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鄧小平強國富民經濟思想及對馬克思主義理論貢獻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正文】
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包括著豐富的經濟思想,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鄧小平的經濟思想是現代中國的強國富民思想,或者說是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國富論、民富論。進一步的分析可以認為,鄧小平強國富民的經濟思想有三個重要方面:一是強國富民的經濟理論,二是強國富民的發展戰略,三是強國富民的政策思想。三個方面是有機聯系的整體,從不同層面體現了鄧小平同志著眼于人類進步的時代要求,將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與中國國情相結合,以強國富民為主線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思想,不僅開創了中國經濟發展的新紀元,而且,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對繼承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思想,也作出了杰出的理論貢獻。
一、強國富民的經濟理論及其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貢獻
社會主義社會應該是社會全體成員走向共同富裕、國家實力不斷增強的一種社會經濟形態,亦即是能夠實現強國富民的的社會經濟形態。但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前的中國現實卻是,經過30多年的社會主義建設,我國的人民并不富裕,綜合國力并不強大。如何走向強國富民的發展道路,就是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中央第二代領導集體治國的中心問題。面對國情和時展趨勢,鄧小平同志創造性地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辨證法,科學地總結了社會主義國家的經驗教訓,特別是我國改革開放的新鮮經驗,真正從理論上解決了強國富民問題。鄧小平同志強國富民的經濟理論突出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具有時代特色的生產力理論,二是獨創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
生產力觀點是馬克思創立的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列寧創造性地把馬克思主義的生產力觀點運用于生產力水平相對落后國家的社會主義建設實踐,強調“無產階級取得國家政權以后,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利益就是增加產品數量,大大提高社會生產力;”(注:《列寧選集》第4卷,第586頁.)同志也強調過,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基本確定之后,“我們的根本任務已經由解放生產力變為在新的生產關系下面保護和發展生產力”。(注:《選集》第5卷,第375頁、第411頁.)列寧所說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利益”。同志所說的“根本任務”,其原本的含義就是指通過發展生產力逐步實現強國富民。鄧小平同志的生產力理論不僅繼承了這些思想,而且創造性地探索了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從兩個層面提出了強國富民的生產力理論:其一是,糾正了生產關系決定論的傳統觀點,把生產力問題與社會主義本質聯系起來,從社會主義本質的層面提出了強國富民的生產力理論。他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級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注:《鄧小平選集》第三卷,第373頁.)并把“是否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的生產力,是否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為判斷改革得失的根本標準,(注:《鄧小平選集》第三卷,第38頁.)簡明而透徹地論證了社會主義國家的根本任務是通過發展生產力而強國富民。其二是,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于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的觀點,強調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提出知識分子是工人階級一部分的新觀點,不僅反映了現代生產力飛速發展的時代性,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內涵,而且指明了在生產力水平比較落后的社會主義國家,應通過科技進步培育“后發優勢”,實現強國富民的目標,從科技進步層面提出了強國富民的生產力理論。在現代社會,社會生產力正在發生新的變革,其鮮明特點就是如鄧小平同志所概括的“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注:《鄧小平選集》第三卷,第83頁.)科學技術已成為競爭力和經濟增長的主要的、決定性的因素,是當代生產力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飛躍,社會主義作為當代進步的社會制度,應該更及時、更成功地運用科學技術發展生產力,促進強國富民。從社會主義本質的層面明確了發展生產力、解放生產力是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又從如何發展生產力的層面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樣,鄧小平同志就完整地構建了社會主義條件下強國富民的生產力理論。