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外科學課堂教學藝術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1.組織藝術
組織教學是一項多側面、多層次、多因素的相關活動,同時也是一項創造性很強的藝術活動。一堂課的成功與否與三個重要環節密切相關:課前準備、課中發揮、課后總結。其中,課中發揮最為關鍵。教學技巧的藝術加工和編排,會使課堂教學更富有感染力。
1.1開課設疑
俗話說:萬事開頭難。每次課如何開頭,怎樣引導新的內容,是很有學問的。教師要運用一個個問題作為線索,使教學目標突出,思考過程充分,這方方面面恰到好處地融合成一個有機的整體,顯出教學過程的和諧之美。不要為了“提問”生硬隨便的設計問題,從而出現問題的膚淺隨意,使整個教學過程支離破碎。最好在選準了重點問題之后,讓這些問題做動態的運作,使他們的滾動軌跡巧妙地串成一條線,從理解重點提問,環環相扣,前后呼應,從而達到教學過程的和諧美。例如在講急性闌尾炎這一章時,可以先舉一個臨床病例,然后提問:“為什么患者會出現轉移性右下腹痛?轉移性右下腹痛是不是急性闌尾炎特有的臨床表現?”提問題后應略有停頓,以便讓學生有思考的余地。通過提問-思考-解答循環式貫穿整個課堂的始終,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1.2根據學生的特點安排教學
開課前必須了解你將面授的學生,全面了解學生的年級、專業、人數、特點等,根據其專業的特點、學生的需要、大綱的要求,布置好整個教學過程,安排好各個教學環節,寫出相應的教案。使教案的內容目的明確、層次分明、重點突出、深入淺出、循序漸進。例如,同樣一堂急腹癥課,護理大專班和醫學本科班的講法就有很大的不同。前者學生大多數都有一定的臨床經驗,對疾病已有一定的了解和認識,因而學生更感興趣的是實用型知識以及有關該疾病診治的一些新進展;而本科生由于從沒接觸過臨床,但對于臨床的一點一滴有極大的興趣,在講到某種疾病時,多舉些實例,則能抓住學生的課堂注意力。這樣的編排,可以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和學習熱情。
1.3多媒體組合教學
隨著醫學科學的迅猛發展,醫學教育方法也在不斷地更新。傳統的教學方法已暴露出其局限性,并面臨著新的科學方法的挑戰和沖擊。多媒體組合教學擺脫了傳統的“板書及掛圖”觀念的束縛,使外科教學活動變得豐富多彩。不僅信息量大,而且可以通過設計動畫模擬事物。使教師不易說清道明的、學生不易理解體會的內容,一目了然地展現在學生面前。該模式集傳統教學與電化教學之精華,能自然地將課堂理論知識與臨床實踐結合起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加課堂吸收率。例如,我們在上乳腺癌課時,可以打出一些乳癌患者的圖片。這樣使學生能直觀地認識什么是“桔皮樣外觀”,什么是“乳頭凹陷”;還可以打出一些乳腺癌手術過程的幻燈,使學生對乳腺癌的手術范圍有一定的了解。既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當然,該教學模式的實施,要求教師責任心強,要全身心投入,只有優化組合,才能運作自如。
1.4吃透教材,創造良好的課堂秩序
教材的熟悉與否,也是講課效果好壞的關鍵。老師應在講課前認真備課,充分熟悉教材。只有熟悉掌握教材,才能把教科書上的東西變為自己的東西,做到心中有數,講課不慌。這樣講課時才能駕輕就熟,放開教案和書本,講得瀟灑自如,適時發揮。講臺似舞臺,教師似演員。嚴肅、活潑、和諧的良好秩序是表現課堂藝術的背景。老師要在有效的時間內,發揮最出色的“表演”,亦有賴于這種氣氛和秩序。只有詳盡掌握學生的資料,熟悉課堂環境,才能胸有成竹,控制課堂秩序,把握主動權。
2.表達藝術
2.1形象藝術
