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傳統文學與網絡文學之間的越界與對流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當越來越多的東西放到網上之后,萬維網變成了一座全世界的圖書館。正是因為有了互聯網和超文本,許多人認為書籍或者印刷文本已經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應該壽終正寢了。艾柯的思路與一般人不同,他首先把書分成了兩種:供閱讀的書和供查閱的書。在互聯網時代,那些供人查閱的書(如《大英百科全書》)顯然正在走向消亡。但供人閱讀的書是不會消亡的?!斑@不僅僅是為了文學,也是為了一個供我們仔細閱讀的環境,不僅僅是為了接受信息,也是為了要沉思并做出反應。讀電腦屏幕跟讀書是不一樣的?!陔娔X前呆上12個小時,我的眼睛就會像兩個網球,我覺得非得找一把扶手椅,舒舒服服地坐下來,看看報紙,或者讀一首好詩。所以,我認為電腦正在傳播一種新的讀寫形式,但它無法滿足它們激發起來的所有知識需求?!?/p>
當我們閱讀那些供人閱讀的書時,與其說我們在讀書,不如說我們伴隨著閱讀和因此形成的閱讀氛圍獲得了一種獨特的思考空間或審美感應空間。就這個話題,略薩在《文學有什么用》一文中,也反駁了“現在許多人已經宣稱圖書行業已經走到盡頭”的觀點,略薩列舉說,在蓋茨看來,書籍是不合時宜的產物。他認為電腦屏幕能夠取代紙張的迄今為止所能想象到的所有功能。略薩有力地反駁道:“屏幕真能在所有方面代替書籍嗎?我看未必。我非常清楚像因特網這樣的新技術在交流領域和信息共享方面帶來的革命,我承認因特網給我的日常工作提供了寶貴的幫助,但我對這些不尋常的方便的感激并不意味著我會相信電腦屏幕會取代紙張,或者電腦閱讀能夠代表文學閱讀。這是一個我無法跨越的鴻溝。我不能接受電腦屏幕上的非功能性的或者非實用性的閱讀行為,也就是既不尋求信息也不尋求有用的或即刻的交流的閱讀行為能夠獲得像我在讀書時得到的那種把夢想和詞匯結合起來的快樂、那種親密感、那種思想集中和精神孤獨。他相信因為書籍的消失,文學將受到沉重的甚至是致命的打擊。雖然這個電腦世界繁榮和強大,生活水平高,科技成就多,它可能成為嚴重缺乏文明,完全沒有心靈的地方,成為那些放棄自由的后文學時代的無靈魂者的荒原?!彪娮訒鴮懽鞯呐d起。從紙書到電子書的轉變,亦將改變圖書本身。許多書會更為短小,更具時效性和文化關聯性,更多彩,更具吸引力。較之以往,也將更加迎合年輕讀者的偏好。
人們———特別是年輕人———已經“遠離閱讀”的論斷,終將被證明是誤解。事實上,今天的年輕人比史上任何一代讀的更多,也寫的更多。到目前為止,他們一直未對傳統圖書和報刊表現出太多興趣的原因在于,他們是與社交網絡共同成長起來的一代新人。一旦圖書電子化、與己相關,并更具社交性質,他們便會投入瘋狂的閱讀與寫作。當前和以后相當長的一段時期,電子閱讀和書本閱讀,將會是分層的,長期并存的。
筆者認為年齡也會是一個重要原因,人到中年,實在眼昏目眩,精力不支,要想長時間的讀屏、讀電子書、讀網絡上的作品,是不現實的。而書籍反而可以。兩種文學:越界與對流越來越龐大的人群的關注,尤其是70后、80后、90后人群的大規模進入社會主流生活,使得網絡文學這個詞匯越來越紅,網絡作家和網絡作品也成為討論的焦點。1994年互聯網全面進入中國,到今天將近二十年。主要是1998年起,網絡文學伴隨著互聯網的腳步一路狂奔。網絡從娛樂交流之地已變成了文學出版市場巨大的掘金場,網絡文學由當年散亂的心靈絮語變成了一個浩瀚的文字海洋,數十萬作者在這里創作,數千萬的讀者在這里讀書。