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古民居空間裝飾雕刻藝術研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宅邸、祠堂及牌坊作為具有代表性的民居建筑,通過雕刻的裝飾手法,將建筑的審美、裝飾的謙和以及對倫理的崇敬融合在一起。這體現古代人民謙卑禮制的同時也體現了具有時代特色的藝術風格。
1.木雕。
古代社會背景的復雜與材料的匱乏并沒有阻止先輩們追求藝術的先進思想。從構巢而居到定居建屋,社會系統的不斷完善、等級制度的森嚴,讓祖輩們不安于對簡單木構件居住空間的現狀。在追求形式美和彰顯等級地位上做出不斷的嘗試。木雕的另一個發展黃金期是佛教的傳入。認知還不那么健全的古代社會,人們最大的敬畏莫過于神靈,祈求豐收與平靜。因此可以看到那個時代非常具有宗教色彩以及無限崇敬感的精美木雕。木雕的發展膨脹期大概就是明清時期,明清家具的登峰造極也造就了木構架裝飾的頂峰,在加以當時的社會背景經濟實力殷實,不少官宦或商賈在滿足物質需求后又限于等級制度的影響,只得在家居裝飾中尋求新的慰藉,也造就了另世人矚目的精品木雕。
2.磚雕。
作為最早的建筑材料——磚,它給人的觸覺感受和感官感受都是沉穩的,樸實無華的,因此最容易在人們的藝術審美中被忽略。大約在遠古時代人們就意識到磚土的堅固性。那時的磚還是世紀意義上的陶土。后來人們用陶土燒成青磚用于構件房屋,在御寒隔熱,堅固防火等方面都更勝于木材。但由于整個社會大背景下,人們被宗教禮數、君主人權所抑制,怎樣在繁瑣平淡的生活空間中增添美感,先輩們也是煞費苦心。從磚的材質、色彩、形狀來看都適合進行藝術創造。于是,先輩們將他們對于生活的美好展望,仕途的企盼以及愛情的純潔都雕刻在最樸實的建筑構件上,使他們的展望顯得更加虔誠。隨著風雨侵蝕,磚雕因其材質被更好的保留下來,為后世展示他們當時的精神生活。
3.石雕。
石雕這一裝飾構件在大眾的印象中更多出現在園林景觀設計中,在民居空間裝飾中頗為少見。這其中的緣由是大家對石雕的第一感都停留在冰冷、大體量以及氣勢宏大上。其實不然,石雕作為一種獨具匠心的裝飾構件,完全體現了古人們寄情山水崇尚自然的淡泊情懷。石頭天然的色彩紋理與古老哲學思想以及宗教信仰的碰撞,再加以匠人們的精湛技藝,一件件寄托崇敬與美好展望并具有天然美的石雕作品驟然而生,后人們也無不被石雕背后的思想精神以及精巧技藝所折服。石雕在民居中大多運用在門檻、石柱石基等建筑局部,在增加建筑穩固性的同時也為整個建筑增添不少精神內涵與藝術氣息。
二、雕刻藝術的取材
1.民間吉祥圖案。
封建社會的精神束縛,以及對天災人禍的束手無策,使人們更加篤信神靈賜予他們的平靜與健康。因此,吉祥圖案是古代民居空間裝飾中最必不可少的。當然也給木雕、磚雕、石雕提供了更多的創作空間。在中國這個古老民族,龍鳳無疑是最為吉祥以及最為崇高的圖案,但迫于封建禮制,尋常民間建筑中很少看到龍鳳圖案。但其他吉祥動物紋樣更加展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例如家家戶戶門口的石墩,多以獅子為創作源泉,原因是獅與世同音,寓意世世平安,四世同堂等多種吉祥寓意。書生祈求仕途,多會擺放鯉魚躍龍門,馬上封侯等吉祥構件。祖輩禮制是循規蹈矩的古代人們最為看中的,所以家中有長輩者多會擺放些寓意長壽與健康的裝飾,例如松鶴延年等。這些吉祥寓意通過雕刻的手法表現出來,展示了勞動人民樸實的精神世界,以及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
2.人物仙怪。
除了吉祥紋樣外,可以作為雕刻素材的還有各種民間傳說、動人故事、生活習俗等,它們或表現神仙鬼怪、或教育育人、或紀實傳播。遼源廣闊的國土養育著千千萬萬有著不同風土習俗的人,每個地域流傳著屬于他們自己的故事傳說。像大家熟知的孔融讓梨、孟母三遷等,給匠人師傅提供不同的雕刻題材外,同時還具有教育后人的深刻用意。還有一些動人的愛情神話,例如寶蓮燈、化蝶等,也表達了古代先輩前人們單純的情感世界。這些通過雕刻藝術傳頌至今的故事不僅體現了古人們的美好品德和道德修養,同時在美學上也取得了很高的藝術造詣。
3.寄情山水。
祖國的大好河山必是古代文人騷客或是胸懷壯志的人所鐘愛的裝飾。在中國較為有名望的民居古宅中,我們經常會看到大幅的雕刻山河欒川的雕刻作品,氣勢宏偉,展示居住者社會地位的同時也體現出不同常人的壯志豪情。除了氣派的山河美景之外,當然還有一些小橋流水的別致情調的雕刻作品。文人們如若不是為仕途而拼搏,那就必然有著一種淡泊名利、寄情山水的浪漫情懷,一草一木在他們心中勝過壯麗山河。這兩種迥然不同的山河都成為匠人手中的素材,彰顯著濃郁的文化氣息。
三、雕刻藝術的文化內涵
民居雕刻裝飾融建筑結構與裝飾藝術為一體,雕刻裝飾所體現的形式美、內涵美可能更勝于它的實用價值,但它又是依附于實用價值上體現出來的。中國的古民居雕刻與其說是一種裝飾,不如說是一種對中國人文情懷的雕刻,它是凝結了中國哲學、儒家思想、君主思想以及藝術哲學為一體的藝術精華,是時代的精神結晶。它所體現出的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等這些中國文化的精髓,已經不能讓我們但從裝飾構件這一簡單層面去理解它。中國古民居的雕刻藝術完美的展示了藝術與文化的結合,我想這是在中國這個古老偉大民族中才能體現的。
四、結語
古民居雕刻這一民間藝術表現形式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它們植根于傳統文化以及偉大勞動人民之中。每一件雕刻品都是歷史的載體,它不再是一件單純的裝飾,而是承載的歷史記憶以及民族烙印的藝術品。在無數能工巧匠的雕琢下,我們從他們的作品出看到了歷史的痕跡,看到了民間豐富多彩的鄉土習俗,看到了儒家文化的禮制,看到了宗教信仰的崇高,看到了美好生活的樸實向往。這些都是屬于我們這個民族的珍貴記憶和寶貴文獻,應該讓后輩們感受文化的深厚以及前人的智慧,我相信經過視覺的震撼和教育,我們在學習和繼承傳統技藝的同時,也會挖掘自身對于藝術的潛能和熱愛。
作者:凌士義 郝曉艷 單位:中原工學院藝術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