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鄧小平實事求是思想創造性研討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正文】
鄧小平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史上的地位問題是理論界仍在爭論的問題,其爭論的焦點在于鄧小平是否開辟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發展的新階段。這個問題不解決,會大大制約人們對鄧小平理論的深入理解。有鑒于此,筆者選取了、鄧小平實事求是思想的關系這個角度,對鄧小平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史上的地位問題進行一番探討,試圖為鄧小平理論的學習、研究和發展做些工作。
一、對實事求是思想的理解
自從東漢班固使用“實事求是”一詞后,該詞逐步作為一個成語流傳下來,用來指一種求真務實的態度和作風。到了近代,一些思想家們用它來指稱西方的科學精神、科學態度和科學方法,(注:參見《郭嵩燾日記》(三),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731頁;《鄭觀應集》(上),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04頁。)而一些學者則把實事求是看作中國固有的治學方法,(注:參見侯外廬:《中國近代啟蒙思想史》,第309頁。)梁啟超進一步把實事求是看作一種普遍的基本的科學方法(注:參見梁啟超:《中國歷史研究法》,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第135頁。)。可以這么說,在對“實事求是”給予獨特的解釋時,當時的人們對“實事求是”的理解已經從日常用語層面含義的基礎上逐步上升到一種科學方法的層面,但是,尚沒有上升到哲學層面。
在繼承當時人們對實事求是一詞的合理解釋的基礎上,進一步又把它上升為一個哲學范疇,這樣一來,實事求是一詞就有了非哲學層面的和哲學層面的兩層含義。這兩層含義經常結合在一起使用,它們緊密聯系,共同構成了實事求是思想的完整內容。
從非哲學層面看,把實事求是看作一種做人、處事及從事工作的正確態度和方法。在《反對黨八股》一文中,指出:“凡真理都不裝樣子嚇人,它只是老老實實地說下去和做下去。……無產階級的最尖銳最有效的武器只有一個,那就是嚴肅的戰斗的科學態度。共產黨不靠嚇人吃飯,而是靠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真理吃飯,靠實事求是吃飯,靠科學吃飯。”(注:《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35—836頁。)這里的實事求是顯然是指老老實實的態度。在1954年《關于辛亥革命的評價》的講話中,指出:“我們是靠老實吃飯,不靠擺架子吃飯。……我們要實事求是。我們對一切事情都要加以分析:好,就肯定;不好,就批評。”(注:《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46—347頁。)這里的實事求是顯然也是指一種實實在在的科學態度。在1949年5月7日的《學習》一文中也用實事求是的非哲學層面的含義來評價,他指出:“的學習態度,他自己的口號是‘實事求是’。他是最老實的,是則是,非則非。他是最反對驕傲反對急躁的。在三十年的革命運動中,他就是在反對驕傲反對急躁的斗爭中成熟起來的。他的作風也是謙虛而又謹慎的。……我們要學習他的實事求是的精神,在態度、作風上,也就應該老實,不要沾染浮泛與驕傲急躁的習氣。”(注:《選集》(上),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342頁。)
從哲學層面的涵義上來講,實事求是指的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指出:“‘實事’就是客觀存在著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觀事物的內部聯系,即規律性,‘求’就是我們去研究。我們要從國內外、省內外、縣內外、區內外的實際情況出發,從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規律性,即找出周圍事變的內部聯系,作為我們行動的向導。而要這樣做,就須不憑主觀想象,不憑一時的熱情,不憑死的書本,而憑客觀存在的事實,詳細地占有材料,在馬克思列寧主義一般原理的指導下,從這些材料中引出正確的結論。”(注:《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01頁。)上述引文中的第一、二句話,講的是哲學意義上的實事求是的第一層含義,即一切從實際出發;第三句話講的是哲學意義上的實事求是的第二層含義,即理論聯系實際。
把實事求是從哲學層面加以解釋,并使之成為一個哲學范疇,這是的首創,也是對馬克思主義哲學以及當代中國哲學的重要貢獻之一。而在把實事求是一詞改造為一個哲學范疇時,還賦予了其新的內涵。哲學層面實事求是的第二層含義即理論聯系實際的含義就是新添的,是前人沒講過的。
對于實事求是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關系,有如下思想:
首先,從實事求是的非哲學層面的意義上講,認為,老老實實、實實在在地處事做人和干工作,是能否成為馬克思主義者的起碼條件。馬克思主義是真理,而要求得真理,不老老實實、實實在在是不行的。他指出:“我想,我們應該是老老實實地辦事;在世界上要辦成幾件事,沒有老實態度是根本不行的。什么人是老實人?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是老實人,科學家是老實人。……一切狡猾的人,不照科學態度辦事的人,自以為得計,自以為很聰明,其實都是最蠢的,都是沒有好結果的。我們黨校的學生一定要注意這個問題。”(注:《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22頁。)這里說的很清楚,老實、實在的態度是與馬克思主義兼容的,而不老實、不實在則是與馬克思主義不相容的。
