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高中政治教學中提問技巧探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在高中政治教學過程中,提問在教學導入、知識點的銜接、課堂小結與知識鞏固等環節中都發揮著重要作用。提問是進行有效教學的重要環節,也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該文在分析影響提問效果因素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究高中政治教學中的提問技巧。
關鍵詞:高中政治;教學;提問技巧
1提問在高中政治教學中的重要性
俗話說:“一堂好課,應該是‘豹頭,豬肚,鳳尾’。”在教學導入中,教師通常會采用溫故而知新、引經據典、創設情境等方法,激發學生興趣,并巧妙地設計一些與新課內容相關的問題,引導學生融入課堂。比如講授“消費心理面面觀”這一節新課前,教師帶領學生回顧上一節課的內容。教師提問:“影響消費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學生回答:“居民的收入、物價總體水平。”在學生回答完畢后,教師可在PPT上總結:這些都是影響消費的客觀因素。再提問:那影響消費的主觀因素有哪些呢?今天讓我們一起進入新課“消費心理面面觀”的學習。在教學導入中,有效提問能夠很巧妙地引導學生進入新課。在講授知識點時,政治學科通常會利用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教學資源進行教學。科學提問,不僅可以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也可以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如在講授從眾心理時,展示超市搶購的圖片,教師提問:“請同學們觀察圖片,總結從眾心理有哪些特點及這種消費心理的利弊?”學生在思考問題和回答問題的過程中,更容易掌握從眾心理這一知識點。在知識點的銜接上,有效提問可以使教師的授課更流暢,讓學生不知不覺從上一個知識點過渡到下一個知識點。如在講授完“四種消費類型”這一知識點后,下一目是“做理智的消費者”。此時教師可提問:“學習了這四種消費類型后,我們應該如何選擇?做怎樣的消費者呢?”這樣就很自然地過渡到了下一個知識點———“做理智的消費者”。在一節課結尾時,有效的提問可以檢驗教師的教學效果及學生的學習情況,不僅可以總結知識點,還可以起到查漏補缺的作用。如在總結消費類型時,教師可以讓學生以表格的形式總結四種消費心理的特點、利弊以及對待不同消費心理的態度。在教學中我們發現,學生在填寫表格時回顧了知識點,也出現將攀比心理和求異心理混淆的情況。這時教師應著重講解兩種消費心理的區別,有利于學生加深對這兩個知識點的理解。
2影響高中政治提問效果的因素
教師作為提問的主體,是影響提問效果的主要因素。在一堂課中,教師什么時候提問、提什么問題、選擇哪些學生來回答問題,都會影響教學效果。第一,什么時候提問。教師不能為了提問而提問,刻意地設計一些簡單的問題,或者重復地問多個學生同一個問題,讓課堂氛圍變得緊張,這種提問就屬于無效提問。第二,提什么問題。在教學過程中所提的問題首先要緊跟教材內容,不能與知識點脫節。如果提出的問題和教材內容不相關,學生即使回答了問題,也無法掌握知識點,難以實現教學目標。其次要具有趣味性。政治課程相對枯燥乏味,如果教師照本宣科,就會使教學變得枯燥乏味。要想提高教學效果,就應增強所提問題的趣味性,激發學生的回答欲望。第三,選擇哪些學生來回答問題。學生是由不同個體組成的,存在很大差異。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需要教師了解學生個體的學習和理解能力,才能做到“因材提問”[1]。學生作為提問的客體,也是影響提問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一方面,高中生正處于少年向成年人發展的過渡階段。這一時期的學生重感情,且充滿激情。高中生的這些心理特點,要求教師在設計問題時要充分考慮學情,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另一方面,學生有不同的家庭背景、學習環境,在認知風格、知識水平上存在很大差異,他們對于同一個問題感興趣的程度和解題能力也不同,這將影響學生的課堂參與度,直接影響提問的效果。課堂氛圍是師生共同營造的教學環境,也是影響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如果課堂氛圍緊張,師生之間就會產生距離感,導致學生很難跟上教學進度,影響教學效果。如果課堂氛圍和諧輕松,學生會以一種輕松的心態融入課堂,潛移默化地理解和掌握知識點;教師在良好的教學環境中,教學也會更加流暢自然,更有利于達成教學目標,實現教學相長。
3高中政治教學中的提問技巧
3.1把握提問的時機。教師作為問題的提出者,應該抓住教學的重點,密切關注學生的心理和行為變化,看準提問時機,以正確的提問方法激發學生的回答熱情,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在課程的銜接中,可將新課中將要提問的內容先拋出,便于學生在課前預習中有所準備。還可以將問題設計在導學案中,在課堂中再提問,增加學生正確回答的幾率,增強學生的成就感和獲得感。對于教學的重難點,學生往往會出現焦慮情緒,教師要善于觀察,此時提出問題,有利于啟發學生的思維、突破教學重難點。