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是鄧小平同志強國富民思想的又一理論基點,也是對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的重大發展。前面已經指出,發展生產力才能強國富民是鄧小平同志的一個基本觀點,但是,由于長期以來形成的傳統觀念認為,社會主義同市場經濟是不能兼容的,60年代以后只搞計劃經濟的各社會主義國家普遍存在著生產力發展緩慢、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不快的問題,特別是隨著新技術革命的興起,在社會主義同資本主義兩種制度、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兩種資源配置體制的競爭中,社會主義國家顯得包袱沉重、力不從心,經濟發展想快也快不了。這種情況的出現,并不能說社會主義不行,而是社會主義實行的一套計劃經濟管理體制有問題。針對這種問題,鄧小平同志早在1979年11月就提出,說市場經濟只限于資本主義社會,這肯定是不正確的,社會主義為什么不可以搞市場經濟?(注:《鄧小平選集》第二卷,第236頁.)1984年10月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制定的《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破除了把計劃經濟與商品經濟對立起來的舊觀點,提出有計劃商品經濟的新理論,鄧小平同志就高度評價“是寫出了一個政治經濟學的初稿,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國社會主義實踐相結合的政治經濟學”。(注:《鄧小平選集》第三卷,第148頁.)1985年10月,鄧小平同志提出“只搞計劃經濟會束縛生產力的發展”的論斷,認為“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不存在根本矛盾?!保ㄗⅲ骸多囆∑竭x集》第三卷,第373頁.)1992年2月在視察南方的重要談話中更強調指出,“計劃經濟不等于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保ㄗⅲ骸多囆∑竭x集》第三卷,第77頁.)在此基礎上,黨的十四大作出了劃時代的科學決議,系統地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實踐證明,市場經濟配置社會資源的功能優于傳統計劃經濟,是人類社會經濟發展逐漸走向成熟的標志,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實行市場經濟體制,可以有效地配置社會資源,促進技術進步,推動生產力發展,國家的綜合國力會不斷增強,人民會逐步走向共同富裕。因此,鄧小平同志所獨創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從經濟體制方面構建了強國富民的理論基礎,與生產力理論相呼應,形成了較完整的強國富民理論體系,是在當代條件下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重大發展。
二、強國富民的發展戰略及其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貢獻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鄧小平同志從中國實際出發,為我國的現代化建設制定了跨越70年的“三步走”發展戰略:第一步,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第二步,到本世紀末,使國民生產總值再增長一倍,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在這個基礎上再發展三十到五十年,力爭接近發達國家的水平,人民生活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注:《鄧小平選集》第三卷,第377頁.)這個戰略以增強國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為中心,是強國富民的發展戰略,對繼承和發展馬克思主義,也做出了重要的理論貢獻。
鄧小平強國富民發展戰略及其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貢獻,首先是堅持了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在歷史發展進程中突出了經濟因素的決定性作用。恩格斯曾經指出,在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進程中,“經濟條件歸根到底還是具有決定意義,它構成一條貫穿于全部發展進程并唯一能使我們理解這個發展進程的紅線?!保ㄗⅲ骸恶R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第506頁.)經濟條件所包含的內容非常廣泛,但一個國家在某個時期經濟條件的集中體現,是綜合國力的強弱和人民生活的貧富程度,亦即國強民富程度。鄧小平設計的“三步走”發展戰略,每一步都以提高綜合國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為戰略目標,強國富民成為未來時期中國發展進程的一條紅線,只有堅定不移地圍繞這條紅線建設國家,才能實現中國的現代化。正因如此,黨的基本路線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也正因如此,鄧小平同志特別強調堅持黨的基本路線長期不動搖。由此我們可以理解,鄧小平同志強調的“發展才是硬道理”,(注:《鄧小平選集》第三卷,第368頁.)硬就硬在可以盡快地實現國強民富,硬就硬在符合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
