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影視藝術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作用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傳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國歷史中遺留下來的珍貴財富,是富含獨特文化的古老藝術。隨著時代的發展,一些傳統文化的傳承正面臨著危機。為更好地對傳統文化進行保護,應該積極思考非遺與現代影視藝術之間的關系,賦予非遺更新鮮的生命力。借助影視藝術,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夠得到更廣泛的宣傳,普及非遺知識,加強非遺保護。因此,本文將系統性地介紹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影視藝術的基本概念和現狀,并通過分析二者的關系,討論如何發揮影視藝術的作用對非遺進行有效保護。
關鍵詞:影視藝術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
我國有五千年的歷史,許多經典的民族文化已經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名錄之中。而隨著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逐步提高,人們開始提升對文化藝術的關注程度,審美的方式也逐漸發生了變化,對傳統非遺文化的保護成為了發展的重點之一。我國的傳統文化項目范圍十分廣泛,在進行非遺文化保護的過程中,應該根據地域特點和文化特點進行區分,將現代影視藝術與非遺文化相結合,使其得到創新和發展。影視藝術獨特的記錄功能和傳播功能可以為非遺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帶來全新的思考。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述
1.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基本概念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在歷史發展的過程,遺留下來的、融合了人民智慧的古來的藝術文化。目前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審核與確定,可以分為國家級、世界級等不同的登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容十分廣泛,包含了生活中常見許多藝術內容。目前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有戲曲文化、雜技演出、民族風情等,有多種多樣的形態,受到了世界各國人民的關注。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積淀,是寶貴的文化資源。隨著時代的進步與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得到了基本滿足,開始追求精神文化和藝術層面的享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問題逐漸擺在了面前。為了更好地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傳揚,必須積極結合現代化的手段,賦予其新鮮的生命力。
2.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現狀
我國目前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重視程度很高,但依然有一些非遺文化正面臨著失傳的危機。首先,由于社會結構發展的變化,非物質文化遺產所以來的傳統手工業模式逐漸沒有了市場,難以跟上飛速發展的工業生產,效率較低是制約其快速發展的一大因素。在追求經濟發展的現代社會,非物質文化遺產沒有形成完整的文化產業發展鏈,其發展呈現出了衰頹的趨勢。其次,隨著時代的改變,人們審美意識也不斷覺醒,在一些西方文化和流行文化的贏下之下,傳統藝術的受眾群體逐漸縮小,并且呈現出了老齡化的趨勢,非遺的繼承人缺失使傳統文化有了失傳的問及。非遺文化的獨特性需要繼承者付出幾十年的學習才能夠取得成就,快速發展的社會使傳統文化的精華正在不斷地流失。
二、影視藝術的概述
1.影視藝術作品的基本概況
在社會經濟不斷進步的過程中,影視文化產業以正在飛速發展。通過互聯網廣泛的傳播渠道,使影視藝術作品受到了觀眾的喜愛。影視藝術作品是借助影視表達的特殊手法,將所有可以通過影視作品拍攝的對象進行展現的過程,影視藝術屬于綜合性的發展模式,可以將萬事萬物進行融合表現。由于影視藝術作品廣泛的包容性,其受眾面十分龐大,對觀眾的引導程度很強,是不可小覷的媒體力量。影視藝術作品中的類別很多,常見的包括了紀錄片、綜藝節目和電影等,在不同類型的作品中所使用的藝術表現手法的關注重點也有所差異,這一特點引發了影視作品內容的豐富度。在信息化的時代背景下,影視藝術作品的功能性極強,可以融合傳統與創意、信息與娛樂,對表現對象進行多維度、深層次的挖掘。
2.影視文化產業的發展現狀
目前影視文化產業的發展勢頭正好,風格形式多樣、后續動力十足,在受群中的評價較好、熱度較高。影視文化產業是一種虛擬的形式,與其他行業相結合能夠實現快速落地變現,更有利于延長影視文化產業發展的生命力,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模式。在網絡發展的大背景下,影視文化產業應該積極與其他行業進行融合發展,促進文化相關產業鏈的形成,改善經濟發展結構。將影視文化產業與我國傳統文化中的經典相結合,開發出更多的影視作品是一個值得被探索和挖掘的方向,同時也是文化產業發展的需求,激發影視文化行業的創新能力。
三、影視藝術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關系
1.在風格與傳播上的互補性
