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音樂藝術介入鄉村振興戰略探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2021年是扶貧和脫貧工作全面轉向鄉村振興領域元年,新時代目標能不能順利達成,重點在農村。在初步的物質脫貧工作完成后,農業農村工作還面臨許多困難亟待解決,農民精神更是相對匱乏,鄂西南大量音樂藝術內涵未得到相應的價值體現。在如此現狀之下,本文探尋鄂西南音樂藝術與鄉村振興的關聯,提出應有效結合當地音樂藝術,以音樂視角介入鄂西南鄉村振興的幾點策略,在保有物質脫貧勝利果實的基礎上,進一步以音樂促進鄉村經濟效益提升,提升鄉村的整體形象。
關鍵詞:音樂藝術;鄂西南鄉村;鄉村振興;精神扶貧
湖北恩施土家族自治州、神農架林區、宜昌市轄管的城鎮村落統稱為鄂西南。鄂西南地處湖北邊境的山地丘陵地帶,地形復雜。受地形地貌和交通條件的制約,經濟發展較為緩慢,但也正是因為鄂西南地形復雜、地理環境易守難攻,故此留下了豐富的藝術文化財富,以土家族音樂為代表的大量音樂遺產便是其中一類。鄂西南音樂藝術以土家族音樂為代表,經由土家族歷代先祖集體創作,歷經時代傳唱,大浪淘沙。如今的土家族人民依舊在此聚居,仍然擁有豐沛的地方音樂資源與獨特的農業、旅游資源。就在鄂西南鄉村發展經濟呈現好轉態勢之時,一些突出問題也逐步顯現出來,主要出現勞動力外出打工,只剩下老人、小孩,農村面臨著產業空心化、人才空心化乃至教育空心化等一系列問題。鄂西南地區自古就是多民族融合聚居之地,至今生活習慣仍舊以歌舞為習,以富有色彩的藝術語言和真切生動的藝術形象反映了中下層勞動人民的社會生活和精神面貌,并在反映生活的同時兼有教育與引導的作用。這些或勞作或節慶或禱祝的音樂作品,留存著勞動者的奮進與生活的智慧,不僅具有較高的社會民俗價值、歷史文化價值和審美藝術價值,對于鄉村在地村民,亦能以樂化人,以樂育人,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以音樂融合謀生手段之中,促進鄉村效能轉化。湖北鄉村振興發展戰略在多措并舉的同時,也應將音樂與鄉村現狀相結合,促進鄉村全面發展建設。因此,研究如何應用鄂西南音樂的地域性與藝術性、提升當地經濟收益,是當前促進鄉村振興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一、音樂藝術與鄂西南鄉村振興的關聯
鄂西南地區屬典型的丘陵地貌,大量音樂藝術遺產在此留存。在脫貧工作建設特色鄉村的過程中,音樂成了鄂西南的標志性特色。民歌、山歌、勞動號子等不同類型的音樂豐富了鄂西南鄉村文化藝術的種類。但是在具體實施中,對癥的應用效果還是較為缺乏。在此地萌發的音樂藝術,正是從“田野”誕生的藝術,也是自古勞動者最好的慰藉。一曲曲勞動號子,凝聚了氣力,鼓足了干勁。一首首農田曲目,更是吹響了奮斗者的號角。鄉村振興最重要的就是應用這些音樂瑰寶,激發民眾擺脫現狀的積極性和動力,變被動為主動,在之前精神扶貧的基礎上,欲振興先立志。用音樂的共情性注重精神幫扶,消除一些在地村民存在的“等、靠、要”、種地嫌苦、打工嫌累的惰性思想。脫貧攻堅戰已取得佳績,全面脫貧后的鄉村現狀更需不斷結合鄂西南當地音樂藝術,促進更多產業與音樂的融合,用音樂引導在地村民的素質,用音樂提高在地村民的謀生手段,在保有物質脫貧勝利果實的基礎上,提升精神扶貧的力度,全面提高鄉村振興質量。
二、鄂西南音樂藝術促進鄉村振興策略
