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民族風情與藝術童趣的統一探討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在評價一部少兒舞蹈作品時,表演形式是否受到兒童的喜愛、作品內容是否包含藝術童趣,是衡量少兒舞蹈作品質量的兩大主要標準。尤其是在編導一些具有民族特色、彰顯民族文化的少兒舞蹈作品時,更需要編導教師將民族風情和藝術童趣進行有機整合,貫穿于舞蹈編導的整個過程之中,從而體現出舞蹈作品的個性化、民族化。首先概述了藝術童趣在少兒舞蹈編導中的重要作用,隨后分析了民族元素在少兒舞蹈中的運用,最后以作品《翠竹聲聲》為例,就如何在少兒舞蹈編導中實現民族風情與藝術童趣的統一提出了幾點建議。
【關鍵詞】少兒舞蹈;民族風情;藝術童趣;統一融合
畢加索曾說過:“我畢生所努力追求的,就是如何把我的作品畫成兒童般的純真。”對于少兒舞蹈編導教師來說,只有從孩子的角度、以孩子的眼光去創作,才能保證舞蹈內容符合少兒的身心特點,讓少兒全身心的投入到舞蹈訓練和舞臺表演中。因此,教師在編導一些少兒民族舞蹈時,必須要融合民族風情和藝術童趣,一方面,激發兒童的參與積極性和表演活力,提高舞蹈表演藝術效果;另一方面,也能夠帶給觀眾不一樣的觀賞體驗。
一、少兒舞蹈編導中融入藝術童趣的重要性
1.童趣化的產生原因
20世紀初期,隨著工業文明的發展,西方舞蹈在創作過程中過于追求模式化,一些藝術家轉而將目光投向了兒童舞蹈領域,有意識的追求兒童的天真與單純,試圖從這一領域中實現現代舞蹈編導的創新與變革,于是自20世紀中期以后,現代舞蹈中涌現出了大量充滿“童趣”的作品。在國內,隨著現代教育理念的革新,尤其是素質教育理念的推廣實施,教師在進行少兒舞蹈編導時更加關注兒童的精神訴求和心理需要。以往那種從教師個人經驗出發的舞蹈編導,由于不能吸引兒童參與興趣,難以激發觀眾共鳴,因此逐漸被淘汰。從這一點來看,在少兒舞蹈編導中融入藝術童趣,也是提升少兒舞蹈藝術魅力的一種有效途徑。
2.藝術童趣的實質
作為一種表象,舞蹈中的童趣風格是編導教師內在心理本質的特殊表現。它表明編導教師對童真的向往與對兒童畫風格的期待,其根源于編導教師內心深處難以釋懷的情感,通過舞蹈創作釋放并升華。兒童作品表現的是兒童天然的樸素與純真,教師的作品卻是藝術升華后的樸素與純真。“樸”不是簡單,“真”也不是真實。舞蹈編導教師追求的藝術返璞歸真是一種超越于生活真實之上的藝術境界,而這種境界恰是這些兒童所具有的本我。編導教師的天性與童年經歷的結合,達到了一種返璞歸真的藝術境界。這種“樸”“真”境界是兒童的一種自然存在狀態。現代少兒舞蹈中出現的“童趣”現象,不僅反映了編導教師的精神追求,更重要的是他們希望從兒童那里重新獲得天真、純樸和清新的內在品質。“童趣化”現象是一種對人性的回歸,童趣舞蹈是“復歸于嬰”的意識。
二、民族風情元素在少兒舞蹈編導中的體現
1.服裝道具中民族風情元素的體現
服裝服飾是一個民族區別于其他民族的典型代表,我國有56個民族,每一個民族在長期發展和歷史沉淀過程中,都形成了各具特色且富有內涵的民族服裝,如滿足服裝有肥腰長袖、大襟長袍的特點,滿族服裝有衣皆連裳、大襟窄袖的特點等。在少兒舞蹈編導中,運用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服裝,不僅可以帶給觀眾耳目一新之感,而且其中所蘊含的濃重的民族風情,也可以對觀眾起到潛移默化地熏陶和感染。除了服裝外,少兒舞蹈中的民族風情元素還集中體現在表演道具上,如“槍擔”就是我國畬族的特色工具,其形狀類似扁擔,勞作時可以用作挑擔工具,遇到野獸時又可以作為防身武器。在少兒舞蹈中運用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道具,也可以增加舞臺表演效果。
2.舞臺音樂中民族風情元素的體現
