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樂亭大鼓保護中心建設的設想和建議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樂亭大鼓是中國北方地區較有代表性的曲藝形式之一,發源于大鼓、曲藝之鄉———河北省樂亭縣,以其豐富的板腔、鮮明的地方藝術特色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廣泛流傳于冀東、京、津及東北等地。樂亭大鼓以多種古代說唱藝術為基礎,經過長期的藝術實踐逐步發展并走向成熟,可以說樂亭大鼓是歷史文化的產物。樂亭大鼓旋律優美、韻味獨特,帶有濃重的地方特色。表演形式主要為一人自操鼓、板演唱,伴奏樂器主要為三弦,另外可加四胡、笛子、二胡、揚琴等。樂亭大鼓傳統曲目豐富,鼓詞名目繁多,具有較強的文學性和地方性,對研究中國北方地區民俗文化及民間音樂的發展有極大的幫助。樂亭大鼓的產生及其發展對北京琴書、東北大鼓、唐劇等鼓書、戲曲形式的形成和發展也有一定的影響。鑒于此,2006年5月,樂亭大鼓與皮影、評劇等曲藝藝術被國務院批準為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相傳,樂亭大鼓是由河北樂亭人溫榮在1850年前后創立的,清末民初進入全盛期,其自形成以來被廣泛流傳,有著較為深厚的群眾基礎和文化底蘊。除溫榮外,樂亭大鼓的傳人,以民國時期的韓香圃(韓派)和靳文然(靳派)最為著名,對樂亭大鼓的繼承和發展起到了決定性作用。1950年在政府的支持下,樂亭縣成立了第一支大鼓曲藝隊,這不僅使樂亭大鼓這門藝術成為有組織的活動,還培養了眾多人才。從此,樂亭大鼓進入鼎盛時期,樂亭、灤南、灤縣、豐南、昌黎等各縣都可見到樂亭大鼓藝人演出的身影。之后的幾十年間,很多青年男女踴躍加入樂亭大鼓的演出行列,演出活動空前活躍。但從20世紀80年代以后,西方文化大量涌入,作為傳統藝術的樂亭大鼓賴以生存、發展的社會基礎發生了變革,演出市場日漸蕭條,演出收入日漸低微,流傳范圍也逐漸縮小,靠樂亭大鼓為生的藝人也只剩20余人。一些老藝人由于各種原因或逐步退出舞臺、或相繼謝世,積累一生的絕技難以傳承,樂亭大鼓的傳承和發展面臨嚴重危機。直到近幾年,在政府的支持下,這種局面才有所改觀。為了更好地繼承和發揚樂亭大鼓,建立保護基地是一個可行且必要的途徑。筆者通過實地走訪樂亭大鼓老藝人,對現有樂亭、灤南兩地藝術團、藝術學校參訪觀摩,進行總結,對樂亭大鼓保護基地建設的途徑、措施和管理方法提出以下幾點設想和建議:
一以引導和宣傳為途徑,加強保護基地建設
“十二五”規劃期間,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關鍵時期,以此為契機,了解樂亭大鼓目前所處的環境和已具備的條件,對其實施全面、科學、長遠的保護規劃,對基地建設制定合理有效的途徑、措施和管理方法,如統籌規劃數據庫建設,建立起適應當地實際情況、滿足公眾需要、能提供公共服務的數據庫群和工作平臺;利用信息化、數字化的現代科技,建立技術平臺;利用電視、報刊、互聯網等新聞媒體進行廣泛宣傳等,這些都是保護基地建設的有效途徑,對推動樂亭大鼓保護事業的可持續發展具有全局性、基礎性的意義。目前,樂亭縣縣委堅持研究、保護、開發、利用等多方面并重的方針,組建成立了文化遺產保護領導機構和專業工作機構,積極探索研究樂亭大鼓的悠久歷史和文化內涵,弘揚民族民間文化,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形成保護與傳承的協調統一。樂亭大鼓申請非遺成功后,得到了多方面的支持,在縣政府的領導下不但建立了獨具特色的樂亭大鼓實物展示中心和數據資料庫,還組建了“樂亭縣曲藝團”和“香圃藝術團”,舉辦了“樂亭大鼓書會”展演和研討會。在保護的基礎上合理利用,使其能更好地融入社會、民眾生活。并以此為宗旨培養大鼓表演新人,為樂亭大鼓的傳承與發展打下基礎。