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數字化生存和人性化藝術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提要:生存與思考,是人類的永恒主題,也是科學家和藝術家使命之所在。科學的客觀性、實踐性與藝術的主觀性、思想性是人所共見的事實。然而,藝術家們對科學實踐的探求和科學家們對社會人生的思考是在科學和藝術創造中更值得關注的現象。當人們用計算機、多媒體、互聯網等數字化元素重新構建我們的生存環境時,數字化生存與人性化思考就成了當代科學家與藝術家們所必須關照的共同主題。從計算機誕生的第一天起,科學家們就思考著在計算機的數字化內核中融入人性化元素。在二十世紀的藝術殿堂中也常常看到藝術家們的數字化生存方式。生存與思考是人生的基本狀態,數字化生存與人性化思考則揭示了人生基本狀態中現實的矛盾與對立。藝術家的數字化生存與科學家的人性化思考將是未來社會中消除生存矛盾、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
關鍵詞:科學與藝術,生存與思考,數字化生存,人性化思考
生存與思考,是人類的永恒主題,也是科學家和藝術家使命之所在。
法國南部拉斯科洞穴巖畫至今已有一萬五千年歷史,歐洲先民在巖畫上留下的巨大的彩色野牛攻敵圖依然使人驚心動魄;非洲東南部加坎斯伯洞穴巖畫經過了約九千年的風霜,非洲先民描繪的集體使用弓箭的狩獵場面和白衣婦人的舞蹈姿態仍在召喚后人的加入。
自公元前3500年蘇美爾人在泥版上書寫象形文字以來,生存與思考成了有文字記載的人類文明史的主線。從西方的泥板書、羊皮紙到東方的甲骨文、青銅器,生存狀態的改變、科學技術的進步與人類記錄思想、保存思想的不懈追求始終聯系在一起。埃及金字塔是科學也是藝術;悉尼歌劇院是藝術又是科學。蘋果砸出的牛頓地心引力是由生存狀態引發的科學思考;羅丹的雕塑精品《思想者》是對科學思考的藝術提煉。
科學家與藝術家是人類文明的代表,他們都關注人類的生存狀態。在使命感、責任感的強烈驅動下,科學家和藝術家們所表現的共同點是他們的創新意識。所不同的是:科學家們更多地是通過自己的實踐行為直接參與和推動改變外部世界和人類生存狀態的過程--研究生命起源、探索外層空間就是這種追求的體現;而藝術家們對人類生存狀態表現更多地是強烈的愛憎感情和深刻的哲學思考,他們內心情感的積淀和爆發通常是各種藝術創作源泉之所在--對現實的批判和對理想的追求是大師們作品的共同主題。
科學的參與性、實踐性與藝術的思想性、情感性是人所共見的事實。然而,藝術家們對科學實踐的探求和科學家們對社會人生的思考是在科學和藝術的創造中更值得我們關注的現象。
深處音樂殿堂的交響樂出現于十八世紀后半葉。交響樂以其內容深刻、結構完美,能夠表現復雜而變化多樣的思想感情,被認為代表了人類音樂思維的最高成就。而由銅管樂器組、木管樂器組、弦樂器組和打擊樂器組構成的,能夠演奏交響樂的管弦樂隊則是十八世紀聲學和樂器制造技術水平的最高體現。
攝影藝術和電影藝術均誕生于十九世紀,是基于科學家對光學原理的深刻理解。在二十世紀發展過程中,有聲電影、彩色電影、立體電影、寬銀幕電影、球幕電影等形式的不斷出現,更是把藝術創作與科學進步融為一體。當然,藝術家們不僅僅是接受科學成果,他們的藝術創作也在某種程度上推動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發展。法國電影大師梅里愛1902年在電影《月球旅行記》中,利用現代蒙太奇手法和特技手段講述了一個科學家登月探險的故事。雖然銀幕上的科學家顯得那樣幼稚,類似炮彈的登月工具顯得那樣拙劣,但這畢竟是第一次把人類登月的愿望付諸行動的嘗試,盡管這種嘗試是在銀幕上。我們很難說1969年美國宇航員阿姆斯特朗等人登上月球的行動不是這種努力的延續。
