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戲劇影視藝術教育現狀與問題探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內容摘要:戲劇影視是中國傳統藝術類型之一,經過長期的發展演變,逐步形成了如今較為完善的戲劇影視藝術形態。作為藝術教育領域的重要內容,戲劇影視能提升大眾道德品質、深化大眾藝術認知等的作用已被社會充分認可。然而,在藝術類高校戲劇影視教育中仍然存在人才培養模式受限、學生校外實踐制度不夠完善、戲劇影視教育民族化等問題,極大影響了高校戲劇影視教育改革工作的推進。對此,文章立足藝術教育背景,分析當前教育過程中存在的制度、實踐、教學方面的問題,并提出完善策略,以推動戲劇影視教育向專業化、體系化、透明化的方向不斷前進。
關鍵詞:戲劇影視;藝術教育;民族化;改革策略
中央戲劇學院1949年建院之初就開設表演、導演、舞臺美術、戲劇文學四個專業,北京電影學院自1952年也開設了表演、電影技術等專業。之后,越來越多的藝術高校開設了戲劇影視表演相關專業,使該專業正式進入蓬勃發展時期。到如今,戲劇與影視學成為國家一級學科,除了基本的戲劇影視鑒賞、戲劇影視表演之外,還應社會發展要求,增設了廣播電視編導、戲劇戲曲學、電影學、影視攝影與制作、錄音藝術、數字媒體藝術等專業課程,形成了較為完備的教育體系。當今時代可以說是戲劇影視發展的最好時期,中國堅定地向著戲劇影視大國的方向邁進,而相關作品如何民族化、如何健全人才培養體系等,向廣大戲劇影視藝術的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命題。
一、藝術教育民族化的思考
(一)借助多元手段體現戲劇影視人才培養民族化
新時代,隨著高校藝術教育工作的不斷改革與創新,中央戲劇學院愈發認識到戲劇影視人才培養對于文化傳承的重要性,因此,在實際教育中更加注重民族化元素的發掘。為貫徹民族化改革理念,根據自身發展實際情況,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的表演教學自2012年9月正式增加了戲曲表演基礎課。從此之后,表演系的專業課正式成為:聲、臺、形、表、戲五門課程。中國戲曲是我國本土傳統戲劇,作為各國公認的世界三大表演流派之一,其美學價值與藝術表現形式無疑是話劇表演藝術教學與創作實踐的豐富寶庫。話劇界前輩藝術家一直在嘗試對戲曲藝術的借鑒,中央戲劇學院作為戲劇影視藝術教育的最高學府,更是將其歸納到教學科研與創作實踐的體系中,在教學中不斷摸索、檢驗、揚棄和總結經驗,讓國粹藝術更好地充實到教育體系中來。在京劇表演專業的教學中,也歷史性地加入了話劇表演基礎課,這在國內的京劇表演教學中尚屬首次。通過教學實踐證明,姐妹藝術互相借鑒、互相補充,取長補短、互通有無,大大促進了雙方教學的質量,提高了教學含金量。嘗試在話劇表演教學中借鑒戲曲表演藝術刻畫人物豐富的外部表現力,強調話劇演員對生活的藝術提煉;同時,在戲曲表演教學中強化戲曲演員對情境的感受力,加強其內部素質的開掘與訓練,讓話劇表演專業和戲曲表演專業的學生實實在在地感受到教學改革所帶來的現實利好。
(二)穿插民族元素體現藝術教育民族化
“世界戲劇的民族化”是中央戲劇學院戲劇教育研究論壇上專家們表達的核心觀點。長期以來,在社會中都流傳有這樣一句話:“民族的即是世界的”,中央戲劇學院在培養藝術人才過程中,不僅在表演、導演、影視創作等方面創作出一系列戲劇精品,同時還為傳承優秀民族文化發揮了重要作用,為中國藝術教育的民族化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高校戲劇影視藝術教育要想實現民族化,需在教育內容中融入民族元素。比如,在表演中參照各民族不同的生活習慣、文化風俗、語言風格等元素,并將其融入到具體表演中,促使學生積極了解民族藝術元素,實現藝術教育的民族化。
