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正文

鄧小平民主政治思想

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鄧小平民主政治思想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鄧小平民主政治思想

黨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這一目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全面發展的奮斗目標。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之一。從理論的高度弄清我們要建設什么樣的社會主義民主以及如何建設中國式的社會主義民主,對于我們正確理解奮斗目標有著重要的意義。

鄧小平歷來重視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他對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一系列問題作了深刻論述,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思想是鄧小平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鄧小平社會主義民主思想內容豐富而深邃,其中,關于社會主義民主與無產階級專政、社會主義民主與社會主義現代化、社會主義民主與黨的領導、社會主義民主與社會主義法制、社會主義民主與政治體制改革等關系的思想獨具特色。

一社會主義民主與無產階段專政

按照馬克思主義的觀點,民主政治首先和主要的是指一種國家制度,即國體和政體的統一。鄧小平對于如何堅持社會主義民主與無產階級專政的統一,不斷推進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的國家制度,作了精辟的論述。

1.發展社會主義民主與加強無產階級專政是辯證統一的

9

人民民主專政國家的民主與專政這兩個方面是缺一不可、辯證統一的。任何民主制的國家,都是一定階級的民主與對一定階級的專政的結合,都是民主與專政的統一體。無產階級民主制,也就是無產階級專政,在中國是人民民主專政。指出:“沒有廣泛的人民民主,無產階段專政不能鞏固,政權會不穩?!盵1](824頁)只有在人民內部實行充分的民主,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形成強大的政治統治力量,才能對敵人實行有效的專政;也只有對敵人實行強有力的專政,打擊他們的破壞活動,才能保障人民的民主權利和根本利益。如果把民主和專政割裂開來,對立起來,削弱任何一個方面,都會導致對人民民主專政國家制度的嚴重損害。

在民主和專政的關系上,鄧小平堅持了馬克思主義的辯證法,發展了思想。在理論上,鄧小平闡明:“無產階級專政對于人民來說就是社會主義民主”,同時,“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決不是可以不要對敵視社會主義的勢力實行無產階級專政”[2](168頁)。鄧小平認為,如果只有人民內部的民主而沒有對破壞分子的專政,社會就不可能保持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就不可能把現代化建設搞成功。發展社會主義民主與加強無產階級專政是緊密聯系、不可割裂的。一方面,必須大力完善和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擴大民主的社會基礎,完善民主的運作機制,擴大人民的民主權利;另一方面,絕不能削弱和否定無產階級專政,而且從維護政治穩定、發展經濟和保障人民的民主權利來說,現階段人民民主專政還需要加強。鄧小平明確指出:“馬克思主義理論和實際反復教育我們,只有絕大多數人民享有高度的民主,才能夠對極少數敵人實行有效的專政;只有對極少數敵人實行專政,才能夠充分保障絕大多數人民的民主權利。”[2](373頁)這就告訴我們:我們必須牢固確立這樣的觀念: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沒有對敵對分子的專政,也就沒有社會主義。不要民主的社會主義,社會主義要變質,不是科學的社會主義;不要專政的社會主義,社會主義也會變質,也不是科學的社會主義。把社會主義與民主對立起來或割裂開來,把社會主義與專政對立起來或割裂開來,都不是馬克思主義。3

在實際工作上,鄧小平也明確提出了要求。他多次指出,無產階級專政對于人民來說就是社會主義民主,是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和其他勞動者所共同享受的民主,是歷史上最廣泛的民主。堅持人民民主專政,首先就要對廣大人民實行充分的民主。他特別重視強化工人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在國家政權中的主人翁地位,保障人民的民主權利。他說,我國的政權,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政權。它的建立,標志著我國人民已爭得了民主,它反映了我國人民成為國家和社會主義主人的事實。這一事實是不容否定的。但是,“在民主的實踐方面,我們過去作得不夠,并且犯過錯誤”[2](168頁)?!胺鬯椤院螅貏e是三中全會以后,我們一直在努力發揚民主。現在這方面的工作做得還很不夠,還要繼續努力做”[2](372頁)。我們要發展的民主是社會主義民主,這就決定了我們在民主建設中必須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只有這樣,我們的民主才能得到有效的保證,人民才能享受到最廣泛的真正的民主權利。鄧小平同時又強調,人民民主專政是對廣大人民群眾的充分民主,同時又是對極少數敵對分子的專政。我們在重視無產階級專政的民主職能的同時,又不能忽視其專政的職能。堅持人民民主專政,仍然是我國現階段不可動搖的基本原則之一。鄧小平在科學分析社會主義條件下各種敵對分子和階級斗爭存在的實際情況基礎上,對我國的階級關系和階級斗爭,作了完整科學的論述。既指出了過去階級斗爭擴大化的錯誤,又指出了在新的形勢下還存在特殊形式的階級斗爭。鑒于這種“特殊形式的階級斗爭”的存在,鄧小平指出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機器不能削弱,只能加強,它們的存在是社會主義民主和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保證。他明確指出,如果“只有人民內部的民主,而沒有對破壞分子的專政,社會就不可能保持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就不可能把現代化建設搞成功”[3](154頁)。所以,“現在,我們在堅定不移地把發展社會主義民主的工作繼續做下去的同時,要求全黨同志、全國人民高度警惕和堅決打擊各種反社會主義活動和刑事犯罪活動?!盵2](267頁)。只有從中國國情出發,堅持實行人民民主專政,才能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力。正確認識和處理民主和專政的辯證關系,科學地把握兩者的辯證關系,它們就能相輔相成,相互作用而合乎規律地發展。