其次,在演出內容上突破作品的局限性,融入更多現實生活的內容,并在形式上創新發展,開發出對口大鼓、群口大鼓、情景大鼓劇等多種表演形式,對豐富當代人的精神生活,推動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同時,樂亭縣政府全面對文獻性資料進行搜集整理,建立藝人檔案和樂亭大鼓曲譜、樂器、照片、文獻等的展示廳,并陸續出版了《樂亭大鼓》、《樂亭大鼓書段集錦》等書刊。以上這些已經完成和正在進行中的工作為樂亭大鼓保護基地的建設都提供了一定的依據,為今后制定全面且科學的規劃和措施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音樂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規范人們的行為和語言,同時也是積累和傳承民俗文化的一種重要方式。因此,活化地方民間音樂文化對于弘揚民族精神,豐富文化生活、提高民眾素質、促進精神文明建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樂亭大鼓這門民族民間藝術中蘊含著豐富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民俗文化。如樂亭大鼓藝術團的下鄉演出、縣文化中心設立的樂亭大鼓書場、樂亭書會等既是挖掘、展示、保護和傳承樂亭大鼓的最佳契機,也是活化音樂文化遺產的有效途徑,同時也充分挖掘了音樂文化遺產所蘊含的經濟文化功能。在這當中,首先,政府應成為保護的主導力量。充分利用其政府職能加大引導和宣傳的力度,使之被更多的人們所欣賞、學習、研究和傳承。其次,是要充分利用電視、報刊等新聞媒體對民族民間音樂文化進行廣泛宣傳。如在1998年,河北電視臺錄制了樂亭大鼓《大釗就義》。2000年,樂亭縣電視臺專門開辟了《樂亭大鼓書場》欄目;2008年,唐山勞動日報對灤南逸夫小學樂亭大鼓基地的采訪和介紹,這些都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歡迎,同時對樂亭大鼓的宣傳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加強對代表性傳承人的保護,加強保護基地建設
樂亭大鼓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不可再生性和脆弱性;中國民族民間音樂的特色又決定了樂亭大鼓的繼承與發展主要是依靠傳承人的口傳心授,這些都決定了我們要把對代表性傳承人和傳統技藝的搶救性保護工作放在第一位。加強對代表性傳承人的保護是使樂亭大鼓得以世代相傳的關鍵,也是保護基地建設的管理措施和方法的關鍵,這其中主要是要加強兩個群體的建設:一是對現有傳承人和傳統技藝的搶救、保護;二是注重培養挖掘未來的傳承人。自20世紀50年代末,樂亭大鼓形成了以第五代傳人韓香圃為代表的韓派和以靳文然為代表的靳派后,第六代學字輩藝人肖春霖、張學圃、韓學儒、肖云霞、王學榮、賈幼然等演唱名家脫穎而出,他們將韓、靳兩派的大鼓藝術互相融合。如今,樂亭大鼓的傳人中,尤以韓派傳人的優秀代表張和王立巖最為突出。曾在國家曲藝比賽中獲多個獎項的張,自20世紀80年代踏上樂亭大鼓這條藝術之路后,便不斷追求,不斷創新,在“九腔十八調”韻律的基礎上不斷汲取各家所長,形成自己獨特的演唱風格。2008年,張憑借樂亭大鼓《農村新貌》以及其植根本土、貼近生活的表演也深深打動了劉蘭芳、姜昆等評委,榮獲第五屆中國曲藝牡丹表演獎,并被稱為曲藝界的一匹“黑馬”。王立巖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她為樂亭大鼓的傳承傾盡了全力,她不顧病痛的折磨,用從親朋好友那兒湊來的十多萬元,搜集整理樂亭大鼓的精彩唱段,自費錄制出版了樂亭大鼓表演藝術家的系列唱片2萬套。除了以上介紹的優秀韓派傳人外,靳派傳人也對樂亭大鼓的發展和傳承做出了突出貢獻,其中尤以灤南的何建春最為突出。樂亭大鼓中的靳派唱腔相較于遵循傳統,植根鄉土的韓派唱腔而言,它行腔流暢、板式靈活多變、節奏輕盈、唱腔明快、韻味醇厚,更易被人民群眾所接受和喜愛,身為靳派第三代傳人的何建春繼承并發揚了這一風格。