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聲樂教學語言藝術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1.聲樂教學語言的科學性。在教學中,聲樂教學語言要能夠準確地使用專業知識概念,科學地進行判斷、合乎邏輯地進行推理,并要求教學語言既要精煉準確,又要簡明易懂言簡意賅,使科學性和教育性二者兼顧,互不偏廢。精煉準確的教學語言既能體現教學的重點,又能抓住教學中的主要矛盾對癥下藥,使教學有針對性,才能解決教學中的主要矛盾,使學生對復雜的理論理解透徹。如教師在發聲訓練中常常以:吸開、落喉、松胸、開肋、立背、撐腰、嘆下、翻扣等語言,有針對性地來提示、引導學生,及時調整聲音和發聲狀態,使其保持良好的歌唱感覺。要特別注意避免課堂教學無重點地空談聲樂理論,偏執夸大個別問題,使學生感到漫無邊際、無所適從。因此,聲樂教學語言的精煉準確既要合乎邏輯,又要顧及到學生的認知能力,使學生容易理解,避免使用過于專業化的教學用語,以及過分強調教師自我體驗的提法。聲樂教學要求教師要不斷擴展自己的知識面,豐富發展自己的教學語言,教學中才能達到化復雜為簡單、化抽象為具體、化模糊為生動的教學效果。而精煉準確的教學語言不僅來自教師客觀敏銳的聽覺,還來自教師主觀努力的教學經驗。它是教學的基本功,也是聲樂教學的基礎;它是經過長期教學實踐積累而成的,也是聲樂教學的關鍵。
2.教學語言的規范性。教學語言本身具有示范性的特點,規范、優美的語言在教學中能帶給學生深刻的感受和記憶。在聲樂教學中要堅持以規范性為主,規范性與靈活性并重的原則,靈活性要在規范性前提下發揮作用,而片面追求靈活性,教學語言生造濫用等做法是不可取的。由于聲樂學科有其特定的專業知識和技術能力要求,與眾不同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要求教學語言既要具有規范性又要具有靈活性。因此,教學又是個性化的展現,聲樂教學語言既要豐富多彩、靈活多樣,遣詞造句又要富有獨特性和創造性。在聲樂教學中,會經常遇到學生聲音畏縮無力的現象,教師常用“圓潤、飽滿、靠前”等詞語來要求學生把聲音唱得圓潤結實有方向,但這只是一種對聲音結果的要求,并沒有道出解決歌唱發聲問題時所應采取的方法。學生雖然明白,但就是沒有感覺,找不到問題的突破口。教師如果機智靈活地給其以生活中的啟發,巧妙地用一個“嘿”字加以點撥,學生立刻就能找到腰部支撐的爆發力,使聲音前沖而有力,問題迎刃而解。積極的教學實踐和教學積累,能夠幫助教師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語言風格和特色;機智靈活的語言,又能使教學更加富有啟發性和層次性。
3.聲樂教學語言的啟發性。啟發式教育既是傳統教育思想的精華,又是當前提倡的創新教育的核心理念。孔子說:“不啟不悱,不發不問。”啟發性的教學語言能起到激發思維、舉一反三的創造性作用,有利于引導學生自覺思維,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學生勤于動腦、敏捷思維,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師在教學中要抓住知識的要點、重點,以及不易掌握、理解的技巧方法來進行教學,讓學生自己學會獨立思考,樂于推敲得出結論。例如: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力度訓練時,先不給學生做出直接的、有力度對比的聲音示范,而是通過日常生活中的觀察來啟發、提示,讓學生自己模仿火車、飛機由遠而近的轟鳴聲,做出有強弱對比、有力度控制的聲音。這樣不僅增強了學生的自我實踐能力,而且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應在教學中以最具典型性的問題為突破口,讓學生自己去動腦思考、琢磨研究,使教學“舉一反三”,而不是和盤托出、束縛學生思維的發展。在聲樂教學中,對學生進行跳音訓練時,教師可采用生活中的一些體驗來啟發學生,讓學生把輕巧跳躍、富于彈性的聲音想象成拍皮球,從而總結出跳音要“拍”著唱,既要有靈活的聲音控制,還要有均勻的氣息控制,聲音才能輕巧柔韌、結實飽滿、明亮通透。
另一方面,當學生對某個問題百思而不得其解時,教師要給學生提供思路啟發其積極思考,而不是簡單地把答案告訴學生,要讓學生在實踐中及時調整,不斷積累學習經驗。在聲樂教學中,常常會出現學生有了較好的歌唱共鳴位置,卻無方向、聲音不前行的技術問題,教師如果一味強調聲樂理論上的“靠前”,學生就會把聲音運動的方向與聲音位置的前后混為一談,只顧靠前而忽視了后咽壁的吸開,致使整個通暢的聲音狀態被改變。此時教師如果采用形象直觀的手勢語言,從面部額前向上、向前劃出一個拋物線型的動作,學生會迅速心領神會,使聲音往上、往前翻扣,達到音位統一、集中靠前的聲音效果。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富有哲理的語言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而在形象直觀的啟發基礎上,又能促使學生進一步理解概念、掌握技巧,受益匪淺。