2

2.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民主制度

馬克思主義認為,政體是國家組織形式,國體決定政體,政體表現國體、適應國體。在我國,與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相適應的最好的政體,就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以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根據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國家學說,總結了我國新民主主義革命過程中根據地政權建設的經驗而創造出來的,是符合中國國情的根本政治制度。正如鄧小平所說:“我們實行的就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一院制,這最符合中國實際?!盵3](220頁)

我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體現了議行合一的原則,同時又體現了民主集中制的原則。這同三權分立的資產階級議會制有著本質的區別。鄧小平旗幟鮮明地指出,我們要堅持實行人民代表大會的制度,而不是美國式的三權鼎立制度。針對某些敵對勢力攻擊以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為主要特征的社會主義民主制度,鼓吹實行“三權分立”的議會制,鄧小平明確指出,我們并不反對西方國家搞三權分立,但是我們中國大陸不搞。我國為什么不能搞三權分立?從根本上說是三權分立的原則和制度不符合我國國情,不符合社會主義人民政權的性質和要求。鄧小平的新貢獻還在于第一次從民主形式的角度,指出資本主義民主的多黨制、兩院制、三權鼎立不是它們的強點而是弱點。我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盡管還有待于進一步完善,但它真正體現了人民當家作主的原則,人民在歷史上第一次成為國家的主人。這種體制,是民主的,又是集中的,既能保證廣大人民享受廣泛的民主權利,又能保證國家權力的集中統一行使,使國家的各項工作能夠卓有成效地進行。正如鄧小平所說:“這種制度更利于團結人民,比西方的民主好得多。”[3](257頁)

6

3.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我國一項基本政治制度

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一個重要方面。一個國家實行什么樣的政黨制度,是由這個國家的經濟、政治、社會、歷史發展等多種因素即國情所決定的。正是由于國情的不同,所以才有英國、美國、加拿大的“兩黨制”和法國的“多黨制”及日本的“一黨多元制”等等。中國實行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制也是由中國國情決定的。正如鄧小平所指出的:“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實行多黨合作,這是我國具體歷史條件和現實條件所決定的,也是我國政治制度中的特點和優點。”[3](68頁)針對極少數別有用心的人提出在我國要建立兩黨政治,甚至提出要“取消共產黨,實行多黨制”的錯誤言論,鄧小平尖銳地指出,資本主義國家的兩黨制或多黨合作制不適合中國國情。因為在中國不存在搞西方多黨制的經濟基礎和階級基礎。在近代中國,以資產階級革命家宋教仁為主要代表的一批人,曾幻想在中國搞“多黨制”,結果失敗了,宋教仁也成為在中國推行“多黨制”的犧牲品。在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前,也有一些派的代表人物對資產階級國家的“多黨制”抱有幻想,希冀在中國建立歐美那樣的資產階級民主制度,結果卻以中國民主同盟的被迫解散而告終。中國近現代史已經證明,多黨制在中國行不通。對于兩黨制和多黨制統治形式的實質,鄧小平一針見血地指出:“資本主義國家的多黨制有什么好處?那種多黨制是資產階級互相傾軋所決定的,它們誰也不代表廣大勞動人民的利益。”[2](373頁)“要求全世界所有國家都照搬美、英、法的模式是辦不到的?!薄爸腥A人民共和國不會向美國學習資本主義制度?!盵2](267頁)在中國,共產黨是處于領導地位的執政黨,她可以通過發揚黨內民主和人民民主接受群眾監督及派的監督,不斷地提高自己和完善自己?;孟胍M西方資產階級國家的多黨制或兩黨制來推進中國民主政治化的進程,無疑是錯誤的。如果在中國這樣一個具有小資產階級傳統影響深廣、又有十幾億人口的大國,推行西方的多黨政治,在黨派的數目上可能是會創世界紀錄的,其結果必然會造成黨派紛爭、政局動蕩、國家分裂,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就無從談起。因此,鄧小平明確指出,我們必須堅持實行共產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制,而不是西方的兩黨制或多黨制。2

