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鄧小平社會主義創新觀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怎樣建設和發展社會主義,是鄧小平理論的核心問題。鄧小平對這一問題作出了系統而深刻的回答,但將所有的答案概括起來,就是社會主義只有不斷地創新才能持續地發展。圍繞“創新”這個思路,他深刻論述了社會主義為什么要創新,在哪些方面創新,如何創新等問題,形成了系統的社會主義創新觀。認真學習和研究鄧小平社會主義創新思想,對于正確認識和把握社會主義發展的規律,積極推進社會主義事業,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一、創新是社會主義發展的動力源泉
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是人類歷史上社會制度的一次根本變革。新生的社會主義能不能快速發展,顯示出比以往社會制度的優越性,關鍵在于它能否繼續走創新之路。如果一種新事物產生之后不思進取,就會很快成為舊事物,就會在萬物競發的歷史長河中被無情地淘汰,這是事物發展的客觀邏輯。鄧小平對此有著清醒而深刻的意識,他說:“在革命成功后,各國必須根據自己的條件建設社會主義,固定的模式是沒有的,也不可能有。墨守成規的觀點只能導致落后,甚至失敗。”[1](P292)在他看來,保守僵化,墨守成規,是社會主義落后和失敗的根本癥結,銳意進取,開拓創新,才是社會主義生生不息的動力源泉。
首先,只有不斷創新才能持續激發社會主義的勃勃生機。從理論上講,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社會主義由于消滅了剝削和壓迫,建立了新的經濟和政治制度,因而,它比以往的社會更具生機和活力。但從實踐上看,社會主義制度的生機和活力并沒有持續地發揮出來,有的國家還因此而放棄了社會主義制度。這一現象不能不引起人們普遍地關注和思考。有的人只看到事物的表面現象,將社會主義運動的低落和在某些國家的失敗歸咎于社會主義本身。對此,鄧小平給予了堅決的否認。他認為,社會主義遇到的困難和曲折,并不能證明社會主義制度不好,而是實踐社會主義的人思想保守,缺乏創新精神,長期固守一種僵化模式的結果。社會主義蘊含著巨大的生機和活力,只有不斷創新,才能使這種生機和活力持續發揮出來。基于這種認識,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他帶領全黨和全國人民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和創新,恢復和發展了同志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陸續實行了一系列適合新情況的重大政策,使全國的面貌煥然一新。
其次,只有不斷創新才能發揮社會主義的比較優勢。社會主義要得到人們的普遍認同,不僅要從縱向比較中體現出對以往社會形態的優越性,更重要的是在橫向比較中體現出對當代資本主義的優勢。這一點鄧小平講得很清楚:“社會主義制度優于資本主義制度。這要表現在許多方面,但首先要表現在經濟發展的速度和效果方面。沒有這一點,再吹牛也沒有用。”[2](P251)經濟發展速度和效果是衡量一種社會制度先進與否的根本標準,但怎樣才能實現經濟的快速發展?歸根結底就是要在新的觀念支配下,通過新的手段和方式,在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方面實施全面改革和創新,為生產力的快速發展掃清障礙。社會主義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之所以沒有很好地發揮出對資本主義的比較優勢,其根本原因就是沒有認清和把握世界經濟發展的新特點和新趨勢,陶醉于已經建立起的社會主義經濟模式之中,孤芳自賞,難以自拔。我國的改革實踐充分證明,社會主義一旦認識到自身的弱點和劣勢,并在重新覺醒中實現社會主義的全面創新,就能像新的社會制度誕生那樣,以經濟上的重新崛起,充分證明自己優于資本主義的本質特征。
第三,只有不斷創新才能實現社會主義的最終目標。社會主義取得對資本主義的比較優勢并不是最終目的,只是社會主義向共產主義的過渡的一個必要條件。鄧小平認為,共產主義的實現是一個極其艱巨復雜的過程,它不僅要求社會物質財富極大的豐富,而且要求人們的思想文化水平極大的提高。推進兩個文明建設是一項前無古人的事業,必然會遇到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新情況、新矛盾和新問題,在新的事物面前,舊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是無能為力、無濟于事的。從這個意義上講,沒有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實現共產主義就是一句空話。由于鄧小平深刻認識到共產主義大廈要靠創新觀念和能力來支撐,所以他在談到為共產主義奮斗的時候,總是要求各級干部增強創新意識,創造性地開展工作。他說:“時代和任務不同了,要學習的新知識確實很多,這就更要求我們努力針對新的實際,掌握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努力提高解決新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問題的本領,“加強我們工作中的原則性、系統性、預見性和創造性。只有這樣,我們黨才能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建設和發展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一直達到我們的最后目的,實現共產主義。”[1](P146—147)