藝術來源于生活,鄂西南音樂藝術蘊含著不同民俗里值得宣揚的生活精粹。這些傳統音樂流傳至今,既推動著鄉村素質的發展,又潛移默化地規正了民眾的生活行為。如今快時代浪潮席卷而來,一方面,鄉村經濟需要發展;另一方面,經濟效益為先的思想導致鄉村傳統音樂在現代鄉村中的傳承效果不同往日。應對以上兩方面問題,要找到與傳統音樂契合的鄉村特色產業,以音樂助力鄉村產業升級,提升經濟產能,更要在傳統音樂廣泛應用的同時,拓展更多傳播主體、有效途徑積極擴大宣揚力度,既在特色產業的基礎上弘揚傳統民樂,又利用傳統音樂的擴散度豐富鄉村在地村民的精神世界,真正做到全面提升鄉村風貌。
(一)音樂藝術助力鄉村特色產業升級
不同民族各自生活在不同地理環境之中,便會形成獨樹一幟的特征,顯現出不同類別的生活痕跡。鄂西南除蘊含音樂藝術外,受地理環境影響,鄉村旅游資源也極其豐富。鄂西南鄉村旅游資源包括自然景觀旅游資源與民俗文化旅游資源。同時,鄂西南民俗文化以土家族為代表,呈現多民族融合之態。鄂西南是湖北省少數民族的主要聚居地,共有侗族、苗族、土家族等少數民族24個,能夠全方位呈現少數民族質樸的鄉村生活狀態,這也是鄂西南民俗旅游發展的基石。故此地近十年來不斷開發旅游資源,整合成為鄉村旅游生產線,以此帶動鄉村經濟發展。鄉村旅游是以旅游度假為宗旨,以鄉村廣袤大地為空間,以民宿和農家客座為特色的鄉村旅游形式,是尋求人文無干擾、生態無破壞形式的旅游路線。隨著鄉村旅游業的大力發展和鄉村體驗旅游時代的到來,尤以融入鄂西南民俗、節慶音樂為主題的旅游項目不斷被開發,以音樂為媒介,更場景化的讓廣大游客體會當地文化。鄂西南音樂藝術助力旅游產業升級的最好體現便是鄉村節慶音樂民俗體驗型旅游。鄉村節慶音樂民俗體驗型旅游是將獨具特點的地域音樂用欣賞與體驗的手段融合至鄉村旅游項目之中。一類是用獨特的本土樂器、音樂表現形式進行演奏,歡迎游客參與體驗,以此進行文化分享與傳承。另一類是鄉村節慶音樂民俗欣賞,重大節慶之時,在旅游村落的舞臺上,表演當地節慶傳統曲目,供游客欣賞,增加互動。鄂旅投舉辦短視頻大賽助力“惠游湖北”恩施“六口茶”成抖音熱門歌曲。把鄂西南鄉村旅游帶動的更加火熱之余,更推動了當地農民包括貧困農戶的就業和增收。恩施自治州及宜昌清江流域依托當地土家族聚落特色,將以地域音樂為代表的民風民俗融入旅游體驗之中,形成旅游慣性,營造別具地域特色的旅游吸引力,打造全新的鄉村旅游新品牌,發展鄉村旅游經濟。鄂西南憑借自然遺留與人工斧鑿的巧妙結合,帶動發展軸線上的鄉村旅游經濟。在舊有的觀光、游覽項目的基礎上,增加唱山歌等民俗體驗,挖掘土家族生活特色,將鄉村風俗風格化、民俗傳統現代化、生活習俗產品化。進一步營造旅游交互感的同時,增強鄉村旅游活動的體驗性,力求將地域音樂拓展至其他項目。音樂藝術助力鄉村特色產業升級,在提高農業產業、旅游產業收入,帶動鄉村特色產業發展的同時,還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推動當代公共藝術與鄉村生活融為一體,提升鄉村建設的文化性,豐富了村民的精神生活,為鄉村振興戰略奠定了內涵與底蘊。鄂西南地區擁有豐沛的音樂藝術資源與獨特的農業、旅游資源,現今,農業產業與旅游產業發展是提升鄂西南鄉村經濟的重要部分。音樂藝術融入農產品產業鏈的新做法,不僅提升了農產品的銷售業績,更是打開了一條用音樂活化銷售產業的新渠道。鄂西南音樂介入促進農產品銷售的案例不勝枚舉,推售當地農業產品提高農業產業收入之余,更是不經意間傳遞出深厚的地域文化。伴隨著融合發展機制在鄉村實踐中的不斷深入與完善,勢必會涌現出新的音樂形態與新的文化產業,這將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發展途徑。如何有效地將音樂藝術應用于農業產業與旅游產業,整合三者,促進壯大集體經濟產業,是實現鄉村振興的基本途徑,也是必經之路。
(二)音樂藝術賦能鄉村素質全面提高
