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音樂審美型人才教學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實施素質教育旨在培養全面、和諧發展的高素質的人,一個合格的現代人應該是審美型的人,素質教育應把培養審美型的人作為教育目標。音樂作為實施美育的重要途徑,以它獨具的審美功能對培養審美型的人才起著重要的作用。通過音樂教學可以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培養學生感受美、理解美、鑒賞美、表現美、創造美的能力。
關鍵詞:音樂教學審美型人才培養
當代社會對人的各方面的素質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傳統的“應試教育”則愈來愈不適應這種要求。因此,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成為必然趨勢。實施素質教育旨在培養全面的、和諧發展的、高素質的人。“沒有音樂教育,青少年個性的和諧發展是不可想象的。”在素質教育的條件下,以往不被重視的音樂教學將發揮重要的作用。
一、審美型人才的培養離不開音樂教學
合格的現代人應具備多方面的綜合的素質。高學歷的人不一定是高素質的人,特別是“應試教育”前提下的“高學歷”。一個合格的現代人應該是“審美型”的人。馬克思曾經指出:“社會的進步,就是人類對美的追求的結晶。”社會越向前發展,人就越強調對自身美的塑造。通過社會實踐,人從“自然人”上升為“社會人”,再上升為“審美型的人”,這是一個發展趨勢,同時它也應成為人們努力的方向。審美型的人應具備以下主要特征:品德高尚,有很高的文化、藝術修養,有很強的審美能力和創造能力。素質教育應把培養審美型的人作為教育目標。
縱觀人類歷史,凡是為人類、為社會的發展做出突出貢獻者,都可以說是審美型的人;而這些人大多又與音樂有著不解之緣。兩千多年前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不僅非常重視“樂”的教化作用,認為“樂”具有感化人心、陶冶性情,在潛移默化中使人接受仁義之道從而發展為“全人”的功能,而且他對音樂還有很高的鑒賞力。據《論語》記載,孔子聽了《韶》之后“三月不知肉味”,可見他對音樂的理解已達到極高的境界。俄羅斯大文豪列夫·托爾斯泰在聽到柴可夫斯基的D大調《第一弦樂四重奏》第二樂章“如歌的行板”時,竟被那如泣如訴的旋律感動得流下了熱淚,并說他已從中“接觸到忍受苦難的人民的靈魂深處”。偉大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更是對音樂情有獨鐘,每每在工作之余拉小提琴自娛。很難說他的相對論不是來源于音樂賦予的靈感。我國著名的翻譯家傅雷,不僅文學方面功力深厚,而且在音樂、美術上也有很深的造詣,如果沒有他的音樂修養,也許我們至今也讀不到完美的《約翰·克利斯朵夫》中文譯本。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由此可見音樂在人的素質結構中的地位和作用。而音樂教學,作為實施美育的重要途徑,以它獨具的審美功能,對培養審美型的人才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二、通過音樂教學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審美型人才的培養離不開音樂教學,但音樂教學的審美功能并不是隨便就可得到發揮,它需要教師去開發、去利用。通過音樂教學,不僅要讓學生懂得樂理、會識譜、會唱歌、會彈琴,而且要讓學生會欣賞一切美的事物,學會在生活中和學習中表現美、創造美。
第一,通過音樂教學,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
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觀是美育的首要任務。一個不能欣賞高雅藝術的人不是一個審美型的人,也不是合格的現代人,如果一個大學生只能接受流行音樂、地攤文學,那他絕對不會成為一個合格的現代人。通過音樂教學,要達到正本清源的目的,讓學生分清美與丑,辨明雅與俗。高師音樂教材中的作品,是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教材本身的思想性、藝術性、知識性諸方面的要求編選的,在重視弘揚民族音樂文化、體現時代精神的基礎上兼顧古今中外的音樂作品,大都是一些久經考驗的優秀聲樂、器樂作品,如果能很好地加以利用,可以起到美育的導向作用,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但這必須要做深入細致的工作。教師要及時了解學生對音樂的興趣、愛好,要上好自己的第一堂課,開好第一次歌曲演唱會、辦好第一次音樂欣賞活動。通過這些工作,讓學生初步懂得一點音樂的社會功能,音樂對人類生活和開發智力等方面的作用。同時,應注意把什么是真正的藝術美、藝術享受,什么是低級趣味向學生講清楚,并始終貫穿在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之中。
