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鄧小平傳統愛國思想管理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論文關鍵詞]民族;愛國精神;弘揚;培育
[論文摘要]愛國精神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愛國精神表現為強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熱愛祖國美好河山和燦爛的文明,對祖國無限忠誠,為祖國崇高的利益英勇獻身。鄧小平是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和杰出的愛國主義者,他創立的理論是實現中華民族繁榮富強的科學理論,體現了在新的歷史時期最完整的愛國精神。
一、中華民族愛國精神的思想精華
中華民族愛國精神表現為對祖國的熱愛,心懷憂患意識、不忘報效祖國和堅持民族氣節。
(一)對祖國的熱愛。人們由對養育自己土地的依戀之情而發展為強烈的對祖國深厚感情的民族意識,表現為熱愛祖國的錦繡山河、熱愛祖國的悠久文明、熱愛勤勞勇敢的人民。
熱愛祖國的錦繡山河。祖國遼闊的土地養育著民族萬代子孫,由此沉淀了對祖國最深厚的感情,無數贊美河山的詩歌,是兒女對祖國母親最真摯而深沉的愛。《詩經·衛風》的“河水洋洋,北流活活”,贊美浩大的黃河之水在北方不斷地涌流著,而《詩經·小雅》的“滔滔江漢,南國之紀”,歌頌東流的長江漢水是南方的大動脈。唐代詩人李白《將進酒》的“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送盂浩然之廣陵》的“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這是詩人對黃河、長江的描繪,贊美和熱愛祖國的天高地闊。
熱愛祖國的悠久文明。中國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古代技術發明和科學創造,在世界歷史上長期處于領先地位,文化藝術也為世人矚目:先秦散文、漢代辭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及各時代的文學巨著都是先人創造的精神財富,成為世界藝術寶庫中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史記·趙世家》曰:“中國者,聰明荀智之所居,萬物財用之所聚,賢圣之所教,仁義之所施。”孫中山《建國方略》說:“人民之聰明才智自古無匹,承五千年之文化,為世界所未有。”古代文明是中國的自豪和驕傲。
熱愛勤勞勇敢的民族和人民。中華民族既是偉大、堅強、勤勞和智慧的民族,又是酷愛自由、崇尚和平、追求幸福的民族。作為偉大而堅強的民族,它歷經五千年風云變幻,飽嘗近代百年的血雨風霜,經歷無數朝代更替,面臨無數次內憂外患,經受無數次文化沖擊和武裝征戰卻依然堅如磐石,巋然獨存。各兄弟民族人民在數千年改造社會的實踐過程中,沐雨櫛風、含辛茹苦,遇到過數不清的挫折和失敗,付出了許多的代價,用自己的勤勞和智慧,開拓了祖國廣大的疆域,真正的愛國者應該熱愛全體人民,熱愛中華民族,這是我們共同的家園。
(二)心懷憂患意識。憂患意識是對國家和民族前途命運的警覺而形成的自覺意識,表達了愛國者對國家和民族所給予的關懷。
憂人間正道。春秋時期,社會的劇烈變動使人生世態變幻無常,引起了“士”的憂慮。屈原《離騷》“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對蒼生社稷和人生道路的艱險充滿憂慮。孔子將憂患意識轉化為探尋人間正道,《論語·里仁》說“士志于道”、“朝聞道,夕死可矣”,反映出孔子對真理的渴望和追求。《孟子·滕文公上》日“失道一而已矣”,只要積極探尋,就會獲得真理。《荀子·儒效》的“道者……人之所道也”,把對真理的探尋重點放在人道上。
憂社稷安危。《論語·子罕》的“文王既沒,天之將喪斯文也”,是孔子對國家制度的憂慮。曹植《雜詩六首》“閑居非吾志,甘心赴國憂”、陸游《病起抒懷》的“位卑未敢忘國憂,事定猶須待闔棺”、范仲淹《岳陽樓記》“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最集中、最深刻地表達了士大夫們高潔幽遠的憂思情懷。
憂黎民百姓。《論語·雍也》提出要“博施于民”,救濟大眾,《孟子·梁惠王下》說“憂民之憂者”、“憂以天下”。無數憂國憂民的仁人志士,他們心系國家的前途、民族的命運,總是不失時機地提出警世良言和救國方案,以使統治者居安思危,防微杜漸,形成了對子孫負責、對國家未來負責、對民族命運負責的理性認識。