其次,鄧小平強國富民戰略及其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貢獻,還在于為推進這個戰略的實施所提出的“經濟發展隔幾年上一個新臺階”的思想,在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創造性地運用了馬克思所揭示的經濟周期規律。馬克思在《資本論》對資本主義的經濟周期規律曾作出深刻而簡煉的剖析,指出:“生產規模突然的跳躍式的膨脹是它突然收縮的前提,而后者又引起前者”。(注:《資本論》第一卷,第694頁(1975年版).)實際上,馬克思所揭示的是經濟周期波動的一般規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也同樣存在。所以,1991年8月,鄧小平同志在總結我國宏觀經濟運行的實踐基礎上提出,“可能我們經濟發展還是波浪式前進?!保ㄗⅲ骸多囆∑竭x集》第三卷,第377頁.)1992年初又進一步提出,“我國的經濟發展,總要力爭隔幾年上一個臺階”,并展望“在今后的現代化建設過程中,出現若干個發展速度比較快,效益比較好的階段,是必要的,也是能夠辦到的。我們就是要有這個雄心壯志!”(注:《鄧小平選集》第三卷,第355-356頁.)鄧小平同志的這些論斷,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回答了馬克思所不能解決、而又長期困繞我們的社會主義經濟周期波動問題,這樣,就能積極主動地駕馭和利用經濟周期波動規律,在戰略上爭取經濟發展隔幾年上一個新臺階,從而,我國的綜合國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也就隔幾年上一個新臺階,強國富民的戰略目標就可盡快實現。
第三,鄧小平強國富民戰略及其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貢獻,還在于社會主義在世界范圍內出現新的曲折情況下,推進社會的第三次飛躍。馬克思創立的科學社會主義和列寧領導的“十月革命”,是社會主義的兩次大飛躍,但是,60年代以后,由于傳統模式的束縛,在許多社會主義國家,社會主義制度越來越缺乏生機,終于導致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社會主義在世界范圍內出現前所未有的曲折。其原因固然很多,但最根本的是這些前社會主義國家經濟未上去,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沒有發揮。借鑒這個深刻的教訓,鄧小平同志高度重視經濟建設,親自制定強國富民的發展戰略,密切關注這個戰略的實施。在1990年我國經濟處于波谷期時,鄧小平同志就指出:“經濟能不能避免滑坡,翻兩番能不能實現,是個大問題。使我們真正睡不著覺的,恐怕長期是這個問題,至少十年。中國能不能頂住霸權主義,強權主義的壓力,堅持我們的社會主義制度,關鍵就看能不能爭得較快的增長速度,實現我們的發展戰略?!保ㄗⅲ骸多囆∑竭x集》第三卷,第363-364頁.)他預言,“本世紀末實現翻兩番,再用三十年到五十年時間,我國綜合國力達到世界前列,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就真正體現了?!保ㄗⅲ骸多囆∑竭x集》第三卷,第363-364頁.)毫無疑問,社會主義在中國的發展和強大,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社會主義新飛躍的生動體現,必將在全世界產生深遠的影響??梢?,鄧小平同志提出的發展戰略,不僅是指導中國發展的強國富民戰略,也是在錯綜復雜的國際環境背景下,繼馬克思、列寧以來推進社會主義第三次飛躍的大戰略,對科學社會主義的發展具有重大理論意義。
三、強國富民的政策思想及其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貢獻
政策是經濟發展的杠桿,一個個具體的經濟政策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其所依據的政策思想。鄧小平同志作為我國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也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經濟政策思想的總設計師,與強國富民的經濟理論和強國富民的發展戰略一脈相承,鄧小平的經濟政策思想也是強國富民的政策思想。鄧小平強國富民的政策思想十分豐富,但核心和靈魂可以歸納為兩個方面:一是徹底的改革思想,二是全面的開放思想。鄧小平同志的改革開放思想不僅成為黨和政府一系列具體政策的理論依據,而且,對繼承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思想也具有重大的理論貢獻。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社會主義社會要不要改革,是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早就解決了的問題。恩格斯在1890年寫的一封信中說:“我認為,所謂社會主義社會不是一種一成不變的東西,而應當和任何其他社會制度一樣,把它看成是經常變化和改革的社會”。(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七卷,第433頁.)馬克思、恩格斯對未來社會的描述向來是謹慎的,但這里明確提出社會主義社會是改革的社會。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對社會主義問題所表達的這個很重要的觀點,在傳統的社會主義時代卻長期被忽視。同志在1957年春的一次會議上曾號召“共產黨員要立志改革,還要有一批黨外的志士仁人能夠按照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方向,一起為改革和建設我們的社會而無所畏懼地奮斗?!保ㄗⅲ骸哆x集》第五卷,第411頁.)但可惜的是,在這個時期沒有找到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癥結所在,脫離現實的生產力去變革生產關系,一步一步走上了“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左”的道路。鄧小平同志準確地把握了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不僅一再強調改革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而且還更深刻地指出,改革也是革命。1992年春在視察南方的重要談話中,鄧小平同志從改革和革命都具有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的意義和作用上,透徹地解釋了改革為什么也是革命的道理。顯然,把改革提高到革命的高度,是徹底的改革思想,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對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社會改革觀的繼承和發展。基于鄧小平同志徹底的改革思想,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和國家制定一系列改革政策,引導我國的改革步步深入,改革領域也不斷擴大,人民在改革中得到大量的實惠,國家的綜合國力也不斷增強??梢姡囆∑降膹氐椎母母锼枷耄羌涌鞆妵幻竦母母锼枷搿?/p>