第二,結合樂理、視唱教學培養學生感受美、理解美的能力
音樂基本理論是理解、掌握音樂語言,打開音樂藝術之門的一把鑰匙,通過學習樂理,可以使學生獲得感覺音樂、理解音樂、表現音樂之美所必需的一般知識和技能,為學生進一步學習、發展音樂才能奠定基礎。樂理教學不能就“理”說“理”,必須理論聯系實際,以我國傳統的民族民間音樂和古典音樂為范例。這樣做一方面可以加深學生對音樂基本理論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通過對這些范例的分析,有機地滲透審美教育。在耳濡目染之下,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力和理解力會與日俱增。例如,在節拍教學中,為了說明各種拍子的不同表現特性,筆者以兩首優秀的民歌為例:《馬兒啊,你慢些走》和《我騎著馬兒過草原》,前者舒緩、寧靜、深情,采用2/2拍,后者明朗、奔放、激動,采用了2/4拍。同為二拍子,但二者的區別是明顯的。樂理教學要與視唱練耳教學緊密結合。視唱教學最基本的任務是培養學生的讀譜技能,而最終目的則是幫助學生理解音樂、表現音樂與鑒賞音樂,通過視唱練習,使學生發現、領略和再現曲調中的美。練耳教學是通過訓練和提高學生的辨音能力、內心聽覺能力、對音的記憶和反應能力,來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敏銳的感受力。在教學中,教師必須把握住練習曲的音樂形象,盡力引導學生在讀譜的過程中不斷體味和挖掘旋律的美感。教師要有感情地范唱或彈奏,給學生一個美妙、完整的音樂形象。
第三,結合欣賞教學,培養學生理解美、鑒賞美的能力
音樂欣賞是把音樂作品作為對象,通過聆聽和其他輔助手段來領悟音樂的真諦,從而豐富音樂知識、擴大音樂視野,逐步提高學生對音樂的感受、理解和鑒賞力。要達到上述目的,僅靠聽是不夠的,必須讓學生在聽的基礎上積極參與。為此,筆者設計了如下的欣賞教學模式:介紹背景—─播放錄音—─分組討論—─模仿練習—─總結。例如,高師音樂教材中《春節序曲》,筆者是這樣教的:首先介紹作曲家李煥之及《春節序曲》的創作背景,然后讓學生聽錄音。聽完之后提出兩個問題,讓學生邊聽邊分組討論:這首樂曲在演奏過程中主要運用了幾種樂器?這首樂曲表達了什么樣的情緒和場面?隨著樂曲播放的進程,又不斷提出新的問題,引導學生逐段分析。討論分析之后,讓各組分別代表不同的樂器進行模仿練習。最后,筆者用簡潔的語言進行總結。這樣進行欣賞教學,使學生興趣大增,積極性非常高,全身心地投入使學生對作品的理解更加深刻,很好地培養了學生鑒賞美的能力。
第四,通過聲樂教學,培養學生表現美、創造美的能力
聲樂是用人體器官來表現音樂的藝術。聲樂是音樂教學的重要內容。通過聲樂教學,一方面讓學生掌握唱歌的技術,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讓學生學會用心靈去歌唱。聲樂教學的過程包含了歌唱技巧、音樂知識,識譜能力的學習和運用,包含了音樂感受、欣賞和表現能力的培養,也包含了較好地再現歌曲的情緒、意境所需的想象力和創造思維的發展。
歌唱是表演藝術,是美的藝術。因此聲樂教學的各個環節都應該是規范的、美的。要教給學生正確的歌唱姿勢,歌唱的姿勢不僅是美不美觀的問題,還關系到氣息的運用、共鳴的調節以及歌唱的效果等問題。要教給學生正確的呼吸方法,“善歌者,必先調其氣”,正確的呼吸是唱好歌的基礎。要讓學生掌握正確的發聲方法,如果發聲方法不科學,唱出歌來不僅無美感可言,而且還會使嗓音受到破壞。唱歌時感情要投入,不能僅僅把音符唱準。為此,教師要給學生做好范唱,感情要充沛,從而調動起學生的情感。要讓學生努力做到恰當地表現不同風格、內容的作品。
除了上述幾點之外,通過器樂、合唱指揮教學都可以有效地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限于篇幅,這里不再一一述及。最后需要說明的是,要培養高素質的審美型人才,單靠音樂教學是不夠的,需要各學科配合,各種活動配合,特別是需要高素質的老師。因此,教師必須不斷提高自身的素質,努力使自己首先成為一個審美型的人才。
參考文獻:
[1]李普曼著《當代美學》,光明日報出版社,1986年
[2]今道友信著《關于美》,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
[3]周世斌著《音樂欣賞》,西南師大出版社,2000年1月