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音樂實踐能力教學管理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兒童對音樂有天生的好奇感,當前教學中提倡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因而教師在教學中要對學生進行啟迪、誘導,盡量讓學生在實踐中去獲得知識,發展他們眼、耳、腦、口、手、腳并用能力,從多種感官同時刺激以得到良好而深刻的印象。正如美國教育家蘇娜丹戴克說:“告訴我,我會忘記,做給我看,我會記住,讓我參加,我就會完全理解。”我們都有同樣的感覺:樂隊隊員對音樂的感知能力和對樂曲的記憶能力,比一般的同學要強;而舞蹈隊員的節奏感,韻律感及體態語文超過一般學生水平,這就是參與了音樂能力培養的結果。
目前,我們使用的沿海版教材中有較強的實踐性內容,如果我們注意了就能較快地將知識形成能力,從而提高學生演唱能力,演奏能力和音樂感受能力。在我多年來的教學中,為了提高所有學生的音樂素質,我從如下方面對學生進行實踐能力的培養,且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在課堂教學中,采用多種教學手段,創設情景,激發情趣。
1、利用器樂輔助教學,提高學生的韻律和演奏能力。
奧爾夫兒童音樂教學體系中,器樂是學習音樂的重要手段。日本不但把一些樂器作為教學設備配備給學校,而且在音樂教材中就有一定比例的器樂曲,并隨著年級的升高而增加這部分的內容,可見器樂教學對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是起著很大的作用。例如:在學習完《海鷗》這首歌后,除了讓學生用口頭演唱、用錄音機聽感受副旋律的作用效果外,,我還讓學生用固定音高的樂器--豎笛進行演奏,這樣一種實踐練習,不但避免了學生在演唱兩聲部、副旋律時出現音準不穩現象,還培養了學生的演奏能力及音準能力。通過自己的實踐,找到副旋律在歌曲中起到的作用和效果,學生既有興趣,又明白易懂,使抽象的知識變為形象、生動的東西。
2、加強律動和歌表演,使學生加深對音樂的理解和感受,提高審美素質。
低年級的律動和歌唱表演是最能表達他們的歡快心情的實踐活動,是聽覺和動覺訓練的結合,從而達到心理上和生理上的和諧。達爾洛茲體態律動要求學生把身體各器官作為樂器,把所聽到的音樂再現出來,也就是強調“音樂是動的藝術。”音樂進行有線條,有起伏,用身體動作表現音樂,必須反映其斷、連等典型特征,動作應有樂感。達爾克羅斯曾說過:“單教兒童用手指彈奏樂器是不夠的,必須啟發他們進入產生樂趣的激情中去,把樂曲感情化為具體動作、節奏和聲音。”也就是說,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在美的韻律中加深對音樂的理解和感受,提高學生的審美素質。
律動可以提高孩子的素質,發展孩子的智力,培養孩子的個性。但是律動教學也不能只重視動作技巧訓練,也不能只局限于教師示范,學生模仿,更不能為了使動作整齊讓學生機械地反復操練,而應該從素質能力培養著眼設計教學,使學生從實踐中找到真知。在聽音樂時學生的第一印象是旋律。而孩子們的天性是玩耍。低年級學生有蹦跳的欲望,“律支”則是滿足這種欲望的最好體現。例如“飛”的律動,從文字上非常理解,且容易做,簡單來說就是這么起伏連綿的上下擺臂的動作,但從培養素質能力著眼,應放手讓學生自由地去飛,一般情況下,一般孩子都會飛,由于個人能力有差異,個性有不同,他們飛的形態肯定各不相同。那么,我先啟發學生對“飛”的想象,想象自己是一只快樂的小鳥,飛進了音樂的小天地里,自由自在快樂無比。只要求學生跟上音樂節奏互相之間不碰撞,別的不作任何限制。由于沒有固定“飛”的模式,孩子們有的像小鳥飛;有的像蝴蝶飛;有的像老鷹在空中翱翔;有的像小白鴿上下舞動。當音樂一停,要求每個孩子擺一個造型,讓老師猜猜“鳥兒們”在干什么?表演結果,孩子們為了互不碰撞能自覺注意保持空間距離,由于動作不受限制,每個人發揮了主動創造性,有個男孩勾起一只腳“金雞獨立”,我一問他,原來他想象自己站在電線上。興趣盎然的。律動使孩子積極參與,在實踐中不只是學會了飛的技能,更重要是是發揮了創造性,培養了個性和能力。