無論大家怎么評價它的得與失,有一點是不可否認的,那就是網絡文學為中國文學的多元化形態開辟了一條新路,使中國文壇顯露出勃勃生機。不過,以玄幻、奇幻、架空、穿越、武俠、仙俠、靈異、驚悚、歷史、軍事、都市、言情、游戲、競技等題材為主的網絡小說產量驚人,但質量整體比較粗糙,如果沒有新的突破,繁榮局面將難以維持??梢哉f網絡文學的發展已經到了一個拐點,未來的路該如何走?一個共同的呼聲———融合。網絡文學與傳統文學只有融合才能創造出中國文學更加多彩斑斕的世界。不能否認,當今人們在對待網絡文學和傳統文學的看法和態度上存在著很大分歧。為了解決網絡文學和傳統文學的巨大分野,有人看到了網絡文學的文學觀、寫作態度、社會影響等方面,與主流、傳統文學的趣味和精神、文學價值和文學標準相距甚遠。對待網絡文學和傳統文學的分歧以情緒化的心態不妥當,各立山頭分江而治也不可取,理性化、客觀化審視和分析網絡文學目前存在的問題,也許更加重要,對我們的網絡作家和讀者也許更有意義。今天,網絡文學與傳統文學間的界線已經越來越模糊,呈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糾結狀態。這種“糾結”主要表現為一種雙向的“跨界”。首先,網絡文學向傳統文學延伸。一些以網絡寫作起家的作者在積累了相當的文學經驗和人氣指數后,逐漸不滿足于網絡作家的身份,開始向傳統文壇進軍,在紙媒文學期刊發表作品,在專業性的文學出版社出書———而這類文學期刊和出版社此前一直被視為傳統文學的穩固陣地。
近兩年來,一大批聲名鵲起的網絡作家還進入了各級作家協會系統。這無疑也意味著網絡作家和傳統文學作家在身份上已經由對立走向了融合。此外,隨著網絡文學的發展,一些基礎較好、素養較高的網絡文學作家也在有意識地向傳統文學汲取營養,文學性這一傳統作家最為看重的核心元素在一些優秀的網絡文學作品中逐漸顯現、增強。一些網絡作家已經不再僅僅是敘述故事、涂抹心情、制造玄幻。同時,傳統文學也在向網絡文學悄悄地進行著擴張運動。首先,一些傳統作家開始在網絡上首發作品、開設博客,或作品在傳統紙媒上發表后在網絡上轉載、傳播,以擴大影響力。其次,很多正規的傳統文學期刊在網絡上開辟了電子版,雖然顧及到期刊的發行量,作品上傳可能會相對滯后,但畢竟也成了“網絡上的文學”。
其實,現在網絡作家和傳統作家的分歧是被放大了,被妖魔化了,被娛樂化了。哪里有那么多的分歧?除了早期的確有一批資歷比較老的傳統體制內作家,因為對網絡及網絡寫作的不了解,而通過別人對網絡文學現狀的介紹,出現一些對網絡文學的快、多、粗等問題有所質疑的聲音,也因為文學觀念的不同,會比較捍衛或者純文學或者體制文學的尊嚴,除此之外,經過網絡近十八年的發展和普及,現在鮮有這種聲音出現了。兩種小說:長與短背后的邏輯網絡文學作品一大特點是越寫越長,超長篇非常普遍,一部作品動輒寫到百萬字甚至更多,上千萬字的都有。長成為網絡文學區別于傳統文學的特點之一。同時,網絡文學的情節波瀾起伏、危機懸念不斷、語言活潑幽默、作者讀者互動共建情感共同體等,也成為這種文學形態的招牌特征。網絡小說為何越寫越長?馬季、王小王等評論家都發表過評論,他們認為,這并非完全出于作者個人意愿,網絡書站的推動、利益的驅使,都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大型網絡小說站點上,付費閱讀已成主流。吸引穩定VIP讀者訂閱才能保住穩定收入。越寫越長似乎成了謀生的必然選擇。滿足市場的“閱讀力”也是網絡瘋狂碼字的原因之一。“這種‘閱讀力’來自對解壓和放松的渴望,并非對文學發自心底的需求。”這種強大的“閱讀力”導致了“閱讀物”的主動迎合。于是,創造大量輕松的消遣文字成了不少的寫作方向。
