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音樂創作管理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內容摘要:文章通過分析建國初期賀綠汀先生的《論音樂的創作與批評》,揭示了當時我國音樂文化存在的一些不良傾向,更加體現了賀綠汀先生作為音樂家的藝術情懷和音樂領導者的文化胸襟。
關鍵詞:一元化音樂批評形式主義
新中國成立之后,中國的當代音樂與20世紀的前50年相比較,在時間和空間上都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這個時期的批評觀念也進入了由多元化、二元化轉為相對單純的一元化時期。音樂領域里,以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作為新中國文藝事業的總的指導方針,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然而,由于中國音樂家協會在當時指導方針上的一些偏差,對全國音樂界產生了支配性的影響,暴露出“公式化”“概念化”的不良傾向和“簡單化”“庸俗化”的弊端。1953年,賀綠汀公開闡明自己的基本立場,他在中華全國音樂工作者協會全國委員會擴大會議上作了專題發言——《論音樂的創作與批評》。
《論音樂的創作與批評》是一篇在黨的文藝政策的基礎上,較為全面地闡述音樂的創作與批評的一些具體問題的精辟文論。他以提出問題為開端,并認為這些問題是“阻礙我們的創作向前發展”的。文論著重論述了六個問題。
一、關于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與體驗生活的問題
這是作者立論的基礎。一方面,他從積極肯定的正面角度來闡發自己的觀點,他認為:“學習馬列主義可以建立正確的人生觀,獲得分析問題的正確方法。運用唯物辯證法這個馬列主義的思想武器來分析、研究音樂藝術上許多具體問題,可以使音樂藝術的發展走上更正確的道路。這對于音樂工作者來說,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钡拇_,建國后廣大音樂家以極大的政治熱情投身于對新中國的謳歌事業之中。這種滿腔的政治熱情和藝術創作的沖動,在當時的文獻中都可以深切體會出來。另一方面,當涉及到體驗生活問題,他針對“極端的政治學習過分深入生活”這一不良傾向提出了批評,文中說:“我們不可能用一般的政治理論來代替具體的音樂理論與技術,一切政治內容必須通過音樂藝術所特有的具體形象才能感染聽眾。所以政治學習雖然很重要,但假如單純強調政治學習不聯系業務學習,忽視音樂技術理論學習,忽視對自己民族音樂語言的學習,就不可能成為音樂家?!?/p>
二、關于學習技術與單純技術觀點的問題
賀綠汀認為:單純技術觀點在現實生活中是有的。學習技術與單純技術觀點問題往往被人們機械地混在一起,當時的人們如果強調一下學習技術“就會被人戴上一頂單純技術觀點的帽子”。他提出了一個著名論點:音樂是最需要技術鍛煉的藝術,技術之有無與技術之高下在音樂藝術中起著主要的、決定的作用。那些不愿意下苦功去鍛煉技術與學習音樂業務的人,就不可能成為最好的演奏家和作曲家。另外,賀綠汀先生還否定把馬克思主義、現實主義、民族音樂相加就等于創作,他認為這三者只是三元素。筆者認為,如果這種相對豐厚的工具論觀念,一直作為中國當代音樂的主流批評觀念的話,中國當代音樂發展的路可能會走得更加順暢。
三、民族形式與西洋風格問題
民族形式與西洋風格的矛盾是20世紀以來一直困惑著中國音樂的主要難題之一。賀綠汀先生首先肯定這樣一個事實:“各民族間的文化交流是促進文化向前發展的重要因素,歷史上證明外國音樂流入中國,不但沒有淹沒中國民族音樂,反而被中國人所消化?!彼裕ㄇ埃┨K聯音樂在中國的情況為例:(前)蘇聯歌曲之所以在中國起了很大的作用,并不是在風格上,而是在于它是屬于人民的還是反人民的。歷史已經證明,外國風格是有可能在我國豐富多彩的民族音樂中增加一些新的因素,不可能淹沒我國有悠久歷史的音樂遺產。試想如果一個民族正處于崛起之時的話,大量引進外來文化怎能使文化的自我意識消亡呢?民族尚存民族性又如何能消失呢?因此,以民族文化的發展為己任,積極地引進、借鑒、吸收、消化外來異質文化,才是真正站在民族利益上來處理文化主體的生存危機問題。
四、抒情歌曲與小資產階級感情問題
“小資產階級的感情”是建國初期至以后很長一個歷史時期之內人人閃躲的一頂“帽子”,因此很多作曲家不敢創作抒情歌曲,因為這類歌曲很容易被視為具有“小資產階級感情”的作品。所以在這個時期,除了現有的民歌小調以外,大多數作曲家不敢涉足這類體裁。賀綠汀針對將抒情歌曲與小資產階級感情直接畫等號的做法,大聲疾呼:“我們應該承認有小資產階級感情的存在,但我們不能武斷地把所有的抒情歌曲都歸到小資產階級一類去。我們的創作不應該僅僅是粗糙的叫喊,而應該是音樂,是詩。只有寫出人民內心深處的感情來,才能真正打動人民的心。”
五、形式主義問題,是當代中國音樂界所面臨的一大難題
在當時的音樂家看來,形式主義是在創作中運用現代新技法的人,而一旦扣上這個“大帽子”,就意味著自己的音樂走向了資本主義道路。作者對當時創作中普遍存在的不講音樂結構、不講樂曲發展邏輯、隨意掛“流水賬”的現象提出了批評。賀綠汀先生是以創作著稱的音樂家,他對理論認識深刻,他認為任何藝術想要得以存在,都必須具備自己的基本的外在形式,但在當時的音樂批評實踐中,卻連基本的音樂形式都予以否定,是很荒謬的。作者還從音樂與詩歌、小說的比較中,闡述了音樂構成材料的特殊性和表現手法上的抽象性,來說明“音樂需要形式遠遠超過其他任何藝術”。
六、新歌劇問題
賀綠汀先生針對當時關于新歌劇發展方向的爭論,及時地提出了“百花齊放”的主張,反對將新歌劇的內容、風格、方法框定在某個模式上,并根據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精神,倡導中國新歌劇工作者虛心向我國古典音樂、戲劇傳統和西洋歌劇傳統學習。他提出“放手讓大家走各種不同的道路,用各種不同的方法創造出各種不同的新歌劇形式來?!?/p>
賀綠汀先生以一位音樂家的藝術情懷和音樂領導者的文化胸襟,對當時音樂創作與批評中的一些不足與問題提出了批評和建議。這些問題都是嚴重制約當時音樂創作與批評的核心難題,文論是中國音樂批評史上一篇有強烈現實針對性的學術文獻,在今天仍具有深刻的啟示意義。
參考文獻:
[1]孫繼南周柱銓主編.《中國音樂通史簡編》,山東教育出版社,1997年.
[2]明言著.《20世紀中國音樂批評導論》,人民音樂出版社,2002年.
[3]修海林羅小平著.《音樂美學通論》,上海音樂出版社,199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