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制,是在堅持共產黨領導地位的前提下,實行共產黨與各派之間相互合作共事。首要原則是堅持共產黨的領導。鄧小平明確指出:“我們國家也是多黨,但是中國的其他黨,是在承認共產黨領導這個前提下,服務于社會主義事業的。”[2](267頁)我國的各派,在民主革命時期,作為中國民族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的政治代表,決定了它不可能形成強大的政治力量,而只能在靠攏共產黨或靠攏國民黨之間作出選擇。當國民黨發動內戰后,具有反帝反內戰愛國心的各派就靠攏共產黨。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已成為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政治力量的各派,都接受共產黨的領導,這就形成了共產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

共產黨與各派合作的主要方式是民主協商。共產黨對派的領導、合作,通過民主協商的方式來實現。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各政黨、各人民團體、各少數民族人士和社會各界代表,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為組織形式,經常就國家的大政方針進行民主的、平等的、認真的討論和協商。鄧小平非常重視加強統一戰線和政治協商制度的建設。他不僅在理論上作出了一系列深刻論述,而且還進行了大量的實踐活動。他認為,人民政協“是發揚民主、聯系各方面人民群眾的一個重要組織”[2](187頁)。我國各派在民主革命時期同我們黨共同奮斗,在社會主義時期同我們黨一道前進,一道經受考驗。在今后的建設中,我們還要同所有的愛國派和愛國民主人士長期合作。統一戰線仍然是一個重要法寶,不是可以削弱,而是應該加強。共產黨與各派通過民主協商“求同存異”,從而形成既有統一意志,又有個人心情舒暢的生動活潑的政治局面。7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制,既不同于原蘇聯等國實行的一黨制,也不同于歐美等資本主義國家實行的兩黨制或多黨制,它既堅持了共產黨的領導,又肯定了派是共產黨的友黨、參政黨,而不是在野黨。共產黨和派的關系是平等合作與協商關系。這一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黨制度的建立,從基本政治制度上為加強共產黨的領導和發揚社會主義民主提供了保證。

二社會主義民主與社會主義現代化

社會主義與民主、社會主義民主與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關系問題,是社會主義發展中的一個重大的理論和現實問題。鄧小平從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出發,深刻地總結了歷史的經驗教訓,結合當代中國的實際和時代特征,科學地回答了這個問題,創造性地發展了科學社會主義學說。

社會主義思想和理論自產生之日起,就是和民主、自由、平等聯系在一起的??茖W社會主義的創始人馬克思、恩格斯首次提出無產階級將通過革命建立民主制度,而這種民主制度的本質在于絕大多數勞動人民的統治,它將發揮建立和鞏固新社會的經濟基礎的作用。恩格斯明確指出:“如果說有什么是勿庸置疑的,那就是,我們的黨和工人階級只有在民主共和國這種政治形式下,才能取得統治。民主共和國甚至是無產階級專政的特殊形式”[4](274頁),“在我們看來,民主共和國是唯一的這樣的政治形式”[4](327頁)。7

列寧發展了馬克思、恩格斯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思想,深刻地闡明了社會主義和民主的關系。他提出了一個著名論斷:“沒有民主,就不可能有社會主義,這包括兩個意思:(1)無產階級如果不通過爭取民主的斗爭為社會主義革命作好準備,它就不能實現這個革命;(2)勝利了的社會主義如果不實行充分的民主,就不能保持它所取得的勝利,并且引導人類走向國家的消亡?!盵5](168頁)列寧闡明的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社會主義必須實行充分的民主這一馬克思主義民主學說的重要原理,為社會主義國家民主政治建設指明了方向。鄧小平繼承和發展了列寧這一重要思想,深刻地總結了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及我國歷史上缺乏民主的沉痛教訓,對社會主義民主建設的重要地位問題進行了反思,鮮明地提出了“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就沒有社會主義的現代化”的科學論斷。這一論斷深刻地揭示了民主與社會主義、民主與現代化建設的不可分割的密切關系。

一方面,這一科學論斷從社會主義的本質的高度,闡明了發展社會主義民主的必要性,闡明了民主與社會主義具有不可分性。

在社會主義社會,民主不僅僅是一種手段,而且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內在屬性。民主是社會主義所追求的重要目標之一。這是因為,社會主義民主是社會主義的上層建筑,它與公有制的經濟基礎一起構成作為整體的社會主義社會制度,顯而易見,沒有民主的社會主義不能算是完整的社會主義。同時,從社會主義國家的國體和政體上看,社會主義政治制度是以人民民主為根本內容的國體和政體的統一,沒有社會主義的人民民主,也就沒有社會主義的政治制度。堅持社會主義民主,又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重要體現??茖W社會主義認為,當民主發展到社會主義階段時,民主就和社會主義在本質上融為一體了。社會主義民主是比資本主義民主更高形態的民主,它使民主的內涵和外延都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擴大。社會主義社會的優越性,不僅應表現在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方面,還應表現在高度的政治文明方面。從實踐上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又是黨和國家的政治生活正?;⒂行蚧鸵幏痘淖罡颈WC,是黨、國家與人民群眾保持密切聯系的根本途徑。不切實建設社會主義民主,社會主義社會在實踐中就會出現偏差,出現官僚主義、個人崇拜等消極和腐敗現象,甚至出現像中國“”和蘇聯東歐那樣的挫折。所以,離開民主,就談不上真正的社會主義,更談不上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主的發展與社會主義的發展是相應的、互動的,正如鄧小平所說:“社會主義愈發展,民主也愈發展。”[2](168頁)反之亦然,民主愈發展,社會主義也愈發展。7