(三)不忘報效祖國。對祖國深厚的感情。必然激發執著的效國之行。即報效祖國
以天下為己任。《孟子·公孫丑下》的“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西漢司馬遷的“常思奮不顧身以殉國家之急”、唐代陳子昂“感時思報國,拔劍起蒿萊”、宋代張榮渠“為天地立創,為生民立命”、明末顧炎武“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清朝林則徐“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這些都表達出一個共同的精神:把個人的生命與國家、民族的前途命運緊密地聯系在一起。
位卑責重。《論語·堯日》“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離婁上》“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諸侯不仁,不保社稷”,《孟子·萬章下》“君有大過則諫,反復之而不聽,則易位”,都體現了消除動亂的歷史責任感。中華民族的“位卑未敢忘憂國”、“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文化精神,激勵著壯烈千古的仁人志士,在民族、國家危難之時挺身而出,這種倡大義、平天下、拯救江山與黎民蒼生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是中國歷史的相繼之根,也是中華文明的立世之本。
(四)堅持民族氣節。民族氣節是民族的靈魂。也是國家的國魂。是愛國主義的精髓
民族自尊心是民族氣節的表現。《論語·泰伯》的“臨大節而不可奪”就是這樣一種氣節,這種氣節在國家處于生死存亡的重大關頭,都能做到威武不屈、利害不移,堅持祖國的尊嚴、民族的利益高于一切。與民族自尊心聯系在一起的是民族自信心。堅持民族自信心,能在民族發展的順境中看到光明前景并為之奮斗,而在民族發展受到挫折時,仍對國家和民族充滿信心和希望。
國格與人格是民族氣節的內容。國格是國家的主權,國家一旦喪失了主權,就沒有最起碼的國格。人格是國格的支柱。《論語·子罕》“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強調人格不可剝奪。《孟子·滕文公下》的“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也強調獨立的人格。中華民族不屈服于強暴,不甘于被奴役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在對敵斗爭和對外交往中,表現出壯懷激烈、鐵骨錚錚、正氣凜然的民族精神風貌,形成了中華民族特有的愛國傳統,這是鄧小平弘揚和培育愛國精神的思想淵源。
二、鄧小平對傳統愛國精神的弘揚
鄧小平在新的歷史時期繼承和弘揚傳統的愛國主義精神,主要表現在:
(一)憂國、憂民、憂黨。鄧小平告誡高級干部要時刻關注黨和國家的前途命運,“要憂國、憂民、憂黨”(F222)。這是對國家、民族、黨面臨困難的積極思考和反思,力圖消除這些困難,使國家和民族走向強盛,使黨立于不敗之地。
憂國。主要是憂生產力水平低、憂人口多耕地少、憂資源開發和利用。鄧小平認為中國還是發展中國家,還比較窮,“中國的經濟發展水平現在還比較低,同我們這樣一個人多地大的國家的地位不相稱”。他說:“我們太窮了,太落后了,老實說對不起人民。我們現在必須發展生產力,改善人民生活條件。”否則,社會主義制度就會失去吸引力。我國擁有13億人口,龐大的人口基數使我國耕地的人均占有量少。“耕地少,人口多特別是農民多,這種情況不是很容易改變的。”在推進現代化建設中,如不合理利用資源,經濟發展就難以為繼。因此,必須切實保護資源,合理利用資源,絕不能吃祖宗飯,斷子孫路。
憂民。鄧小平指出:“社會主義的中國在經濟、技術、文化等方面現在還不如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這是事實。”又說:“中國的科學技術力量很不足,科學技術水平從總體上看要比世界先進國家落后二三十年。”如果讓這種現象繼續發展下去,我們將失去所有的優勢,社會主義制度就會歸于失敗。正是出于對這些問題的憂慮,鄧小平要求加快現代化建設步伐。對科學技術和國民文化素質不高的現狀,鄧小平提出要“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水平,發展高尚的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通過加強精神文明建設,“使我們的各族人民都成為有理想、講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人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