1905年愛因斯坦提出的相對論,揭示了空間、時間、物質和運動之間的內在聯系。他的相對時空觀不僅為科學認識世界提供了思想武器,也為藝術家對現實世界的思考和反饋提供了理論依據。作為科學家的愛因斯坦從小學習小提琴,并經常與身為出色鋼琴家的母親一起演二重奏。愛因斯坦的傳記作者巴內什?霍夫曼寫道:愛因斯坦的深刻本質藏在他的質樸個性之中;而他的科學本質藏在他的藝術性之中--他對美的非凡感覺。畢加索的分析立體主義油畫作品,把對象分解后重新裝配組合,在一個平面上同時表現人物的正面、側面和斜側面,在一定程度上是從藝術創作的角度印證了愛因斯坦科學理論中的相對空間概念。
從某種意義上說,藝術家和科學家的共通點是人性的流露。畢加索的大型油畫《戰爭》與《和平》用的是分析立體主義手法,表現的卻是人類最直白的呼聲;愛因斯坦是最早認識到原子分裂可能釋放出可怕的毀滅性力量的科學家之一,他又是戰后積極呼吁廢除所有核武器的和平斗士。正是有了這樣一個共通的基點,人類才得以生存,社會才得以發展。
今天,人類已經走到了二十一世紀。二十世紀末,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主任尼格拉龐地的《數字化生存》一書給人類的生存與思考打上了新的時代烙印。當人們用計算機、多媒體、互聯網等數字化元素重新構建我們的生存環境時,數字化生存與人性化思考就成了當代科學家與藝術家們所必須關照的共同主題。
計算機出現于二十世紀四十年代。計算機是科學技術進步的產物,然而,一般人可能不太注意,從計算機誕生的第一天起,科學家們就思考著在計算機的數字化內核中融入人性化元素。從純數字化的匯編語言到以英語為基本指令的高級編程語言的發展,是計算機與人對話的成功嘗試;從占據一棟樓的大型主機到可放在辦公桌面上的個人計算機的出現,是計算機與普通人交往的開始。
個人計算機的早期操作系統需要用戶記憶DOS指令,蘋果公司發明的圖形界面使沒有學過操作系統的用戶也能使用計算機。鍵盤曾經是計算機輸入的唯一途徑,道格拉斯?恩格巴特發明的鼠標卻用一個按鍵動作完成了人機交互的復雜過程。計算機表現的純文本信息過于單調,立體聲和動態視頻在計算機信息處理中的應用使人的感官得到了充分的滿足。語音識別、遠程登錄、動態交互、人工智能等,這些與計算機技術相關的科學進步實際上反映的是科學家們在數字化生存中最直接的人性化思考。
富有感情的藝術家們是人性化的代表。在二十世紀的藝術殿堂中我們卻常常看到藝術家們的數字化生存方式。
電子音樂是現代電子技術和音樂藝術的結合。以電子振蕩為發聲原理的電子琴和電子合成器具有以物理發聲為基礎的傳統樂器不可比擬的長處。電子合成器不但能模擬傳統樂器和自然界音響,而且能合成自然界不存在的音響。電子計算機音樂的出現使音樂家的創作空間更為拓展,他們可以將音樂的速度、力度、節奏、和聲風格、曲式結構按自己的愿望編成計算機程序輸入計算機,實現創作和演奏。截止2001年4月,在網上設有自己主頁、有姓名可考的電腦音樂人有1105人之多。目前在世界范圍內專業化電子音樂、社會化電子音樂和家庭化電子音樂已經成為音樂藝術創作中不可或缺的有機組成部分。
電腦美術是從計算機界面設計中逐漸分離出來的一個獨立藝術門類。早期的電腦美術作者多為從事計算機圖象處理或略有色彩和造型基礎的計算機軟件人員。他們與計算機的天然緣分和工作需求使早期的電腦美術作品帶有明顯的實用目的。計算機界面、書籍裝幀、設計效果圖是最常見的樣例。隨著專業美術人員計算機水平的提高和介入,電腦美術才真正出現了以藝術創作為目的的作品。近年來,世界各地每年都有國際性的計算機美術作品展示和學術研討會舉行。網上的電腦藝術虛擬展覽會更是電腦美術領域的專利。當筆者在因特網上輸?quot;DigitalGraphics"作關鍵詞查找站點時,著名的搜尋網站雅虎反饋了801個站點。從這些網站展示的大量作品中,你除了看到表現計算機長處的線條、色彩、拼接和變形處理的創作手法外,藝術家們將計算機表現能力與傳統油畫甚至中國畫技法結合的作品,已可達到亂真的程度。