另一方面,這一論斷闡明了民主不僅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一個戰略目標,而且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政治基礎和可靠的政治保證。

社會主義民主作為目的,是中國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和目標。鄧小平借鑒世界其他國家現代化的經驗,立足于中國的國情,對于中國現代化的宏偉目標進行了深刻的闡述。早在1979年,鄧小平就高屋建瓴地指出:“我們的國家已經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我們要在大幅度提高社會生產力的同時,改革和完善社會主義的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發展高度的社會主義民主和完備的社會主義法制。”[2](208頁)他認為,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同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一樣,都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任務和目標。社會主義現代化是一個系統工程,不僅是經濟現代化,而且是一個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現代化和人的現代化在內的社會轉變過程,它包括物質文明建設、精神文明建設和政治文明建設。沒有民主,就沒有任何意義上的政治現代化,社會主義現代化也是殘缺不全的。根據鄧小平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思想,黨的十三大確立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明確地提出了富強、民主、文明“三位一體”的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奮斗目標,民主政治建設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體布局中占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在新形勢下進一步豐富了這一思想,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明確提出,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7

社會主義民主作為手段,又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政治保證。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經濟建設、思想建設和民主政治建設“三位一體”,是缺一不可的:經濟建設是中心,它為思想文化建設和民主政治建設提供物質基礎;經濟建設的發展,經濟建設的社會主義方向,必須由思想文化建設即精神文明建設來推動、作保證;而經濟建設和思想文化建設都要靠民主與法制建設來保證和支持。社會主義民主,不僅意味著占人口絕大多數的勞動人民當家作主,享受管理國家、管理經濟、管理文化和社會事務的權利,而且意味著對極少數破壞社會主義的敵對分子實行專政。只有加強民主政治建設,才能使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順利進行。正如黨的十二大所指出:“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都要靠繼續發展社會主義民主來保證和支持。”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建設、思想文化建設和民主政治建設,這三者之間既互為條件、又互為目的,既相互促進、又相互合理制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之所以取得巨大的成功,最重要的就在于我們堅持了兩條:“一條是政治上發展民主,一條是經濟上進行改革”[3](116頁)正是依靠政治民主化建設,大力發展人民民主,調動了各方面的積極性,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才得以迅速發展,取得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

3

三社會主義民主與共產黨的領導

鄧小平精辟地論述了民主與黨的領導的相互關系。他認為發展社會主義民主與堅持黨的領導是根本一致的。民主政治建設必須在黨的領導下有秩序地進行,同時,黨的自身建設又需要堅持民主政治。

1.社會主義民主建設必須堅持黨的領導

在社會主義條件下進行民主建設,首先是一個堅持社會主義方向和以正確的路線方針指導的問題。我們的民主制度,是“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民主制度”。鄧小平明確指出,中國人民今天所需要的民主,只能是社會主義民主或稱人民民主,而不是資產階級的個人主義的民主。只有堅持黨的領導,才能確保民主建設的社會主義方向,才能使社會主義民主建設有正確的路線方針指導。并且,只有堅持黨的領導,才能創造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保證人民民主權利的實現,保證現代化建沒事業順利進行。長期以來,在民主與黨的領導關系上曾經出現過兩種錯誤傾向。一種是在所謂“一元化領導”的口號下,黨政不分、以黨代政,權力過分集中的現象相當嚴重;另一種是一些人把黨的領導和民主對立起來,錯誤地認為加強黨的領導必然會削弱社會主義民主,追求所謂沒有領導、不受任何法律和紀律約束的“絕對民主”,甚至企圖利用民主來削弱或者擺脫黨的領導。針對這兩種錯誤傾向,鄧小平十分尖銳地指出:“今天的黨中央堅持發揚黨的民主和人民民主,并且堅決糾正過去所犯的錯誤,在這種情況下,竟然要求削弱甚至取消黨的領導,更是廣大群眾所不能允許的,這事實上只能導致無政府主義,導致社會主義事業的瓦解和覆滅?!盵2](170-17l頁)如果離開黨的領導,“抽象地空談民主,那就必然會造成極端民主化和無政府主義的嚴重泛濫,造成安定團結政治局面的徹底破壞,造成四個現代化的徹底失敗?!薄爸袊蛯⒅匦孪萦诨靵y、分裂、倒退和黑暗,中國人民就將失去一切希望”[2](176頁)。實踐已經反復證明了這一點。因此,搞社會主義民主離不開黨的領導。沒有黨的領導,人民就不能爭得民主;脫離黨的領導,就不能正確地堅持民主。黨的領導是人民民主實現和發展的必要條件,堅持黨的領導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必須首先堅持的基本原則。1