其次,從實事求是的哲學層面的意義上講,認為,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的起碼的或常識的要求。在他看來,工作上不采取實事求是的態度,那就是反馬列主義的主觀主義的態度。在《改造我們的學習》一文中,把馬列主義的態度看成是實事求是的態度,并說這是一個共產黨員“起碼應該具備的態度”(注:《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01頁。)。在1941年8月給中央起草的《中央關于調查研究的決定》中,對作為哲學范疇的實事求是作了更為簡潔而明確的定位:“粗枝大葉、自以為是的主觀主義作風,就是黨性不純的第一個表現;而實事求是,理論與實際密切聯系,則是一個黨性堅強的黨員的起碼態度。”(注:《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61頁。)1937年9月,在讀艾思奇的《哲學與生活》一書時作了如下摘要:“辨證唯物論的特點,在于抓住事實的核心,事實的本質,事實的內部發展規律性,不在于尊重事實的表面。機械唯物論者,經驗論者,實用主義者也都尊重事實,都只尊重表面的事實。尊重表面事實,是認識的初步階段,是科學的初期階段,十七八世紀的唯物論,和機械的科學思想就是這樣的。”(注:《哲學批注集》,中央文獻出版社1988年版,第202—203頁。)對艾思奇的思想表示了贊同,認為單憑實事求是不足以把馬克思主義與非馬克思主義區別開來。
應該說,把實事求是看作馬列主義起碼的要求,只是說明馬克思主義還有更為本質的特征,并不能說明它就是馬列主義的靈魂或精髓。因為,凡靈魂或精髓之說,是說它能最準確地概括馬列主義的本質特征。總體來看,是把矛盾觀點看作馬克思主義哲學最本質的特征的。在《矛盾論》中,不僅把辯證法看作一種與形而上學根本對立的宇宙觀(宇宙觀即世界觀,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即馬克思主義哲學本身——筆者),而且還進一步對唯物辨證法的實質和核心——對立統一規律作了系統的探討,認為矛盾就是事物,矛盾就是過程,矛盾就是認識,矛盾就是一切,否認事物的矛盾就是否認了一切。1965年還提出用對立統一規律來解釋各種范疇的設想,認為各種范疇“都要以事物的矛盾對立統一去說明”(注:《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37頁。)。
不僅如此,還有用對立統一規律解釋實事求是的思想。他認為調查研究是做到實事求是的唯一辦法,而要搞好調查研究,“一定要把握住這方面的觀點,這種觀點,就是對立統一和階級斗爭”,“對立統一,階級斗爭,是我們辦事的兩個出發點”。(注:《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0—381頁。)這兩個出發點實際上是一個出發點,因為階級斗爭無非是對立統一規律在階級社會中的特殊表現而已。還指出,調查研究的根本點是為了發現和解決問題。那么,“什么叫問題?問題就是事物的矛盾。哪里有沒有解決的矛盾,哪里就有問題”。(注:《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39頁。)在看來,“認真調查研究,對具體問題作出具體的分析,而不是抽象的主觀主義的分析,這是馬列主義的靈魂”。(注:《紅旗》1982年第24期,第3頁。)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實質上就是解決事物的特殊矛盾。
第三,也有把“實事求是”看作是馬列主義哲學靈魂或精髓的萌芽思想。理論與實際的關系問題的重要性可從三個方面去理解,一、它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本身的一個重要問題;二、它是馬克思主義在處理自身與外部世界的關系中所面臨的突出問題;三、它是中國革命實踐中的突出問題。正由于理論與實際的關系問題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在馬克思主義發揮其改造世界的功能中以及在中國革命實踐中的異常重要性,所以,認為,“理論與實踐的統一,是馬列主義的一個最基本的原則”。(注:《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90頁。)不言而喻,最基本的原則就是核心原則,就是精髓的意思。可見,在理論聯系實際的實事求是的意義上,有把實事求是看作馬列主義的靈魂的思想。
那么,矛盾觀點是馬克思主義的核心與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的靈魂這二者是什么關系呢?在那里,二者所講的角度不同。前者是側重把握馬克思主義的“細胞”,后者側重把握馬克思主義的“肌體”或整體。不過,總體來看,是把矛盾觀點看作馬克思主義靈魂的。因為,在那里,這方面的論述是大量的。而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的靈魂的思想,在那里不僅論述較少,而且他在講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的問題時,多數是在與本體論相對應的狹義的認識論角度、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的辯證關系角度以及如何處理馬克思主義與客觀情況的辯證關系角度以及如何處理馬克思主義與客觀情況的辯證關系角度講的,不是就馬克思主義哲學整體的精神實質的角度上講的。但是,也不能否認,把理論與實踐的統一意義的實事求是看作馬克思主義的靈魂的思想內在地蘊含著把馬克思主義哲學推向一個新境界的契機。
二、鄧小平對實事求是思想的創造性闡釋