(三)深入推進科研水平發展,做到教學與科研一體化
高校應充分發揮戲劇影視專業領域研究主力軍作用,參與國家及學院重大戲劇影視基礎理論與實踐建設,促進理論研究和教學實踐融通創新、全面發展、重點突破;通過戲劇影視藝術教育民族化課題關鍵核心研究成果,主動融入理論發展、教育創新體系,推進戲劇影視藝術教育民族化研究成果轉化;以科研入手挖掘新材料、發現新問題、提出新觀點、構建新理論,打造高水平的戲劇影視藝術教育體系;科學地建構既能夠真實地反映民族生活、民族性格與民族文化,又具有濃郁的中華民族色彩和中國元素、中國氣派、中國韻味、中國精神的中國戲劇影視民族化演劇體系。
(四)院校專業間相互促進,互融互通
在各專業藝術院校發展建設中,應充分發揮各專業的優勢相互促進、互融互通。鼓勵、支持和推進學科交叉融合,打破系與系的壁壘,全面整合全院戲劇影視相關教育資源,打造高層次、高水平的交叉學科基礎教學,建立有利于促進學科深度融合的課程體系及教師資源共享機制。將各系各專業的優質教學資源和要素充分匯聚,能使多學科深度交叉融合的潛在優勢得到充分釋放,打造戲劇影視本科教育、高水平的研究生教育和高質量的留學生教育,培養具有崇高信念、優秀品質、獨立人格,以及開創未來能力的一流戲劇影視專業人才。
二、國內戲劇影視藝術教育存在的不足
(一)同質化現象較為嚴重
隨著高等院校戲劇影視藝術教育普及程度的日益加深,影視教育中無可避免地出現了區域共通性,不同高校教育形態中表現出共同的文化傳統、教育風格,使得戲劇影視教育缺乏個性與特色。比如,在同地區的高校整體藝術教育形態十分相似,具體到戲劇影視專業的課程設置、教學體系設計也出現同質化現象,致使戲劇影視藝術教育特色不夠明顯,給院校培養高端藝術人才帶來了現實困難。
(二)中心聚攏趨勢較明顯
當前,整體戲劇影視教育現狀呈現出教育聚攏型現象。全國藝術類高校的戲劇影視教育占據本省教育專業的較大比重。比如,北京、上海、南京等地的戲劇影視類高校人才聚集量大,優勢資源較多,在促進區域戲劇影視教育工作開展的同時,也加大了教育中心地與教育邊緣地的差距,不利于戲劇影視藝術教育的均衡發展[1]。出現這一現象的原因與中國高校戲劇影視教育的現狀有著密切聯系。首先,我國高校影視教育呈現“金字塔”型格局,無論是建校歷史、師資建設、教育投資還是人才培養,北京電影學院、中國傳媒大學等高校都占有絕對的優勢,這些學校的發展速度之快令其他普通高校都望塵莫及。其次,我國高等影視教育具有明顯的梯度發展趨勢。國內高等教育的“塔尖”都主要聚集在一些大城市,給其他中小城市的高校戲劇影視教育帶來了發展壓力。這一過于集中化的教育現象難以支撐整個戲劇影視教育大格局的構建。北京高校擁有完備的影視教育資源、較為雄厚的教育儲備力量,而中西部地區的高校則限于地域環境、教育質量、設備資金等困境,不具備與北京高校相媲美的教育條件,因此諸多學子更愿選擇北京這種大城市來接受教育,不愿在其他地區高校發展。長久如此便造成了高校教育中心聚攏趨勢明顯這一現象。
(三)師生對戲劇影視認識不足
當前高校戲劇影視類專業教育中,部分學校受應試教育傳統觀念的影響,過于關注學生專業技能教育而忽略了學生思維理念的教育,可能由此導致了一種錯誤觀念,使學生在平時學習中只注重掌握專業技能,而輕視綜合人文素養的培養,無法正確認識戲劇影視專業教育的意義。這與專業教師重視程度不足有關。教師講授專業課內容時未給學生充分普及該專業課程背后的人文歷史與文化意蘊,使學生在專業學習中不能與文化內涵較好地銜接,無法拓展文化視野。
(四)教師戲劇影視教學經驗不足