憂黨。鄧小平要求全黨思考“執政黨應該是一個什么樣的黨,執政黨的黨員應該怎樣才合格,黨怎樣才叫善于領導?”他強調要把黨建設成為有戰斗力的馬克思主義政黨,這樣才能抵制和粉碎西方國家“和平演變”戰略,實現黨在各個歷史時期的政治任務,最終實現共產主義的社會制度。鄧小平強調對接班人“要選準”,“這是一個戰略問題,是關系到我們黨和國家長遠利益的大問題”。他不無憂慮地說:“中國要出問題,還是出在共產黨內部。對這個問題要清醒,要注意培養人,要按照‘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的標準,選拔德才兼備的人進班子。”鄧小平還憂慮黨風:“風氣如果壞下去,經濟搞成功又有什么意義?會在另一方面變質,反過來影響整個經濟變質,發展下去會形成貪污、盜竊、賄賂橫行的世界。”他提出要抓黨風,嚴肅黨紀,從嚴治黨,對黨內存在的消極腐敗現象要堅決懲治,決不可忽視和縱容。
(二)維護民族的自尊自信。面對否定中國、全盤西化的謬論,鄧小平尖銳指出:“絕不允許把我們學習資本主義社會的某些技術和某些管理的經驗,變成了崇拜資本主義外國,受資本主義腐蝕,喪失社會主義中國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沒有民族自尊心,不珍惜自己民族的獨立,國家是立不起來的。“悲觀是沒有根據的。扎扎實實抓它幾年,中華民族教育事業空前繁榮的新局面,一定會到來。”這些簡短而有力的語言喚醒了人民的自信心,化解了國人在困難和落后面前消極悲觀的心理,激發了每個人的主人翁意識和歷史使命感。鄧小平強調維護民族自信心自尊心要克服民族自卑感、反對崇洋媚外、不怕壓不信邪。鄧小平指出:“中國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熱愛祖國、貢獻全部力量建設社會主義祖國為最大光榮,以損害社會主義祖國利益、尊嚴和榮譽為最大恥辱。”這種愛憎分明的榮辱觀,是中華民族的歷史積淀和精神升華。
當前,要培育民族氣節,維護祖國的利益和尊嚴,堅持中國人的志氣、士氣和骨氣,這是民族自信心的具體表現。我國已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階段。從貧困狀態到進人小康社會,是中國人民堅持民族自信心、自尊心,扎扎實實搞建設的結果。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輝煌成就,為將來進一步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堅冰已經打破,航道已經開通。只要我們保持自信、自尊的精神,我們的目標就一定能夠達到,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就一定能夠實現。
(三)捍衛國家主權。促進祖國統一。鄧小平指出:“國家的主權、國家的安全要始終放在第一位。”維護國家主權,首先要與分裂勢力作斗爭。堅決反對境內外分裂主義勢力和臺灣分子將臺灣從中國神圣領土中分裂出去的圖謀,同時也要警惕一些國家把臺灣變成“不沉的航空母艦”,千方百計阻撓我國的統一大業。其次,要堅決抵制外來干涉。鄧小平指出:“整個帝國主義西方世界企圖使社會主義各國都放棄社會主義道路,最終納入國際壟斷資本的統治,納入資本主義的軌道。現在我們要頂住這股逆流,旗幟要鮮明。因為如果我們不堅持社會主義,最終發展起來也不過成為一個附庸國,而且就連想要發展起來也不容易。”他一再告誡:“中華人民共和國決不會容許任何國家來干涉自己的內政。”一旦被干涉,就會給我們造成困難,甚至造成動亂,后果不堪設想。
促進祖國統一。鄧小平說:“臺灣不同大陸統一,臺灣作為中國領土的地位是沒有保障的,不知道哪一天又被別人拿去了。”“現在國際上有好多人都想在臺灣問題上做文章。”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極大關注。解決臺灣問題,大陸和臺灣雙方可以通過談判解決,但萬萬不能讓外國人插手,那樣只能意味著中國不是獨立自主的國家,那將后患無窮。他指出:“實現國家統一是民族的愿望,一百年不統一,一千年也要統一。”表達了對祖國統一大業的堅定信念,也代表了整個中華民族的共同心愿。鄧小平告誡:“我們堅持謀求用和平的方式解決臺灣問題,但是始終沒有放棄非和平方式的可能性,我們不能作這樣的承諾。如果臺灣當局永遠不同我們談判,怎么辦?難道我們能夠放棄國家統一?當然,絕不能輕易使用武力……但是,不能排除使用武力……這是一種戰略考慮。”這個考慮完全是為了防止臺灣分裂勢力和國際反華勢力把臺灣分割出去的企圖,而不是針對臺灣同胞。鄧小平維護國家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的堅定決心,閃爍著愛國主義的思想光芒。