影視藝術作品可以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和保護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使非遺文化能夠恢復生機。在新時代的背景下,非遺原本以來生存的環境受到了一定的破壞,延續傳統的繼承與保護辦法顯然有很多問題,而通過影視藝術作品,則能較好地予以解決,在風格與傳播上實現有效互補。一方面,影視藝術作品的風格十分多樣,面對不同的保護對象,可以選擇最合適的方式進行展現。對一些生存環境相對封閉、知名度較低的非遺文化,通過拍攝紀錄片等方式,能夠很好地展現其文化內涵和魅力,加強關注度。另一方面,影視藝術作品的傳播渠道眾多,包括了傳統媒體和網絡渠道,受眾群體包含了各個年齡階段,可以為非遺文化進行有效傳播,吸引更多的年輕人關注非遺文化。
2.文化產業發展的動力來源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國數千年歷史中沉淀下的經典,是值得記錄與保存的。影視藝術作品能夠對非遺文化進行記錄和存儲,有利于文化產業的發展和傳播,而非遺文化產業又能反過來為影視藝術作品的創作提供動力來源和內核多元,使二者形成了一種可持續性的生態發展模式。目前常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已經通過影視藝術的表現方式進行展示,而非遺文化中還有大量的內容沒有被挖掘,是一個值得繼續探索的領域。以少數民族的歌舞表演為例,苗族飛歌、蒙古呼麥等都已經被廣泛的傳播,而水族水歌則很少被關注到。作為文化產業的相關工作者,應該有敏銳的目光能夠發現尚未雕琢的璞玉,并對其背后的文化傳承和精神品質進行挖掘,創作出更多優秀的影視藝術作品。
四、影視藝術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作用
1.影視藝術作品對非遺的宣傳效果
影視藝術作品是目前受眾面積最廣泛的媒體宣傳方式之一,高質量的影視藝術作品能夠反復播上數億次,如果能將影視藝術作品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宣傳渠道,能夠有效拓展非遺文化的受眾面。首先,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一定的隱匿性,許多非遺都由于地理隔絕等原因而受到了保留。但是,在新時代的背景下,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走出來,展現在大眾面前,在能夠得到更好的保護和傳承。其次,影視藝術作品的表現形式具有豐富性和多樣性,可以根據不同形式、不同內容的非遺選擇不同的記錄方式,打造出更具特殊的非遺保護影視作品,面向不同年齡層次的觀眾,擴大非遺文化的受眾群體。最后,影視藝術作品中可以利用現代化的技術手段,對非遺項目中的一些內容進行復原和重現,使人們能夠近距離地接觸具有歷史沉淀的非遺文化,突破了時間和距離的限制。
2.影視藝術作品對非遺的普及作用
影視作品對非物質文化相關的知識具有很好的普及作用,有利于當代年輕人學習非遺文化。一方面,由于受到流行文化的影響,許多年輕人對傳統文化不再關注,導致非遺文化的受眾群體越來越小,甚至有了后繼無人的現在。影視藝術作品是一個良好的傳播渠道,可以通過拍攝將非遺的相關知識進行記錄,使年輕人有機會接觸到傳統文化,促使一些年輕人對其產生興趣。非遺文化的內容十分廣泛,通過影視作品的介紹,年輕人可以看到這些傳統文化是如何形成的,豐富的觀眾的知識面,普及了國家優秀的傳統文化。另一方面,影視藝術作品能夠引發民眾的關注與討論,有利于激發非遺文化在普通觀眾心中的認知。拍攝與非遺文化的相關作品是國家對非遺文化保護的體現,能夠改善非遺文化的傳播環境。
3.影視藝術作品對非遺的記錄作用
影視作品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記錄作用是其他傳播渠道所不具備的。首先,一些非遺文化項目,如雜技表演等,具有不可復制性,每一次的表演都是獨一無二的,通過影視技術,可以將這些經典的非遺項目進行記錄的保存,有利于非遺文化的保護和研究工作。非遺的內容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下會融合進不同的內容,在評定非遺的過程中,其發展歷史和變遷過程是很重要的影響因素之一。其次,在快速發展的社會中,人們很少能夠花費大量的時間研究非遺項目的變遷與發展,影視記錄是一種快速便捷的手段。通過觀看非遺文化相關的紀錄片,觀眾能夠快速知曉非遺文化的發展歷程和重要的內核精神,感受非遺文化獨特的魅力。
4.影視藝術作品對非遺的發展作用
影視藝術作品對非遺的發展和保護具有其他傳播手段所不具備的特點。首先,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表現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很多內容都不能直觀地與觀眾接觸,以定窯藝術為例,制作、繪畫、燒制的過程很難直接展示,但是通過影視作品的拍攝,能夠從不同的角度進行表現,拉近觀眾與定窯藝術之間的距離,看到成品后,觀眾也能夠回憶起其制作的整個過程。其次,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必須要在特定的環境下才能夠展現其魅力,如果盲目進行改變,則會喪失非遺本身的特點。以評劇藝術為例,脫離開了劇場的背景環境,評劇的魅力就會打折扣,而影視藝術作品中能夠充分尊重非遺的特點,在保留原有藝術形式的基礎上,融合新的藝術元素,使非遺能夠得到個性化的保護。
5.非遺對影視藝術作品的互補促進
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夠為影視作品的內容提供豐富的素材,使影視藝術作品具有更加深刻的內涵。首先,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有記錄、有繼承人、真實存在的一種文化,影視藝術在對其進行加工和處理的過程中,難度并不大。在2014年詠春拳被選為非遺后,許多創作者以此為創作對象,拍攝出了紀錄片、電影等許多影視藝術作品,利用現代化的技術手段,可以對歷史進行還原,使非遺的經典之處具有更強的表現力。其次,非遺文化與影視藝術作品之間能夠形成生態化的融合。非物質文化遺產有歷史的積淀,影視藝術作品在創作的過程中能夠吸收其內涵精神,使影視作品的意義更加厚重,賦予了影視藝術作品鮮活的生命力,觀眾能夠更加深刻地感受到非遺的文化內核。
五、通過影視藝術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途徑