二、社會主義創新是全方位的創新
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國家利益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只要有利于國家興旺發達,人民富裕幸福,有利于社會主義發展的事,就要全力以赴去做;凡是不利于國家和人民的利益,有礙社會主義發展的方面,就要堅決地進行改革和創新。這是鄧小平的一個重要思想。按照這一思想,他提出了社會主義必須進行多角度、多層次、全方位的創新,以全面推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
一是觀念創新。沒有思想觀念的更新,其他方面的創新就無從談起。遵循這一思想,鄧小平沖破“兩個凡是”的束縛,支持真理標準大討論,提出要完整準確地理解馬列主義、思想,他說:“只有思想解放了,我們才能正確地以馬列主義、思想為指導,解決過去遺留的問題,解決新出現的一系列問題,正確地改革同生產力迅速發展不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確定實現四個現代化的具體道路、方針和措施。”[2](P141)在他看來,思想能不能解放和創新,直接關系到黨和國家的前途和命運,直接關系到社會主義的前途和命運。“一個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一切從本本出發,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進,它的生機就停止了,就要亡黨亡國。”[2](P143)這不是小題大做,也不是危言聳聽,而是顛撲不破的真理。縱觀人類發展的歷史,凡是思想保守僵化的民族,肯定是沒有生氣和前途的民族。凡是生機勃勃的民族,也必然是思想開放活躍的民族。社會主義要發展壯大,首先應該有全新的思維模式和思想觀念。
二是道路創新。鄧小平深刻總結了國際社會主義運動的經驗教訓,認為采用某種固定的模式和統一的道路建設社會主義,只能葬送社會主義事業。只有從實際出發,實現發展道路的創新,才能把社會主義事業推向前進。他說:“在革命成功后,各國必須根據自己的條件建設社會主義。固定的模式是沒有的,也不可能有。墨守成規的觀點只能導致落后,甚至失敗。”[1](P292)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教訓深刻印證了這一思想,正如鄧小平所總結的:“中國革命的成功,是同志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的實際相結合,走自己的路。現在中國搞建設,也要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的實際相結合,走自己的路。六年來,中國農村就是根據這樣的原則,走自己的路,取得成功的。最近通過的以城市為重點的改革的決定,也是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相結合,走自己的路。”[1](P95)鄧小平的思想非常明確,能否在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上突破創新,直接關系著社會主義的生死存亡。
三是方法創新。社會主義事業是前無古人的全新事業,如果不在思想方法、工作方法、行為方式上創新,就無法完成建設社會主義的歷史重任。這是鄧小平的又一重要思想。他反復強調各級干部要克服主觀主義、官僚主義、形式主義、教條主義、事務主義等思想方式和工作方式,要密切聯系群眾,廣泛深入實際,雷厲風行辦事,狠抓工作落實,切實提高效率。他對那種整天沉溺于文山會海、辦事拖拉、相互扯皮、不負責任、效率低下的工作作風和工作方法極為不滿,主張通過體制改革等“外科手術”式的方法革除這些弊端,以全新的方法適應全新的事業。他說,改進工作方法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迫切問題,“工作方法總要適應四個現代化的要求,改得好一點、快一點。”[2](P282)在他看來,沒有方法的創新,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就難以落實,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宏偉藍圖就無法實現。
