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剖析民族音樂與流行音樂的聯系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流行音樂中的民族音樂
1、民族音樂的歷史及特點
不同地域、不同環境和不同的風土人情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音樂藝術風格,在中華民族藝術百花園中爭妍奪麗、相應生輝。民族音樂經過歷朝歷代的演變,有著非常豐富的內涵和鮮明的特征。中國民族音樂語言能夠最為準確的反映中國人的思維狀態。以中原音樂、四域音樂和外國音樂為三大來源的中國傳統音樂經過數千年的發展,積淀了各民族的藝術智慧和創造才能,可以說已經具備了鮮明的民族個性。他形成了與別國不同的帶有體系性質的規律和特點。無論從律制、音階宮調等基本樂學和樂學理論,到更大范圍的形態特征,或是從哲學基礎、文化傳統直至特有的民族思維方式等,都有自己的特殊規律。在當前,我國民族民間音樂的發展偏離了原來的軌跡,被賦予新的內容,這更有力的說明了民族民間音樂具有“海納百川,融會貫通”的特點。
2、港臺流行音樂對大陸流行音樂發展的影響及發展
李雙澤被稱為校園歌曲的開拓者,代表作有《美麗島》、《少年中國》等。與此同時,侯德健創作的歌曲《龍的傳人》、《捉泥鰍》,葉佳修創作的《流浪漢的獨白》、《鄉間的小路》、《外婆的澎湖灣》等,均被看做是校園歌曲的代表作。這些歌曲于80年代中期在大陸開始流行,并對內地的歌曲創作尤其是流行歌曲創作產生了很大的影響。20世紀80年代初,鄧麗君、羅大佑、蘇芮等一批臺灣流行歌手的歌曲及其后香港等地的流行歌曲通過翻唱在中國內地流行開來,刺激了大陸音樂人的變革,各地原創流行音樂開始嶄露頭角。90年代以崔健為代表的“搖滾音樂”、以老狼為代表的“校園民謠”、以艾敬為代表的“城市民謠”以及以丁薇為代表的“前衛流行音樂”,都是有著濃重民族音樂特色的流行音樂形式,曾一度引導整個中國樂壇的潮流。在當前,流行音樂的發展表現出這樣一個特點,即在堅持自己音樂風格的前提下,給流行音樂中注入民族民間音樂元素,讓流行音樂成為一個“集合體”,兼容著“流行”與“傳統”。
3、民族音樂和流行音樂的異同及結合
隨著各自的生存空間的擴展需要,它們又不可避免地走到了一起,一種相互依存的關系也就慢慢建立起來。早在20世界80年代初,民歌就以流行音樂形式出現。鄧麗君演唱的許多歌曲都是以民間小調為素材創作的,例如:《小城故事》、《原鄉人》、《路邊的野花不要采》,臺灣校園歌曲《鄉間小路》、《童年》等也都是以民歌小調為基礎進行創作。此外,臺灣高山族民歌《娜魯灣情歌》的流傳更是給了許多音樂人進一步的啟示。1984年,隨著崔健的一曲《一無所有》,整個中國都刮起一股強勁的西北風?!饵S土高坡》、《我熱戀的故鄉》、《信天游》等一大批以西北民族音樂為素材的流行歌曲到處傳唱、家喻戶曉。這類歌曲以西北音樂旋律為基點,在融入西方搖滾樂元素,演唱方法粗獷、灑脫,發展到后來成了豪放派流行歌曲的標簽,它的高亢和陽剛為歌壇樹立新意識。90年代至今,有越來越多的歌手和樂手都以民族民間音樂和流行音樂相結合的方式向聽眾展示中國音樂的獨特魅力,成為時下中國樂壇發展的一大潮流。“北方歌王”騰格爾一直將自己的音樂創造植根于蒙古民族音樂的基礎之上,使自己能一直保持在中國流行樂壇擁有一席之地;馮小泉、曾格格夫婦的流行民樂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彝人制造”演唱組合迅速串紅;刀郎的老歌新唱也引起了不小的轟動。剛剛結束的第十三屆青年歌手大獎賽中,額爾古納樂隊以流行唱法,演繹了草原風格的歌曲,加上民樂恰如其分的點綴,深得人心。這些都說明,中國音樂正在逐漸完成一次新的質變,而流行音樂也正在積極地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間。
二、流行歌曲中的民族音樂元素特征