社會主義國家要不要對外開放,包括向資本主義國家開放,也是馬克思主義創始人在理論上基本解決的問題。馬克思、恩格斯一向認為,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關系是“揚棄”的關系。從社會主義公有制代替資本主義私有制的意義上看,社會主義社會與資本主義社會是根本對立的關系;但是,徹底消滅私有制是以生產力充分發展為前提的,無產階級只有繼承資本主義社會所創造的全部生產力或社會化大生產,才能達到消滅私有制的目的,從這個意義上講,社會主義社會與資本主義社會是繼承的關系。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這種“揚棄”關系,也就從理論上解決了社會主義國家的對外開放、包括向資本主義國家的開放問題?!笆赂锩币院螅袑帍娬{建設社會主義必須利用資本主義社會所“遺留”下來的一切“材料”,提出了“樂于吸收外國的好東西:蘇維埃政權+普魯士的鐵路秩序+美國的技術和托拉斯組織+美國的國民教育等等等等=總和=社會主義”的著名公式,(注:《列寧文稿》第三卷,第94頁.)就生動地勾勒了社會主義國家向資本主義國家開放的具體藍圖,鄧小平同志繼承了馬克思主義的對外開放理論,根據當代社會生產力發展的時代特征,從中國的國情出發,提出了一系列的對外開放思想。尤其是創辦“經濟特區”的新思路,將市場經濟體制的先期示范與對外開放的窗口結合起來,不僅引進了外資與先進技術,而且還引進了市場經濟體制,按照市場經濟運行模式全面改革經濟管理體制,首創了許多具體制度、辦法和政策措施,為建立社會市場經濟體制提供了許多寶貴的經驗。這種與經濟體制改革有機結合的對外開放思想,是一種全面的對外開放思想,也是對馬克思主義的重大發展,對于解決經濟文化落后國家如何更快地發展社會生產力、更好地建設社會主義、具有獨特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基于鄧小平同志的全面開放思想,黨和國家制定了一系列的對外開放政策,促進了生產力和國民經濟的發展,我國的國際貿易地位顯著提高,人民在對外開放中也得到了實惠??梢?,鄧小平的全面開放思想也是強國富民的開放思想。
四、強國富民的大眾經濟學及其巨大的理論生命力
鄧小平同志的經濟思想博大精深,但又深入淺出;鄧小平同志的經濟思想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理論,但談的又是中國人民所想所盼的實際問題;鄧小平的經濟思想是國家經濟建設大政方針的理論根據,但又是普遍勞動者勤勞致富自覺運用的思想武器??梢哉f,鄧小平的經濟思想已成為強國富民的大眾經濟學。
鄧小平同志是偉大的馬克思主義政治家,他自己曾說過,他是從政治角度分析經濟問題的,與經濟學家不同,他的經濟思想具有政治家的鮮明特性??v觀經濟思想史可以發現,經濟學家的經濟思想一般側重于某個方面的經濟理論,表達的方式也大多是詳盡而細微的演說;政治家肩負著解決國民經濟實際問題的重任,其經濟思想并不局限于某一或某幾個方面的理論,而是特別強調經濟發展的戰略性問題和重大的政策性問題,其表達方式也大多是,在理論方面相當的精煉扼要,在戰略和政策方面的闡述則比較充分,目的是使人們易于理解和接受而得以有效地貫徹實施。鄧小平同志就是以這樣的風格表達自己的經濟思想,對重大理論和政策問題的闡述既深入淺出又言簡意賅,人民群眾明白易懂,很自然地視為自己的大眾經濟學。
鄧小平的經濟思想作為人民群眾的大眾經濟學,更重要的是鄧小平同志考慮經濟問題是以國家和人民的利益為著眼點,以強國富民為目的,人民群眾對鄧小平的經濟思想有深厚的感情。同志在學習《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報告會上的講話中指出,鄧小平同志把“人民擁護不擁護”、“人民贊成不贊成”“人民高興不高興”、“人民答應不答應”,作為制定各項方針政策的出發點和歸宿點,就高度概括了鄧小平的經濟思想與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血肉聯系。鄧小平同志善于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與中國的實際相結合,充分尊重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和實踐經驗,并及時從理論高度和政策角度,總結群眾的創造和實踐經驗,既豐富了自己的經濟思想,又代表了人民群眾的心聲,人民群眾對鄧小平的經濟思想有融融相通的情感而衷心擁護,很自然地視為自己的精神財富而倍加珍惜。
鄧小平強國富民的經濟思想作為被人民群眾廣泛接受的大眾經濟學,自然蘊藏著巨大的理論生命力。馬克思曾經說過,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轉化為物質力量。(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第9頁.)改革開放以來,鄧小平的經濟思想逐步深入人心,已成為人民群眾走向共同富裕所自覺運用的理論武器,所產生和將繼續產生的物質力量,就是鄧小平經濟思想在理論上巨大生命力的生動體現。基于這種生命力,馬克思主義、思想將會越來越牢固地扎根于中國大地,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不斷取得的新成就,將在全世界面前充分展現社會主義的新活力和光明前景,從而又在更深刻的意義上,體現鄧小平強國富民的經濟思想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