四是制度創新。鄧小平認為,社會主義能否發揮其優越性,關鍵在于其制度的好壞。他所說的制度不是指社會主義根本制度,而是指具體的制度或體制。他指出:“制度好可以使壞人無法任意橫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無法充分做好事,甚至會走向反面。”“我們過去發生的各種錯誤,固然與某些領導人的思想、作風有關,但是組織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問題更重要。”[2](P333)制度問題比起其他問題來更具有全局性、根本性和長遠性。基于這種認識,他主張對現行體制所存在的弊端進行全面改革,以實現體制的根本創新。如不進行改革和創新,就很難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就會嚴重妨礙社會主義優越性的發揮。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鄧小平對經濟體制、政治體制、科技體制、教育體制、干部體制、財政體制、金融體制等的改革和創新有過專門的論述,提出過具體的要求。從一定的意義上講,鄧小平所領導的改革開放事業,就是一項制度創新的偉大工程。我國20多年的實踐證明,沒有制度的變革與創新,就不可能有社會主義的輝煌。社會主義要永葆其青春和活力,就需要我們按照鄧小平的制度創新思想,根據變化著的新情況適時進行體制改革,使社會主義制度以新的內容和形式走向新的歷程。
五是科技創新。鄧小平有一個極為重要的思想,就是人類的進步,社會主義的發展,歸根結底依靠科學。他明確指出:“實現人類的希望離不開科學,第三世界擺脫貧困離不開科學,維護世界和平也離不開科學。”[1](P183)在他看來,科技在人類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已經被提升到了第一位。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最終也要靠科技來實現。因此,科技創新在社會主義創新工程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他認為,科技創新最重要的標志就是發展高新科學技術,就是要站在世界科學技術發展的前列。他說:“高科技領域,中國也要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搞科技,越高越好,越新越好。越高越新,我們也就越高興。”[1](P378)為了實現科技創新,鄧小平主張在科技政策、科技體制、科技人才、科技投資、科技成果轉化等一系列方面都要打破常規,一切都要從有利于出科技成果,有利于出科技人才出發。要大膽引進國外智力,吸收世界科技精華,為我所用,以促進我國的科技創新。
六是文化創新。文化建設狀況直接影響著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建設,也影響著社會風氣的變化。因此,鄧小平從社會主義“不變質”的戰略高度強調了文化創新的重要意義。他把思想文化戰線上的戰士看作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強調所有從事文化工作的同志都“應當高舉馬克思主義的、社會主義的旗幟,用自己的文章、作品、教學、講演、表演,教育和引導人民正確地對待歷史,認識現實,堅信社會主義和黨的領導,鼓舞人民奮發努力,積極向上,真正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紀律,為偉大壯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而英勇奮斗。”[1](P40)要使社會主義文化產品成為鼓舞人、鞭策人、激勵人的精神武器,就應該在堅持社會主義方向的前提下,大膽改革,勇于創新。無論是理論研究成果,還是文學藝術作品,都應該深刻反映社會生活,探索社會發展規律,具有厚重的歷史感、深沉的思想內涵和嶄新的表現形式。總之,文化發展的源泉在于創新,文化功能的實現也在于創新。
三、社會主義創新必須堅持科學的指導原則
創新不僅要有高度的熱情和強烈的沖動,而且要有科學態度和求實精神。只有把創新熱情和科學態度結合起來,堅持以科學的原則作指導,才能真正實現創新。否則,創新只能陷于空談。遵循這一邏輯,鄧小平提出了社會主義創新的五條指導原則:
第一,堅持繼承與發展相結合的原則。社會主義創新主要表現為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而理論創新則主要表現為馬克思主義的發展。怎樣發展馬克思主義?鄧小平一貫的態度是,必須在堅持和繼承的前提下發展。如果拋棄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就會走偏方向,就無所謂發展和創新。同時,堅持和繼承不是原封不動地照搬,更不是用馬克思主義理論來度量和切割現實,而是要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指導下,認真研究新情況,總結新經驗,提出新理論,使馬克思主義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不斷得到豐富、充實和發展。按照這一原則,鄧小平批駁了馬克思主義“失敗了”、“過時了”的論調,指出馬列主義、思想永遠是社會主義的旗幟,任何時候都不能動搖。他說:“不要認為馬克思主義就消失了,沒用了,失敗了。哪有這回事!”[1](P383)同時他又指出,馬克思主義理論從來不是教條,而是行動的指南。“絕不能要求馬克思為解決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幾百年所產生的問題提供現成答案。列寧同樣也不能承擔為他去世以后五十年、一百年所產生的問題提供現成答案的任務。真正的馬克思列寧主義者必須根據現在的情況,認識、繼承和發展馬克思列寧主義。”“不以新的思想、觀點去繼承、發展馬克思主義,不是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1](P291—292)可見,發展、創新離不開繼承,繼承必須創新,不創新就不是真正的繼承。兩者是辯證統一的。