1、帶有中國民族性的調式旋律,就是以五聲音階或以五聲為骨干構成的五聲性旋律的調式。以宮、商、角、徵、羽這五個音分別為主音即構成五種調式,各調式因結構的不同,而產生色彩的差別。各調式的基本音調,一般是環繞著主音及其上、下方五度支持音構成的,在運動中形成調中心的穩定性。在當前的流行歌曲創作中,民族調式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如:歌曲《菊花臺》的曲作者周杰倫,就采用了六聲宮調式來譜寫該旋律的,以五聲調式為基礎,在宮羽之間加進“變宮”,且避免“偏音”出現在“重音”或“長音”上面,以經過音的形式出現。又如:額爾古納樂隊的歌曲《鴻雁》是以五聲羽調式譜曲,具有濃郁的蒙古地區音樂的風格。旋律寫作基本是以二、三度音平穩進行,音域適中,節奏型較單一,有蒙古長調的感覺,但又在第一、二句之間用了一個八度跨越,使人聯想到馬頭琴的悠長和悲涼,形象地表達了草原之子的樸素情懷,對家鄉的熱愛和向往。再如:胡彥斌作曲并自己演唱的歌曲《訣別詩》是以六聲羽調式譜曲。與上例《菊花臺》一樣,也是加進了“變宮”作為“偏音”。歌曲《訣別詩》,就明確了此歌的情緒,即傷痛、留戀又無奈的訣別之情,作者運用了羽調式,并加進了“變宮”作為經過音,恰到好處的表達了歌曲的情緒。
2、“民族風”歌詞在寫作手法上,追求新穎脫俗的意境和古典淡雅的韻味,詞作者多將古樸懷舊的元素滲入流行音樂的骨髓,一反以往平淡無味,庸俗直白的創作風格,堪稱對固有形態的顛覆?!肚嗷ù伞肥钱斍白盍餍械摹懊褡屣L”歌曲之一。詞作者方文山用中國早期最具代表性的外銷藝術品“青花瓷”作為題材,將深邃的中國傳統文化描寫的淋漓盡致。以“雨過天青云破處”一句為例,據傳語出宋徽宗,因當時窖官將汝窖瓷燒制完成后請示宋徽宗為其色定名,徽宗御批“雨過天青云破處,這般顏色做將來”。此后,“天青色”遂成為汝窖瓷欽定的顏色。尤為值得一提的是詞中的“惹”字,“惹”字有不請自來的招惹之意,主動性很強,比較具侵略與戲劇性。“芭蕉惹驟雨門環惹銅綠,而我路過那江南小鎮惹了你”先用文言詞句以景入情,然后再承接較為白話的下句以為對仗,短短一段詞里一連用了三個“惹”字,字義相同,用法卻不同,饒富趣味。《紅顏》一曲中,詞作者林文炫更是以一句“劍煮酒無味,飲一杯為誰”道出離別的愁苦,再以一句“胭脂香味能愛不能給,天有多長地有多遠”表達英雄難過美人關的無奈和無悔。詞作的文筆與足于“紅顏”相媲美,文白相間,韻律工整。薛之謙演唱的歌曲《釵頭鳳》在詞作方面可謂煞費苦心,歌詞至少引用了11歌典故。《釵頭鳳》是北宋詩人陸游寫給表妹唐婉的情詞,他們的凄美愛情故事隨著這首詞流傳于世。在流行歌曲中講述這樣的故事,除了用詩化的語言,引經據典是最合適不過的。歌詞中僅“紅顏霓裳未央宮中,舞出一點紅,解游園驚夢,落鴻斷聲中繁華一場夢”一句中就引用了三個典故。分別是:“紅顏霓裳”(唐明皇曾為楊貴妃創作的《霓裳羽衣曲》);“未央宮”(漢代的皇宮趙飛燕掌中跳舞的故事,和楊貴妃又暗合“環肥燕瘦”);“游園驚夢”(湯顯祖《牡丹亭》中最著名的一出)。
3、從遠古的磬、塤、編鐘、古箏等,再到后來的琵琶、洞簫、笛子、二胡等,這些樂器不僅音色獨特,且表現力豐富。因此,運用民族樂器來豐富自身的多樣性,以創作更加個性化的音樂就成為流行音樂的又一必然選擇。曾在黑豹、唐朝等搖滾樂隊任鍵盤手的王勇,是中國搖滾的先行者,但他始終沒離開民族樂器的運用。他以古箏、柳琴、笙等創作的《往生》既古典又流行,堪稱傳統與流行的完美結合。用民族來演奏前后奏在許多流行歌曲的編配中起到畫龍點睛的效果。歌曲《灰姑娘》就有一段用葫蘆絲吹出的前奏,在唱詞出現之前就已經勾勒出了灰姑娘的柔美輪廓,給人以遐想。《東風破》這首歌曲調婉約,仿古的歌詞帶著濃郁的民族風味,再加上令人陶醉的琵琶和二胡伴奏,做足了古韻,琵琶滾動,二胡起舞,還有一堆類似豎琴之類的柔和樂器翩翩作態,使得聽眾仿佛置身于梅雨水鄉,看著萬家燈火,浮想聯翩。