部分高校教師在講授戲劇影視專業理論內容時,照本宣科現象較為明顯,而且與實踐及行業發展近況結合較少,致使學生在實際學習中無法與行業發展緊密聯系。究其原因,一方面,部分教師是剛畢業就從事教育工作的新人,理論經驗尚可,但實踐經驗卻稍欠火候,未能及時給學生普及與行業發展保持一致的最新實踐技巧,也較少組織學生進行專業社會實踐活動,使得學生對專業認知較為片面。另一方面,現有部分在職教師雖教學經驗較為豐富,但對數字傳媒、智能處理技術等信息化教學手段操作不夠熟練,仍以傳統課堂教授為主,偶爾給學生放映教學視頻與教學課件,此類單一化的教學模式可能削弱學生對該專業課程的學習興趣[2]。
(五)藝術教育體制不夠完善
當前,部分高校戲劇影視教育中存在體制不完善的問題,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實踐教學方式有待創新。長期以來,高校戲劇影視專業教學實踐方式并未有所變化,教師按照教材目標要求給學生設置教學內容,要求學生按照教師制定好的框架完成學習任務即可,致使學生被動性仍然存在。另一方面,教學課程安排不當。由于戲劇影視專業所涵蓋內容十分廣泛,學生無法對其進行全部、系統的學習,因此,學校將部分課程設置為選修課程,如此致使理論課程與實踐性課程比例不夠均衡,本專業外的行業課程比重較小,無法充分發揮現有課程體系培養高素質戲劇影視藝術人才的作用。
(六)缺乏對藝術類學生的道德培養
部分高校戲劇影視教育中不乏藝術功底較好的藝術人才,其在學校學習中便已打下了堅實的教育基礎,畢業后更是創作出多部優秀作品,在職業領域做出了自己的貢獻。但一些畢業生卻在基本的藝德方面栽了跟頭,被社會媒體曝出不夠專業、搶戲、耍大牌等基本的藝德、藝品問題。在對學校學生調查中也發現,許多學生片面認為只要學好專業課程便能從事戲劇影視相關職業,并未從深層次思考藝術道德與藝術修養對于個人職業生涯的重要意義。由此可見,高校對學生藝術道德的培養力度仍然有待加強。
三、當代中國戲劇影視藝術教育改革方向
(一)實現規模建設與質量建設的平衡當前,中國在新素質教育背景下,對戲劇影視專業人才培養提出了新要求,旨在實現學校教育規模建設與質量建設的平衡發展。當前,中國戲劇與影視學相關專業重點培養的是戲劇影視類人才,學科目錄調整之前,高校在戲劇影視學專業下設了多個具體課程,一個專業中涵蓋了規模較為廣泛的學習內容,學科目錄調整之后,高校在最短時間內細化分化一個專業中的多課程建設,促進單一學科之間的課程建設向精細化方向發展,在規模發展與質量建設中找到平衡點。
(二)確保學術人才與專業人才的均衡
早在2011年,我國藝術專業碩士高校數量已有100余所,培養藝術專業化人才成為社會對高層次人才的迫切需求。雖然專業碩士和學術碩士人才在重點上有所差異,但戲劇影視類專業碩士僅占研究生比例的15%,由此可見,社會大眾對專業碩士人才還是有所偏見。不樂觀地估計,可能10年之后,這一區別對待的教育現象仍然存在。因此,這就要求相關藝術院校加快該領域人才的培養,做好崗位銜接、實踐教育等人才培育工作,確保專業人才與學術人才比例呈均衡狀態[3]。專業性是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特性,專業性應體現在對戲劇影視藝術教育及行業前沿信息的動態把握、科研素養和專業實踐能力的養成等幾個方面。雖然相關部門一直強調分類培養,但表演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在培養上依然有學術化傾向,在教學方式、課程結構、培養考核等方面都一定程度沿用了學術性研究生培養模式,表演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的“專業性”未能充分得以體現。為突出專業學位人才培養的專業性并結合以往人才培養經驗,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自2021年起招收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班及同等學歷研究生班,從招生的對象上來看,該研究生班主要面對表演專業畢業的學生以及各大院團演員崗在職人員。從培養方式來看,專業性體現在對戲劇表演專業前沿信息的動態把握、科研素養和創作實踐能力的養成,在教學方式、課程結構、培養考核等方面都與學術性研究生培養模式有區別。