第二,堅持借鑒與獨創相結合的原則。鄧小平一貫認為,隨著世界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各個國家的聯系愈來愈緊密,每一個國家都不能脫離世界而孤立地發展,都需要相互學習、相互借鑒。社會主義要發展創新,決不能把自己封閉起來,應該勇敢地吸取世界各國的先進經驗,以作為自己發展創新的起點。不會借鑒,也就不會創新。所以,“關起門來搞建設是不能成功的,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1](P78)鄧小平同時又指出,像中國這樣的大國只靠借鑒別人的東西也不能發展起來,借鑒只能建立在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點之上,借鑒必須通過內化、創新才能發揮作用,借鑒離開了獨創,就會變成照搬或者爬行。他說:“無論是革命還是建設,都要注意學習和借鑒外國經驗。但是,照抄照搬別國經驗、別國模式,從來不能得到成功。這方面我們有過不少教訓。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歷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1](P2—3)不言而喻,不借鑒不會有創新,只借鑒也不可能有創新,只有把借鑒和獨創結合起來,才能實現高起點的創新。這是走創新之路的一條重要原則。
第三,堅持敢闖敢試與慎重穩妥相結合的原則。創新是突破傳統、打破常規的活動,必然要有敢闖、敢冒、敢試的精神,謹小慎微、畏首畏尾不可能開創新的局面。正是從這個意義上,鄧小平反復強調思想要更解放一點,膽子要更大一點,步子要更快一點。他說:“要克服一個怕字,要有勇氣。什么事情總要有人試第一個,才能開拓新路。”[1](P367)“沒有一點闖的精神,沒有一點‘冒’的精神,沒有一股氣呀、勁呀,就走不出一條好路,走不出一條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業。”[1](P372)但敢闖敢試并不等于瞎闖亂試,敢闖敢試應該是在“看準了的”的前提下,應該從實際出發,遵循客觀規律,否則,就會受到客觀規律的懲罰。所以,鄧小平在強調敢闖敢試的同時,也非常重視慎重和穩妥。他說:“進行全面的經濟體制改革需要有勇氣,膽子要大,步子要穩。”[1](P130)“沒有膽量搞不成四個現代化。但處理具體事情要謹慎小心,及時總結經驗……。避免犯大錯誤。”[1](P229)鄧小平的思想非常明了,沒有膽量和闖勁,不可能創新;不尊重事實、不從實際出發的瞎闖,同樣不可能創新;只有把闖勁和拼勁與慎重穩妥統一起來,才能真正做到創新。
第四,堅持發揮領導骨干的作用與調動群眾積極性相結合的原則。社會主義改革創新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利益,需要處理好各種矛盾和關系,因而必須有組織、有領導、有計劃地進行。既然是有組織、有領導的活動,就要求各級領導既要帶頭創新,又要組織好、領導好群眾性的創新活動。鑒于領導者在社會主義創新活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鄧小平歷來強調各級領導者要解放思想,大膽創新,銳意進取,并且把是否具有創造性作為衡量干部好壞的一個重要標準。但只有領導者的創新積極性是遠遠不夠的。因為社會主義創新活動實質上是群眾性的活動,沒有群眾的廣泛參與,不發揮群眾的首創精神,社會主義創新就難以深入和持久。只有把調動領導骨干的積極性和群眾的積極性有機地統一起來,社會主義創新活動才有了深厚的社會基礎,才能萬眾一心,眾志成城地克服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的矛盾和困難,譜寫社會主義建設的新篇章。
第五,堅持注重物質條件與發揮人的因素相結合的原則。創新離不開一定的物質基礎,脫離了物質條件講創新,從某種意義上講是唯心論的表現。因此,鄧小平一貫注重為創新活動提供必要的物質保障。他多次講到要大力改善教師、科技人員和廣大群眾的物質和文化生活條件,提高對社會主義創新有突出貢獻人員的物質待遇,增加對創新性行業的投入等。但鄧小平始終是物質與精神的辯證統一論者,他在強調物的因素的同時,更注重發揮人的能動作用。沒有人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物質條件再好也無濟于事。他說,社會主義創新,“歸根到底,就是要發揮積極性,只要把人們的聰明才智調動起來,我們還是有希望的。”[2](P233)他尤其強調要加強對各類創新人才的培養,只要有了人才,社會主義創新才有了根本保證。他曾經指出:“改革經濟體制,最重要的、我最關心的,是人才。改革科技體制,我最關心的,還是人才。”[1](P108)按照鄧小平的觀點,人是社會主義創新最可寶貴的因素,壓抑了人的積極性,就等于扼殺了創新,調動了人的積極性,就能從根本上激活創新。在調動人的積極性的前提下,不斷改善創新者的物質條件,實現人的因素與物質條件的有機結合,社會主義創新就有了永不枯竭的源泉和動力。
【參考文獻】
[1]鄧小平文選: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鄧小平文選: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