此外,網絡小說比傳統小說長,也是由網絡閱讀特點決定。像文學評論家賀紹俊就說“,網絡文學不是讓我們用靜態的方式去慢慢地琢磨。你完全可以一目十行地去讀。網絡文學是欣賞思維,欣賞這種想象力是怎么樣迸發的?!碑斎唬W絡文學的閱讀,在很多讀者那里,都已經成為一種閱讀習慣,一種消遣方式,一種生活方式,對于網絡小說的期待,也一定要求能夠滿足讀者不斷追求新鮮、刺激、輕松、娛樂的期待,一部作品如果不能在每次更新出現新的危機、新的高潮,是無法長久留住讀者的。為此,作家也要不斷制造興奮點、賣點,不斷從一個情節過渡到另一個情節,一個故事累積到另外一個故事上面,一個高潮緊接著出現下一個高潮,直到讀者盡興、作品的張力消耗殆盡為止。這種長篇小說的泛濫和無節制,其實也切合了我們這個微、軟、碎、快的時代的特征,切合了當代讀者在海量信息量轟炸下,注意力難以集中的特點。李敬澤說,文字在屏幕上快速移動,無窮無盡的語流涌來、消逝,一個段落到另一個段落,一個情景到另一個情景,不停留,不回頭———長篇小說竟成了網絡上文學寫作和閱讀的主要方式。但這些長篇小說,總體來講,畢竟只是處于文學的初級階段,它可能會出現大作品,出現達到國際水準、站在人類最高文學水平線的作家,但目前所作的還都是探索期、成長期,甚至是大作品的前夜。而純文學、傳統文學普遍來講,長度很少達到百萬之巨,其敘事資源,主要來自于19世紀現實主義傳統和20世紀以來得現代主義、后現代主義修辭學體系。
主要優點在于其原創性、想象力、語言的個性和精致,思想性方面對人性的關懷。當我們也看到,新時期以來至今,我們看到的純文學,主要話語權和游戲規則是50后、60后作家所制定和把握,最好的文學作品,除了莫言、阿來、王安憶等不多的幾個作家,大都缺乏國際文學對話的能力,也缺乏對社會人生準確把握書寫的能力。從而導致了越來越小眾化、圈子化、雜志化。李陀說,西方十八九世紀的古典小說寫作所積累的很多技巧現在都沉淀在通俗小說里了,這種資源應該重新加以開掘和利用。
20世紀現代派創造的另外一套小說修辭學系統,也畢竟只是小說技巧的一個分支。如果這種修辭傳統成為今天中國純文學的普遍傾向,無疑是文學的災難。我們是否還應該考慮到另外一些資源?比如重讀19世紀西方古典文學大師的作品,重讀中國古典作品,另外,也要讀當代優秀的通俗小說。有很多西方著名作家像毛姆、格林、迪倫馬特……他們在文學商業化強大的壓迫之下,也曾嘗試為嚴肅文學的生存探索一條新路,做法是借鑒通俗小說的許多寫作技巧和手段,試著寫一種又嚴肅又通俗的小說,而且很成功。對我們的傳統文學家或者說純文學的堅守者來說,西方這些大師的做法很有啟發,應該把純文學觀念放下來,重視借鑒那些在中外通俗小說里積淀了二三百年的經驗。如何充分學習借鑒三個傳統———中西古典文學傳統、西方現代主義傳統、現當代通俗文學傳統,實現網絡文學和傳統文學有效互動交融,是目前很現實、很嚴肅的一個當務之急。文學性的追問麥克盧漢說:“媒體就是信息”,“媒體會改變一切。不管你是否愿意,它會消滅一種文化,引進另一種文化?!毕@?#8226;米勒說:媒體就是意識形態。鮑德里亞說“:鐵路帶來的‘信息’并非他運送的煤炭或旅客,而是一種世界觀、一種新的結合狀態,等等。電視帶來的‘信息’,并非它傳送的畫面,而是它造成的新的關系和感知模式、家庭和集團傳統結構的改變?!泵浇楦淖冎澜纾淖冎祟惖氖澜缬^??梢圆豢鋸埖卣f,文明的演進是在媒體的嬗變中進行的。安德森論述過印刷技術的發明對于資本主義社會產生了巨大的作用———安德森稱之為“印刷資本主義”。他說:“資本主義和印刷技術通過作用于人類語言的不可避免的多樣性的命運,使一種新形式的想象的共同體成為可能,這種共同體的基本形態為現代民族的產生創造了條件?!?/p>
