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鄧小平理論創立主觀條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關鍵詞】鄧小平/理論/主觀條件
【正文】
鄧小平理論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新階段,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鄧小平理論的創立和發展,從客觀條件來看,有和平與發展為時代主題的時代背景;有我國和世界上其它社會主義國家興衰成敗的歷史經驗和教訓;還有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但是,這些客觀條件,只是為鄧小平理論的創立和形成提供了可能性。要使這種理論的產生從可能性變為現實性,還需要這種理論的創立者具備一定的特殊的主觀條件。本文探析鄧小平理論創立的主觀條件,使我們在學習鄧小平理論的同時,還可以學習一代偉人——鄧小平的崇高風范和偉大人格。
1.用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膽識和批判精神,確立鄧小平理論的光輝起點
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是黨的思想路線,也是構筑鄧小平科學理論框架的光輝起點。鄧小平指出:“我們講解放思想,是指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打破習慣勢力和主觀偏見的束縛,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注:鄧小平文選:第二卷〔C〕.人民出版社,1994.279.)這里非常清楚地告訴我們:要實現解放思想,就必須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打破習慣勢力和主觀偏見”為根本內容,不斷地“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這里的“破”就充分體現了鄧小平堅定的革命性和批判精神。因為只有先“破”,才能破除過時的傳統觀念,舊的習慣勢力,違反實際的主觀偏見;才能拋棄對馬克思主義著作中個別論斷的教條式理解;才能破除迷信,克服思想僵化,擺脫曾被我們照搬照套的而今已經落后的某些外國模式。“破”還要有敢破的政治勇氣和膽識。正如鄧小平指出的:要克服一個怕字,要有勇氣。什么事情總要有人試第一個,才能開拓新路。沒有偉人的政治膽識和批判精神,就不可能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也就沒有今天的鄧小平理論。
1976年10月“”被粉碎后,在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堅決要求和廣大人民群眾的強烈呼聲中,鄧小平同志再一次復出。但是,由于當時主持黨中央工作的領導人鼓吹和堅持“兩個凡是”的錯誤方針,堅持“”的“左”傾錯誤理論和立場,政治迷信和政治教條仍然嚴重地制約著人們的思想和行為方式,禁錮著人民的頭腦,十億人民陷入一種意識形態的嚴重束縛與羈絆之中難以解脫。對此,鄧小平洞若觀火。他認為:要徹底結束“”,把全國人民引向光明大道,就必須掃除當時思想戰線上最主要和最直接的思想障礙——“兩個凡是”。而要掃除“兩個凡是”,就必須破除個人崇拜,徹底解放思想;要讓人們明白“兩個凡是”是錯誤的,“”是錯誤的。要做到這些,又必須撥亂反正,敢于揭露和否定錯誤事實,在平反冤假錯案中正本清源,恢復思想的正確體系。因此,要實現中國歷史的轉折,一是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二是要撥亂反正,正本清源。但是,要在當時個人崇拜處于高峰的政治氛圍中,解決好這兩個關鍵性的問題,政治上是很危險的。鄧小平以深邃的智慧和驚人的膽略勇敢地站到了思想解放的最前列。
首先,他沖破“兩個凡是”,提倡完整地準確地理解、掌握和運用思想。鄧小平說:“‘兩個凡是’不行。按照‘兩個凡是’,就說不通為我平反的問題,也說不通肯定一九七六年廣大群眾在天安門廣場的活動‘合乎情理’的問題。”(注:鄧小平文選:第二卷〔C〕.人民出版社,1994.38.)他還說:“我說要用準確的完整的思想作指導的意思是,要對思想有一個完整的準確的認識,要善于學習、掌握和運用思想的體系來指導我們的各項工作。只有這樣,才不至于割裂、歪曲思想,損害思想。”(注:鄧小平文選:第二卷〔C〕.人民出版社,1994.42.)要準確地把握思想體系,鄧小平同志認為“同志倡導的作風,群眾路線和實事求是這兩條是最根本的東西。”(注:鄧小平文選:第二卷〔C〕.人民出版社,1994.45.)