1.建立可持續性發展的機制
在利用影視藝術文化在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的過程中,必須建立一套可持續性發展的保護機制,使非遺傳承和保護工作能夠平穩推進。首先,文化部門應該引入一套合理的評價標準,將與非遺保護相關的內容進行區分,明確不同的工作職責。如在建立非遺保護基地等項目中,要將投資環境和資源分布等內容進行評估,確定非遺產品開發的價值,以便確定最適合非遺發展和保護的方式。其次,非物質文化必須具備一定的生命力,才能夠更好地進行傳承。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經營策略相融合,開發出與旅游、文化、產品等相關的可持續發展鏈條,打造非遺的品牌效應,擴大非遺的影響力,借助影視藝術廣泛的傳播性,能夠更好地發揮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
2.協調好相關的利益劃分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張文化藝術名牌,在對非遺進行開發的過程中,需要協調不同主體之間的利益劃分工作,穩定有序地開展非遺與文化產業的合作。一方面,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開發與保護不是個人能夠完成的,而是與政府、科研機構、文化部門和非遺繼承者等主體相關的工作。為了提高配置利用率、使經濟效益最大化,應該發揮出政府和文化部門的領導作用,引入影視藝術作為參與者,積極促進非遺文化體系的形成。另一方面,不同的主體之間應該相互配合、共同努力,為發揚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而努力。以《舌尖上的中國》節目為例,是各方主體給予了最大力度的支持和配合,才拍攝出了融合現代與傳統的高分紀錄片,為美食文化的發揚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3.關注非遺文化的繼承人
由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特殊需要,對其繼承人應該加強關注度,秉持以人為本的要點,突出非遺文化繼承人的重要性。我國目前的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是通過拜師的方式進行傳承的,甚至一些獨特的藝術在家族內還有“傳女不傳男”等特別的規定,這種獨特的傳承模式導致非遺文化的繼承人越來越少。根據我國對國家級非遺文化繼承人的統計結果來看,有超過50%的傳承者年齡在60歲以上。通過影視藝術對非遺文化進行記錄與保護的過程中,應該對此特點進行突出,將傳統文化的發展進行表現、記錄。這些經歷中帶有一些傳奇色彩的非遺文化繼承人正是影視藝術中應該捕捉的對象,能夠將靜態的非遺文化變成“活珍寶”,賦予非遺文化不同于記憶中的生活氣息。
4.融入創新和現代的理念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核重點在于其精神品質,使用現代化的創新理念對這種精神內核進行發揚和傳承顯得更加重要。一方面,中華民族是一個對精神特質十分推崇的民族,工匠精神是對非遺繼承人堅持探索、精益求精的體現。傳承和發揚非物質文化遺產,對民族精神的傳遞不可或缺,是使每個中華兒女感受非遺血脈相承的重要方式。另一方面,由于時代和社會的發展,人們的審美方式也在不斷發生變化,沿用陳舊的宣傳方式已經不能能夠吸引人們的關注度。在影視藝術作品中加入創新的理念,是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注入新鮮血液。以《傳承者》節目為例,以真人秀的新鮮形式,記錄了非遺繼承人如何學習和工作,將精神和娛樂創新進行了有機結合,吸引了大批的觀眾,收視率名列衛視前茅。
結語
影視藝術作品可以與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有機結合,起到相互促進的作用。在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的過程中,應該不斷創新、積極引入現代化的手段,加強對非遺文化的傳承與發揚。影視藝術作品可以將非遺進行記錄與傳播,幫助擴大非遺文化的影響力、普及非遺文化常識,拉近普通民眾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之間的距離。在影視藝術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機制中,應該加強對文化本身和繼承人的關注度,協調好相關的利益劃分,使傳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文化能夠煥發新的生機。
參考文獻:
[1]殷琳琳.芻議影視藝術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重要作用[J].景德鎮學院學報,2019(3).
[2]孟晶.論廣西少數民族文化元素與當下的影視作品創作[J].衛星電視與寬帶多媒體,2019(17).
[3]劉明閣.論民族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保護和利用[J].江漢論壇,2012(10).
[4]任天華.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電視綜藝節目的成功之道———以北京衛視為例[J].電影評介,2017(20).
[5]李海英.論影視藝術在中國傳統喜劇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作用[J].藝術教育,2013(6).
[6]龔宋揚,師英杰.影視藝術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互動生態分析[J].西部廣播電視,2015(16).
[7]熊睿.數字媒體藝術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中的應用[J].科幻畫報,2019(8).
[8]張博雯.非物質文化遺產元素在影視藝術中的應用研究[J].藝術品鑒,2019(1).
作者:包峰 單位:浙江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