今時代是一個急劇變化的時代。這種變化,從世界范圍來說,是時代主題轉換;從中國來說,是社會轉型。對這種深刻變化的認識和判斷構成了鄧小平整個戰略思想的最重要的客觀基礎。鄧小平的整個戰略思想就是建立在世界和中國發生深刻變化這樣一種客觀判斷基礎之上的。這也是中國黨和政府進行體制改革、政策調整、工作重心轉移的根本依據。鄧小平的變化觀包含著豐富的內容和深邃的見解,它既是理論,也是觀念,更是思想方法和行為方式。識變、應變、求變是他整個思想和實踐的靈魂。據不完全統計,《鄧小平文選》二、三卷中,使用“變”、“變化”這樣的概念達一百二三十次,內容涉及從國際到國內,從政治、經濟、科技、教育、文化、直到民族、軍事、外交、統一戰線、黨的建設等方方面面。鄧小平所有的理論觀點和重大決策無不體現著識變、應變、求變的精神。鄧小平對當今時代主題和本質特征的科學把握以及據此制定的路線方針政策使中國一改停滯徘徊的狀態,走上了發展變化的快車道,跟上了一日千里的世界潮流。二十多年來,中國發生了舉世矚目的深刻變化,而且這種變化正在加速進行,中國人開始適應快速變化的時代了。對我們來說,學習鄧小平的變化觀,最重要的就是要學習他識變的眼光、應變的膽略和求變的意識。用鄧小平的變化觀指導今后的工作,我們就能夠始終做到與時俱進,在二十一世紀世界形勢深刻變化的歷史進程中始終走在時代前列,在應對國內外各種風險考驗的歷史進程中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勝利地推向前進。

文檔上傳者

相關期刊

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

CSSCI南大期刊 審核時間1-3個月

上海社會科學院

鄧小平理論研究

部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主站蜘蛛池模板: 巫山县| 大同市| 酒泉市| 阜新| 信丰县| 甘孜| 寿光市| 保山市| 项城市| 年辖:市辖区| 鄂托克旗| 阳朔县| 封开县| 吉安市| 吴川市| 罗平县| 古丈县| 绥芬河市| 鄂托克旗| 张家港市| 全椒县| 漾濞| 汉寿县| 天全县| 玉林市| 蒙山县| 霍州市| 惠州市| 金秀| 上林县| 葵青区| 理塘县| 黄浦区| 德钦县| 慈溪市| 萨嘎县| 封丘县| 山丹县| 芦溪县| 浦北县| 革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