老師上課的形象和精神狀態,對教學效果有很大的影響。老師的形象包括飽滿的精神、文雅的言談、大方的舉止、恰當的姿勢、得體的衣著等。一個精神飽滿、神采飛揚的老師站在講臺上定會激起學生的學習熱情,反之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課堂氣氛和學生的思維能力。目光正視學生加適當的動作,可及時接受反饋信息,調節講述的節奏,增強學生注意力。
2.2課堂語言藝術
課堂講授不管采用何種方法,老師都要恰當地運用語言。好的語言給人以享受,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教師的語言魅力主要在于有“激情”,說話要清楚有力,思路清晰;同時,風趣幽默、詼諧機智的語言能活躍課堂氣氛。在課堂教學中,適當地使用幽默詼諧的語言,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學生對事物的理解感受程度是很有幫助的。語言要精練、生動,舉例要恰當,比喻注重科學性。語言既要活潑、有趣、形象,又要淺顯易懂,深入淺出,使學生有“如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的感覺。通過生動的語言,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另外,情緒飽滿、口齒清晰、聲調抑揚頓挫,可以使學生以飽滿的熱情和高度集中的注意力來專心聽課;而老師在課堂上懶洋洋,語調平平淡淡,低沉乏味則很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因此,老師講課的語言藝術是影響授課效果的重要因素,那么,如何提高老師講課的語言藝術性呢?
2.2.1加強自身的文學語言修養
對于教師來說,專業的提高和深造固然是非常重要的,但為了更好地給學生傳授知識,使老師上課能舉一反三,學生聽課饒有興趣,適當地學習和掌握一些文學語言知識,也是十分必要的。如果我們掌握了一些必要的古漢語文學知識,課堂教學就能借古論今,旁征博引,引經據典,侃侃而談,就能改變那種單調乏味,語言艱澀的窘迫局面。也能更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并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2.2.2提高教學的科學性和藝術性
傳統的教學方法大多采用灌注式、填鴨式。老師依據書本內容,在黑板上吃力地講,照本宣科,呆板乏味;學生在下面機械地寫,按圖索驥,亦步亦趨,學習氣氛沉悶,師生不能共鳴。要提高教學效果,除了應用直觀式、啟發式、多媒體組合教學等多種手段外,還一定要提高語言的藝術性。要注意抑揚頓挫,把握輕重緩急。要以姿勢助說話,要以情感傳智慧。語言的發音和措辭要準確清晰,精練簡潔,富有嚴密的科學性,內在的邏輯性,適度的幽默性和生動的啟發性。只有這樣才能抓住學生的思路,讓學生的思路跟著老師走,學得深,記得牢。
2.2.3注意教態的變化
教師的講臺上宜動不宜靜,教師的一舉一動,應能引起學生的注意,要有利于活躍課堂氣氛,如果教師老是站在講臺正中,兩手撐在講臺上,邊看講稿邊講課,長時間處于靜止狀態,學生就會覺得注視老師是多余的,便低頭聽課或看書,精力就會分散,思想就容易開小差。教態的變化是指教師的聲音、表情和動作的變化,這些變化是教師的教學熱情和教學責任心的體現。教態的變化包括:聲音的變化可以使教師的講述更加生動、更加富有感染力。還可以突出重點,加深印象;目光接觸的變化,可以表達教師對學生的情感,從目光接觸中教師還可以了解學生的興趣和理解程度;表情與動作的變化,可以傳遞豐富的信息;身體位置的變化,有利于縮短師生的空間距離,使學生感到心理上和教師接近,恰當地運用停頓并與聲音變化相結合,會使學生感覺講課具有節奏感。
課堂教學既是一門科學,又是一門藝術,而且是培養人的高超藝術。成功的藝術表現,除有賴于老師的熱忱度,事業心,責任感外,還反映了他對教學藝術的理解,研究,應用及經驗。若能將上述藝術運用自如,得心應手,貫穿始終,外科學課堂教學質量一定能得到進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