與一樣,在鄧小平那里,實事求是也有哲學層面的和非哲學層面的兩層含義,所不同的是,鄧小平主要是在哲學范疇的意義上使用實事求是這一術語,至于實事求是的非哲學層面的含義,鄧小平一般把它看成是哲學層面含義的延伸使用。與鄧小平在實事求是這一術語使用上的微妙變化,是符合思想發展的從感性具體到思維抽象再到思維具體的邏輯的。把實事求是這一術語在日常用語層面含義的基礎上添加了一個哲學層面的含義;鄧小平則又從哲學層面的含義引伸出日常生活層面的含義,比如,鄧小平所說的“在延安中央黨校,同志親筆題的四個大字,叫‘實事求是’。我看大慶講‘三老’,做老實人,說老實話,干老實事,就是實事求是”(注:《鄧小平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5頁。)這句話中,顯然有把實事求是從哲學層面延伸到日常生活層面的含義。在非哲學層面的涵義上,鄧小平特別強調實事求是的作風問題,他說:“現在不是都在講作風嗎?所謂作風,第一就是實事求是,老老實實的態度。對待事情沒有實事求是的作風行嗎?沒有埋頭苦干的精神行嗎?沒有艱苦樸素行嗎?現在要發揚這些作風,這是保證四個現代化的很重要的問題。”(注:《鄧小平思想年譜》,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年版,第56頁。)
鄧小平對實事求是思想的重大發展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豐富了實事求是思想的內涵;二是明確提出實事求是是思想、乃至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精髓的論斷。下面分別談一下。
鄧小平對實事求是概念的內涵增添了兩個新內容。一是把解放思想看作實事求是的重要組成部分。他指出:“解放思想就是提倡的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注:《鄧小平思想年譜》,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年版,第240頁。)現在思想界有人抓我提出的解放思想,認為這就是自由化。我講的是真正解放思想,也就是實事求是。”(注:《鄧小平思想年譜》,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年版,第272頁。)把解放思想與實事求是連為一體,表明鄧小平充分考慮到人的主體性在實事求是中的巨大作用問題。二是把實踐看作實事求是的核心。他指出:“我們要根據現在的國際國內條件,敢于思考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要提倡、要教育所有干部獨立思考,不合理的東西可以大膽改革,也要給他這個權。所謂考核,第一就是考核這個問題。”(注:《鄧小平思想年譜》,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年版,第80—81頁。)還指出:“我們改革開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實踐,靠實事求是。”這些說法都表明,鄧小平把大膽創新、勇于實踐看作做到實事求是的核心環節。把實踐看作做到實事求是的核心,這是個很重要的思想,缺了這一點,不僅從根本上無法解釋實事求是與解放思想的內在一致性,而且也無法使實事求是范疇成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一個專有范疇。應該說,對實事求是概念涵義的豐富和發展,為鄧小平重新審視實事求是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地位問題作了必要的準備。
把實事求是看作思想、乃至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精髓,這是一個新論斷。對于鄧小平的這一論斷,可從以下四個方面予以解釋:
首先,這一論斷是鄧小平對思想長期反思和再闡釋的結果。早在1975年,鄧小平就提出了全面學習、宣傳、貫徹思想的問題,在1977年4月,他又提出了完整準確地理解思想的問題,指出思想是一個完整的體系,我們要從體系的角度理解思想,而不能從的個別詞句來理解思想。他復出后不久,又提出怎樣才是完整準確地學習和運用思想的問題,指出學習思想,就是要學習思想的精髓;運用思想,就是要運用思想的精髓去解決現在的問題。正是在反思思想精髓或精神實質問題的過程中,鄧小平提出了實事求是是思想的精髓的科學論斷。鄧小平在1982年曾明確指出:“我是在粉碎‘’之后九個月,即一九七七年七月才出來工作的,到那時我才能參加中央的會議。我出來以后,提出思想的精髓是實事求是,從此開始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問題的討論。”(注:《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9—10頁。)顯而易見,從把握思想體系到把握思想的精神實質的轉變,是鄧小平思想的巨大轉變,而得出實事求是是思想的精髓的論斷,是本人沒有提出過的,它是鄧小平本人的創造。
其次,鄧小平認為,把思想的精髓理解為實事求是,在那里有合理的根據。對這個問題,1978年6月2日鄧小平在《全軍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作過系統論述。他指出,從投身于共產主義運動時開始,就一直提倡和實行對社會客觀情況的調查研究,就一直反對理論脫離實際的教條主義的錯誤傾向。在1936年和1937年寫下的《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實踐論》、《矛盾論》等奠定我們黨思想理論基礎的不朽名著中,對實踐在認識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作了系統地論述。在運動中,反復強調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觀點。在黨的七大的報告中,還把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作風,規定為我們黨的三大作風中的第一項。鄧小平還指出,在此之后,尤其是在全國解放后,繼續強調實事求是的觀點,并提出了理論與實踐的統一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最基本的原則的觀點。鄧小平得出結論說,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如果不同實際情況相結合,就沒有生命力了,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是思想的根本觀點(注:《鄧小平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13—118頁。)。
