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民間器樂曲管理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chuàng)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內(nèi)容摘要:本文以松陽民間器樂曲為出發(fā)點,初步論述了本地民間器樂的類型、樂種、基本特征以及所派用場,為進一步研究本地區(qū)民間器樂提供一定的參考。
關(guān)鍵詞:民間器樂曲獨奏曲合奏曲道教樂曲
我國的民族民間音樂,是廣大人民群眾在漫長的歲月中創(chuàng)造的寶貴財富,其歷史之悠久,品種和曲目之豐富,為世界音樂文化所罕見。國家文化部、中國音樂家協(xié)會、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于1979年做出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民族民間音樂的采集、整理工作,并于1984年經(jīng)全國藝術(shù)科學規(guī)劃領(lǐng)導小組批準,將民族民間音樂的收集整理工作列為國家藝術(shù)科研重點項目。
本文僅以松陽漢民族的民間器樂曲為出發(fā)點,初步論述了本地民間器樂的類型、樂種與基本特征,為進一步探索研究本地區(qū)民族民間音樂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松陽縣是浙南的一個文明古縣,出土的石斧、石箭頭等證明:早在新石器時代(約一萬年—四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
松陽民間器樂的歷史相當久遠,傳統(tǒng)民間藝術(shù)活動中的器樂演奏,從古至今已形成一種習俗。《松陽縣志》記載:“鄉(xiāng)俗于清明之前,卜吉設(shè)西焦于城隍廟,齋戒極盛,鼓吹呼擁,迎城隍神,溫太保神,周巡城鄉(xiāng),所以逐疫。裝扮臺閣前導,頗極巧妙,男女云集景觀,仿佛古儺意志。”①(“迎儺”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民間娛樂活動形式,與唐朝所流行的歌舞幾乎一樣)民間這種迎城隍神、溫太保神的活動一直延續(xù)至建國初,扮臺閣活動至今仍有。在這些場面中的器樂演奏,多以清鑼鼓為主,有的以嗩吶高奏,有的還加入竹笛、二胡、三弦等樂器。有些民俗活動還邀請人戲班、傀儡班演出,場面非常壯觀。南宋詩人王子敬在其詩作《花村戍鼓》中,生動地描繪了當時器樂演奏的盛況:“紅巨翠陌連西東,軟塵十里吹香風,嘗春醉歸吟未畢,耳根厭聽鼓冬冬。吟成獨衣闌干立,雷撼霆轟鳴轉(zhuǎn)急,須臾撾盡寂無聲,唯見月高花露濕。”②
古代流傳下來的松陽民間器樂曲,可分為獨奏曲、合奏曲、道教樂曲三種類型,各個類型還可分為不同的器樂曲品種。就本人的調(diào)查、分析和研究,現(xiàn)將松陽民間器樂曲的類型、樂種及基本特征初步論述如下。
獨奏曲
本地器樂獨奏曲一般是指由笛、二胡等管弦樂器及打擊樂器演奏的樂曲。其中由單一打擊樂器演奏的鑼鼓曲,即當?shù)厝朔Q的“清鑼鼓”最具特色。
清鑼鼓有獨奏和合奏兩種形式。獨奏的清鑼鼓,由三面造型一致,但大小、音高不同,均用金屬銅制造的鑼加一大鼓組成,由1人演奏,用于喜慶場面,表示吉祥如意。如少用一面鑼,則作用相反。這種獨奏形式的清鑼鼓,其演奏形式、樂曲進行的速度、旋法等自古以來相沿成習,均保持傳統(tǒng)的模型;其曲調(diào)進行穩(wěn)健,恰似銅鐘鳴響;大鼓的演奏,可稍加花,但仍保持節(jié)奏的統(tǒng)一。如例一《冬當渡》。③
合奏曲
本地器樂合奏曲,品種豐富,形式多樣,色彩斑斕。其樂種按傳統(tǒng)可分為絲弦樂、絲竹樂、絲竹鑼鼓樂、吹打樂、鑼鼓樂五類。
絲弦樂,曲目甚多,代表性的有《佛頭》、《道河》、《三番十二郎》、《十思蛤蟆》、《美貌嬌容》等④。其中《佛頭》、《道河》兩曲均用在祭神、拜佛等場合。兩曲演奏時,二胡按5-2定弦,三弦按151定弦,均以F定調(diào)。
絲竹樂,一般以簧、二胡為主奏樂器,有些還加入笙、三弦或琵琶等樂器。代表性的曲目有《行街四合》⑤。絲竹樂早時用于迎太保、酬神等活動,現(xiàn)多用于熬魚彩燈、馬燈、扮臺閣、桂花亭等的巡游演出或走村串戶的歌舞表演等。