沿著老一輩藝術家靳文然的創新風格,從形式、唱腔等多方面加以改良:從形式上,改變單一主唱的形式,改為一人主唱多人伴唱、伴舞的形式,增強了感染力;從唱腔上,吸收了京劇二簧倒板和評劇、皮影的精華,在伴奏中引入二胡、揚琴、琵琶、大提琴等樂器,使人聽起來耳目一新。1996年,何建春根據現實題材創作了《碧海丹心》,獲得了第七屆“群星獎”戲曲類表演和唱腔設計兩項金獎。同時,何建春還在灤南創建樂亭大鼓培訓基地,免費傳授,為靳派樂亭大鼓藝術的傳承、弘揚做出了極大貢獻。要發展保護樂亭大鼓,不僅要對老一輩藝術家及其技藝進行保護和搶救,還要注重對未來傳承人的培養挖掘。若要充分挖掘優秀的傳承人就要擴展藝術市場,擴大受眾范圍,打破傳統地域和門戶限制,廣泛吸納縣內外優秀人才,鼓勵優秀傳承人進行講座、講學,努力調動當地政府和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使樂亭大鼓后繼有人。
三以教育為重要手段和措施,加強保護基地建設
教育是文化傳承的重要手段和途徑,也是活化樂亭大鼓文化遺產的有效途徑。老一輩樂亭大鼓藝人以口傳身教的方式使樂亭大鼓這種民族民間音樂文化在幾百年的文化變遷中得以傳承下來,在當下多元文化大繁榮的時代,如何保護與傳承樂亭大鼓是一個重大課題。首先,保護基地可以通過政府與國內各藝術院校聯系起來,把樂亭大鼓引入專業藝術院校并納入其教學體系,以藝術院校的專業性、學術性來保護、挖掘、整理這門藝術,創建獨具特色的樂亭大鼓音樂理論研究和有一定規模的藝術創作體系,以專業的視野開展研究并形成卓有成效的科研成果。其次,我國民族民間音樂如戲曲、曲藝等門類的藝術教育教學模式一直遵循傳統的口傳心授式的培養以及科班的培養,這仍然是培養戲曲、曲藝類人才采用的主要教學方式之一。雖然,目前各藝術院校一直都在探索怎樣把戲曲、曲藝教育和現代教育體制結合起來,以期更好地培養戲劇、曲藝人才,但成功的實例可謂罕見,所以,口傳心授式和科班的培養模式仍是培養樂亭大鼓傳承人才的主要方式。然后,發展教育可以遵循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則。樂亭大鼓的傳承和發展主要在冀東的樂亭和灤南兩地,教育的對象主要是本地的學生,這些學生對于當地音樂文化多少都有些了解,這樣,我們在教育內容、形式上就可融入地方音樂曲目,扎根人民生活,使學生們更愿意去了解和學習。最后,讓學生們成為音樂文化藝術活動的參與者,多參與各種團體的藝術實踐活動,和老藝術家一起編排演出,使樂亭大鼓這門音樂文化遺產在他們身上真正的活化起來,使得這些學生們真正成為音樂文化遺產活化的載體和主體。以上這些管理方法和措施對于樂亭大鼓這項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以及弘揚與發展具有深遠的意義和無法估量的作用。樂亭大鼓以其獨具特色的藝術形式成為中國曲藝百花園中一束絢爛的藝術奇葩。樂亭大鼓是祖先留給我們的文化遺產,它把民間文化和地域文化寓于群眾喜聞樂見的說唱形式之中,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為我們研究地方志、民俗學、音樂人類學提供了珍貴的歷史史料。這也是我們大力提倡建立保護基地并切實的保護樂亭大鼓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指導意義之所在。當今世界文化是多元化、多樣化并存的文化,不同文化之間既相互依存又相互交流。充分認識不同音樂文化的特色,依據現狀,以保持其多元性和多樣性為前提,將靜態保護和活化保護結合起來,并將這一保護工作納入素質教育的范疇,才能對各種音樂文化實施科學、系統有效的保護,對樂亭大鼓的保護亦是如此。只有這樣才能使基地保護建設這項偉大事業得以更好的發展,為構建和諧社會,增強民族凝聚力,提高文化軟實力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