計算機交互媒體藝術的出現是藝術家們數字化生存的高級階段。從二維平面到三維動畫,從視覺藝術到視聽交互,從虛擬現實空間到可以由用戶選取交互點的虛實結合的交互媒體--計算機技術的每一步發展,都為藝術家們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創作空間。交互媒體藝術的集中表現是在電子游戲領域。2001年3月,第16屆世界游戲開發者大會在美國硅谷附近的圣何塞舉行,會議的主題是關于"電子游戲中的人工智能生命"。所有在計算機行業工作的人都知道一個奇怪的事實:最新的計算機軟硬件技術一定是在游戲領域最先應用。在電子游戲的創作和開發過程中,計算機科學的最新發展與藝術家的無邊想象力得到了完美的結合。聲音、光影、色彩與無數個三維模型一起構成了許多令兒童和成人都為之瘋狂的生動場景。人們在虛擬世界中賽車、探險、打斗,身不由己地扮演一個有著數字生命的角色去與他人交往,去構建新的社區,甚至去創建你自己的帝國。
可以想見,隨著計算機在日常生活中的普及與在藝術領域的廣泛應用,藝術家的數字化生存與科學家的人性化思考將是未來社會的突出主題。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中期,當個人計算機剛剛從實驗室走向公眾的時候,美國電影《未來世界》就給我們展現了缺乏人性化的數字化發展將給人類社會帶來怎樣的災難。1984年,從沒使用過電腦的加拿大小說家威廉?吉普森在作品《神經漫游者》中,第一次提出了當時科學家們還未能描述的網絡虛擬空間的概念。在作品中,作家擔心的不是網絡空間是否能夠形成,而是在融合現實世界和虛擬空間的網絡社會中人性的挑戰和爭斗。
生存與思考是人生的基本狀態,數字化生存與人性化思考則揭示了人生基本狀態中現實的矛盾與對立。我們相信,藝術家的數字化生存與科學家的人性化思考將為消除生存矛盾、推動社會發展起到不可替代的決定作用。
參考書目:
1,AHistoryofMassCommunication,byIrvingFang,Boston:FocalPress,1997.
2,UnderstandingHypermedia2000,byBobCotton&RichardOliver,London:PhaidonPress,1997.
3,TheSoftEdge,byPaulLevinson,NewYork:Routledge,1998.
4,BeingDigital,byNicholasNegroponte,NewYork:VintageBooks,1996.
5,Movie-MadeAmerica,byRobertSklar,NewYork:VintageBooks,1990.
6,HistoryofArt,byH.W.Janson&AnthonyF.Janson,Boston:HarryNAbrams,1999.
7,TheNewCollegeEncyclopediaofMusic,byF.Harrison&JackWestrup,NewYork:W.W.Norton&Company,1981.
8,Neuromancer,byWilliamGibson,NewYork:AceBooks,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