絲竹鑼鼓樂,長期以來一直流行在松陽各鄉(xiāng)鎮(zhèn),其中著名的樂曲《住花園》⑥用于華龍燈、趕廟會、求太保等場合。《住花園》曲調(diào)以五聲音階為基礎(chǔ),以級進構(gòu)成旋律線,節(jié)奏平穩(wěn)。樂曲所奏樂器以絲竹為主,鑼鼓為副;用梆子并同時加板鼓定拍,擊梆的力度比較強,擊梆者與敲板鼓者同是樂隊的指揮;演奏者需八人以上組成。坐著演奏時,打小镲者可兼打叫鑼,行走時還可加一人打叫鑼;坐著演奏時,二胡可增加一人或數(shù)人,若是兩把二胡,則一把二胡以1-5定弦,另一把則以6-3定弦;以6-3定弦的演奏方法通常用食指定位法,高、中、低音皆用中音(即基本音級1、2、3、4、5、6、7)替代,合奏時有八度音重疊的效果。樂曲雅致而清新,有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
吹打樂,以當?shù)亓餍械摹妒发咔鸀榇恚ㄒ娎x自《十番》中“翠花園”的一段)。《十番》曲由“起馬條”“三吉昌”“紅金秀鞋”“小書番”“采茶條”“翠花園”“路林”“大岑頭”“堂二別妻”“楊州八打”等曲牌聯(lián)輟而成的套曲。演奏《十番》時需十人左右,打扁鼓者兼打板鼓與夾板;行走時人員可以增加一人打扁鼓。樂器有笛、嗩吶、小胡琴或京胡、小鑼、大鑼、叫鑼、小镲、大镲等總共十一件。《十番》曲適用于馬燈、采茶燈及婚慶喜事等場合。
鑼鼓樂,屬清鑼鼓中合奏的演奏形式,以樂曲《竹溪鑼鼓》⑧為代表。《竹溪鑼鼓》由“鑼鼓頭”“轉(zhuǎn)鼓”等鑼鼓調(diào)組成,樂器有大鼓、板鼓、大蘇鑼、大镲、小镲和小鑼等,演奏者需五人組成。
合奏曲是松陽民間器樂曲的重要組成部分,且歷史悠久,故足見其珍貴。
道教樂曲
自唐代開始,松陽演奏道教音樂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歷史,據(jù)傳是唐玄宗時道教大法師葉法善(松陽人)所傳⑨。至今,演奏道教樂曲仍遍及全縣的每一個角落。松陽的道教樂曲對松陽民間器樂曲的形成和發(fā)展、對松陽高腔的影響極為密切,是當?shù)孛耖g器樂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傳統(tǒng)道教樂曲用于不同形式和場合的祭祀儀式或節(jié)日娛樂活動中。它有獨奏和合奏兩種演奏形式。獨奏形式一般由法師一人打鈴或打镲吟經(jīng),或為迎接客人到來時用笛或嗩吶吹奏;合奏形式一般用于接客、接神、念佛經(jīng)等場面較大的場合,且都有規(guī)定的程序,演奏的曲目也都不相同。
《月宮調(diào)》⑩(如例三)是道教樂曲代表性的曲目,當?shù)孛耖g藝人稱它為古典樂曲,為何緣故?原因有三:一是《月宮調(diào)》既可用于道教場合,又可適用于佛教場合;二是《月宮調(diào)》由唐代法師葉法善所傳,并代代相傳,從古至今傳承極為嚴格;三是《月宮調(diào)》為當?shù)氐澜虡非哪刚{(diào),一切道教樂曲均與《月宮調(diào)》有淵源關(guān)系。故民間藝人視《月宮調(diào)》為珍寶,既稱之為古典樂曲,又稱之為道教樂曲。
《月宮調(diào)》風格古樸優(yōu)雅,屬主曲體的反復變奏形式。演奏的樂器有:至少兩支笛、數(shù)把二胡、一只大鼓、兩面冬鑼(一面中音鑼,一面低音鑼),再有兩塊長2尺1寸、寬2寸的竹板敲擊定拍。二胡以1—5與6—3定弦。坐著演奏時,鑼鼓在前,絲竹在兩邊或后面,打竹板者在中間。行走演奏時,鼓在中間,打竹板者在鼓的右面,鑼在鼓的左邊,絲竹在后,絲竹一般各立一排。演奏者至少七人。
綜上所述,松陽民間器樂曲,是我國民族民間音樂寶庫中極其珍貴的文化遺產(chǎn)。可以預料,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份文化遺產(chǎn)必將越來越顯示出它獨特的藝術(shù)魅力。同時,我們還要不斷地對各地的民族民間音樂進行挖掘、探索和研究,使之更好地服務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shè),豐富廣大人民群眾的文化娛樂生活,為我國民族音樂的發(fā)展開辟更加廣闊的天地。
注釋:
①光緒年間編纂的《松陽縣志·藝文卷》P86.
②光緒年間編纂的《松陽縣志·藝文卷》P90.
③④⑤⑥⑦⑧⑩馬驤主編《中國民族民間器樂曲集成·浙江卷》,1991年,本文曲例均出自該書。
⑨見光緒年間編纂的《松陽縣志·人物卷》P16.
民間文學論文 民間藝術(shù) 民間美術(shù)論文 民間藝術(shù)培訓 民間美術(shù) 民間金融論文 民間民族藝術(shù) 民間文化論文 民間借貸論文 民間傳統(tǒng)文化 紀律教育問題 新時代教育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