2.黨內民主與社會主義民主建設是一致的。

在社會主義社會,特別是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黨內民主狀況對民主政治建設的影響是很大的。黨內民主生活搞好了,民主制度健全了,就可以在全社會樹立起良好的影響和風氣,就會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民主政治建設提供一個良好的基礎,促進國家民主政治生活的發展和制度的完善。實際上,黨內民主與人民民主的目標方向是一致的,這個目標就是在1957年所提出來的“六有局面”,即:“我們的目標,是想造成一個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紀律又有自由,又有統一意志,又有個人心情舒暢、生動活潑,那樣一種政治局面”[6](456-457頁),這一構想體現了民主集中制的基本精神,指明了發展社會主義民主的方向。鄧小平高度重視提出的這一構想。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鄧小平多次把黨內民主建設和人民民主建設相提并論。在他看來,黨內民主建設和人民民主建設是統一而不可分割的,目標和方向是一致的,二者應同步進行。他認為,我們各種政治制度和經濟制度的改革,總方向“都是為了發揚和保證黨內民主,發揚和保證人民民主”[2](372-373頁),“使我們黨的生活民主化,使我們國家的政治生活民主化”[3](259頁)。另一方面,民主建設本身就是黨的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黨內民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重要甚至主要內容之一,發展黨內民主是發展人民民主的關鍵。早在1962年,鄧小平就指出,黨和國家政治生活中的“六有局面”,“首先要從黨內造成,我們國家也要造成這樣一種局面。但是,如果黨內不造成,國家也造不成”[7](306頁)。他反復強調:如果黨內民主生活搞不好,我們就沒有資格談什么社會主義民主、人民民主,更不可能建設好社會主義民主。相反,黨內民主生活搞好了,民主制度健全了,就會對全國、全社會范圍的民主建設產生極大的影響,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根據鄧小平的論述,黨的十三大報告明確提出:“以黨內民主來逐步推動人民民主,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一條切實可行、易于見效的途徑?!标P于黨內民主與人民民主建設一致性的思想,是鄧小平在社會主義政治民主建設上的一個重要理論貢獻。3

3.健全民主制度是黨風廉政建設的根本

改革開放以來,黨內產生了消極腐敗現象并有所蔓延。能否有效地懲治腐敗,是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成敗的一個關鍵問題。鄧小平尖銳地指出:“不懲治腐敗,特別是黨內的高層的腐敗現象,確有失敗的危險?!盵3](313頁)鄧小平十分重視執政黨的黨風問題,在改革開放之初,他就要求我們黨要堅持兩手抓,一手抓改革開放,一手抓懲治腐敗。如何懲治、防止、根治腐?。恐匾木褪羌訌娒裰鹘ㄔO,擴大人民民主,確保人民的監督權。早在1945年,就指出了這條“新路”。他說:“這條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讓人民來監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來負責,才不會人亡政息。”[8](148-149頁)鄧小平繼承和發展了這一思想。他根據長期民主政治建設的實踐經驗,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提出了懲治腐敗的大思路,這就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通過發展民主、加強監督來懲治腐敗。他多次強凋,我們只有依靠民主,由人民當家作主,實行嚴肅的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結合的有效監督,才能克服腐敗現象。過去特權現象有時受到限制、批評和打擊,有時又重新滋長,就是因為過去民主與法制不健全,特別是監督制度不健全。因此,他十分強調用民主監督制度來解決不正之風的問題。他指出:要克服官僚主義等不正之風,“就要受監督,就要擴大黨和國家的民主生活。如果我們不受監督,不注意擴大黨和國家的民主生活,就一定要脫離群眾,犯大錯誤?!盵7](270頁)。這種民主監督來自幾個方面,“我們需要實行黨的內部監督,也需要來自人民群眾和黨外人士對于我們黨的組織和黨員的監督”[7](215頁),使黨內監督形成網絡。鄧小平特別強調要解決制度問題,尤其是群眾監督制度。他說:“要有群眾監督制度,讓群眾和黨員監督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凡是搞特權、特殊化,經過批評教育而又不改的,人民就有權依法進行檢舉、控告、彈劾、撤換、罷免,要求他們在經濟上退賠,并使他們受到法律、紀律處分?!盵2](332頁)根據鄧小平的思想,黨的十四大明確提出,要加強人民群眾、各派和無黨派人士對我們黨的監督,建立健全黨內和黨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結合的監督制度。顯然,必須通過發展民主政治,才能建立和健全這種監督制度。

