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工業化纖維藝術管理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內容摘要:工業化時代的來臨,傳統的手工藝逐漸消逝,從昔日古老的編織技藝轉型而來的纖維藝術卻以其獨有的藝術魅力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發展成為現代藝術的新形式。將纖維藝術從傳統到現代的轉型過程中積淀的人文精神加以傳承,對于今天工業化背景下社會整體價值體系的重新構建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纖維藝術編織工業文明手工藝
隨著社會經濟的迅猛發展,昔日人類賴以生存的手工勞作被大工業生產所替代,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然而進入20世紀以來,對工業化程度的過度追求,在某些方面割裂了人與自然的關系,人們在充分享受物質文明成果的同時,也為擺脫不了機械的生活方式而感到困惑。正如著名藝術理論家張道一教授所講的那樣:“對于生活與日用,科技和工業化的程度越高,手工的東西便越顯珍貴,不僅是人們懷念失去的田園詩般的生活,主要是在手工制品上能夠直接體味到人的智慧和力量。”在這樣的背景下,對手工藝術的崇尚、對自然的回歸、對人文精神的追求就越發迫切了。
纖維藝術便是將人們的“懷舊”與“追逝”融于手工藝創作的很好載體。人類有著悠久的編織歷史,“經天緯地”便是對經緯編織的形象比喻。從結繩記事的蠻荒時期到紡車遍及家庭的農耕年代,從機械化生產的工業時代到網絡化普及的信息時代,編織對于人類的生產、生活不可或缺。纖維材料質地柔軟,色彩豐富,從視覺上能夠引起人們情感的共鳴,被人們所喜愛。利用各種纖維材料,通過編織、縫綴等手段表現的平面或立體的藝術形式被稱為纖維藝術。在纖維藝術的發展歷程中,無論是傳統的編織技藝還是創新發展的藝術形式,無論是文藝復興時期的壁毯還是與現代藝術同步發展起來的纖維藝術,都蘊含著深厚的文化積淀,彰顯出時代賦予的人文精神。
中國是絲織的國度,從商周的織錦的出現到漢代的緙絲的產生,絲織都是主要的纖維編織形式。北宋的緙絲工藝高度發達,已經可以與工筆畫相媲美,其細膩精美令人驚嘆,達到“寸繡寸金”的程度。作為古老的藝術種類,編織的技藝是靠師徒相授來流傳的,這種作坊式的師徒相傳對于技藝的沿襲具有重要意義。過去的手工藝人的技術很少能夠通過書面記錄下來,大多采用口傳心授,通過各個時期不同樣式的藝術品,將經驗技術世代相傳。今天我們通過大量技藝精湛的作品可以體會古老的藝術魅力和樸素的文化價值觀。
歐洲12世紀至16世紀壁毯藝術盛行,主要作為王室和貴族所居住的城堡或教堂墻壁的裝飾品,同時具有防潮、保暖的作用。題材大多表現《圣經》等宗教故事以及敘事性的傳說,如:《貴婦人與獨角獸》《啟示錄》等,一時間成為上層社會爭相求購的奢侈品,體現了當時人們對宗教思想、生活觀念和審美時尚的追求。著名的畫家拉斐爾、魯本斯都曾經為王室創作過壁毯的畫稿。15世紀的法國,以奧比松(Aubusson)為中心興起了一批手工藝作坊。巴黎的高比林(Gobelin)家族,以技藝精湛聞名遐邇,使高比林成為壁毯的代名詞。①17至18世紀,巴洛克、羅可可風格的壁毯盛行,編織技術達到極高的水平,毛、絲線的色彩種類達到1萬種。19世紀,英國人莫里斯將編織這門藝術形式作了巨大推動,他重新發現了原始編織藝術的活力,設計制作與傳統手工藝本質相適應的藝術樣式,倡導了著名的“藝術與手工藝運動”,用莫里斯自己的話說:“我們應該懂得人類智慧所創造的作品的價值……雖然手工制作的作品可能比較粗糙,但它也要勝過機器制作的東西。”20世紀初,現代設計搖籃的包豪斯建立了編織藝術車間,對纖維編織語言進行系統而深入的研究和探討,將藝術與工藝緊密結合,至今對纖維藝術教育產生影響。②30年代,法國讓·呂爾薩將傳統壁毯與現代設計結合,促進了現代纖維藝術的誕生,他使纖維藝術成為獨立的藝術形式,融入現代建筑空間,具有劃時代的歷史意義,其學術思想和超越時代的追求體現了高度的人文價值。
古老傳承的技藝記載著輝煌的文明,當代纖維藝術家的創作傳達了對生命、自然及社會現象的思考。藝術家通過對纖維材料的觸摸,造型技巧的運用,成為表意、象征的精神載體。由于受到社會環境、文化熏陶、所受教育、生活閱歷的影響以及由此形成了不同思想、性格、修養、氣質的個性差異,這些因素會通過藝術作品體現出來,展示出獨有的精神境界和文化內涵,欣賞者可以通過作品的體悟,解讀其中的韻味,這是工業化機器的加工產品所難以企及的。
走進現代文明的人們住進了鋼鐵、混凝土、玻璃包圍的“容器”,過去的田園詩般的生活環境早已遠去,密閉在“容器”內的人們越來越多地體會到心靈需要慰藉,情感需要交流,對自然的向往油然而生;工業生產使人們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脫出來,成為了完全的腦力勞動者,然而機器的一次癱瘓,便會讓人們重新懷念過去的時光,原來手工勞作的日子是那么值得懷念……③
事物的發展總是兩面的,人們在享受文明成果的同時也要承受工業文明所帶來的負面瘡痛,因此,社會整體的人文精神構建就越發顯得重要。伴隨而來的“手工文化現象”“手工藝熱”與“民間藝術保護”之聲日漲,其背后顯現出的是學術界感性研究層面的探討與現實社會手工藝行業發展的萎靡;傳統手工文化遺產瀕臨失傳;傳統技藝后繼乏人;“藝考”的熱與工藝美術就業的冷……筆者認為,這些深層問題絕非感性的說辭與無力的呼吁可以解決的。要真正理解手工文化和它的人文精神,就要對手工藝真正理解,片面的“懷舊”與“感傷”毫無益處。
通過纖維藝術作品在空間中的應用的確可以軟化建筑空間,消除人們在現代生活中大量使用硬質材料所帶來的乏味與單調,在纖維藝術作品中凝聚著自然氣息和手工制作的情趣,人們對生活的向往,對天然織物本能的、熱愛的情感會激發。當人們用手觸及羊毛纖維那松軟、極富自然氣息的質地,體味手工編織帶來的韻味情調時,會覺得重新投入了大自然的懷抱。正如著名建筑師弗朗索瓦茨·格萊爾·普洛東講的:“當純欣賞的壁毯從實用織物中脫離的那一刻起,纖維藝術便從對人類直接的物質關懷轉向深層的精神關懷。”④
在今天的文化背景下立足于藝術創作、拓寬纖維藝術表現語境藝術家是應該重視的,在藝術創新的同時,傳承手工藝術的精神、觀念和文化有助于提高社會文明。讓我們用纖維藝術編織的紐帶,薪火傳承,構建新時代的人文精神。
注釋:
①張夫也.外國工藝美術史[M].中央編譯出版社,1999:414,430.
②李硯祖.工藝美術概論[M].山東教育出版社,2002:11-13.
③尼躍紅.歷史的回眸與人性的回歸——關于現代主義建筑與后現代主義建筑的評說[J].裝飾,2000,3:62.
④林樂成,王凱.中國高校通用設計教材·纖維藝術[M].上海畫報出版社,200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