音樂也是民族風情的主要代表之一,尤其是具有地方方言特色的民歌,往往包含了一個民族的風俗風貌、歷史文化、宗教信仰等內容。在舞蹈表演中,背景音樂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它可以營造獨特的舞臺氛圍,將表演者、觀眾都帶入到情境中;另一方面,又可以幫助兒童找準表演節奏,對于提高表演效果也有幫助。因此,教師在進行少兒舞蹈編導時,要注意合理運用舞臺音樂,將舞蹈內容和背景音樂融合到一起,實現少兒舞蹈的藝術升華。
三、作品《翠竹聲聲》中民族風情和藝術童趣的統一
1.不忘藝術之源
生活是藝術的源泉,《翠竹聲聲》取材于我國少數民族之一——畬族的人文風貌和歷史文化,集中體現了畬族人民的日常生活。畬族是典型的南方游耕民族,目前主要聚居在福建、浙江兩省的山區。這些地區遠離城市的喧囂,具有寧靜自然、山清水秀的特點。畬族人民喜歡用山歌來表達自己內心的情感,每年的“三月三”是畬族重要的傳統節日,又稱為“烏飯節”,節日期間,族民聚集在一起,通過對唱山歌的形式緬懷祖先。在舞蹈編導中,可以適當融入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山歌,一來可以激發起兒童的學習興趣,二來也能夠體現出民族特色,在舞蹈表演中彰顯出畬族文化的魅力。
2.尋找美的觸點
《翠竹聲聲》少兒舞蹈的背景音樂中,使用了大量的打擊音樂。這些音樂清脆悅耳、旋律鮮明,在這些音樂的感染下,少兒舞蹈更加具有節奏型和韻律感。打擊音樂主要來源于我們上文所說的畬族特色工具“槍擔”。畬族人民在日常生活和勞作過程中,用柴刀或木棍敲擊槍擔,伴隨著一首朗朗上口的山歌,可以消除勞作過程中的疲乏,成為畬族人民自娛自樂的一種途徑。在少兒舞蹈編導時,運用這些音樂作為藝術觸點,可以引發觀眾產生藝術遐想,透過舞蹈感受來自畬族的淳樸民風和優美的自然景色。
3.突出藝術個性
鮮明的藝術個性可以增強觀眾對舞蹈的認同感,少兒舞蹈《翠竹聲聲》就是抓住了畬族文化的個性,并且通過藝術加工,將其搬上了舞臺。同時,通過兒童的表演、音樂與服飾的襯托,提升了舞蹈作品的藝術價值。例如,舞臺上兒童們身著畬族民族服飾,在表演過程中體現了舞蹈的藝術之美;舞臺布景、背景音樂的相互配合、交相輝映,體現了舞蹈的聲響之美;兒童天真活潑、生動形象的舞臺表現,體現了舞蹈的動態之美。在少兒舞蹈編導中,將民族特色、藝術童趣融合在一起,既賦予了《翠竹聲聲》舞蹈的藝術個性,又讓兒童全身心的投入到演出之中,這也是該舞蹈作品被廣大觀眾所接受和認可的根本原因。
4.彰顯藝術兼容
舞蹈的藝術兼容性不僅可以豐富舞蹈表演的內容,推動舞蹈橫向拓展;而且還可以推動舞蹈藝術價值的升華,實現舞蹈的縱向發展。在編導少兒舞蹈《翠竹聲聲》時,融合了一些武術中的馬步、蹲步等動作,可以展現出畬族人民的毅力;此外還融合了一些舞蹈化、藝術化對打動作,可以展現出畬族兒童活潑向上的精神風貌。
四、結語
任何優秀藝術作品的創作,必須根植于生活,從生活實踐中不斷汲取藝術元素,然后通過加工形成新的藝術作品,少兒舞蹈編導同樣如此。編導教師要結合個人經驗,巧妙的將民族風情與藝術童趣糅合到一起,讓幼兒帶著興趣全身心的參與到舞蹈訓練和表演中,為觀眾呈現出精彩紛呈的藝術表演,讓更多的人接觸、了解和傳承民族文化。
參考文獻:
[1]石勝.情深意美云朵悠悠——淺談四川省第六屆少數民族藝術節舞蹈作品“對襟”所包含的美學思想[J].大眾文藝,2016,(12):136.
[2]馮雙白,陳云富,譚美蓮.不斷突破勇于創新主題鮮明與時俱進——專家點評《綠葉•舞韻》專場演出[J].舞蹈,2012,(04):37.
[3]葉青.從“題材”視角探析少兒舞蹈的“童趣”——基于青少年宮少兒舞蹈創編的實踐與研究[J].青少年研究與實踐,2015,(01):64.
作者:張明月 單位:黑龍江藝術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