9

四社會主義民主與社會主義法制

民主從來都是和法制密切相聯的,人類社會從沒有出現過脫離法律規范和約束的民主。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必須同健全社會主義法制緊密結合。鄧小平明確指出:“發揚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兩方面是統一的?!盵2](276頁)堅持社會主義民主和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這是鄧小平從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出發,總結社會主義歷史發展的經驗教訓,通過對社會主義進行再認識所得出的科學結論。

1.社會主義法制是民主的保障

法屬于上層建筑,是實現統治階級意志和利益的工具。任何國家的統治者要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和行使自己的統治權,都毫無例外地需要運用法律制度這一工具。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是一種新型的國家政治制度,它也需要完備的法制保障。鄧小平明確提出健全社會主義法制是實現社會主義民主的內在要求,指出只有健全社會主義法制,按憲法和法律辦事。才能實現和加強社會主義民主。他指出,“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須加強法制”[2](146頁)。這是因為,法制不僅規定人民享有管理國家的根本權力以及實現這種權力的途徑,而且規定了人民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管理文化和社會事務;法制不僅規定了公民有廣泛的民主自由權利,而且還規定實現這些權利的物質保障和法律保障,以及對侵犯人民民主自由權利的行為所應受到的制裁。鄧小平還進一步把法制建設上升到戰略和全局的高度,他指出:“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這是三中全會以來中央堅定不移的基本方針,今后也決不允許有任何動搖?!盵2](359頁)將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和健全社會主義法制作為黨的基本方針,這在我們黨的歷史和社會主義建設史上還是第一次。8

社會主義法制對社會主義民主的保障作用,就是把民主的精神和原則具體表現為法律和制度,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即法制化。也就是說,社會主義民主必須有一套完善的民主制度和相應的各種保障民主的法律。對于中國這樣一個“缺少執法和守法的傳統”的國家,使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化顯得尤為重要。對此,鄧小平精辟地指出:“我們這個國家有幾千年封建社會的歷史,缺乏社會主義的民主和社會主義的法制。現在我們要認真建立社會主義的民主制度和社會主義法制,只有這樣,才能解決問題?!盵2](348頁)因此,鄧小平十分重視民主法制化問題。早在1978年中央工作會議上鄧小平就明確指出:“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須加強法制。必須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盵2](146頁)鄧小平這個論斷也寫進了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公報指出:“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須加強社會主義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具有穩定性、連續性和極大的權威?!焙髞恚囆∑皆僖淮螐娬{:“要制定一系列的法律、法令和條例,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盵2](359頁)否則,社會主義民主就會落空。因此,使社會主義民主制度化、法律化,是我們整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所進行民主政治建設的主要和基本任務之一。4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在改革開放的實踐中發展了鄧小平必須使民主制度化、法制化的思想,把實現社會主義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與依法治國統一起來,在黨的十五大報告中指出:“依法治國,就是廣大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憲法和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保證國家各項工作都依法進行,逐步實現社會主義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p>

2.民主權利必須依法進行

民主是自由平等的政治活動,但這種活動必須依法進行。任何公民行使民主自由權利,都不得違反法律。如果不遵守一定的規則和程序,人們就不可能真正獲得平等和自由。民主脫離了法制,就會導致無政府主義和極端民主化,就會給社會造成災難。鄧小平多次批判那種不要法制、不受法律約束的極端民主化觀點,闡明了民主自由權利必須依法行使的思想。

有人認為,民主權利必須依法行使,這意味著不自由,意味著剝奪人們的民主自由權利,并提出要追求不受任何限制的自由。針對這些不正確的看法,鄧小平明確指出:“社會主義民主和社會主義法制是不可分的。不要社會主義法制的民主,不要黨的領導的民主,不要紀律和秩序的民主,決不是社會主義民主。相反,這只能使我們的國家再一次陷入無政府狀態,使國家更難民主化?!盵2](359頁)唯物辯證法認為,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有條件的,都要受條件的制約。自由也是一樣,它是法律范圍內的自由,是法律所規定的自由。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絕對的自由,不存在不受法律限制的自由。有些人以為,西方是“自由世界”,民主自由不受任何約束,不受法律限制,人們愛干什么就能干什么,愛怎么干就怎么干。這是對資產階級民主的無知。其實,連資產階級的思想家、政治家和資本主義國家的憲法都承認,資產階級民主是有限制的民主,是國家法制范圍內的民主。資本主義國家的法律對公民的民主權利有種種具體規定,作了諸多限制,它們的民主自由是有限的,甚至是狹隘的、虛假的。鄧小平一針見血地指出:“現在有些人卻想把我們的社會引到無法無天的境地,這怎么行呢?連資本主義社會也不允許無法無天,何況我們堅持的是社會主義制度,我們要建設的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3](200頁)實際上,對自由的限制,并不是對自由的剝奪,而正是實現自由的必要條件。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法律不是壓制自由的手段,正如重力定律不是阻止運動的手段一樣。——法典就是人民自由的圣經?!盵9](71頁)因此,只有依法行使民主權利,才有正常的社會生活秩序,民主的發展才能步人正常的軌道,人民才能真正享受到民主權利。如果超越法律的限度,就會破壞民主原則,最終走向民主的對立面。