其次,鄧小平同志又選準“”的“重災區”——教育戰線作為實現解放思想,撥亂反正的突破口。他堅決否定了《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紀要》,徹底推翻了“兩個估計”(即“”前十七年教育戰線是資產階級專了無產階級的政,是“黑線專政”;知識分子的大多數世界觀基本上是資產階級的,是資產階級知識分子)。
再次,鄧小平同志為了把思想解放運動引向縱深,他旗幟鮮明地支持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前不久的中央工作會議上作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講話,為即將召開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了主題。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既表明了我黨在思想、政治和組織上全面恢復和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正確路線,又表明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思想路線是鄧小平理論的出發點和光輝起點。在這個重要的歷史轉折點和偉大理論的光輝起點上,鄧小平展示了無產階級政治家的膽識和批判精神。
2.以強烈的歷史意識提出了鄧小平理論的主題
“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是鄧小平理論的主題。這個主題的提出和確立根源于鄧小平同志強烈的歷史意識。也就是說,鄧小平同志是通過深刻的歷史反思,揭示歷史課題,總結歷史教訓,最后提出和確立鄧小平理論主題的。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人一方面走出了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改造的道路,另一方面又基本按照前蘇聯既有的社會主義模式形成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基本思路。1956年春,隨著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中國共產黨人已經覺察到蘇聯模式的弊端,并著手研究和探索從中國實際出發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但是不久,即在1957年后,由于國內外形勢的變化和黨在指導思想上的偏差,在對中國國情的認識和對國際形勢的估計上,受教條主義和“左”的思想干擾,走上了以階級斗爭為綱的治國道路。接踵而來的1958年的,三年自然災害和從1966年開始的長達十年之久的“”,使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遭到了災難性的破壞。正如鄧小平所說的:“從一九五八年開始我們的主要錯誤是‘左’,‘’是極左。中國社會從一九五八年到一九七八年二十年時間,實際上處于停滯和徘徊狀態,國家的經濟和人民的生活沒有得到更大的發展和提高。”(注:鄧小平文選:第三卷〔C〕.人民出版社,1994.273.)通過這種歷史反思,使我們得到了一條最根本的教訓,這就是鄧小平同志所指出的“問題是要把什么叫社會主義搞清楚,把怎樣建設和發展社會主義搞清楚”(注:鄧小平文選:第三卷〔C〕.人民出版社,1994.369.)。歷史已充分證明,鄧小平的這一概括準確而又深刻。
縱觀改革開放前我國所經歷的曲折和失誤,到改革開放以來在前進中遇到的困惑,歸根到底都在于沒有完全搞清楚“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思想解放的進程和改革開放的實踐,也都是圍繞這個首要的和基本的問題展開的。由此可見,鄧小平理論主題的提出和確立是建立在鄧小平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歷史深刻反思的基礎之上的。
3.運用高度的辯證思維能力構建鄧小平理論體系
鄧小平在長期的革命生涯中,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證法,解決了我國革命和建設中一系列重大問題,他的名言是“要照辯證法辦事”。一代辯證法大師同志在號召人們學習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證法時,多次贊揚鄧小平善于“照辯證法辦事”。他說:“總之,要照辯證法辦事。這是鄧小平同志講的。我看,全黨都要學習辯證法,提倡照辯證法辦事。”(注:選集:第五卷〔C〕.人民出版社,1977.361—362.)鄧小平理論是在新形勢下對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的創造性運用和發展,為我們按照唯物辯證法辦事樹立了光輝的榜樣。鄧小平雖然沒有發表過哲學方面的專著,但在《鄧小平文選》1~3卷和其他許多報告、講話等論述中,都始終貫穿著唯物辯證法的思想和馬克思主義辯證思維的機智。
第一,從大局和整體上觀察問題和分析問題,并根據情況的新變化,出現的新特點,作出新判斷。鄧小平說:“要從大局看問題,放眼世界,放眼未來,也放眼當前,放眼一切方面。”(注:鄧小平文選:第三卷〔C〕.人民出版社,1994.300.)粉碎“”后,在中國歷史轉折的關頭,鄧小平通過對國際大局的仔細觀察,對當今時代特征作出了“和平和發展是當代世界的兩大問題”的新判斷,從而改變了過去認為戰爭不可避免的認識;對當今世界發展的狀況,鄧小平提出了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的歷史命題,并進一步指出,“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對世界歷史發展總趨勢,鄧小平既全面觀察當今的世界,對世界各種類型國家的發展狀況,作出了正確分析,又把握世界發展大趨勢,預測了未來。他指出:世界總的局勢變化越快越大,我們的思想和實踐要跟上世界的變化和發展。這種對國際局勢的全面觀察和對世界發展總趨勢的把握,為我們制定國內現代化大政方針奠定了堅實基礎。