3.2豐富提問的形式。豐富課堂提問的形式,有利于活躍課堂氛圍、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問題的設計可以是師生互動、師問生答;也可以是生生互動,即分小組討論某一個問題,每組選出成員來回答;還可以是競答或辯論賽的形式。運用多種提問方式,豐富課堂活動,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在課堂小結時,還可以讓學生提問,及時解決學生學習中的問題。對于教學的難點,可以創設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領悟知識,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
3.3規范提問的內容。教學中的提問,不是教師隨意提出來的,而應經過深思熟慮,進行合理預設。教學中提出的問題應具有針對性、趣味性、啟發性、層次性。(1)問題應具有針對性。教師在課堂中所提的問題要緊扣知識點,問題指向要明確,否則學生的回答會與教師預設的答案相去甚遠,達不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教師所提的問題應圍繞教學目標進行,切忌隨意問、盲目問,使提問流于形式。針對同一個知識點,問題數量最好不超過兩個;設計的問題要言簡意賅,以免影響學生對問題的理解。(2)問題應具有趣味性。教師所提的問題要遵循“三貼近”原則,即貼近學生、貼近生活、貼近實際。[2]教師可以將貼近學生的教學資源融入教學,激發學生回答問題的興趣。如在講授“文化在繼承中發展”這一知識點時,與中央電視臺的熱播節目《經典詠流傳》、電視劇《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相結合。在授課的過程中,教師播放流行歌曲《知否》,大部分學生會不由自主地唱起來,營造出和諧的教學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在分析歌詞的過程中,讓學生體會到我們對傳統文化中古詩詞的繼承;在流行歌曲演唱中,體會到流行音樂這種新形式對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從而領會知識點:繼承是發展的必要前提,發展是繼承的必然要求。教師還可以根據課時合理安排有趣的課內活動和課外綜合實踐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3)問題應具有啟發性。所提的問題要有發散性、開拓性,能啟發學生思維,激發學生的思考欲和求知欲。應避免單純的“是不是”“對不對”等判斷性提問。啟發性提問可以根據所學知識點進行設定,引導學生通過回顧舊知、聯系生活實際等方式找到問題的答案。(4)問題應具有層次性。教學是一個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此過程中,教師設計的問題應循序漸進、由淺入深、安排好難易比例,同時要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問題設置的梯度要科學合理,層次落差不宜太大,這樣才能擴大提問的范圍,面向全體學生。將問題的難易程度與學生實際相結合,使各個層次的學生都能有所收獲,既遵循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也有利于增強教學的實效性。
3.4熟悉答問的對象。教師的提問要有效,還要建立在充分了解學生情況的基礎上。學生基本情況如何,可以通過與班主任交流、查看學生入學成績的及學生檔案等方式進行了解。學生在學習本門課程前,學習過哪些知識,現有基礎如何,可以通過平時的測驗體現。學生的認知水平如何、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發展處于什么階段,教師在具備教育心理學知識的基礎上,應當進一步了解學生所處的心理發展階段。在充分了解學情的基礎上,教師設置的問題才能更加契合學生,提高學生的有效回答率。
3.5創造和諧答問的氛圍。提問要有效,需要師生的配合。教師有效提問的前提是學生愿意回答問題。除了提問要有趣、有針對性、學生能回答以外,輕松和諧的課堂氛圍也很重要。授課時教師應表情放松、聲音抑揚頓挫,與學生有適當的眼神交流,給學生創造輕松和諧的環境,這樣學生才能跟上教師的上課節奏,進入學習狀態,從而回答教師的提問。教師除了應在教學上修煉基本功以外,還可以利用圖片、音頻、視頻等豐富的教學資源活躍課堂氛圍。在教學的形式上,教師可結合討論法、演示法、情境教學法等營造和諧的氛圍,提高學生回答問題的參與度。
3.6科學評價問題。在評價學生的回答時,應轉變傳統單一的教師評價形式。在問題設置上,要增設一些探究性問題,在學生共同探究的過程中,采用師生共評、生生互評等方式。在答問的形式上可采用搶答、小組合作等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在觀念上,教師要轉變傳統觀念,以學生發展為中心,注重過程性評價,建立多元化評價機制。
參考文獻
[1]張艷麗.初中政治課堂提問的藝術[J].學周刊,2020(19):129-130.
[2]孫曉波.有效提問,點亮高中思想政治課堂[J].教書育人,2020(7):17
作者:蔣興巧 單位:內江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