(三)推動西方教育與傳統教育的融合
隨著我國教育國際化進程的推進,當代戲劇影視藝術教育與西方教育之間存在交流與融合現象,中國本土化的教育理念與教育經驗吸引了越來越多的留學生,促進了與世界各國在戲劇影視教育領域的藝術融通。比如,北京電影學院自成立以來接受過來自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留學生,中國傳媒大學在藝術學25個專業中都對留學生放寬了招收限制,使自身招生規模逐漸擴大。中國戲曲學院也為留學生提供了23個專業學位,并與其他藝術院校合作創辦了國際文化交流中心,平時交流內容中涉及到了戲曲文化傳播、中西文化對比、戲劇戲曲文化發展等多領域學科,為國際藝術人才培養提供了平臺。
(四)提升高校教師綜合教學水平
高校戲劇影視藝術教育中應注重提升教師綜合教學水平,為學生教育工作打造扎實的師資隊伍。一方面,高??筛鶕鐣騽∮耙晳眯腿瞬诺陌l展需求,積極從校外引進專業學者或專業人士到校為教師講解戲劇影視行業發展前景、人才培養方向,定期組織教師開展座談會與交流會,或者組織新媒體技術培訓、影視學習進修活動等,提升教師專業能力。另一方面,學校還應定期安排教師到國外進行戲劇影視教學交流與學習、外派或進修,將國外先進的教學理念與教學方式引入本校,豐富自身教學經驗。
(五)重視藝術類學生道德培養工作
當下素質教育改革背景下,戲劇影視類專業教學中除了要培養學生理論與實踐技能外,同時還應注重學生的道德培養工作,以使其今后到社會中能秉持藝術傳承原則,保守初心。因此,高校教師需在平時理論教育與實踐教育中滲透思政教育內容,建設課程思政教育框架。比如在戲劇表演教學時,教師可為學生講解戲劇背后的人物精神、文化內涵及其與新時代文化精神的相通之處,或者創新思想教育方式,要求學生上臺分享自身表演的感受與對戲劇藝術的看法,逐步厚植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同時還可定期組織文化交流會,邀請已經畢業、從業的優秀校友返校與在校學生分享藝術表演工作經驗,培養學生不怕苦、不怕累的敬業精神。
四、結語
近年來,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對高校戲劇影視教育改革工作又提出了新的挑戰。目前,我國戲劇影視正以驚人的影響力與快速的滲透速度占據社會文化生活的重要地位,同時在整個民族精神與文化傳承工作中也愈加體現出其難以替代的作用。因此,高校今后需緊跟時代潮流,在戲劇影視藝術教育中及時轉變教育理念,完善教育體系框架,為培養藝術領域的實踐型人才奠定教學基礎。
參考文獻:
[1]郭燕,朱江.論戲劇、影視藝術作品在高校素質教育中的作用[J].河北大學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17(4):122-123.
[2]趙曉菲.師范類高校戲劇教學工作探究[J].戲劇之家,2021(8):62-63.
[3]張妮娜.地方高校戲劇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優化研究[J].陜西教育(高教),2018(10):29-30.
作者:尉恒維 單位: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