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PBL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隨著網絡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特別是2012年全球高等教育領域爆發的一場革命MOOC(大規模開放在線課程),使得網上學習成為一種趨勢,各大高校開辦的大規模網絡開放課程,以及互聯網教學平臺:清華教育在線、安博在線、騰訊教室、優酷教學視頻或微課等使得在線教育得到空前的發展。
一、pbl教學模式的發展及內涵
PBL教學模式是1969年美國的神經病學教授Barows在加拿大McMaster大學醫學院,為提高教學質量實施的學生自學結合導師指導的小組教學法。此后,PBL被推廣到建筑、工程、商業、其他學科教育領域。PBL的理論基礎是皮亞杰的建構主義理論,認為知識不是教師傳授得到的,而是以學習者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為基礎,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有意義的方式建構而獲得。PBL(Problem-basedLearning)是一種以問題為核心,以解答問題為驅動力,以分組闡述、展示、討論及相互交流為手段,以激發學生主動自學、培養學生創新性思維為主要目標的全新的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將問題作為學習的起點,通過設計真實任務,把學習置于有意義、復雜的問題情境中,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小組探討、教師引導來建構知識,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就是學習的過程。
二、MOOC時代PBL教學模式的實施過程
1.智能移動終端+組建學習小組。
由于本研究實施過程中,頻繁的使用智能手機、iPad、筆記本電腦,經調查學生這種具有傳輸功能的智能終端的持有率達到了100%。教師要求學生利用手中的智能手機,下載指定的APP軟件(Wechat,QQ,CSscanner等)搭建組內交流平臺:QQ群或Wechat群,并對所任教的班級,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學習風格和興趣愛好進行分組,每個小組由4~6人組成,同時確定組長(組織小組成員查閱資料)、紀律委員(檢查小組成員完成作業情況)、記錄員(將每次自評、互評、老師評價記錄在小組學習評價檔案中)。
2.設置問題。
PBL把問題當作學習的開始,教師在設計“問題”時要以學生已有的知識為依據,以課本內容為藍本,既涵括教材內容又適當拓展視野;問題要有真實性,要與學生的工作和實際生活相關、與時代和社會需求相聯系,才能使學生體驗到探究的價值和意義,激發學習興趣與動機。教師通過QQ群、Wechat群、公共郵箱等方式向學生問題,并向學生推薦MOOC平臺及互聯網教學平臺上優質的視頻資源和網頁、文本、幻燈片等學習資源,要讓學生能利用到MOOC資源及其他新媒體手段,有效的搜集信息進行學習。
3.小組討論+課堂交流。
學生利用教師推薦的資源,通過在線教學視頻、在線虛擬場景訓練、求助教師、同伴等多元學習支持下學習并思考,課堂上和其他同學討論并分享學習心得、體會、見解,借鑒他人的學習成果。課堂展示可以是以下幾種形式:演英語劇、辯論賽、模擬會場、課堂導入等。教師啟發學生將英語課文轉換為英語劇本,小組成員分角色將其以英語劇的形式展現,如大學英語中節選自《喜福會》的那段。英語教材中許多課文都是很好的辯論題材,學生根據課文內容歸納作者思想,分析其合理性并與個人的理解進行比較,按照所持的不同觀點進行辯論。
4.學生互評+教師評價。
實施效果的評價是PBL教學模式中關鍵的一部分,考核學生的學習狀況的同時,向學生及時反饋信息。組員互評是精心設計的學生學習能力互評表,在教師監控下小組成員共同完成,評價結果會被錄入到成績評價體系。課堂評價以老師和同伴為主,每次討論結束,學生對各自表現進行互評,老師根據每個學生討論中的表現、自主學習情況、小組學習及相互間的合作等方面綜合評價,肯定優點指出不足,促進學生下次討論中更好地發揮。由于PBL教學過程借助了MOOC平臺,并在統計老師的協助下掌握SPSS技術,對學生互評及教師評價進行測量結果分析,老師根據這些數據找出學生的學習規律,掌握每個同學的程度。
三、反思及建議
1.以課本內容為藍本設計問題。
PBL教學中設置的問題時既不能囊括萬事萬物,也不能給學生想研究什么就研究什么的自由,應圍繞課程某方面的具體內容而創設。問題是為學習過程服務的,是學生掌握知識的渠道。難度適中的問題,可以創造性地使學生將要學習的課程內容與教學大綱結合起來,很好的體現“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教學策略。
2.考慮到可用資源。
教師在設置問題時要做大量的工作,首先自己要先熟悉學習資料,熟悉學生找到解決問題的相關信息,了解問題可能存在的解決方案,以便不同認知度學生在提出不同見解時,能夠從容應對。其次,教師自身要善于聯系校外同行專家并能調動其他同事與校外同行聯系,獲取兄弟院校的寶貴信息資源。
3.引導學生成為教學資源的提供者和建設者。
課程資源的組成和來源單靠教師努力實在是太有限,要建立起群體共同參與的教學資源建設。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發現的問題、總結的經驗教訓、及對某些問題的獨到見解、在互聯網上發現的教學材料等,均可以納入到教學資源庫,這就保障了教學資源持續、動態、充實與更新。為了確保教學資源的質量,教師會對納入教學資源庫中的資源進行審核。
作者:肖文娟 劉睿 張林林 單位:河北工業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