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美術作品題材管理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內容摘要:人體題材的美術作品,具有雙向審美效應,既有人體的美,也有作品的美;既有瞬間的美,也有永恒的美。人體的美激發美術家的創作欲望,同時,人體藝術品又對人體的審美具有極強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人體題材美術作品雙向審美效應
我們在欣賞美術作品時,常被一些人體美術作品打動,贊嘆與遐想接踵而來:“裸體的維納斯像一粒珍珠一樣,從貝殼中站起,升上了海面……洋溢著青春生命的肉體,美麗嬌艷的鮮花……這是被認為美術史上最優雅的裸體,并不像后來某些威尼斯畫家所傾心的那種華麗豐艷、生命力過剩的少婦,相反,她卻是那樣纖長而略顯柔弱,身體雖是已經成熟的少婦,而面容卻帶有一種無邪的稚氣。”①這就是人體美術作品的魅力,讓人無法不產生美的震撼、美的愉悅、美的聯想。人體的美與作品的美合二為一,使美術作品的造型達到了美的極致。
從美術產生的那一刻起,表現人體美的作品便應運而生,較早發現人體美并表現于藝術的是東方人,是兩河流域的西亞人、尼羅河兩岸的古代埃及人。更遠一點,兩萬多年以前的舊石器時代,就產生過裸體雕刻。較早的裸體雕刻、巖畫也許表達的是原始人對生殖的崇拜。人的身軀非常勻稱、靈敏、穩定,可以從事各種復雜的勞動;人的形體肌肉,是那樣的飽滿和有韌性。人類在不可抗拒自身的美的面前,不能不去表現它、贊美它。于是美術與人體很快形成了親緣關系,人體便成了美術作品中常見的題材體現。
人體美借助美術得到了藝術的表現與永久的存留,美術作品由于人體的美而達到美的極致,綻放出迷人的風采。它們的結合,是對美深切的呼喚;它們的結合,具有可貴的雙向審美優勢,產生了強烈的雙向審美效應。
一、完美的造型與絕妙的構圖有機結合
在自然界里,人體結構是最完備、最美的,富有生機和力量。人是活的機體,有塊有肢,有頭、手、腳,有硬骨與軟體,是極復雜又極微妙的完整結構,其間交織著形體結構的穩定感和運動感,這是造型美感的基礎,它們是基于科學的生理結構。我們觀察千變萬化的自然形態,比較各式各樣的形象,有的看了感到舒服,有的不舒服,這些感覺的產生,都與人體本身的生理結構是分不開的。人們欣賞美,多半源于人體本身的美,凡是違反了人的生理機能和動作規律,違反了人的基本結構,就會感覺不舒服,就不美。造型美的基本因素,如均衡、對稱、變化統一等等,都存于人體中。然而,人體的美如果沒有美術作品為載體,由藝術家們對人體美進行再創作,人體的美便不會如此地打動人。古希臘的人體雕塑是舉世公認取得輝煌成就的。然而“假使有人覺得今天的希臘人很少像古代雕像那么完美,那是因為他不了解,古典藝術根本不是真人的如實描寫。”②這是由于藝術家對生活和真人作了敏銳和深入的觀察,綜合了生活真實后創造和設計了一種提高和理想化的美。19世紀初古典主義畫壇中安格爾創作的《泉》,是一個手托水罐成正面姿勢站立著的少女形象,對這幅畫稍加注意,就可以覺察出那栩栩如生、簡單明快、美妙無比的特征,然而經細心的人體美學專家分析就會發現,少女的形象與真人有許多不相符的地方。“如果我們把這個姑娘想象成一個有血有肉的真人,就會覺察出她執掌水罐的手勢顯得那么費力和多么不自然。”③但是這種姿態卻又顯得十分的美麗,這是因為作者非常重視藝術的形式,姑娘、水罐以及倒水的行為都被完全地展示出來,它們被一個個地在畫面之內合理排列開來,這完全合乎埃及人的繪畫方法。既顯示了埃及繪畫中所具有的清晰性,又消除了現實主義繪畫中對姿態的過分強調。因此,這幅畫所展示的體態形象的基本構造是合理的。在欣賞《泉》這幅名畫時,我們會被這個創造出來的形象所感染,卻對形象所展示出來的創造性、設計性完全意識不到,這就是美術作品的魅力所在。它在成為人體美的載體時,同時展示出美術在視覺美感方面的設計,激發了觀眾對理想美的追求。“安格爾所畫的姑娘竟會讓觀賞者忘記了是在觀賞一件藝術品。”④安格爾創造出來的形象使人覺得少女就應該如此,絲毫不覺得有何不妥的地方,這讓人不能不驚嘆完美的人體造型與絕妙的構圖結合的審美價值,因為它全面地表現了生活。
二、瞬間與永恒的魅力同時展現
