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傳統剪紙藝術與現代生活融合探索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現代生活方式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許多中國的傳統習俗、藝術形式變得越來越遠離人們的生活,逐漸被人們淡忘。民間剪紙藝術作為一門古老的傳統藝術形式,也愈加難以適應現代人的生活方式。本文根據剪紙藝術在古代社會的發展情況,說明剪紙藝術與生活密不可分且同步發展,并借助一些成功的與現代生活融合的傳統藝術形式說明,民間剪紙藝術作為一種根本在民間、發展靠民間的傳統藝術,只有與現代生活更好的融合才能得到更好的發展。
關鍵詞:剪紙藝術;現代生活;融合;發展;探索
民間剪紙作為傳統造型藝術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有著悠久的歷史,是對古代文化深刻內涵的獨特展示,凝聚著華夏子孫幾千年來的深厚情感、思想理念和審美觀念。作為民俗文化的一種傳承形式,剪紙藝術可稱為中華民族多種人文科學的豐富信息載體及活化石。民間剪紙來源于勞動人民深厚的生活沃土之中,是勞動群眾在生產勞動和社會活動中創造的。在我國,民間剪紙是以廣大農村勞動婦女為主要傳承載體的一種流傳久遠、蘊藏豐富、涵蓋面極廣的一種藝術形式。所以也可以說民間剪紙是一種人文的傳承,同時,民間剪紙也就是一種生活的傳承。
一、民間剪紙與百姓生活密切相關
陽泉地處晉東咽喉,這里民間剪紙的總體風貌是屬于黃河流域體系的,其中有一種引人矚目的題材:“魚人變化”,亦稱“魚龍變化”。這一題材就遺存著遠古圖騰崇拜的影子。也可以說是圖騰崇拜在民間剪紙中的傳承變異的形象反映。在陽泉有與漁獵有關的地名如測魚、賽魚和尤門等,加之從陽泉桃河及綿河兩岸發現的許多化石,可以證明漁獵生產與當地生活息息相關。當地還流傳著一個神話傳說:古時有對年邁的夫妻無兒無女,為解寂寞,便在家中水缸內養了條鯉魚,老兩口待鯉魚如親生兒女。他們的誠心感動了上蒼,天神將鯉魚變成個胖娃娃去侍奉老人。這些足以表現“魚人變化”這一題材是我們的先民將漁獵素材應用于神話之中,對原始人賴以生存的生產方式進行歌頌。在黔東南,那里的苗侗文化非常古老。苗族古歌《跋山涉水》中這樣唱到:“姑姑叫嫂嫂,莫忘帶針線,嫂嫂叫姑姑,莫忘帶剪花”??梢娗瓥|南苗族剪紙歷史之久遠。苗族婦女服飾上的袖花拼條和圍腰繡紋中常見到“人頭蝶身”的剪紙圖案,這就是有關人類起源和民族西遷傳說遺存的圖案符號。苗族古歌中常講到“蝴蝶媽媽”,傳說蝴蝶媽媽由楓樹所變,和水上的泡沫“游方”后產下十二枚蛋,經雞宇鳥孵化了十二個春冬,才生出姜央、水牛、蜈蚣、雷公等十二兄弟,其中只有苗族的始祖姜央一個人類。姜央兄妹成親的苗族古歌中唱道:遠古時候,水淹一萬年,水淹絕人種,只剩姜央兩兄妹,洪水消除后,為繁衍子孫,姜央無奈提出與妹妹成親,這是人間倫理所不允許的。妹妹提出合磨成親加以阻撓,姜央最終解決難題并合磨成親、繁衍子孫。其實姜央合磨成親的剪紙就是揭示了原始社會民族內部婚姻的現象。除了地域和文化差異使剪紙題材有所不同之外,隨著時間的推移也使人們越來越多地賦予了剪紙更多的和生活密切關聯的現實意義。民間剪紙發展到后來大多與各種傳統節日禮俗以及生婚壽喪分不開。當人們希望夫妻關系和諧時剪紙紋樣為“鴛鴦戲水”,多用鴛鴦、水草、水紋等形象組成;想要祈求多子多福時剪紙紋樣就為“連生貴子”,多用蓮花桂花石榴葡萄等形象組成;企盼生活吉祥如意時剪紙紋樣就為“吉慶如意”,用雞、磬、如意的形象組成的,如是種種不勝枚舉。