1

五社會主義民主與政治體制改革

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目標如何實現?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應該走什么樣的道路?鄧小平對此作了精辟的論述。他依據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對中國長期以來實行的政治體制進行了認真的研究和探索,率先提出政治體制改革的基本思路。通過以民主化為取向的政治體制改革,建設社會主義民主,實現社會主義政治民主化的目標。

1.政治體制改革是實現民主政治的必由之路

眾所周知,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突出表現之一。新中國成立以后,我們的政治體制基本上照搬了蘇聯高度集權的政治體制。這種體制的重要特點是黨政不分、以黨代政,對經濟、政治、文化以及社會事務都實行中央高度集權。這種體制在建國初期適應了階級斗爭形勢和汁劃經濟體制的需要,對于鞏固人民民主專政、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勝利地實現社會主義革命的任務,起到了重要的歷史作用。但是這種政治體制并不成熟、不完善,在許多方面甚至還存在著嚴重的缺陷。而我們在相當長的一個時期里,忽視了對這種政治體制中存在的種種嚴重弊端進行改革,極大地影響了我國的民主政治建設,特別是在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進入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以后,無論從經濟、政治、文化乃至社會各方面,都需要進一步充分發揚民主,進行社會主義民主建設,以適應變化著的新形勢。但是由于黨在指導思想上的“左”的錯誤以及其他因素的影響,傳統政治體制的弊端進一步擴大,我國的民主政治建設受到很大干擾和破壞,并最終導致“”這一全局性的錯誤發生。不克服體制上的弊端,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就難以得到充分和有效的保障。如何克服這些弊端,鄧小平在總結“”這一全局性錯誤發生的歷史教訓時指出,我們過去發生的各種錯誤,固然與某些領導人的思想作風有關,但是組織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問題更重要。因此,他認為制度建設狀況對民主政治建設以至整個社會主義建設都至關重要。為解決制度不利于民主政治建設的問題,鄧小平認為必須從制度入手推進民主政治建設。他明確指出:“從制度上保證黨和國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經濟管理的民主化、整個社會生活的民主化,促進現代化建設事業的順利發展?!盵2](336頁)20世紀80年代中期,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全面鋪開和整體推進,滯后的政治體制與其不相適應的矛盾日漸凸現。在這種情況下,鄧小平多次強調要加快政治體制改革。他提出要對領導制度、干部制度、組織制度、工作制度等具體制度進行改革,使之更加完善和健全,指出:“為了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為了適應黨和國家政治生活民主化的需要,為了興利除弊,黨和國家的領導制度以及其他制度,需要改革的很多?!盵2](322頁)鄧小平這里所說的具體制度,主要是指具體政治制度問題,亦即政治體制的問題。他認為,具體制度的好壞和完善與否,是決定國家能否長治久安的根本因素,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的意義。他設想通過黨政分開、權力下放、機構精簡等制度改革來克服具體制度中的一系列弊端,以此推進我們的民主政治建設。鄧小平這一思想也體現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指出:“要著重加強制度建設,實現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規范化和程序化?!笨傊?,進行政治體制改革的過程,就是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過程。只有在實踐中不斷改革和完善政治體制,建立起充分體現民主的具體政治體制,才能實現民主政治。

6

政治體制改革、民主政治建設都是復雜的系統工程,要實現其目標并非易事。這不僅因為在我國,由于沒有經歷過資本主義制度的長期發展,沒有形成完整的、成熟的資產階級民主政治的各種具體形式,因此也不可能給新中國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留下可資借鑒的政治遺產;而且因為我國經歷了長期的封建社會,其封建主義的政治文化,在我們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后還不可能立即徹底消除,其影響還十分久遠。因此,家長制、官本位、等級制、獨斷專行等觀念和現象至今在實際生活中仍到處可見。要改變這些觀念,消除這些現象還需要下大工夫。因此,這項工程是貫穿于整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一項長期的戰略任務,必須有秩序地進行,“所謂有秩序,就是既大膽又慎重,要及時總結經驗,穩步前進”[3](199頁)。這就是說,“改革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方針必須堅持,但是,方法要細密,步驟要穩妥”[2](359頁)。政治體制改革需要采取什么樣的方法和步驟,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不可能提供現成的方案,也不能照搬別國的政治制度的模式,而必須從本國的國情出發,正如鄧小平所指出的:“有些事情,在某些國家能實行的,不一定在其他國家也能實行。我們一定要切合實際,要根據自己的特點來決定自己的制度和管理方式?!盵3](221頁)我們只有從實際出發,在實踐中努力探索,勇于開拓,逐步積累經驗,才能找出適合中國實際的具體制度和管理方式。