歌表演是在歌曲的演唱中配以簡單形象的動作,有集體的、個人的表演。現行的音樂教材有很多歌曲或欣賞曲都適合于表演。教師一方面可教給學生一些規定的表演動作,另一方面還應鼓勵學生自己大膽創編動作。例如:學習《開火車》這首歌,教學時引導學生從歌詞入手,通過對歌詞的理解,抓住人或物的動作特征,特別是形態動詞,自己創編動作,邊唱邊表演加以實踐,使他們對音樂形象加深理解。同時又在感受著音樂的諸多要素,發展了大腦與身體間的協調合作,實實在在地得到一種總體協調的感覺及時間和空間距離的實體概念。它有利于孩子們體會音樂的節奏、節拍、速度及某些曲調的結構協調感。
3、利用先進的教學用具,激發學生的興趣和調動學習的主動性。
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智力水平處于直覺感知向抽象思維過渡,他們常常只局限于看到事物的具體特點和外部聯系,對揭示事物的一般特性和內部聯系的能力還比較缺乏,有總分教材內容對學生來講比較抽象,難于理解,(如果通過先進的教學設備創設行動有趣、色彩鮮艷、動靜恰當的畫面,把靜態知識作動態處理就能激發學生求知欲,充分調動學生眼、耳、口、手、腦等多種器官參與教學全過程。)
例如:我們在進行一些節奏訓練、聽音訓練時,學生使用磁性線譜板,磁性線譜板上已有許多不同類型的節奏型或聽音練習題,讓學生進行聽辨練習,老師拍出一條節奏題,讓學生在磁性線譜板上擺出教師拍出的節奏;或找到老師彈奏的哪個音高,這樣使抽象的節奏訓練、聽音訓練變成可見的高\低\長\短,教師還可及時反饋信息,控制教學節奏。
在音樂教學中,我覺得對音樂的感知莫過于全身心投入到中,教學中,加強了唱游的體態律動,增強了學生對音樂的感知和理解,收到了較好的效果。加強了教學工具的操作,激發了學生的興趣且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培養了學生音樂素質。
音樂本來就是聲音的實踐性藝術。學生只有在反復的演唱\演奏\律動\聽辨中不斷領悟,感受那些美妙的,才能提高音樂的審美能力和表現能力。
二、開展形式多樣的課外音樂活動,提高音樂素質。
要想使學生的演奏能力、演唱能力和音樂感受能力等方面的音樂素養提高到更高的境界,不斷得到鞏固提高,光靠課堂內的教學實踐是不夠的,還必須把課堂教學延伸到課外去,開展多種多樣的課外音樂活動,以解決在課堂上不能解決的問題,讓他們能全方位多角度地來領悟音樂的神韻和真諦、親自參與唱歌、舞蹈、表演、演奏和創編。絢麗多姿的文藝表演活動會使學生從中感受美、鑒賞美,同時,也會直接影響他們的氣質、性格、情操和意志,提高音樂素質素養。
1、專題性音樂活動
以集體組織形式進行,具有教育對象廣泛性,教育內容多向性,活動形式有時代性的特點。如:“少先隊隊列歌曲演唱會”、“愛我中華”歌會,用詩和歌舞串聯一起,以表演唱、齊唱、合唱來表達少年兒童熱愛祖國熱愛黨的真摯感情。在少先隊員隊列操練的音樂聲中,不感受音樂美、隊形美,也表現了少先隊員奮發向上的精神風貌。
2、競賽性音樂活動
融知識性、娛樂性為一體的“音樂智力競賽”,包括音樂知識測驗和音樂技能技巧的表演,反映學生獲得音樂的信息量,鞏固了音樂知識,又顯示了自己的音樂特長,在學唱學習演奏的全過程中,磨煉意志和毅力,增強參與競爭的意識,自己的能力,為追求崇高的藝術目標而不懈努力。如“音樂墻報”展評。讓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布置,介紹國際、國內音樂信息,中外藝術家對社會對藝術的貢獻,音樂動態、音樂游藝,最新音樂作品等,通過辦報讓學生長知識,增強對音樂的學習興趣。還有通過舉辦卡拉OK獨唱比賽,引導學生學好歌,唱好歌,同時發現和培養了一批音樂人才。
3、趣味性音樂活動。
音樂活動富有趣味性,學生參加活動才有主動性和積極性,在藝術實踐中聽、唱、奏、跳,興趣得到滿足,才智得到發揮,以利于培養和發展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和創造精神。“音樂猜謎”、“音樂游戲”、聽音樂旋律猜歌名、辨別樂器的音色、即興編舞等都是很好的形式。這樣通過一系列的音樂活動,使同學們在課內所獲得的音樂知識技能,技巧得到藝術實踐的鍛練機會,以發展他們音樂的興趣和才能。
音樂本來就是聲音的實踐性藝術,只有在反復的演唱、演奏、律動,聽辨實踐中不斷領悟,感受那些美妙的音樂,才能提高音樂的審美能力和表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