第三,通過對實事求是概念的重新認識,鄧小平得出了如下結論:“實事求是,是無產階級世界觀的基礎,是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基礎”。(注:《鄧小平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3頁。)無產階級的世界觀,在這里指的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實事求是作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礎的意思不是說它是外在于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本身的基礎。而是說它是作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而成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礎的。在這個問題上,鄧小平指出:“我們提倡的實事求是,是馬列主義、思想的一個基本組成部分,因此提倡實事求是決不能離開馬列主義、思想的基本原理,決不能忽視同志在這個問題上的偉大功績。”(注:《鄧小平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78—279頁。)在這個問題上,我們有必要強調的一點是,如果鄧小平不對實事求是概念的內涵加以補充、豐富和發展,那么,把實事求是當作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靈魂和根本點的說法就是有問題的,因為按照的實事求是概念,我們還無法把馬克思主義哲學與舊唯物主義哲學區分開來。
在鄧小平看來,實事求是作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礎,是馬克思主義之成為馬克思主義的根本標志,是馬克思主義大廈賴以建立的基石,是馬列主義、思想的“出發點、根本點”(注:《鄧小平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14頁。),是貫穿馬列主義、思想的靈魂和精髓,是馬列主義、思想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東西”(注:《鄧小平思想年譜》,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年版,第67頁。)。運用實事求是這一范疇,就可以把馬克思主義哲學與非馬克思主義哲學區別開來。
第四,實事求是作為馬列主義、思想的精髓,實際上指明了馬列主義、思想的精神實質,因而,鄧小平就認為,可以用實事求是這一范疇來直接概括馬克思主義哲學。他指出:“馬克思、恩格斯創立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思想路線,同志用中國語言概括為‘實事求是’四個大字。”(注:《鄧小平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78頁。)他還更具體地指出:實事求是是馬列主義思想、哲學、理論、方法的概括。它同各種機會主義思想都是完全對立的,包括教條主義、經驗主義、“左”的右的機會主義、修正主義。從鄧小平的思想邏輯中,我們可以把馬列主義、思想直接簡稱為實事求是主義。
還應該說明的是,鄧小平之所以用實事求是來指稱馬克思主義,與他所主張的真理的簡單性原則也有關系。在鄧小平同志看來,馬克思主義作為真理,并不是高高在上令人高不可攀的東西,馬克思主義其實是很平凡樸素的道理。他指出:“我們講了一輩子馬克思主義,其實馬克思主義并不玄奧。馬克思主義是很樸實的東西,很樸實的道理。”(注:《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2頁。)在鄧小平看來,實事求是就是馬克思主義的樸實的道理。
從以上四個方面的說明,我們可以看出實事求是思想與鄧小平實事求是思想之間的聯系和區別。使實事求是成為一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范疇,并對之作了系統的說明,但總體來看,并沒有把實事求是看作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實質和精髓,盡管他有這方面的萌芽思想。鄧小平則通過對實事求是思想的重新闡釋和補充,使實事求是成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核心范疇,成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一個專有范疇,這是鄧小平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大貢獻。所以,盡管鄧小平同志總在講是同志確立了黨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但通過考察我們可以發現,正是鄧小平同志把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的精髓明確概括為實事求是的,他把對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精髓的萌芽思想發展起來了。筆者以為,鄧小平實事求是思想與實事求是思想的區別,從大的方面講,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對實事求是概念的深化;二是提高了實事求是思想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地位。
三、鄧小平實事求是思想的歷史地位
鄧小平實事求是思想的歷史地位可用一句話來概括:它是鄧小平哲學成為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發展的新階段的根本標志,是鄧小平開辟馬克思主義哲學新境界的根本標志。之所以這樣說,有如下幾個理由。