6

2.政治民主化是政治體制改革的目標

鄧小平依據我國社會主義的性質和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密切結合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深入思考并全面闡述了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目標問題,在實踐中逐漸形成了三個目標模式,即總目標、長遠目標和近期目標。

早在1980年9月,鄧小平就明確提出,政治體制改革的總方向,“是為了發揚和保證黨內民主,發揚和保證人民民主”[2](372-373頁)。后來,鄧小平又進一步指出:“我們的政治體制改革總的目標是三條:第一,鞏固社會主義制度;第二,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第三,發揚社會主義民主,調動廣大人民的積極性。”[3](178頁)在鄧小平上述思想的基礎上,黨的十三大第一次明確地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概括為政治體制改革的總目標,指出:“進行政治體制改革,就是興利除弊,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秉h的十四大又重申:“我們的政治體制改革,目標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絕不是搞西方的多黨制和議會制?!辈堰@一目標作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項重要內容加以論述。這一目標與黨的基本路線所規定的“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奮斗目標是一致的,而提法更具體、更明確了。黨的十四大以后,我國加快了行政管理體制和機構改革的步伐,政治體制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同時,又出現了一些新情況和新問題,一些人在思想認識上出現了偏差。為此,黨的十五大再次強調: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是我們黨始終不渝的奮斗目標。在新世紀、新形勢下,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進一步充分論述了政治體制改革的目標,提出:“必須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前提下,繼續積極穩妥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擴大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鞏固和發展民主團結、生動活潑、安定和諧的政治局面。”3

按照鄧小平的思路,政治體制改革總目標的實現要經過長期的、艱苦的努力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要經過政治體制改革的若干階段,因此,根據總目標,針對當時的形勢和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還需要制定具體目標,即長遠目標和近期目標。黨的十三大就在政治體制改革的總目標之下,提出了政治體制改革的長遠目標,這就是:建立高度民主、法制完備、富有效率、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政治體制。它體現了民主、法制、效率、活力的統一,其核心就是政治民主化。只有實現了這一長遠目標,才能實現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總目標。而長遠目標的實現,又必須從近期目標著手。鄧小平具體闡述了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近期目標。他指出:政治體制改革的“第一個目標是始終保持黨和國家的活力。這里說的活力,主要是指領導層干部的年輕化。第二個目標是克服官僚主義,提高工作效率。第三個目標是調動基層和工人、農民、知識分子的積極性。”[3](179-180頁)并提出“改革的內容,首先是黨政要分開,解決黨如何善于領導的問題。這是關鍵,要放在第一位。第二個內容是權力要下放,解決中央和地方的關系,同時地方各級也都有一個權力下放問題。第三個內容是精簡機構,這和權力下放有關”[3](177頁)。根據鄧小平的思想,黨的十三大把政治體制改革的近期目標概括為:“建立有利于提高效率、增強活力和調動各方面積極性的領導體制?!边@一目標的落腳點是領導體制的改革。黨和國家領導體制,是我國政治體制的核心,也是近期政治體制改革的主要和基本的內容。黨的十六大更進一步提出,改革和完善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對于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具有全局性的作用。改革黨和國家的領導體制,關鍵仍然是民主,只有實現黨內政治生活、國家政治生活和整個社會生活的民主化,使我們的黨和國家領導體制逐步趨向民主化、科學化、制度化和現代化,才能增強生機和活力,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達到了這個目標,就為實現長遠目標和總目標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4

【參考文獻】

[1]著作選讀:下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2]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5]列寧全集:第2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6]選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7]鄧小平文選: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8]轉引自:黃炎培.八十年來.附錄:延安歸來[M].北京:文史資料出版社,1982.

[9]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0]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文檔上傳者

相關期刊

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

CSSCI南大期刊 審核時間1-3個月

上海社會科學院

鄧小平理論研究

部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主站蜘蛛池模板: 商城县| 静乐县| 乾安县| 泰兴市| 苏州市| 烟台市| 吉隆县| 沅陵县| 疏勒县| 滁州市| 防城港市| 黄冈市| 沙田区| 兴化市| 浙江省| 饶河县| 商河县| 巴塘县| 甘谷县| 宣武区| 文成县| 灵宝市| 麦盖提县| 长垣县| 新田县| 德庆县| 乡城县| 枞阳县| 许昌市| 集安市| 大连市| 滦南县| 尼勒克县| 东城区| 保靖县| 兴城市| 喀什市| 墨竹工卡县| 永平县| 甘泉县| 桂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