4.聲樂教學語言的形象(轉第51頁)(接第41頁)性。教師在講授歌唱發聲原理時,首先要把科學性擺在首位,強調概念的正確性、原理的完整性,但也不能忽視知識性和趣味性。清晰流暢、生動形象、機智幽默的教學語言,能使教學達到特殊的效果。聲樂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做到歌唱示范的直觀性、藝術性和形象性,還需要運用直觀形象化的教學語言和教學手勢,引導、培養、強化學生對歌唱的方法產生聯想、遐想和感想,啟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性思維能力,發展歌唱的形象思維。在教學中常常遇到學生因口腔內部打開不夠而使聲音塌扁的現象,教師如用“撐傘”來形容、提示學生口腔內部的豎起感,再加以手勢引導,學生會馬上找到感覺,使聲音立竿見影。
而教學中的幽默則是一種智慧,幽默的語言是一種藝術化的語言,能使人迸發出智慧的火花,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例如:一次,《歌唱學》的作者鄒本初到他的老師沈湘教授家上聲樂課,盲目地追求音量并非常得意地問他的老師:“沈先生,您說我的音量大不大?”沈先生低著頭,半天說了一句非常幽默的話:“你比磨坊里的差遠啦!”其他學生聽了立即哄堂大笑,他自己恍然大悟。沈先生巧妙地把磨坊里的“驢”字省去,用幽默的語言委婉的批評,擊中學生盲目追求音量、影響音域擴展的要害,使學生茅塞頓開,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回味。可見,要使語言具有形象性,教師還要善于運用舉例,用形象思維的材料把學生引入抽象思維的境地。
聲樂教學中的教學語言具有相對性,語義也存在抽象、不確定性。教師采用確切、形象、生動的教學語言,把比較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形象化引導學生科學發聲,比用單純技術性的闡述更易為學生所理解和接受。聲樂教學沒有器樂教學那樣直觀,學生通過聆聽教師的演唱、從教師的教學語言中,去理解發聲的原理和琢磨歌唱的技法,去領會音樂作品的內涵,去創造美好的聲樂藝術形象。教學中要注重邏輯性語言與形象性語言的完美結合,借助邏輯性的教學語言保證表述的準確性和說服力,借助形象性的教學語言使學生加深印象、促進理解。
總而言之,聲樂教學語言是教師運用語言技能、技巧以及專業技術方法的綜合教學能力,能夠充分體現聲樂教學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藝術,它所具有的表意、傳情和教育的三大功能,能夠激發出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自主學習的興趣。了解聲樂教學語言的特點與基本要求,能夠使人們更加重視新的課程理念,遵循教學中“以人為本”、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幫助、引導青年教師努力學習、深入研究、積極探索新的教學語言,進一步把握、運用好本專業的教學語言。因此,在教學中機智、靈活地運用各種教學語言手段和技巧,對于促進聲樂教學水平、提高聲樂教學效果,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馬永萍,淺談新理念下語文教師課堂語言的變化[J].甘肅教育,2004.1
[2]鄒本初,歌唱學[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0.11
[3]金亞文,初中音樂新課程教學法[G].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7
內容摘要:2003年國家教育部新課程標準的出臺與推行,促使新課程的改革不斷深入,新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和關注,并有力地推動了高師聲樂教學的改革。作為教師的一項基本素質——教學語言,也開始受到教師們的重視。文章從專業教學的角度,對聲樂教學語言的特點、基本要求進行了概括、分析,強調了聲樂教學語言在課程改革中的新的理念和重要性。
關鍵詞:新教學理念聲樂教學教學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