二、剪紙藝術所處的困窘局面
如今,剪紙這朵藝術奇葩在民間民俗中卻是日漸衰微。隨著人們生活水平及居住條件的改善,木頭窗欞、紙窗已成為歷史,開始使用明亮的玻璃鋁合金、塑鋼窗戶,這便使窗花沒了用武之地。原來紙糊的頂棚也由現代的天花板所取代?;槎Y使用的機打喜字剪紙,市場上供不應求??梢哉f手工剪紙藝術已逐漸從人們的生活中退場,甚至變得有些和現代人的生活脫節。同時,很久以來,民間藝術是被一些所謂的學院派藝術家所看不上的,就像在西方,涂鴉繪畫不被一些主流美院所認可;街舞有時也是一種上不得臺面的表演;在過去的中國,相聲是存在于街頭巷尾的茶館為老百姓服務的一種藝術,而不像京劇一般主要服務于達官貴人。不得不承認,雖然都是藝術,但由于主要受眾的區別,發展道路也注定不可能類似。
三、剪紙藝術生存設想
剪紙藝術所承載的社會意義、象征意義及其中蘊含的民族韻味都是我們不容忽視且應該繼承的重要內容。它隨著中華文明幾千年的歷史一起前進,隨著不同時期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而改變,以適應當時的社會、文化和生活背景。我們繼承剪紙藝術的傳統不代表我們不再創新、不再進步。任何藝術與生活的融合都是必需的,如漢代藝術形象多為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等;唐代多為寶相花、芝蓮花;而宋代以后藝術題材就多為梅蘭竹菊和吉祥文字等。在現代生活中,如彭裕漢先生為2008年在北京舉辦的第29屆奧運會所剪塑的一系列形肖神似的奧運會競賽項目的人物造型,作者通過自己的剪塑作品表達出奧運精神和“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的萬眾心聲。作為近年來少有的剪紙創作大量使用新題材的案例,雖然這已是一個傳統剪紙藝術與現代生活成功融合的開端,但是這組作品的產生是依托于在北京奧運這個特殊的歷史時刻,它的發展不應該僅僅依托這些可遇不可求的特殊事件和時刻,而應該使其與現代生活更緊密的結合才能使這種民間藝術在生活中煥發新的活力。還可以借鑒近年來比較火熱的另幾種民間藝術形式,如二人轉、秧歌,這種民間傳統藝術形式和人們精神歡樂及健身結合在一起,受到人們的喜愛。民間美術方面十字繡的也是一個典型案例,同樣是古老的民間藝術形式,它的基本手法好掌握,不會令人產生難以高攀的感覺。但若要制作的精美,卻要花相對較大的功夫。正是在這種人人都可以繡,卻不是人人都可以繡得好的前提下,十字繡有了獨特的市場。既可以讓人們買來材料自娛自樂,也可以作為裝飾銷售成品,從而融入了現代人的生活,出現了新的發展高潮。剪紙藝術和十字繡的相同點在于簡單的剪紙技術基本人人都可掌握,復雜的剪紙卻又頗費工夫。因此可以設想剪紙藝術或許也可以走這種既可以讓人們把它作為一種簡單的娛樂,也可以有復雜的大型作品開拓其他大的市場。我們不能滿足于進行簡單的模仿,而應該在對傳統民間剪紙所蘊含文化的深層吸取的基礎上,滲透更多的現代文化以及生活的要素,使剪紙可以更好的融入到現代人的生活中,并且與現代生活產生共鳴,互相促進發展。惟有如此,古老的民族民間傳統藝術才有可能煥發出新的生命力,立足于中國,走向世界。
作者:郭歌 單位:云南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