近二十年的網絡發展給社會生活帶來的變化,使得愈來愈多的人都不得不承認,國家乃至全球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模式等,都因為網絡的介入而產生了歷史性的轉折。而對于文學來講,人們也逐步認識到,這一項技術革命可能包含了誘發藝術革命的契機。網絡文學是否給傳統的文學帶來新的特性?網絡文學的文學性表現何在?在應對網絡文學帶來的挑戰時,大部分的專家學者和成名作家喜歡說,文學的本質沒有改變,也不會改變,評價文學的尺度從來不會變,網絡文學與傳統文學都是文學。他們的核心觀點是:文學的本質不會改變。真的存在本質性的文學嗎?其實許多理論家,包括福柯、伊格爾頓,從來就對這種本質主義的文學定義表示懷疑。伊格爾頓說“:文學根本就沒有什么‘本質’?!痹谒磥?,文學之為文學是由特定歷史條件指定的,或者說是被特定歷史時期的物質實踐和社會關系之網“構造”出來的。這個意義上,書寫工具以及傳播范圍無疑是“構造”文學的歷史條件之一。希利斯•米勒說:“印刷制度使文學、愛情信件、哲學、精神分析學和現代的民族—國家概念成為可能?!奔垙埮c印刷術的發明也極大地擴展了文學作品的流傳范圍。而網絡時代的到來,網絡媒體的登堂入室喧賓奪主,顯然也會對文學之為文學的規范造成改變。約翰•巴洛(JohnPerryBarlow)在1996年發表的《賽博空間獨立宣言》中滿懷激情宣稱的:“我們正在創造一個每一個人都能進入的,沒有由種族、經濟權力、軍事權力或出身帶來特權與傲慢的世界;我們正在創造一個每一個人不論在什么地方都能表達他或她的不管多么單一的信仰的世界;你們有關財產、表達、身份、運動、背景的法律概念并不適用于我們?!覀儗⒃谫惒┛臻g中創造一種新的精神文明?!本W絡文學的出現,初步構建了并正在構建著一個全民寫作的烏托邦幻想———人人寫作、自由平等、非權威化、精神體操、非職業化、非特權化知識分子創作,網絡瓦解了意識形態的信息霸權,網絡文學打破了文學精英對話語權的壟斷。正如南帆看到的,計算機網絡的出現正在為民間的大眾文學提供一個巨大的空間,制造了一個前所未有的表演平臺。傳統文學家對網絡文學作品指責是粗制濫造,泥沙俱下,魚龍混雜,文學的高度降低。網絡作家最有力的武器是,文學進入了更多人的生活。但網絡作家卻也無法回避自己最致命的短板———文學基本要素,包括語言、形式、修辭、意味、深度等等所謂文學性的追問。
網絡文學的文學性是否缺失?相對于書面語言,網絡語言簡樸粗糙。李少君說:“網絡文學的基本表現:通俗化、速食化,不過分講究文句的修飾,不太考慮表達方法。而其中最重要的是:語句構成簡單、情節曲折動人和貼近網絡生活本身?!薄熬W絡的瀏覽行為注定了網絡文學的主流是一種速食文化。陳村說,這是網絡寫作的必然后果“:工具的變化會帶來文風文體的變化,從文學的歷程看,書寫越來越容易,文字也越來越‘水’?!薄拔膶W性”是人類在長期認識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一個比較籠統、廣泛、似可體會而又難以言傳的概念。既然這一概念存在于我們的心中,那么還是應該盡可能地予以界定。只不過這種定義應該是宏觀的、開放性的定義,而非微觀意義上的死標準。文學性存在于話語從表達、敘述、描寫、意象、象征、結構、功能以及審美處理等方面的普遍升華之中,存在于形象思維之中。形象思維和文學幻想、多義性和曖昧性是文學性最基本的特征。對網絡文學作家而言,強調文學性,包括修辭學系統的語言、結構、敘事方面的提升,是格外有現實意義的。
作者:于愛成單位:深圳市作家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