馬克思說過:“勞動創造了人本身。”勞動中的人總是運動著的,人體美通過許多動作表達出來。古希臘那些讓人贊嘆不已的人體巨作是藝術家們捕捉到了優美造型的那一剎那,從而形成了永世不變的理想形態。米隆創作的《擲鐵餅者》就是這樣一件運動員優勝紀念碑。直到兩千年以后的今天,它還被當作體育運動的最好標志。米隆選取了鐵餅擺回到最高點,即將拋出前的一剎那,就是所謂“引而不發”的狀態,處在矛盾的高潮中而顯得更有吸引力。在這靜止的雕塑中,作者把握了從一種狀態轉移到另一種狀態的關鍵環節,以達到在人們心理上的“運動感”。擲鐵餅者張開的雙臂像拉滿的弓,增加了人們對“發射”的聯想。鐵餅和頭部的兩個圓形,左右呼應,落地的右腿如同一個軸心,使曲折的身體保持穩定。所有這些都顯出了創作者精湛的藝術匠心,讓觀者欣賞到了運動瞬間的人體美,而雕塑本身成為了舉世公認的完美藝術品,展示出永恒的魅力。
這種瞬間優美與永恒展示的雙向審美優勢,應該說早已被藝術家們所發現。法國畫家馬蒂斯作于1910年的《舞蹈》,表現的是五名肌肉健美的女子,在蔚藍色的天空下,碧綠的草地上,手牽手圍成一圈,蹁躚起舞。她們意蕩神迷,盡興狂歡,雙足彈跳疾馳,體態剛健有力。除一人外,她們面部均已隱去,但內心的激情通過人體舞姿得到了充分的展示。這是人體動感瞬間造型恰到好處的審美效應,畫家使用冷色的背景映襯著暖色的人體,人物如浮雕般凸出畫面,成為永恒的藝術品。
三、人體美與作品美的雙向審美效應
美術中人體題材的應用,不僅散發著極強的審美趣味,而且人體藝術品對人體的審美意識具有極強的指導意義。現代人為追求美感進行全民性的健美運動、塑身運動,這種對美的向往,在一定程度上與古希臘人體雕塑有一些關系。健身廳墻壁上的大力神畫像反映了人們對古希臘人體雕塑美的無限向往,人們希望自己的身軀能像藝術品一樣完美無缺。這種引導的作用體現了美術作品審美的價值。“古希臘人雕塑藝術品最大的成就,是對于人體美的發現。”⑤對這種美的發現是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是基于古希臘人“健全的精神必然寓于健全的身體”的信念下。這種信念的形成與藝術品提供的強烈美感是分不開的。現代人在這些人體雕塑與人體繪畫面前,感受到了美,這些藝術品也就反過來為現代人追求形體美提供了參照物,刺激了人們追求健美的意識,激發了人們欣賞人體美的審美情趣。
人體的美感讓藝術家產生創作的欲望。著名人體美學專家陳醉先生曾對人體美下過定義:“人體美是以美感為存在形態的性感、美感和羞恥感的統一。”⑥人體美,不僅僅具有對稱、均衡等形式美的規律,而且還具有許多其他心理上的因素,這一切引發了藝術家對人體美的創作激情。藝術家們出于對人體美不同角度、不同因素的欣賞,創作出許多作品。人體美與美術作品的這種雙面回應的審美價值實際是藝術發展之必然,物質與意識因果之效應。
人體選用美術作品作為載體來傳達美的信息比選用其他形式更合適。如電影、攝影、舞臺藝術等,能排除其他藝術形式的不便與不合時宜,能更含蓄或更直接地表現人體美,能將人體美發揮到極致。美術作品選用人體為題材,更能表達自己的優勢,使美術作品增加了形式的美感和展現美術作品的迷人魅力。雕塑《梅羅的維納斯》,我們習慣稱《斷臂的維納斯》,這件幾乎人人都熟悉的作品,其審美價值幾乎超出了審美的本身。俄國著名作家屠格涅夫認為這件作品“比法國大革命的《人權宣言》更不容懷疑”。⑦因為雕塑表現的半裸女性“沉靜的表情里有一種坦蕩而又自尊的神態。她不是他人的奴隸,所以無須故意取悅或挑逗別人;她也不想高踞于人們之上,故也毫無裝腔作勢、盛氣凌人之感。在她的面前,人們感到的是親切、喜悅,以及完美的人對生命自由的向往”。⑧作者也許沒有想到他的作品具有如此大的價值,沒有想到幾千年后的今天,作品還能散發出巨大的能量。人們在體味這件藝術品的價值時,沒有想過是人體的美還是作品美帶給我們的震撼和思考。在審美的感覺上,人體的美與作品的美,是不分你我的,是渾然一體的。觀畫即是欣賞人體,欣賞人體就是看畫,這種雙向審美效應自然天成,不著痕跡,具有美術作品中其他題材無法代替的美學價值。
注釋:
①②④⑦⑧遲軻.西方美術史話[M].中國青年出版社,1983.
③⑤魯道夫·阿恩海姆.藝術與視知覺[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
⑥潘耀昌編,陳醉.裸體藝術十年[A].20世紀中國美術教育[C].上海書畫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