第二,在探索和堅持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方面,鄧小平運用高度辯證思維能力,對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展開論述,為社會主義現代化指明了方向。首先,在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選擇上,鄧小平堅持具體矛盾具體分析,指出中國式的現代化必須從中國的國情出發,“走出一條中國式的現代化道路”。要“真正摸準、摸清我們的國情和經濟活動中各種因素的相互關系,據以正確決定我們的長遠規劃的原則”(注:鄧小平文選:第二卷〔C〕.人民出版社,1994.356.)。鄧小平正是堅持具體矛盾具體分析的方法,實事求是地認識中國國情,并在此基礎上,明確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戰略方針。其次,在堅持和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中國實際方面,鄧小平堅持普遍性與特殊性相統一的辯證觀點,提出:“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歷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他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闡明了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就是要在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的指導下,使我國在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既要吸收世界上其他國家的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的經驗教訓,又要從自己的國情出發創造社會主義的新鮮經驗,從而充分體現出了中國特色。再次,在處理自力更生和借鑒學習國外的關系上,鄧小平一方面指出“中國的事情要按照中國的情況來辦,要依靠中國人自己的力量來辦。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無論過去、現在和將來,都是我們的立足點”(注:鄧小平文選:第三卷〔C〕.人民出版社,1994.3.)。另一方面他又指出:獨立自主不是閉關自守,自力更生不是盲目排外,我們任何時候都需要爭取外援,特別需要學習外國的一切對我們有益的先進的東西。這里鄧小平深刻地闡述了自力更生為主、學習外國為輔的方針,是內因與外因、根據與條件的辯證法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的卓越運用,生動地說明和發揮了內因是事物變化的根據,外因是事物變化的條件,外因只有通過內因才能起作用的真理。
鄧小平把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有機結合起來,從唯物論和辯證法兩個方面恢復和發展了黨的思想路線;運用對立統一規律,提出要正確處理穩定與發展和“兩手抓”的辯證關系;根據量變質變原理,提出要正確處理先富和共同富裕的辯證關系;根據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辯證關系的原理,提出了生產力標準,“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等重要論斷;……總之,鄧小平同志運用高度的辯證思維能力,第一次比較系統地初步回答了中國社會主義的發展階段、根本任務、發展道路、發展動力、外部條件、政治保證、發展戰略、領導核心、依靠力量以及祖國統一等一系列基本問題,亦即構建了鄧小平理論這一新的科學體系。
4.獨特的人生經歷和對祖國對人民的深情,是鄧小平理論成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高理論成果的決定性因素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國馬克思主義產生和發展的唯一途徑和根本方法。鄧小平把馬克思主義、思想同當代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征結合起來,創造了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鄧小平理論之所以能夠成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高理論成果,究其主觀原因,是因為鄧小平獨特的人生經歷和對祖國對人民的一片深情起了決定作用。
首先,“三落三起”的獨特經歷使他對馬克思主義、思想有著超出一般人的執著追求,有著不同于一般人的深刻而特殊的理解。鄧小平的人生道路崎嶇不平,傳奇色彩濃烈。在他的政治生涯中,“三次被打倒,三次又復出”。尤其重要的是,他每次被打倒,身處逆境,并不是因為他個人工作失誤造成的,相反,是由于他堅持正確意見,執行正確路線而蒙冤受屈,遭到錯誤的處理。他因維護真理而“落”,又因堅持真理而“起”。1975年年底,正當“”醞釀批判鄧小平,準備第三次把他打倒時,當時黨中央的主要負責人希望鄧小平以“三分缺點,七分成績”為評價,主持制訂一個關于肯定“”的決議。雖然鄧小平深知自己身處逆境,但是在事關歷史結論的原則問題上,鄧小平沒有讓步,而是婉言拒絕了這個提議。這樣一來,真理是堅持了,可是政治處境卻日趨惡化。果然不到五個月時間,鄧小平被撤銷黨內外一切職務,導致了他人生中的第三“落”。在“三落三起”崎嶇坎坷的人生經歷中,鄧小平總是臨危不懼,遇喜不亢,并且“一次比一次引人注目,一次比一次走向更大成功”。正是在這些“磨難”中造就了鄧小平堅韌不拔的個性特征和襟懷寬闊的偉人品質;培養了他透過歷史看未來的徹底的唯物主義精神和在復雜的社會條件下駕馭全局,引導社會前進的能力;產生了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深刻而全面的理解;最終使他形成了開辟社會主義建設新道路的巨大政治勇氣和開拓馬克思主義新境界,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巨大理論勇氣。
其次,鄧小平對祖國對人民的一片深情,是鄧小平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大的內在驅動力。他曾經充滿感情地說:“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我深情地愛著我的祖國和人民。”鄧小平不僅這樣說了,而且這樣做了。例如:鄧小平理論體現的最大特點就是人民性;在改革開放中,鄧小平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制定各項方針政策的出發點和歸宿;在判斷各項工作是非得失的標準中,把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為“三個有利于”標準之一,……正是這種對祖國對人民深沉摯愛的情感,使鄧小平敢于無論在順境或逆境中,總是迸發出穿透歷史的想象力,在堅持馬克思主義不能丟,老祖宗不能丟的同時,更注重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從而創立了一種符合中國國情的,即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鄧小平理論。
誠然,鄧小平創立鄧小平理論的主觀條件遠不止這些方面。但是僅從這些方面就可以看出一代偉人——鄧小平創立鄧小平理論的必然性。這對于我們學習鄧小平理論,掌握鄧小平理論體系是大有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