4、從民族聲樂作品中搜尋創作與演唱的靈感,就成為流行音樂的必然的和重要的選擇。將民歌、戲劇、曲藝的藝術韻味融合到音樂創作中成為流行歌曲創新的又一手段之一。流行歌曲正是通過融合民歌戲劇曲藝的手法來求新求異。其中較為典型的有歌曲《花田錯》。演唱者王力宏找到京劇與西洋流行樂不謀而合之處,來自西洋樂風R&B的自由轉音,其Free的唱法正與京劇里將唱詞單個字拉長轉音相似,“花田錯”的精彩之處正是王力宏巧妙的融合了R&B與京劇唱腔,讓聆聽著心中有古典,耳中有新意,當流行樂與“東方歌劇”的京劇相遇,在銅鑼聲敲打中延續首創的“chinked-out”無國界樂風,將傳統古典與現代流行的沖突,在歌曲中兼容并蓄地粉墨登場。歌曲《瀏陽河2008》以R&B曲風為主、將高亢的民歌與現代流行歌融合,既具有了傳統中國湖南民歌的曲子音調優美,畫面感很強的特點,又以酣亮清脆,溫暖醇厚來表現流行音樂的親和,歌曲充分體現了兩代人之間精神與思想的傳承,更是對中國的文化、歌曲、民歌的重新挖掘。劉歡的《情怨》,這首歌具有京劇的行腔特點,尤其是結尾的拖腔,京劇韻味更是濃烈,聽起來簡直分不清它是京劇唱段還是流行歌曲。在劉歡演唱的若干歌曲中都有這一特點,較具代表性的還有趙季平譜曲的央視版電視劇《笑傲江湖》的片尾曲。歌曲《前門情思大碗茶》、《北京的橋》則是融合了京韻大鼓的藝術風格,既有濃郁的流行色彩又有濃郁的京腔京味?!侗本┮灰埂贰ⅰ肚饺f水》兩手歌曲均用假聲在演唱中加入了一段京劇唱腔,使歌曲前后對比鮮明,使聽眾在短短幾分鐘內頗有超越時空,縱觀中華音樂文明之演變的感覺。音樂的形式隨時代不斷改變。當然,流行音樂對民歌、戲劇、曲藝的手法和風格的借鑒相對來說還是比較少的,但卻從一個側面經典地證明了流行音樂中民族民間音樂元素的活躍是全面而充分的。
三、“民族風”流行歌曲的發展
1、弘揚民族文化,倡導民族、流行結合中國傳統民族文化曾在歷史上風靡一時,但卻因為程式老套、內容陳舊的“保守姿態”無法吸引人們的關注。從事物發展的規律來看,事物不更新就沒有生命力,文化的傳承需要與時俱進,需要注入流行因素,這樣才能使傳統文化在與流行的融合中傳承地更有效。傳統民族文化是流行音樂創作的一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流行音樂在傳播技術、途徑飛速發展的今天也成為弘揚傳統文化一個非常重要的媒介,將兩者合理、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對流行音樂來說是增加了文化底蘊,對傳統文化來說是擴大了影響范圍,是一個取得“雙贏”的好契機。
2、“民族風”流行歌曲的創作流行音樂的創作加入民族音樂元素,是一種趨勢,也是中國的特色,故流行歌曲的創作。只有扎根在本民族的音樂土壤里才能獲得更為頑強的生命力,本土的流行歌曲才得以發展,才不會成為過眼云煙。弘揚民族音樂文化,首先就要培養自己對民族音樂的崇拜心理;其次是用心學習民族民間音樂的精華;最后就是激發自己的創作熱情。所幸的是,當前的許多賽事都是為流行歌曲的創作提供了機會,如的“五個一”工程獎歌曲創作,文化部的“金鐘獎”流行歌手大賽,中央電視臺的“青年歌手大獎賽”的通俗唱法等,就涌現出了一批批優秀的作品,且很多流行音樂作品都寫得頗具民族風味。這對“民族風”流行音樂的壯大和發展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四、結論
眼下流行歌曲中,到處都充斥著“民族風情”,并借助于各種媒體的傳播途徑,廣泛迅速的傳播開來,進而感染著整個民族,凝固著民族音樂情節,極大地促進國家、民族的文明和發展。在文化結構多元化的今天,尤其是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文化建設的大發展、大繁榮,中國流行音樂已成為主流音樂,民族音樂的流行化、流行音樂的民族化已經走向市場。如何發展和繁榮,是擺在每個音樂工作者面前的又一嶄新課程。筆者認為:當前流行歌曲中對民族音樂元素的運用,應該汲取民族音樂的營養來發展自己、豐富自己。如此,中國流行歌曲才會不斷創新,富于特色,才會為廣大人民群眾,尤其是青少年朋友所喜愛。這一點也說明了:“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作者:李敏單位:廣州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