三、鄧小平對傳統愛國精神的超越
鄧小平提出的“一國兩制”、以社會主義發展中國的新思維,既繼承了中國優秀的愛國思想,又突破了傳統觀念,體現了當代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是對傳統愛國精神的超越。
(一)鄧小平“一國兩制”理論是對傳統“大一統”思想的超越。傳統文化提倡“尚同”,主張國家“大一統”,這是愛國思想的具體表現。鄧小平在完成祖國統一的構想上,創造性地提出了“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的科學構想。“一國兩制”理論否定了傳統國家統一思想中的專制成分。中國封建社會自秦始皇以降,在國家制度中只實行一種制度,不允許有其他的制度的存在,以免給它的統治帶來新的威脅,一旦出現另外一種不同制度的企圖和行為,中央政權就會實行武力征討,徹底消滅對方,以鞏固國家歸一、權力歸一、價值歸一的局面。但是,在新舊社會制度更迭的歷史轉換過程中,也有新的社會經濟形態確立和殘留著的舊的社會經濟形態共存的狀況,由此出現了新的社會制度同殘留的舊的社會制度共存的狀態。新中國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在與西藏地方政府簽訂和平解放西藏的協議中,曾允許保留西藏封建農奴制度,1959年達賴發動武裝叛亂并被中央人民政府平息后,才終止了西藏封建農奴制度,使西藏人民走上社會主義的康莊大道。
鄧小平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主張在一個國家內實行兩種不同的社會制度。所謂新的歷史條件,是指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國內進一步安定團結、一心一意搞現代化建設這樣的國際國內大背景。實行“一國兩制”的歷史前提是,主體大陸實行社會主義制度,這是毫不動搖和堅定不移的,在大陸社會主義不斷鞏固和發展的條件下,在不允許香港、澳門、臺灣對大陸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構成威脅的前提下,繼續保留原來的資本主義制度,以特別行政區的方式實行高度自治,中央人民政府不干涉它們的內部事務。這種方式是國家統一觀的新杰作,它剔除了傳統國家統一觀中封建專制性的思想成分,因而是對“大一統”思想的超越。
(二)以社會主義發展中國,是對傳統富強思想的超越。孔子等雖然提出富民強國的主張,但由于受時代和世界觀的限制,他們不可能找到實現中國富強的道路。鄧小平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提出以社會主義發展中國,以改革開放實現強國的主張,是對傳統愛國思想的超越。
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這是近現代社會發展的基本結論。為了改變近代社會的主要矛盾,包括從洪秀全到孫中山的先進中國人都在尋找救國救民的道路,但它們最終都沒有能夠改變中國的命運,中國革命是在共產黨領導下取得勝利的。在總結這段歷史時,鄧小平說:“中國自鴉片戰爭以來的一個多世紀內,處于被侵略、受屈辱的狀態,是中國人民接受了馬克思主義,并且堅持走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道路,才使中國的革命取得了勝利。”事實充分說明,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和發展中國。
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在20世紀50—70年代,帝國主義對我國實行了政治上孤立、經濟上封鎖和軍事上包圍的政策,企圖迫使我國改變社會主義方向。但是,我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則,不斷奪取社會主義建設的新勝利。1964年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1967年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1971年第一顆衛星發射成功,這些成就的取得,體現了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鄧小平說:“中國走資本主義道路不行,中國除了走社會主義道路沒有別的道路可走。一旦中國拋棄社會主義,就要回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不要說實現‘小康’,就連溫飽也沒有保證。”這是十分深刻的。改革開放20多年來所取得的偉大成就,充分說明了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這一結論的科學性。