首先,鄧小平用實事求是直接概括馬克思主義哲學本身,使我們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解躍上了一個新層次。在鄧小平同志那里,實事求是四個大字以簡約的形式概括著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全部內容。這四個大字把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本體論、辯證法、歷史觀、認識論和價值論濃縮為一個整體;這四個大字使人們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解從體系觀照的層面上升到了精神實質觀照的層面;同時,這四個大字也把人們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精神實質觀照的層面進一步引向解決實際問題的層面。可以說,鄧小平的實事求是四個大字是一把馬克思主義的奧康剃刀,它煥發了馬克思主義的勃勃生機。它告訴人們怎樣才是堅持馬克思主義這樣一個重大問題。在鄧小平看來,真正堅持馬克思主義,就是要實事求是地研究當今社會實踐中的重大問題,并用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斷不可把堅持馬克思主義簡單地理解為運用已有的理論去研究當代的問題。
其次,鄧小平用實事求是概括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精髓,大大深化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問題的理論。在鄧小平那里,實事求是與解放思想是緊密聯系、融為一體的。他認為,要做到實事求是,必須得解放思想,而解放思想也就是實事求是。這就提出了一個我們頭腦已有的思想觀念與客觀現實的關系問題,具體地說,即我們應該怎樣馬克思主義地對待我們頭腦中已有的“馬克思主義”觀念與客觀現實的關系問題。雖然鄧小平沒有用主體性這個詞,但他的確有這方面的大量思想。本文認為,鄧小平對實事求是與解放思想關系的論述,深化了馬克思主義的哲學基本問題理論,把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進一步擴展為主體性與客觀性的關系問題。我們知道,在鄧小平之前,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對思維與存在關系問題一般只講兩個方面,一是思維與存在誰是本源的,二是思維能否正確反映存在。但是,由于思維一般不是一塊白板,而是儲備著某些知識的,這就存在著一個人們已有的知識與客觀世界之間的關系問題,這個問題理應是思維與存在關系問題的內容,或者更進一步說是思維與存在關系問題的集中表現。我們不否認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曾大量談到人的主體性與客觀性的關系問題,但一則他們并沒有把它概括進哲學的基本問題之中,二則后人對他們這方面的思想長期重視不夠。而鄧小平則把這個問題尖銳地提了出來,這就加深了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解,也昭示了一條在基本理論上發展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路子。
第三,把實事求是與實踐觀點緊密相連,重新確立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實踐性本質特征,深化了人們對馬克思主義作為實踐的唯物主義的認識。應該說,在20世紀40年代的關于辯證法與認識論是一個東西的主張和其晚年“哲學就是認識論”的思想,已有把實踐觀點看作馬克思主義哲學世界觀的根本觀點的思想,但本人還沒有來得及做把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世界觀和認識論一體化的工作,而鄧小平則從根本點上做了這項工作。在鄧小平的實事求是觀中,實踐觀點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作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精髓的實事求是的重要的組成部分,實踐觀點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根本觀點,這就意味著,馬克思主義哲學既是辯證唯物主義同時又是實踐的唯物主義,是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論。這種看法自然是對長期以來馬克思主義哲學教科書中對實踐觀點的地位估計不足的一種糾正,重新提升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境界。
鄧小平哲學理論是當代中國的時代精神,這個理論首先開啟了中國改革開放的現代化進程,并在指導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不斷豐富和發展起來。現在有不少人對鄧小平哲學理論的歷史地位估計不足,其中的緣由,至少有兩點是應該提及的:一、鄧小平經常是以“六經注我”的形式發展馬列主義、思想的,學界不少人把鄧小平對馬列主義、思想的重新解讀誤認為是馬列主義、思想中固有的內容;二、說鄧小平哲學思想開啟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發展的新階段并不意味著鄧小平完成了馬克思主義哲學新階段的工作,學界有人把這兩者混淆了。想一想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我們不能不對鄧小平的貢獻感到自豪,也感到馬克思主義研究者責任重大。本文所作的工作,只是試圖從一個角度論述一下鄧小平同志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巨大貢獻。筆者認為,鄧小平實事求是思想是對實事求是思想的重大發展。鄧小平關于實事求是是馬列主義、思想精髓的論斷本身就是對馬列主義、思想的一種新的解釋,是鄧小平哲學成為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發展的新階段的根本標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