鄂西南是湖北少數民族的主要聚居地,不同的民俗留下了不同的傳統音樂。脫貧攻堅戰中,鄂西南地區物質脫貧初顯成效,不斷構建完善的鄉村業態體系,轉化為經濟效能發展鄉村經濟。目前的鄉村振興戰略一方面不斷鞏固脫貧攻堅的卓絕成果,另一方面更要提升鄉村整體形象,注重鄉村全面發展。鄉村素質的整體提升可以利用鄂西南音樂藝術的自身優勢,依托于音樂耳濡目染的教育性質,一方面挖掘地域音樂的優良之處,推進鄉風建設。另一方面給在地村民全面推廣地域音樂,加之培訓手段,提高在地村民的謀生能力。音樂教育先行,對鄂西南音樂藝術中傳遞真善美的地域音樂進行發掘,大力推廣其中所蘊含的正能量元素,能夠達到對鄉村在地村民的精神振興,由此形成的良好民風與鄉俗也能夠感染外來游客。鄂西南至今都生活著一定數量的少數民族,音樂活動作為少數民族聚居地的重要民俗,踐行著飯養身,歌養心。在歌唱中生活,在生活中歌唱,鄉村生活的豁達與豪邁,使該地音樂無論歌詞是否委婉含蓄、音調是否悠揚綿長,它傳遞出來的都是真實與坦率。鄂西南有大量的地域音樂作品,歌曲本身就傳遞著文明的鄉風。有些音樂傳達著孝敬、禮貌、互助、有愛等價值觀,有些音樂更是有形無形地規正、引導著人們的生活,為精神扶貧和鄉村振興奠定內在動力。音樂在鄉村勞作中產生,就形成了一種特殊的音樂形式———農事歌,蘊含著特殊的勞動意味。1953年春夏,利川文化館音樂干部周敘卿聽農民歌手丁鴻儒哼唱而記錄的《種瓜調》歌詞為:正月是新年(咿喲喂),瓜子才進園(喲喂)。二月起春風(咿喲喂),瓜子才定根(喲喂)。三月是清明(咿喲喂),瓜苗成了林(喲喂)。四月是立夏(咿喲喂),瓜兒上了架(喲喂)。五月是端陽(咿喲喂),瓜兒把新嘗(喲喂)。六月三伏熱(咿喲喂),瓜兒正吃得(喲喂)。七月秋風涼(咿喲喂),瓜兒皮色黃(喲喂)。八月中秋節(咿喲喂),要把瓜兒摘(喲喂)。九月是重陽(咿喲喂),瓜子已下場(喲喂)。十月瓜完了(咿喲喂),瓜種要留到(喲喂)。《種瓜調》分十個月敘述種瓜的經過,是一首標準的農事歌,歌中不僅簡單記錄了瓜苗的生長過程,更是通過激昂的節奏與曲調,配合歌詞十個月長時間線的等待,側面反映了舊時鄉間勞作人的奮進,凸顯了種瓜人的質樸與自立。名揚四海的民歌《龍船調》就是在1955年夏以此曲改編,在利川縣文藝館舉辦全縣農村業余文藝匯演中脫穎而出,從此走向世界,成為了鄂西南的代表音樂。鄂西南音樂推廣至在地村民中,還要多維并舉,不斷提升在地村民音樂謀生技能。鄉村中存在一部分自給自足生活的村民,針對這樣的村民,謀生手段的培育是重中之重。鄂西南音樂作品中同類的山歌,曲調表現輕松不沉重,寓意卻深刻雋永。作品中留下的能促進勤勞致富的內在元素,應該被吸納成為某種媒介,推薦至在地村民業務能力培養之中。鄂西南屬“西南官話區”。語音特色的“陰平高平,陽平低升,上聲向下,去聲向上”直接促使旋律音高走向別具一格,作品識別度極高。極高的識別度會形成迅速的傳播效果,政府、企業、學校、藝術團體應該充分結合起來,拓展傳播主體,對在地鄉村民眾采取教授模式,提升在地村民匹配當地產業的音樂能力。
三、結語
無論是脫貧攻堅戰還是鄉村振興戰略,農業農村問題始終是國家戰略任務中不變的重中之重。只有農村實現了經濟效益持續轉化,新時代背景下的國家目標才能達成。鄉村振興既是前期脫貧工作的延續,又是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的奠基之舉。在鄂西南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過程中,應用當地音樂藝術助力鄉村特色產業升級,音樂藝術賦能鄉村素質全面提高,可以有效促進鄉村經濟發展與鄉村風貌改善。以鄂西南音樂藝術融入鄉風民風建設,這不僅能全面提升鄉村民眾素質,打造鄉村新面貌,更對文化遺址繼承與保護有著重要意義。鄂西南音樂藝術促進鄉村振興發展,更是挖掘傳統藝術助力經濟建設,繼續不斷鞏固和提升脫貧成果,確保當地脫貧成效經得起實踐和歷史的檢驗。
作者:高潔 魏鵬酈 單位:三峽大學巴楚藝術發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