(三)賦予愛國精神新內涵,更具科學性。在社會主義制度下,愛國就是愛社會主義,愛國必須建設強大的國家,愛國必須維護國家的利益和安全。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愛國和愛社會主義本質上是一致的:愛國主義所追求的民族獨立和人民民主,是靠社會主義獲得,愛國主義所向往的民族統一和國家的強盛,也是靠社會主義才能得以實現。同樣的,推動社會主義事業向前發展,愛國主義是強大的精神動力,實現祖國的富強和民族的振興,愛國主義是不竭的精神動力。鄧小平指出:“有人說不愛社會主義不等于不愛國。難道祖國是抽象的嗎?不愛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的新中國,愛什么呢?港澳、臺灣、海外的愛國同胞,不能要求他們都擁護社會主義,但是至少也不能反對社會主義的新中國,否則怎么叫愛祖國呢?”只有把愛國主義與社會主義統一起來,愛國主義才有具體的內容,才有時代的氣息和民族精神,由此可見,愛國主義與愛社會主義是緊密相聯、不可分割的。
愛國必須建設強大的國家。鄧小平指出:“能否實現四個現代化,決定著我們國家的命運、民族的命運。”“現在要橫下心來,除了爆發大規模戰爭外,就要始終如一地、貫徹始終地搞這件事,一切圍繞著這件事,不受任何干擾。就是爆發大規模戰爭,打仗以后也要繼續干,或者重新干。我們全黨全民要把這個雄心壯志牢固地樹立起來,扭著不放,‘頑固’一點,毫不動搖。”鄧小平以卓越的膽識領導改革開放,建立了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經濟政治體制,開辟了社會主義建設新道路,祖國建設的巨輪終于駛出僵化體制的淺灘,給中國的發展帶來了勃勃生機,國家的綜合國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都躍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愛國必須維護國家的利益。鄧小平說:“考慮國與國之間的關系主要應該從國家自身的戰略利益出發。”在處理國與國的關系中,應把基點放在國家利益而不是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上,同時要堅持以求同存異、相互尊重的原則來改善和發展國家關系。鄧小平指出:“兩國相處,要彼此尊重對方,盡可能照顧對方,這樣來解決糾葛。只照顧一方是不行的。雙方都讓點步,總能找到好的都可以接受的辦法。”他還說:“解決國際爭端,要根據新情況、新問題,提出新辦法……好多國際爭端,解決不好會成為爆發點。”從維護世界和平大局及國家間共同利益考慮,既要尊重歷史,又要照顧現實。對有爭議的領土、領海和邊界紛爭,鄧小平提出的解決辦法就是“主權歸我”、“擱置爭議”、“共同開發”,避免矛盾的激化。
愛國必須維護國家的安全。國家安全包括人民的生命財產、領土、主權以及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生活不受損害和侵犯。國家安全是國家生存的基礎,是立國之本。在當今時代,由于各國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不同,以及經濟社會發展的差異,一些發達國家總是千方百計把自己的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強加于人,對不順從其要求的國家和民族進行排除、打擊、肢解和顛覆,大搞強權政治,給這些國家的安全構成嚴重的威脅。鄧小平明確指出:“國家的主權、國家的安全要始終放在第一位。”“中華人民共和國決不會容許任何國家來干涉自己的內政。”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要保持警惕”。表明了鄧小平在維護國家安全問題上的堅定立場,使我們看到他忠于祖國的赤誠之心和中華民族的浩然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